孟德献刀概括

2024-05-14

1. 孟德献刀概括

      
      1、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      2、董卓欺主弄权,曹操借王允七星宝刀进府行刺,恰遇董卓叫吕布去挑好马赐给曹操。吕布去后,董卓因不耐久坐而侧卧,曹操正要行刺,却被董卓在镜子里看见。      3、这时吕布已牵马回来,曹操跪下谎称献刀给董卓,并借口试马,等董卓醒悟过来,曹操已经去了洛阳。曹操谋刺董卓未成,逃出京城,在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了官职与他同逃。      4、逃到成皋,多疑的曹操错杀吕伯奢家人,又杀死好心的吕伯奢以绝后祸。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但又念及自己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便弃曹操而他往。

孟德献刀概括

2. 《曹操献刀》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曹操献刀》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曹操献刀》读后感1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宏伟巨作,其中不乏精彩故事。曹操献刀就是当中一节,故事情节生动,诠意引人,使我感触良多。
   第一,我感叹曹孟德的英勇大义,不畏强权。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是当时东汉末年,民不聊生,汉献帝年幼,赵太后垂帘听政,后来董卓进京忤逆犯上,挟持天子。曹孟德只是当时一个校尉,在听到王允等一批老臣的悲苦忠言以后毅然决然得决心行刺董卓,以此匡扶社稷,挽救大汉江山。曹操这样的举动,实在得表明了他是一个英勇之人,拥有常人所没有的胆魄。成大事之人都需要有这样的胆魄,我们从曹操后来立国大魏即可明白。
   第二,年轻气盛,思维简单,做事不做周密计划,难免就会失败。曹操献刀虽然显出他的英勇,可是也显出了他的年少无知、鲁莽冲动。曹操单纯得以为只要杀了董卓就万事大吉,殊不知事情绝没有那么简单。更何况董卓身边有比曹操更加英勇强大的吕布,行刺董卓更是风险巨大。果不其然,曹操企图献刀来行刺董卓的计谋败露,他不得已就得四处奔逃了。
   第三,机智应变,巧妙变通。世人都知道曹操的奸诈,这一特点就在这一节有所体现。曹操原本晋见董卓的时候只是以看望董卓病情为由,到了董卓卧室于是掏刀行刺,岂料被董卓发现,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曹操随即应变就谎称是寻得宝刀来献给董卓。董卓当时也是感冒生病,又是刚刚睡醒,一时脑子糊涂没有敏锐洞察。而曹操也就借着这个时机,以小借口匆匆逃离,等到董卓思考清楚要抓拿曹操的时候,他早已逃之夭夭了。
   总得来说,这样一节故事真的很精彩,看得让人心惊肉跳的。从这样一个情节故事我所领悟到,我们每个人做事情一定要想清楚,冒风险的事情不是不可以做而是必须周密安排。同时我们也千万不可以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因为暴力是不能妥善解决问题的。倘若当时的曹操能够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也不至于冒如此风险还四处逃命,遭遇艰难。倘若如此他就很可能还是一个校尉,领着足额的薪水俸禄,过着满足开心,吃喝酒肉的潇洒生活,还可以在京城娶一房漂亮媳妇,过上安宁和美的小康生活。
   《曹操献刀》读后感2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反面人物,但曹操也是一位枭雄,虽然曹操残忍多疑、奸邪狡诈,但是他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珍惜贤才、有胆识的人,自古就有“乱世出英雄”。
   在东末时期,整治黑暗,出现许多地方割据势力,民不聊生,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中。而在《曹操献刀》中,可以感觉到曹操是一个做大事的人。就如杀死救命恩人吕伯奢全家可看出,他做大事不拘小节。他生活的时代是乱世,他也有许多无奈,在乱世中没有绝对的公正。只有强者才不能被压迫,在乱世中,你不把别人杀死就是别人把你杀死,只有把自己变强才不会受到伤害。
   曹操他有自己的理想,他只是为自己的理想而。曹操功成名就后把陈宫的母亲接来好生养着,这说明曹操并非忘恩负义,杀伯奢全家也是无奈之举,并非他真想杀他们。曹操在梦中杀人,是由于他睡觉不安、精神紧张,老觉得有人对他不利,这是由于在乱世中,长期在战斗中所压迫出来的'警觉,他也厚葬了那位被杀之人。
   总之,曹操是一位枭雄,他没生在和平的年代,他生活在的时代,他在逆境中艰难地前行,他不畏权贵、不畏艰难,勇敢地为他的理想而拼搏奋斗,面对失败他并不气馁而是勇敢向前。他有英雄气概,并非全是奸邪。
   《曹操献刀》读后感3   在《曹操献刀》一文中,曹操刺杀未成转而献刀,其中有很多道理。我认为其中有一条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首先,曹操先借了七星宝刀。这就说明他已想好了两手准备,一是杀成即可当即为国除害,二是杀不成就推说献宝刀。留得青山再说,而后再讨伐诛杀他。
   其次,若曹操有必死的决心的话,他就不会在董卓翻身吕布回来时推说献刀,而是一刀先捅过去再说。再之后就是杀吕伯奢全家时抱定要“留青山”的决定了!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比喻的是:只要基础或根本还存在,暂时遭受损失或无伤大体。只要留住有生力量,就不愁做不出更多更好的事来。
   当然,曹操的残忍断不可取!

