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立秋的物候意义

2024-04-29

1. 二十四节气 立秋的物候意义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  白露  生;三候寒蝉鸣。”     凉风至: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    白露降: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在本节气期间,太阳从巨蟹座运行到狮子座(黄经135°)。夜晚观天时能看到北斗星的斗柄指向天干“申”(西南)的方向。交立秋的那一天,正是农历的七月,七月也正是“申月”。立秋之时太阳处在赤纬+16°19‘,比起夏至那天的+23°26’已经向南偏了不少,北京地区的白昼也因此缩短到了14小时04分(夏至日是15小时)。
     天气依然很热,立秋之后仍有一“伏”,“ 秋老虎 ”依然存在。因此仍旧要注意防暑。但是,大自然还是有了变化。出现了中午热、早晚凉的“尜尜天”,而且“一场秋雨一场凉,十场秋雨就结霜。”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
     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二十四节气 立秋的物候意义

2. 关于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的含义

 关于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的含义
                    关于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的含义,作为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也是人们特别重要的节日,古代一般都是靠天吃饭,节气对他们来说就特别的重要,关于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的含义,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的含义1    
  1、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2、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3、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4、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5、清明:清明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6、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7、立夏:夏季的开始。
  8、小满:小满反映了降雨多、雨量大的气候特征,小满江河满。
    
  9、芒种:“芒种”是“忙种”的谐音,表明一切作物都在“忙种”了。
  10、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便是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11、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12、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13、立秋:斗指西南;太阳黄经为135°。秋季的开始。
    
  14、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5、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16、秋分:昼夜平分。
  17、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18、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19、立冬:冬季的开始。
  20、小雪:意味开始下雪。
  21、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22、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23、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24、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关于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的含义2  1、24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上来说都是固定的,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2、“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4个“立”,就表示了4个节气的开始。
    
  3、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亦合称为“四立”。公历上一般在每年的2月4日、5月5日、8月7日和11月7日前后。“四立”表示的是天文季节的开始,从气候上说,一般还在上一季节,如立春黄河流域就仍然在隆冬。
  4、“至”是意极、最的意思。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和12月22日。夏至的时候,太阳直射北纬23、5度,黄经90度,北半球白天的时间最长。冬至,太阳直射南纬23、5度,黄经270度,北半球白天的时间最短。
    
  5、“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20日和9月23日左右。春分、秋分,黄道和赤道平面相交,此时黄经分别为0度、180度,太阳直射赤道上,昼夜是相等的。
  关于二十四节气每个节气的含义3  1、 立春:是春季开始的节气,表示严冬已经过去,气温开始回升。
  2、 雨水: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回升,湿度增大,雨水渐多。
  3、 惊蛰:蛰,藏的意思。动物入土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春雨后爬出,古时以为是被雷声震动,故叫惊蛰。这时天气转暖,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华中农谚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停歇”。
    
  4、 春分:春分恰是太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昼夜各半的一天。这一天全国各地的昼夜几乎都是一样长。天文学上划定春分为北半球春季的开始,我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5、 清明:清明时节天气渐暖,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均匀气温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气温更高。北方草木发芽返青,南方大地已披上绿装。我国农谚说:“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这个节气开始的一天是清明节,有踏青扫墓的.习俗。
  6、 谷雨:谷雨时气温、地温都已稳定升高,雨水增多,有利于五谷生长,故有“雨生百谷”之说。
  7、 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田间治理日益繁忙。农谚曰:“立夏三朝遍地锄”。
  8、 小满: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9、 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10、 夏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夜最短,又叫日北至日,即太阳运行到最北的一天。天文学上划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
  11、 小暑:这时正值“三伏”的“初伏”,气候炎热、蒸闷。在农业生产上,多忙于夏秋作物的田间治理。
  12、 大暑:这时正值“中伏”,是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热时期。
  13、 立秋:我国习惯上作为秋季的开始,预示着天气转凉,植物结子,秋收季节即将来临。但立秋后暑气并未散尽,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在后头。
    
