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那么有名,后来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中消失了?

2024-05-16

1. 匈奴那么有名,后来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中消失了?

匈奴并没有消失,只是融入国人的骨血之中。
古中国的大地上, 汉匈本是同源,先民的迁移和探索,才逐渐使得他们彼此陌生,随后在不同的聚居地的人们,纷纷创造出了农耕、牧、渔、猎等各种文明。进而发展出了各类生机勃勃文化圈,但自然的承载力往往是有限,不断面对着天灾人祸的先民们,始终没有停止迁徙,文化圈碰撞就成了必然,争斗和和解就成为了历史主流。
战国时代的北方列王们,往往都要面对,来自匈奴的不请自来的争斗。战国长城就成为那个时代的地标建筑。无论是蒙恬收河套,还是鸣镝弑老父的故事,至今都还为人们津津乐道。

而这些故事的巅峰,就是汉武帝极具传奇和历史性的对匈作战。那时的汉朝,刚经历了,白登山下,金蝉脱壳后的心悸,除秦灭项,积贫积弱的无奈。以及献财献色,仰人鼻息的耻辱。刘彻用几代人的积累,选贤用能,艰苦卓绝地赢得安全和自由,漠北自此无王廷,民众四散,边患永诀,然而,汉朝也国势日颓。匈奴经此大难,内迁和外付开始了。
百年后西汉寿终正寝之际,匈奴再次出场,这使得光武帝和他的子孙们也开始逐渐体会了老祖们的辛酸和痛楚。所以十三将士归玉门,定远老班入虎穴,再一次将人的目光拉进汉匈争斗。 匈奴在经历了窦宪稽落山横刀立马,耿秉燕然山树碑立传,耿夔金威山被虎驱羊之后,终于离开了茫茫草原,一分为二,南匈奴内付中原,北匈奴亡命天涯,西逃欧洲。

东汉末曹丞相费尽心机终于使南匈奴迁入内地,汉匈混血不在异类,汉胡通婚变得寻常、胡姬歌舞也未尝不可。可惜好景不长,司马家王爷们的权力斗争,终于让这些匈奴亲戚们看到了独占家产的希望。五胡乱华的时代到来了,汉匈相爱相杀,百年不绝。在经历了两败俱伤之后。民族之间才气喘吁吁的和解了。

终于公元6世纪逐渐走向融合,大一统的时代来临。文化更加兼容,民族关系更融洽,尉迟呼延、贺兰  这些匈奴诸姓也不在面目狰狞,甚至和蔼可亲了!匈奴走下了舞台。消失在迷雾里,融和到了国人的血脉之中,从此让人遐想无限。

匈奴那么有名,后来为什么在中国历史中消失了?

2. 匈奴为什么消失了 你知道原因吗

1、汉族的排斥。匈奴的历史追溯起来很久远,早在三皇五帝时其部族便已存在,据《史记》记载:尧时匈奴的名字叫獯粥,周朝时叫猃狁、犬夷,后世也称之为戎狄,散居在黄河流域,范围大致在如今的陕西和山西河北的北部,与汉族杂居,长期遭到汉族的排斥。先是皇帝北伐獯粥、尧帝北教八狄;到了西周更是历代君王都和此族征战不断;春秋战国时他们和秦、晋、赵、燕等国接壤,时有摩擦,也没讨得什么便宜,而这些散居的小部族却渐渐被赶至黄河以北。
 
 2、匈奴崛起适逢秦汉的强盛时期。被汉族长期排斥北迁的部族中,有一部在河套平原一带定居,因为这里相对富庶,所以渐渐壮大,这就是后来令秦汉长期头疼的匈奴了。不过其发展较之中原要晚的多也落后的多,人数也少,靠游牧为生,时常南下抢略。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令蒙恬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可见当时的匈奴虽有发展,但实力根本不能和强秦抗衡。 
 
 3、民族发展的根基薄弱。汉族的排斥令匈奴缺乏与中原的联系,只能在贫寒之地追逐水草而生,常常居无定所。而且所居地区生活条件恶劣,缺少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为了生计他们也无暇顾及发展,因此没能形成自己的政治文化,甚至没有自己的文字,统治根基薄弱,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和生存确非易事。 
 
 4、天灾人祸、部族分裂和汉族的同化瓦解。匈奴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大的分裂:一次是公元前57年左右出现的五单于争立,导致内乱,国力也因此削弱。加上汉宣帝刘询对匈作战策略得当,迫使匈奴降汉,换来了大约100年的汉匈和平共处;另一次是公元46年,适逢匈奴境内连年遭受旱蝗之灾,以致赤地千里,又受到乌桓的进攻,不得不北迁数千里。又因内部王位之争,匈奴就此分为南北两部。
 