3. 《曹操献刀》读后感

 《曹操献刀》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曹操献刀》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曹操献刀》读后感1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宏伟巨作,其中不乏精彩故事。曹操献刀就是当中一节,故事情节生动,诠意引人,使我感触良多。
    第一,我感叹曹孟德的英勇大义,不畏强权。曹操献刀的故事背景是当时东汉末年,民不聊生,汉献帝年幼,赵太后垂帘听政,后来董卓进京忤逆犯上,挟持天子。曹孟德只是当时一个校尉,在听到王允等一批老臣的悲苦忠言以后毅然决然得决心行刺董卓,以此匡扶社稷,挽救大汉江山。曹操这样的举动,实在得表明了他是一个英勇之人,拥有常人所没有的胆魄。成大事之人都需要有这样的胆魄,我们从曹操后来立国大魏即可明白。
    第二,年轻气盛,思维简单,做事不做周密计划,难免就会失败。曹操献刀虽然显出他的英勇,可是也显出了他的年少无知、鲁莽冲动。曹操单纯得以为只要杀了董卓就万事大吉,殊不知事情绝没有那么简单。更何况董卓身边有比曹操更加英勇强大的.吕布,行刺董卓更是风险巨大。果不其然,曹操企图献刀来行刺董卓的计谋败露,他不得已就得四处奔逃了。
    第三,机智应变,巧妙变通。世人都知道曹操的奸诈,这一特点就在这一节有所体现。曹操原本晋见董卓的时候只是以看望董卓病情为由,到了董卓卧室于是掏刀行刺,岂料被董卓发现,就在千钧一发之际,曹操随即应变就谎称是寻得宝刀来献给董卓。董卓当时也是感冒生病,又是刚刚睡醒,一时脑子糊涂没有敏锐洞察。而曹操也就借着这个时机,以小借口匆匆逃离,等到董卓思考清楚要抓拿曹操的时候,他早已逃之夭夭了。
    总得来说,这样一节故事真的很精彩,看得让人心惊肉跳的。从这样一个情节故事我所领悟到,我们每个人做事情一定要想清楚,冒风险的事情不是不可以做而是必须周密安排。同时我们也千万不可以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因为暴力是不能妥善解决问题的。倘若当时的曹操能够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也不至于冒如此风险还四处逃命,遭遇艰难。倘若如此他就很可能还是一个校尉,领着足额的薪水俸禄,过着满足开心,吃喝酒肉的潇洒生活,还可以在京城娶一房漂亮媳妇,过上安宁和美的小康生活。
    《曹操献刀》读后感2    在《曹操献刀》一文中,曹操刺杀未成转而献刀,其中有很多道理。我认为其中有一条就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首先,曹操先借了七星宝刀。这就说明他已想好了两手准备,一是杀成即可当即为国除害,二是杀不成就推说献宝刀。留得青山再说,而后再讨伐诛杀他。
    其次,若曹操有必死的决心的话,他就不会在董卓翻身吕布回来时推说献刀,而是一刀先捅过去再说。再之后就是杀吕伯奢全家时抱定要“留青山”的决定了!
    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比喻的是:只要基础或根本还存在,暂时遭受损失或无伤大体。只要留住有生力量,就不愁做不出更多更好的事来。
    当然,曹操的残忍断不可取!
    《曹操献刀》读后感3    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是反面人物,但曹操也是一位枭雄,虽然曹操残忍多疑、奸邪狡诈,但是他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珍惜贤才、有胆识的人,自古就有“乱世出英雄”。
    在东末时期,整治黑暗,出现许多地方割据势力,民不聊生,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环境中。而在《曹操献刀》中,可以感觉到曹操是一个做大事的人。就如杀死救命恩人吕伯奢全家可看出,他做大事不拘小节。他生活的时代是乱世,他也有许多无奈,在乱世中没有绝对的公正。只有强者才不能被压迫,在乱世中,你不把别人杀死就是别人把你杀死,只有把自己变强才不会受到伤害。
    曹操他有自己的理想,他只是为自己的理想而。曹操功成名就后把陈宫的母亲接来好生养着,这说明曹操并非忘恩负义,杀伯奢全家也是无奈之举,并非他真想杀他们。曹操在梦中杀人,是由于他睡觉不安、精神紧张,老觉得有人对他不利,这是由于在乱世中,长期在战斗中所压迫出来的警觉,他也厚葬了那位被杀之人。
    总之,曹操是一位枭雄,他没生在和平的年代,他生活在的时代,他在逆境中艰难地前行,他不畏权贵、不畏艰难,勇敢地为他的理想而拼搏奋斗,面对失败他并不气馁而是勇敢向前。他有英雄气概,并非全是奸邪。