  14、 处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暑气这时而止矣。”此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15、 白露:天气转为凉爽,昼夜温差加大,地面上的水汽晚上容易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故得名白露。
  16、 秋分:秋分与春分这一天一样,太阳又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秋分这天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秋天。
  17、 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明显转凉,早晨和夜间地冷露凝。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开始进行秋收秋种。
  18、 霜降:《月令七十二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表示泛博中原地区开始有霜。
    
  19、 立冬:为冬季开始的节气,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20、 小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十月中,雨下而为冷气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时黄河流域一般开始下雪。
  21、 大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大者盛也,这时而雪盛矣。”此时的天气较前更冷,降雪的次数和量也将增多。
  22、 冬至:与夏至相反,北半球冬至时白昼最短,日照物影最长,黑夜最长。过了冬至白昼就一天天地增长了。北方民间有“吃了冬至面,一天长一线”的说法。
    
  23、 小寒:是一年中温度已到严冬的节气,这时正值“三九”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天寒地冻,进入严冬时期。
  24、 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期,相对于小寒来说,标志着严寒的持续和加剧。《三礼义宗》曰:“冷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3. 物候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每个节气都要哦)

各节气的基本释义
  一年中二十四节气的时序变化,也正好对应了一年中气温、气候和物候、农事方面的种种变化.在这里,我们将和读者们一起再领略一下这个年复一年周而复始的变化过程.
  (1)春雨惊春清谷天
  ①立春:2月上旬.标志着冰河解冻,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生机四起,万象更新.北国那种千里冻封、万里雪飘的景象快要结束了,春天就此开始.从此,天气逐渐转暖,雨水也开始多起来.风,不再那么刺骨的寒冷.似有大地微微暖气吹,春风燕来柳上归的诗意.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一幅腊梅迎春“冬去山明水秀风光好,春到鸟语花香景色新”的画面.这时春意虽已来临,但寒气却尚未褪尽,所以仍会给人以春寒料峭之感.由于在天文历法上通常以自“冬至”之日起的第45或46天作为“立春”之日固定不变,由此便产生了人们常说的春搭(打)五九尾或春搭(打)六九头的节气谚语.
  ②雨水:2月下旬.标志着大范围降雪已经停止,开始进入下雨季节(但不排除有时的小雪),我国东南一方的暖湿气流开始登陆, 雨水逐渐增多. 慢慢给人勾勒出一幅“十里莺啼绿映红,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画面.
  ③惊蛰:3月上旬.标志着天空开始打雷,气温、地温逐渐升高.被严冬蛰伏而冬眠的昆虫等生物开始复苏、外出活动.一到“惊蛰”,人们自有“平地一声春雷响,惊得万物醒梦乡,花草树木竞相绿,山川将欲换新妆”之感觉.此时步入田间,眼下麦苗已开始展现青色,极目遥望,远山近水,可见已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路旁杨花将欲吐的景象.