 5、民族矛盾的激化使其处于孤立的位置。西汉时匈奴在冒顿单于的领导下,强极一时,不断吞并周边国家,因此树敌甚多。汉宣帝刘询趁机联合西域诸国合力攻打匈奴,后来在匈奴两次天灾人祸导致内乱之际,周边小国也趁机进扰,使其元气大伤。匈奴第二次短暂的崛起是在五胡乱华时期,匈奴趁机作乱。匈奴人刘渊率先建国,开十六国分裂割据的先河,试图恢复匈奴昔日的强盛。

3. 匈奴在中国历史上是何时彻底消失的

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
故此谈不到【彻底消失】。【汉】人,其实也是更早时期迁徙散落到长江以南的先期蒙古人种。汉人,以【汉朝宣布成立】而得名。
据世界人种基因研究显示,所谓亚裔、黄色人种,即为蒙古人种。原本就是【游牧民族】,迁徙,便是常态,如遇自然灾害,迁徙,仅仅是依据【游牧】为基础的求生存的延长罢了。

匈奴在中国历史上是何时彻底消失的

4. 历史的匈奴族消失了吗

五胡十六国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了最后一场演出。之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逐渐从中国历史中消失。
匈奴是公元前3世纪兴起于中国北方的一支古老民族,繁衍在河套地带(今内蒙古、山西一带),游牧于大漠南北。匈奴的首领叫做单于,相当于中原的国王。在单于之下,则有左、右二贤王,各率领一大部落。匈奴族早在公元前七八世纪时就已生息和繁衍在中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建立起氏族和部落联盟了。公元前3世纪时,匈奴进入铁器时代,军事实力得到相应加强。于是不断骚扰秦、赵、燕等国的边境。公元前265年,匈奴骑兵被赵将李牧击败,但不久又卷土重来。直至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嬴政派遣蒙恬出兵攻击匈奴,匈奴战败后“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但是到了秦朝末年,匈奴却又乘机向南发展,逐渐傍近秦朝的边塞。到了汉武帝时期,汉王朝开始主动攻击匈奴,在军事天才卫青和霍去病的持续打击下,匈奴元气大伤,逐渐衰弱下去。并最终分裂为南、北匈奴。
北匈奴在西汉军队的持续压力下,开始了始无前例的民族大迁移。北匈奴的迁移历时几个世纪,其过程已经很难考证,史料记载也是相当模糊。大体上我们可以知道,北匈奴西迁途中经过康居、大宛、鄯善等西域诸国。公元4世纪中叶,北匈奴灭掉了强大的突厥国度阿兰国,西方为之震动。当时,在北匈奴人西面,居住着两个日耳曼人部落联盟:一个是第聂伯河以西至德涅斯特河以东的东哥特人联盟,另一个是德涅斯特河以西至喀尔巴阡山之间的西哥特人联盟。西哥特人联盟的西南方,就是统治欧洲大部的罗马帝国的领土。
阿兰国被匈奴灭亡后没多久,当哥特人还沉浸在对匈奴的巨大惶恐中时,匈奴铁骑已经兵临城下,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袭击东哥特,东哥特军队被匈奴全歼,国王自杀,部众四散逃逸。西哥特得知东哥特灭国后立刻在德涅斯特河布阵,意图阻止匈奴人渡河,不料匈奴人在远处上游偷渡后夜袭敌营,重创西哥特军。打败哥特人,占据南俄罗斯草原后,匈奴人得以休整,人口开始急剧增加,同时,小部分的匈奴骑兵仍然在骚扰邻国:一股匈奴骑兵渡过了多瑙河,与哥特人一起骚扰罗马帝国;另一股匈奴人,于公元384年进攻美索不达米亚,攻占了爱德沙城;还有一股匈奴人于公元396年,侵入了萨珊波斯帝国。在疆土不断扩大的情况下,以匈牙利平原为统治中心的匈奴帝国再次兴盛起来。
匈奴帝国的极盛时期是在大单于阿提拉的统领下达到的,他在公元434年与布列达共同继承王位,公元445年,布列达单于神秘地遇刺身亡后,阿提拉独掌大权。他发动的针对北欧和东欧的大规模战争,使盎格鲁撒克逊人逃亡到英伦三岛,而许多日耳曼和斯拉夫人的部族战败,纷纷向匈奴投降。他还大举进犯东罗马帝国,迫使东罗马帝国赔款6000镑黄金,年贡2100磅黄金。至此,匈奴帝国的疆域东到里海,北到北海,西到莱茵河,南到阿尔卑斯山,盛极一时。阿提拉对此并不满足,他还发动了对西罗马的战争,将意大利北部变成一片废墟,使得西罗马帝国皇帝万分惊恐,被迫议和。
公元453年,阿提拉迎娶一位日耳曼族的新娘伊尔迪科,婚宴上他喝得酩酊大醉。第二天,众人走进新房,发现阿提拉血管爆裂,倒在血泊中气绝身亡,而他的新娘缩在床角瑟瑟发抖。当时有人认为阿提拉死于循环系统疾病,也有人怀疑是伊尔迪科谋杀了阿提拉。在阿提拉的葬礼上,匈奴人割断头发,刺破脸颊,用鲜血悼念他们的国君。阿提拉的棺材分为三层:最外层是铁,第二层是银,最内层是金,以象征他的不朽功业。匈奴人堵塞一条河流的水,把阿提拉的遗体埋葬在干枯的河床下,然后再开闸放水。所有参与施工的奴隶都被处死,以便使后世的盗墓者无机可乘。他的坟墓至今未能被找到。