《曹操献刀》读后感

4. 孟德献刀的评价

这个故事给三国演义小说增添了生动的情节,推动了小说故事的发展。也让读者对曹操的人性上有所了解,三国时代,动荡不安,将曹操直接评价为汉贼也有所不妥。孟德献刀的故事正好说明的曹操的机智与随机应变的能力,为日后成就大业做出了铺垫。

5. 孟德献刀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

孟德献刀的故事,是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桥段。这个故事,讲的是曹操行刺董卓未遂的事件。从某种意义上看,孟德献刀的故事,不但对后续的历史进程有着不小的影响,而且为后人的职场社交行为提供了参照的案例。

首先,孟德献刀的故事,加快了各地诸侯反抗董卓的进度。在东汉末年董卓乱政的阶段,各路诸侯基本上处于暗中观望的状态,没有人敢公开对抗董卓势力。实际上,曹操是想要持七星宝刀行刺董卓,但董卓在睡觉惊醒之后,曹操迅速把七星宝刀献给董卓。这个事件,不但体现出曹操是一个敢想敢做的人,也反应出他性格中随机应变的特点。在董卓意识到曹操图谋行刺之前,曹操就已经迅速逃离都城,开始了武装反董的旅程。在孟德献刀事件发生后,原本处于观望状态的各路诸侯,就直接准备对董卓进行“正面硬刚”,而曹操就是那十八路诸侯之一。从某种意义上看,孟德献刀事件影响了东汉末年的权力结构,加速了东汉向三国推进的历史进程。

其次,孟德献刀的故事,大大增加了曹操的威望。董卓把持东汉朝政,靠的是暴力血腥、横征暴敛的手段。因此,董卓干政后,并没有在朝中获得人心上的支持。孟德献刀,把曹操推向了“反董”浪潮的最前端,而这就大大提升了曹操的知名度,增加了他的威望。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阶段,个人威望的增长,对曹操势力的后续发展非常重要。不少猛将能臣投奔曹操,就是因为他们仰慕曹操的威望。这种情况,打下了曹操后来统一北方地区的基础。

再次,孟德献刀的故事,给后人的职场社交行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案例。对于一般的士大夫来说,行刺董卓未遂,很可能获得的就是被捕伏诛的结局。而曹操能够在危险的处境中化险为夷,靠的就是他随机应变的性格特点。另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不要脸”特性,也是曹操能够骗过董卓的关键因素。后世职场上混得不错的一些人,就充分借鉴了曹操性格上的这两类特征。可以说,孟德献刀的故事,就是一个职场危机处理的故事。
综上所述,孟德献刀的故事,从多个方面影响了后人的生活与三观。

孟德献刀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

6. 孟德献刀概括 孟德献刀大概内容

1、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2、董卓欺主弄权,曹操借王允七星宝刀进府行刺,恰遇董卓叫吕布去挑好马赐给曹操。吕布去后,董卓因不耐久坐而侧卧,曹操正要行刺,却被董卓在镜子里看见。
 