  ④春分:3月下旬.此时太阳光直射赤道.自此开始,气温明显回升(在气象上称之北方春天开始),这一天白天与黑夜时间基本上各占一半(按农历说法,二、八月昼夜平,即指此时).如细心观察,这时期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从此以后,白天时间都要长于夜间的时间,这主要是由于北半球自“春分”后阳光直射点逐渐北移.随着“春分”后阳光直射点的逐渐北移,而此时在北极处,漫漫长夜则告退而去,持续的白昼从此开始,这称为“极昼”——太阳一直在地平线之上,这种极昼现象可持续达半年之久(相当于我们这里191天),即持续到秋分时节,使北极形成极昼区域.“春分”的到来,人们明显地感到天明得早,给从事农业的人们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此时在物候上,杨花竞开、柳枝呈绿,田间小麦起身,可谓春日一刻值千金.俗话说,春争日、夏争时,误了农时怨自己.要求人们要从前段时间的冬闲欢乐、意犹未尽的精神状态下迅速解脱出来,同时提醒人们春季时光如从“立春”算起已过去一半了,要尽快投入紧张的生产劳动中去.
  ⑤清明:4月上旬.此时气候转暖,草木萌动,天空清澈明净,万物欣欣向荣.说到清明,由于历史和民间风俗的原因,现今已不仅是一个节气的名称,而且更演化成了一个人们较向往的春季节日.“清明”时节,春风和熙,春意盎然,置身其境,但见春光明媚,春景如画,更有千山秀色,万木峥嵘,草木青青,心旷神怡的明快感觉.清明期间,人们往往会结伴外出,郊游踏青或行田间,或临溪流;或登山岗,或赏林木.有兴趣者,更会扎架子荡秋千、放风筝飞鹞子,甚至携带妻女到野外去挖荠菜等等.这一天如遇阴雨,更会有另一番情趣.人们便会联想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等的描春诗句而更使人感到韵味无穷.国家机关、学校、团体也在这一节气期间组织人们去陵园、公墓对革命先烈进行凭吊、悼念和祭扫活动.农家则多有上坟拜墓的习俗.那种清明祭扫各纷然,泪血染成红杜鹃,夜归儿女笑灯前的景象不时映入眼帘.
  在此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常流行有“三月(农历)初三“正”“清明”的说法.这种说法其实不妥.应当说,“清明”有可能在农历三月初三,但也并非年年如此,其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更不存在“正”与“不正”之说.如查阅1979年科学出版社出版由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编写的《1901-2000年百年日历表》一书可得知,在本世纪这一百年当中,“清明”正是农历三月初三的只有三次,即1916年、1954年和1973年.然而真正的所谓“正”应当是以公历而论,“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4月5日.在二十世纪的这100年中,“清明”在公历4月5日的有79次,而在4月4日的有七次(即1976、80、84、88、92、96、2000年),在4月6日的有14次(即1902、03、06、07、10、11、15、19、23、27、31、35、39、1943年).因此说,与其说农历三月初三正“清明”,倒不如说公历4月5日“正”“清明”更确切一些.
  “清明”过后,农人必须进行春播作物种植的准备工作了.
  ⑥谷雨:4月下旬.标志着此时自然界雨量开始增多,适于谷物的生长.雨,即“雨生百谷”的意思.许多作物在此节气前后即开始种植.常言道,“谷雨”前好种棉,“谷雨”后好种豆.生活中,厚实的冬装早已脱下,轻便的衣物代而上身.这期间如果郊游山岗、原野,则可见到处是一派“山花烂漫”、“郁郁葱葱”的景象.
  (2)夏满芒夏暑相连
  ①立夏:5月上旬.这一节气标志着春天已经过去,夏季即将来临.由于气温继续升高,天气将逐步热起来,雷雨开始增多,人们就要进入紧张的夏忙季节了.生活中,常言道:立了夏,便把扇子拿.
  ②小满:5月下旬.标志着冬麦区的小麦、大麦等夏收作物籽粒逐渐饱满,但尚未成熟,故称“小满”.我国各地习于农时劳作的人们将为夏收作好各种准备.生产中,按照以往的习惯,如滚麦场、买草要子、检修收割机械、联系玉米套种耧等准备工作开始进行.