阿提拉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大单于之位,打起了内战,匈奴帝国在瞬间瓦解崩溃了。在东哥特、吉皮底人的反抗下,匈奴人在公元454年被迫又退回了南俄罗斯草原。在公元461年,阿提拉的一个儿子妄图重建匈奴帝国,发动了对多瑙河流域东哥特人的战争,遭到失败。公元468年,他又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结果自己战死沙场,从此匈奴人逐渐沉寂了下去,直至被历史彻底遗忘。
就在北匈奴迁居欧洲之际,南匈奴的驻地向南前移,他们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带,三国时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个部,到了3世纪,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刘渊在成都王颖手下当将军,当时西晋正在经历八王之乱。刘渊担任了匈奴族的大单于,占领了北中国的大部分地区,自称汉王,史称汉赵。
匈奴的一支族群称为羯人。汉赵的大将羯人石勒篡汉,建立赵国,史称石赵或后赵。后被氐人苻氏前秦所灭。
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称为匈奴别部卢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举后凉汉官段业为主,在现甘肃地区建立北凉。后沮渠蒙逊杀段业,自立为北凉主。后被鲜卑人拓跋氏北魏所灭。
匈奴与鲜卑的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刘勃勃被鲜卑拓跋氏击败后投奔羌人的后秦。后自认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连,在河套地区(现宁夏)创立夏国,史称胡夏。后被北魏所灭。
匈奴融入靠近高丽的鲜卑的宇文氏部落,进入朝鲜半岛。后来宇文氏在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权被汉族外戚杨坚所篡。杨坚经过南征北战后,创立隋朝,再次统一中原地区。
以上是十六国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在中国历史舞台上进行的最后一场演出。之后,匈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逐渐从中国历史中消失。匈奴后裔融入汉族以后,所改汉姓有刘、贺、丛、呼延、万俟等,大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山东等地。

5. 匈奴人为何突然就从历史上消失了呢?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匈奴是北方草原上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秦始皇曾派大将蒙恬筑长城以防止匈奴南侵,汉武帝更是和匈奴大干了三场,改变中原与匈奴对峙“敌强我弱”的局面。但到了东汉之后,匈奴被一代名将窦宪击败后,西逃后就突然神秘消失了!那么,匈奴人的后裔今天在哪里?
一、匈奴祖先从哪里来?
中国古籍《山海经》中说:“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
“匈奴”一词,最初见于古代史书《史记·匈奴列传》:“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
此外,《史记索隐》还提到:“淳维以殷时奔北边。”

综合以上可知,山戎、猃狁、荤粥等草原犬戎,与生活在中原的华夏人一样,都是黄帝的后代。商朝的时候,夏人的后代淳维逃到北方,也成为匈奴人的祖先之一。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淳维是夏桀的儿子,夏桀被商汤击败后,其子带着父亲留下的妻妾们逃到北方草原,随牛马牲畜迁徙,他们后来成为匈奴。
近代学者王国维做了更周密的考证,他认为商朝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的猃狁、戎、狄、胡,其实他们都是匈奴,只是叫法不同而已。
从地理的角度看,古代匈奴所生活的地方,位于古代游牧民族东西迁移的必经之地,其实也是后来蒙古-西伯利亚民族南北迁徙的地带。在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很容易形成多民族混居。综合中外历史学家的研究结果,一般认为匈奴并非单一民族,而是古代一个多民族共同体。