 3、这时吕布已牵马回来,曹操跪下谎称献刀给董卓,并借口试马,等董卓醒悟过来,曹操已经去了洛阳。曹操谋刺董卓未成,逃出京城,在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了官职与他同逃。
 
 4、逃到成皋,多疑的曹操错杀吕伯奢家人,又杀死好心的吕伯奢以绝后祸。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但又念及自己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便弃曹操而他往。

7. 曹孟德献刀故事简介

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
董卓欺主弄权,曹操借王允七星宝刀进府行刺,恰遇董卓叫吕布去挑好马赐给曹操。吕布去后,董卓因不耐久坐而侧卧,曹操正要行刺,却被董卓在镜子里看见。
这时吕布已牵马回来,曹操跪下谎称献刀给董卓,并借口试马,等董卓醒悟过来,曹操已经去了洛阳。曹操谋刺董卓未成,逃出京城,在中牟县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钦佩他的忠义,弃了官职与他同逃。
逃到成皋,多疑的曹操错杀吕伯奢家人,又杀死好心的吕伯奢以绝后祸。陈宫看出曹操心狠手辣,但又念及自己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便弃曹操而他往。

扩展资料
本章回的人物介绍
1、董卓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生于颍川。东汉末年献帝时军阀、权臣,官至太师,封郿侯。于桓帝末年先后担任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废少帝立汉献帝并挟持号令,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
董卓成长于凉州,好结交羌人。汉桓帝末年,董卓被征召为羽林郎,后又为中郎将张奂部下作军司马,讨伐汉阳羌人,董卓作战粗猛有谋,力建战功。又先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凉州之乱等战役,颇著威名。
中平六年(189年),受大将军何进、司隶校尉袁绍所召,率军进京讨伐十常侍。不久,京中动乱,董卓在北芒立下了救驾大功,回京后便掌权。
又招揽吕布杀掉丁原,很快就吞并了附近两大军阀兵力。随后董卓废少帝,立刘协即位(是为汉献帝),且不久就弑害了少帝及何太后,专断朝政。据有武库甲兵,国家珍宝,威震天下。
2、王允
王允(137年-192年),字子师,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据《后汉书》)。东汉末年大臣。王允出身官宦世家。
他十九岁就开始任公职,壮年时任豫州刺史。因为在和中常侍张让的斗争中失败,王允被迫去官隐居,在中平六年,何进掌权之后重新出仕,历任从事中郎和河南尹。
在何进被宦官诛杀,董卓掌权时,他已经代替杨彪成为了司徒兼尚书令。身为地方官勤政爱民,由于朝廷腐败而被迫在此为官,从而密谋刺杀董卓。董卓死后,王允与吕布共执朝政,但是董卓余党李傕、郭汜、樊稠等率军攻破长安,吕布出逃,王允被处死,时年56岁。

曹孟德献刀故事简介

8. “孟德献刀”的故事是真的吗?

“孟德献刀”的故事不是真的。
许多朋友容易把《三国演义》中的故事看作成真实的历史,其实这是错误的。《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罗贯中是参考了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而著作的。《三国演义》第四回孟德献刀的故事在正史《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里面并没有记载,这个故事完全是由作者罗贯中为刻画曹操这个人物而特别杜撰的。

曹操、董卓,历史上都有其人。曹操本人,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有较详细的介绍。而他与董卓的故事,《三国志》中仅仅几笔含糊带过。文中大意是说为平十常侍乱,西凉的董卓进驻了京城,他把小皇帝废为弘农王,另立陈留王为献帝。此时的董卓把政了朝野,他将京城搞的大乱,上上下下人心惶惶的。董卓上表皇帝让曹操做骁骑校尉,想要和曹操共谋大事。而曹操不愿与董卓为伍,于是改名易姓暗中逃跑了。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把曹操其人描绘的是活龙活现。而这个“孟德献刀”的故事更是给《三国演义》小说增添了生动的情节,从而推动了小说故事以后的发展。也让读者对曹操的人性上有所了解。罗贯中认为三国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曹操作为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小说中把曹操写作为为汉贼实在是有些不妥。而用“孟德献刀”的故事正好说明的曹操的机智与随机应变的能力,这为曹操日后三分天下,成就大业做出了铺垫。
“孟德献刀”的故事成人不是真的,但让我们了解到了东汉末那段历史,董卓废少帝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