  ③芒种:6月上旬.“芒”,指各种带有“芒”的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即种子的意思.“芒种”表明小麦、大麦已经成熟,并在近期要予以收割.同时,还说明晚谷、黍、稷等作物要播种,此时是最忙碌的季节.“芒种”前后,在北方地区到处呈现出一片田间机器隆隆作响,金灿麦粒滚滚入场,妇幼忙碌奔走如梭,人声鼎沸天际回荡的动人画面.这一节气告知人们夏季的时间如从“立夏”之日算起,已过去一半.
  ④夏至:6月下旬.“夏至”日时,阳光直射北回归线,达到最大限度的北移,并影响到北极圈.标志着这时太阳在黄道上已运动到最北的位置上.由于太阳光正直射北回归线(即北纬23°27'处,我国的广州正恰巧在这条线上),故常有烈日当空,炎热如烤之感.在北回归线以北的所有地区,太阳都是在夏至时到达最高位置,也就是最接近直射的位置,而且此时白天的时间也是最长的,也即是日照时数最高的.正是由于这一原因,地球上北半球接收到来自太阳的光和热也是最多的,整个北半球都处于最炎热的夏天之中.正基于此,所以“夏至”这一天成为我国北方各地一年内白天时间达到最长的一天,即通常“夏至”长之说.当然,炎热的夏天自“夏至”开始.自翌日起,白天时间(粗略的说)将以1分20秒的速度逐日减少,而黑夜则相应增长这一时间.如细讲来,自“春分”后,地球上发生极昼现象的地区也逐日向北扩展,在“夏至”日这天扩展到了北极圈(即北纬67.5°).在北极圈上的地方,“夏至”这天,24小时内都有阳光照射,真正是“不落的太阳”.如前苏联的萨列哈尔德城,午夜前后人们会看到太阳从西北天空斜落下与正北点的地平面稍接触后,又朝东北天空斜斜升起,当然这种现象仅限“夏至”这一天.愈靠近北极,即前苏联萨列哈尔德城及白岭海峡以北地区,极昼持续天数越多;同时正午时太阳的高度愈低,阳光也斜射得愈厉害.到了北极,极昼天数可持续达191天.然而,这同一时期,地球上南半球的南极圈24小时内全为黑夜,称为“极夜”.地球的两端分别有大约半年时间为“极昼”,另外半年时间则为“极夜”,不过极夜时间比极昼时间略少,为174天,只是南、北极地的这种极昼、极夜在发生的时间上恰恰相反.就我国来说,南方广州和北方的哈尔滨两城市(粗略看成在一个经度线上),“夏至”日时,日出时间上有不同,前者日出5:42分,后者为3:43分,后者较前者日出几乎早2小时.可以看出越往北,阳光照射越早.“夏至”这天在我国黑龙江省最北部的漠河,晚上(约)11时40分太阳才落,近凌晨1时太阳又出,达到夜间最短,白天最长.这一现象成为国内一自然天文景观.此地,历年吸引大批旅游和天文爱好者,成为其观“光”的必去之地.“夏至”这一节气标志着高温,树木花草的生长也极度旺盛.这时期,烈日高照,骄阳似火,灼地欲焦,大气相对湿度很低,真可谓是“赤日炎炎似火烧”.田间劳作,则大有汗流浃背,烟冒口舌之感.这一季节不利于人们生活的一些因素也因之而来,如病菌的蔓延、食品易变质等.但农人多抓住这一高温季节,争分夺秒到农田锄草,正所谓“锄禾日当午,挥汗赛如雨,及早把荒灭,以防伏天苦.”
  ⑤小暑:7月上旬.“暑”为酷热.这一节气表示已开始进入炎夏季节,不过仅是开始,“小”字的意思即在于此.“小暑”过后不久,天气将更炎热,并即将进入湿热的气候阶段,同时也预示“伏天”快要来到.
  ⑥大暑:7月下旬.标志着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就此开始. “大”有“很”的意思, 即进入“大热”或曰“闷热”的天气阶段.通常秋收作物能否获得好的收成,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一时段的光照和雨量.在正常年景下,“小暑”至“大暑”这一期间,天气光热充足,雨量充沛,花木峥嵘,非常适合秋作物的生长.不过这一时期天气变化无常,雷雨频繁,人们外出要时常携带雨具.这时因正处“中伏”阶段,生活中总感到潮湿、闷热,整日浑身汗津津的,每日只有近午夜时分才始感稍有凉意,这期间食品极易变质.此时田间劳作,多以早、晚进行.由于雷雨多,农田锄草往往不尽人意.这一季节又是全年降雨量最为集中的时期,所以,又正是各级党委、政府全力高度重视防汛的关键时期.在图二的光热分布图上,恰恰是曲线的最高点.
  (3)秋处露秋寒霜降