匈奴在中国历史上,主要活跃于从战国到东汉,约400年左右。中外历史学家通过考证,一般认为匈奴至少包括以下来源:
1. 生活在阴山山脉、鄂尔多斯草原的原始匈奴部落;
2. 战国后期被匈奴吞并的林胡人、义渠人,他们是半农半牧部落;
3. 击败大月氏后,俘获的大量大月氏人口;
4. 先秦战乱时期,从燕国、赵国、秦国逃往北方的移民;即使到了西汉,仍有汉人因为种种原因投靠匈奴,如大将李陵等。
除了从历史文献的角度外,基于现代基因技术的分子人类学,也支撑匈奴并非单一民族这个观点。人类学家、考古学家从新疆、外蒙古、匈牙利、内蒙古发现大量匈奴墓地,通过提取基因发现,他们身上包括多种不同种族的基因:
中亚类型的波斯R1白种人基因,东亚类型的M117基因,东北亚的C2、C3基因,西伯利亚类型的Q1基因,古代亚洲类型的N1基因……

二、匈奴的史诗:从崛起到衰亡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集中力量解决匈奴问题。此前,匈奴时不时对生活在北方的汉人骚扰。后来秦始皇北筑长城的目的也就是抵御匈奴南侵。
而到秦朝末年,中原战乱不断,刘邦和项羽展开楚汉之争。偏偏在此时,匈奴出现一位旷世英雄人物——冒顿,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匈奴迎来全盛时期!东胡、月氏、楼烦、屈射、丁令、鬲昆,这些古代部落和民族一一被匈奴吞并。匈奴统治的地域也变得沃野万里:东到辽河,西到葱岭,北到贝尔加湖,南到长城。
直到汉武帝时期,匈奴强、西汉弱的局势才得以扭转!猛人刘彻,先后耗费举国之力跟匈奴大干了三场,把沃野千里的匈奴地盘河西走廊纳入大汉版图。后来匈奴内部发生“五单于争立”的分裂事件,最终形成归附西汉的南匈奴和与西汉为敌的北匈奴。一直到公元前36年,北匈奴单于被西域都护甘延寿杀掉,匈奴才重新走向统一。

统一后的匈奴再次变得强盛,又开始骚扰东汉北部,到公元48年,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匈奴,依旧是北匈奴与汉人为敌,南匈奴归附东汉。
南匈奴归附东汉后,屯居于西河、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等,主要位于今天的内蒙、山西等地。他们和汉人的交往非常密集,而且渐渐走向民族融合。而与东汉为敌的北匈奴,从公元89年至91年多两次联合南匈奴大战北匈奴,在东汉名将窦宪、耿秉的率军打击下,北匈奴终于国力不支,被迫率部向西方的乌孙国逃走。北匈奴的记载,也从此在中国历史典籍上渐渐消失。
453年大单于阿提拉死后,阿提拉王国又逐渐走向消亡。

匈奴人为何突然就从历史上消失了呢?

6. 匈奴为何在唐朝后消失在历史中?

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都知道匈奴,任何一本中国通史上都会介绍匈奴。可是在专家学者看来,在有关匈奴的历史叙述中,疑问与困惑远远超过了明确与理解。至今我们还不清楚匈奴人是蒙古人种还是印欧人种,他们说什么语言,长什么样子。匈奴仅仅与秦汉王朝有接触,欧亚大陆上的其他古老文明甚至不知道匈奴的存在。匈奴的历史,未知的比已知的多。不过当作者带我们在蒙古高原的鄂尔浑河谷草原上,在大漠深处的漫漫戈壁、黄沙中,认真思索我们已有的有关匈奴历史知识中那些可疑的和似是而非的部分时,我们离匈奴的真相,已经越来越近。