  ①立秋:8月上旬.意即秋天就要开始了.“秋”指作物快要成熟的意思.通常“立秋”后的当天或次日,人们一早一晚会感到风凉了,一改往日汗津津的样子,确有清爽利落之感.生活中自有“立了秋,便把扇子丢”、“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嗖嗖”之谚语.“立秋”后,虽使人有月明风清、秋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的那种盼望已久的纵情之怀,但也颇有“早穿棉袄午穿纱”的那种“脾寒”天的感觉.“立秋”一到,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的农谚,即是说再过半个多月,各种花草树木、农作物等,其生长的高度即将停止,没有抽穗的作物也在这一时期完成抽穗的生长发育.这一节气后,天气仍处较高的气温阶段,故,农谚中常有秋老虎之说,亦即中午有时还相当热,但总的趋势是气温将从此开始缓缓下降了,雷雨天气亦逐趋减少.该节气后每降一次雨,气温也随之下降一次,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即在于此.此时田间劳作,仰望苍穹,使人往往有时而天高云淡,时而乌云滚滚,给人以风云变幻莫测之感.
  ②处暑:8月下旬.“处”有躲藏、收起、终止之意.该节气向人们昭示,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从此,人们将置身于凉爽的气候环境中.从气象角度来说,“处暑”是气温由高到低的转折点.因此,“处暑”后天气就逐渐凉起来了,生活中纳凉扇子之类也似乎开始闲置起来了.
  ③白露:9月上旬.该节气表示天气逐渐转凉,“白露”后气温降得较快,更易达到成露的条件,多呈现出白天气温高,晚上气温低的天气.空气中的水汽将因气温降低而冷凝形成“露水”,且较多较重.生产中,已进入秋收大忙阶段.
  ④秋分:9月下旬.太阳由北天球再次越过赤道回到南天球,因阳光又一次直射赤道,所以这一天,白天、黑夜时间再次(粗略)相等.这一时节,人们立于田间仰望苍穹,自有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感觉.生活中一早一晚大有气温由凉变冷,确需身着棉衣之感.从天文来说,北半球自“秋分”,在北极点则是开始另一番景色.太阳终日在地平线以下(即不出太阳),一天24小时都在漫漫的长夜中度过.天文上称之为“极夜”现象.极夜期间,极地地区失去了阳光的照射,异常寒冷.自“秋分”以后,北半球白天时间粗略的说,逐日将大约以1分20秒的速度减少,夜间相应增加这一时间.同时也向人们昭示,秋季的时间(如以“立秋”之日算起)已过去了一半.此时农田劳作已进入高度繁忙阶段.田间四处可闻机器隆隆之声,展现出一幅幅紧张的劳动画面.正所谓“秋风劲吹四炊烟,妇孺忙碌在田间,昨日青纱犹满目,今朝一望见苍山,沃土犁下腾翻起,人声鼎沸响耳边,车水马龙连天际,金灿麦种播入田”.
  ⑤寒露:10月上旬.标志着天气虽已凉爽,却尚未寒冷,露集渐浓,还未成冰.“寒”即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此时草木已渐枯萎,如仰望苍穹,往往给人以天高云淡、近水远山皆清晰可见,一旦秋风吹来,有阵阵作寒的念春之感.农人田间劳作相对减少.偶尔田间劳作,不时会看到天空大雁成“人”或“一”字形由北向那遥远的南方翩然飞去的情景.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雁向南,衣裳棉的谚语.生活中,一早一晚要着装毛衣、骑自行车有需要戴手套之感.由于气温逐渐下降,要求人们要加快“三秋”工作进度.
  ⑥霜降:10月下旬.表示天气将渐渐寒冷起来,不久,则露积为霜.早上一旦见霜,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毛主席早年所作的《贺新郎》一词中“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的柔肠寸断的悲壮诗句.自此后,将因气温的下降出现霜冻,生产中要求人们田间要尽快结束“三秋”扫尾工作.“霜降”过后,一旦郊游山岗,四处便是一幅“万木霜天红烂漫”、“霜叶红于二月花”深秋初冬的画面.同时,人们内心油然升起“月过十五年过秋,一年时快到头”那种对时光悄然逝去和人生短暂的婉惜伤感之情.
  (4)冬雪雪冬小大寒
  ①立冬:11月上旬.冬,是终了的意思,又是指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来的意思.生产中,有“立冬”萝卜、葱之说,即指这类作物此时要予以收刨贮存.从天文角度讲,自即日起,冬天便开始了,人们将生活在比较漫长的寒冷季节里.
  ②小雪:11月下旬.此时,气温仍继续下降,开始降雪,但并不很大.在我国北方,已到了河塘、水坝开始进入封冻季节.寒风吹来,使人大有“高天滚滚寒流急”、“已是悬崖百丈冰”之感.此时田间仅作大白菜的收贮工作.农田劳作基本停止.由于不断降雪,农谚中自有“小雪雪满天,来岁必丰年”之说.
  ③大雪:12上旬.这一节气表示气温继续下降,鹅毛大雪将随时而至,并会给地面造成积雪.大,指降雪的程度.此时,大地冰封,河塘冻结.常有“大雪”不封地,不过三五日之说.一旦阴云,人们自感随时会有“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独钓寒江雪”那幅严冬时节的壮丽画面将展现在眼前.一旦降雪,到处则是银妆素裹的北国风光.当看到那挂满了雪的松柏,又会联想起陈毅元帅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诗句,作人的浩然正气顿时胸中涌起.
  ④冬至:12月下旬.北半球这一天白天时间达到最短(所谓“冬至”短之说即在于此)而夜间时间达到最长.这是由于此时北半球的北极圈上(即北纬66.5°处)北极,如同“夏至”时南极那样处于极夜时期(但仅限于“冬至”这一天).对于北极来说(即北极圈以北地区),极夜可一直持续174天.自翌日起,白天时间又将以1分20秒的幅度逐日增加,而夜间将相应减少这一时间.生活中,人们会感到天黑得早、明得晚,大有长夜难明之感.“冬”为“冷”,“至”为“到”,又有接近更寒冷的意思.这一节气,标志着较寒冷的天气即开始.在天文历法中,为表示冷的开始和程度,常在编印的日历上以“九”表示,即所谓一九、二九……九九.“九”是自“冬至”起,即在81天内天气较寒冷,而又以第三个“九”(即阳历一月中旬)为最寒冷.
  ⑤小寒:1月上旬.“寒”即冷的意思.表明已经进入一年中的寒冷季节,但还没有达到最冷的程度.
  ⑥大寒:1月下旬.指气温降至最低点,天气冷到极点.这是一年中最严寒的季节.此时天气确有寒气逼人、滴水成冰之势.一有降雪,到处则是一片冰雪世界.通常冷在“三九”之说即在于此.习惯农时劳作的人们,此时往往将土杂肥运往田间,称“腊肥”,藉以给小麦保温安全越冬.生活中,人们将为即将到来的春节作各种筹备,置办“年货”.由于生活的整个空间被寒气所包围,人们如同置身于天然的“冰柜”之中,所以食品随意放置,长时间也不易变质二十四节气综述
  从二十四节气中可以看出,有的表明季节,有的表明温度、降雨、露、霜等气候的,有的则是反映作物生长发育和自然物候情况的.除反映季节的节气外,大部分是反映气候的.其中:
  (1)直接反映温度: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这五个节气.而白露、寒露、霜降则是直接反映水汽凝结现象的,同时也是反映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与程度的.即先是零度以下,水汽凝为霜,后,便有了霜降.所以,这三个节气在反映温度上的意义远远大于反映水份的意义,并且具体生动、寓意深刻.
  (2)反映降水: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这四个节气,表示了降雨、降雪的时期和程度表意确切.
  (3)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这四个节气,前两个节气是反映有关自然季节现象的,而后两个是反映有关作物生长发育现象的.
  (4)反映四季转换: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四个节气从字面上反映得直接了当,给人以明快之感.
  (5)反映日照长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以前两者反映较直接,而后两者则又是反映了日照长短的“极端”.
  (6)年内温度的变化规律:如果将二十四节气联贯起来看,可以看出一年中冷、暖、雨、雪情况和四季乃至气候的变化特征,也使人们不难想象出在一太阳年中,整个气温的变化是从零度以下随节气的推移逐渐上升,至大暑前后温度上升到顶点,不久又缓缓下降,直至零度以下.如果将这种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坐标形式反映,则呈抛物线状的图面(见图二).从中可以看出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起来的特点.如“谷雨”,它反映的不是全年的雨量,而是反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程度.“霜降”,反映的不仅是白皑皑的霜即将来临,而主要是提醒人们即将要到来的低温要危害秋收作物,需加强田间的收、贮、管、护工作.