  欧亚大草原上的游牧帝国是从匈奴开始的。从匈奴到蒙古,一千五百年间,无论创造了辉煌文明的欧亚定居社会如中国、印度、波斯、地中海诸国、东欧和中欧诸国曾经如何强盛,但当他们面临草原游牧军队的铁骑时,都显得那样笨拙和孱弱。自古以来,站在定居文明立场上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也都绞尽脑汁想弄明白,为什么拥有高度文明和伟大传统的农业国家,竟如此经不起那些乍兴乍灭的草原政权的猝然一击?除了大肆渲染并极力夸张游牧军队的残忍和野蛮,难道就只能把定居文明的失败归因于定居文明自身的政治腐朽和王朝堕落吗?传统的历史学家无法解释这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困境。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关心匈奴的原因。现今有关匈奴的历史知识,存在着许多疑问、猜测和误解,一个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关于匈奴的西迁。东汉中期漠北的北匈奴被鲜卑击破之后,蒙古高原上的匈奴似乎就再也没有以高级政治体的形式在中国史籍中出现,原北匈奴的力量中只在西域仍有零星出现。《后汉书》说“匈奴余种留者尚有十余万落,皆自号鲜卑”,已经指出了在北匈奴的政权破灭后,原匈奴民族被新的统治民族——鲜卑族所吸收的事实。但是,当18世纪中期的法国东方学家德经(Joseph Deguignes)得知中国历史上有个匈奴(Hsiung-nu)时,就立即联想到西方历史上的匈人(Huns),二者名称上的近似使他相信匈人就是西迁后的匈奴。他的联想经著名历史学家吉本(Edward Gibbon)写入《罗马帝国衰亡史》后,竟成为一种流行观点。然而,从北匈奴破灭到匈人出现在拜占廷的东方诸省,其间有二百多年的年代学上的断裂。为弥补这种断裂,西方一些学者把许多不相干的历史事实联系到一起,为匈奴西迁编织了年代上的和空间上的迁徙历史。当然,这些编织大都是牵强附会、缺乏可靠依据的,早就被现代学者所否定,除非出现进一步的证据。把匈奴与匈人联系起来的尝试不属于历史学家的工作,这在当今的欧亚学中几乎已经成为共识。有趣的是,在中国仍然有相当多的人对这个说法信为确论,津津乐道。这个现象本身,足以说明匈奴历史中存在着许多非历史的内容。

7. 匈奴的历史是什么?匈奴从出现到消失的大概时间是什么?

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族,公元468。
匈奴的历史:在最早的秦朝和汉朝时期,匈奴可以说是当时最强大的游牧民族。有史料记载说他们是中国古代最早朝代夏朝的遗民。这个可以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考证。因为有着古老的血统,所以这个民族的人都体格健硕且骁勇善战。
但是因为他们属于游牧民族,很长一部分时间没有在中原汉地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所以他们想夺得好的地理位置来发展自己。于是就展开各种各种的挑衅从而引起战争。自秦代开始,中原汉地就和匈奴一直有着不间断的摩擦和战争。
而中原人与匈奴真正进行大规模的斗争,是发生在汉朝时期的。在汉朝时期,从开国皇帝刘邦开始,就与匈奴有着大大小小的斗争。而到了汉武帝刘彻的时期,已经可以开始在战场上打败匈奴。
到了公元前51年的时候,匈奴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因为在战场上不敌汉朝的军队,于是南下投靠了汉朝。在公元前33年的时候,汉朝把王昭君下嫁给呼韩邪单于,双方关系开始缓和。
到了公元前89年,匈奴在战场上的败仗越吃越多。由于他们本身就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于是他们开始往西迁移。到这个时候,北匈奴就在中国的历史古书中完全的消失了,一点痕迹都没有。
匈奴存在的时间及消失的时间:匈奴最早以“匈奴”出现在中国为开始年,匈奴最长存在了大约800年。如果从夏朝灭亡开始算起,则最长存在了大约2000年。以下为简单解释:如果以南匈奴主支为匈奴消失年,则在329年(东晋朝和十六国时期)前赵亡国,匈奴存在年约579年;如果以南匈奴别部为匈奴消失年,则在552年(南朝·梁)羯人侯景之乱被平定,匈奴存在约802年;如果以北匈奴从中国古书中消失为匈奴消失年,则在105年(东汉朝)北匈奴遣使汉廷通好失败后彻底西迁,匈奴存在约355年;如果以西欧匈人消失为匈奴消失年,则在468年(南朝·宋)阿提拉之子发动对拜占庭的战争战败而亡,匈奴存在约718年;如果算上那个说不清楚的白匈奴嚈哒,则在6世纪中叶(南朝·梁)被突厥人击溃,匈奴存在约800年。

匈奴的历史是什么?匈奴从出现到消失的大概时间是什么?

8. 匈奴的历史是什么?匈奴从出现到消失的大概时间是什么?

匈奴从中国的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统一六国称帝之前就雄踞北方草原了,从秦始皇开始到汉武帝之前中原都一直被动防御,直到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等名将把匈奴打的分崩离析;到西汉晚期,匈奴发生了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顺汉朝,而流窜到中亚与汉朝为敌的郅支单于也被汉将陈汤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为理由消灭掉了,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东汉初年,在匈奴贵族中反汉的势力重新抬头,导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归顺汉朝,而北匈奴则坚持与汉为敌,经常发动对南匈奴和汉人的掠夺。而当时东汉刚刚建立,国力还属于恢复期,因此,直到汉明帝时,才发动了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73年,汉军四路出击北匈奴,窦固、耿忠的汉军一直追击到天山一带,并夺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汉和帝时,又发动了针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89年,窦宪、耿秉率领汉军大败北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公元91年,汉军再次出击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只得向西逃窜。至此,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而与汉为敌的北匈奴,则受到汉与南匈奴的合击,已无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窜。
北匈奴西迁的第一站:伊犁河流域
在公元91年北单于战败后,率残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在其立足后,仍然出没于天山南北,实施掠夺。公元119年,北匈奴攻陷了伊吾(今新疆哈密),杀死了汉将索班。为了对付西域的北匈奴,东汉朝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兵柳中(今新疆吐鲁番一带),班勇于公元124年、126年两次击败北匈奴,西域的局势开始稳定。在班勇离职后,北匈奴势力又重新抬头,汉将斐岑于137年率军击毙北匈奴呼衍王于巴里坤(今新疆巴里坤),公元151年,汉将司马达率汉军出击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拉开了第二次西逃的序幕。
北匈奴西迁的第二站:锡尔河流域
锡尔河是中亚的内陆河,流经今天的乌兹别克、哈萨克等国,注入咸海。在汉时,这里是康居国。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汉朝的反击,已无法立足,大约在160年,北匈奴的一部分又开始了西迁,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至于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动,因为缺乏史料记载,就不得而知了。
北匈奴西迁的第三站:顿河以东、里海以北
大约在公元290年,北匈奴出现在顿河以东的阿兰国,这段历史在我国《北史.西域传》和罗马帝国的《历史》中,都有过记载。北匈奴杀死了阿兰国国王,彻底征服了阿兰国。
北匈奴西迁的第四站:顿河以西、多瑙河以东
凭借着在阿兰国的休整和补给,北匈奴彻底恢复了元气,掠夺、贪婪的本性让他们对顿河以西的草原垂涎不已。公元374年,匈奴在大单于巴兰姆伯尔的率领下,渡过了顿河,向东哥特人发动了进攻,东哥特人哪里是匈奴人的对手,经过奋战,依然惨败,一部分东哥特人只得向西逃窜,逃到了西哥特人那里,匈奴尾随其后,追击到西哥特人居住地。西哥特人在德涅斯特河(流经今天的乌克兰和摩尔多瓦)摆下军阵,准备迎击匈奴,而匈奴人则趁夜晚偷偷从德涅斯特河上游渡河,然后抄袭西哥特人军阵背后,西哥特人惨败,只得向西逃窜至多瑙河。后经罗马帝国皇帝的批准,东、西哥特人得以渡过多瑙河,进入到罗马帝国避难。此后,由于罗马帝国对哥特人残酷的压榨,逼迫哥特人又起兵反叛,公元378年,罗马帝国皇帝瓦连斯亲征哥特人,结果被哥特人杀死,帝国遭受到沉重打击。而此时的匈奴,由于占据了南俄罗斯大草原,暂时稳定了下来。
匈奴这个马背上的民族的确强悍,虽然被中国打跑了,但经历了在南俄罗斯大草原的休养生息之后,又日渐强大起来,匈奴帝国征服了北欧东欧,著名的阿提拉大单于把罗马帝国打的一败涂地,当时欧洲称呼他为“上帝之鞭”。453年,阿提拉大单于又娶了一名少女为妃,然而在新婚之夜,阿提拉却神秘地死在了婚床上。阿提拉死后,他的儿子们为争夺大单于之位,打起了内战,匈奴帝国在瞬间瓦解崩溃了。匈奴帝国的内战,给了被奴役民族机会,454年,东哥特、吉皮底人组成联军,在匈牙利打败了匈奴,从此,匈奴人被迫又退回了南俄罗斯草原。在461年,阿提拉的一个儿子妄图重建匈奴帝国,对多瑙河流域的东哥特人发动了战争,遭到失败。468年,他又发动了对东罗马帝国的战争,结果自己战死沙场,从此匈奴人逐渐沉寂了下去,直至被历史彻底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