物候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每个节气都要哦)

4. 24节气的物候


5. 请问二十四节气和气候有什么关系?

请问二十四节气和气候有什么关系?春
立春:是春天逐渐的节气,说明寒冬早已过去,环境温度慢慢转暖。降雨:代表着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冰消雪化,气温上升,空气相对湿度扩张,降雨渐多。冬至:蛰,藏的意思。动物安葬冬眠叫入蛰,至第二年绵绵细雨后钻出来,古代称之为被打雷的声音震动,故叫冬至。这时候天气转暖,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耕种季节。华北地区民间俗语说:“过去惊蛰节,耕种不停息”。

春分:立春恰好是当然光照射在赤道上,白天和黑夜各半的一天。天文学上区划春分为北半球地图春天的慢慢,在中国大部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成长发育阶段。
清明时节:清明节温度渐暖,渭河流域绝大部分地区均匀温度上升到10度以上,长江流域环境温度更高一些。华北地区萱草发芽返青,南方地区江河已披上绿装。在中国民间俗语说:“植树造林植绿护绿,莫过清明节”、“清明前后,种西瓜种豆”。立春:春分时环境温度、地温早就稳定升高,降雨提升,有利于五谷成长发育,故有“雨生百谷”一说。
夏
小暑:说明春去夏来,早已进入火灾的夏天。这时候春回大地更为充足,生机盎然。地里治理日益繁忙。民间俗语曰:“小暑三朝遍地锄”。小满节气: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子粒慢慢灌浆圆滑,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节气,还没大满。芒种:指有芒的谷类作物和蚕荷兰豆等夏收粮食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健全,也到了采收做种时。在我国南方地域将会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小暑
这一天北半球地图大白天较多,夜最少,也叫日北到日,即自然光运行到最北的一天。天文学上区划小暑为北半球地图盛夏的慢慢。小暑:这时候正逢“三伏”的“头伏”,气侯炎热、蒸闷。在种植业上,多繁忙秋冬季农作物的地里治理。小暑:这时候正逢“中伏”,是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一年中最炎热环节。
秋
立秋:在中国下意识上作为秋天的慢慢,征兆着天气转凉,绿植节子,农忙时节即将来临。但立立秋炎热并没有消散,也有温度较热“秋老虎”在后面。大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炎热这时候而止矣。”自此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环境温度逐渐减少。

冬至
温度变成清爽,白天和黑夜温差提升,路面上的水蒸汽晚上很容易在萱草上变为奶白色笋芽儿,故得名冬至。寒露:立秋与春分这一天一样,自然光又直射地球赤道,白天和黑夜基本上同长。寒露这一天处于所有秋天的中间,可以这么说当之无愧的秋天。冬至节气:环境温度再度减少,温度明显变冷,早晨和夜间地冷露凝。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慢慢进行大丰收秋种。降霜:《月令七十二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说明泛博中西部地区慢慢有霜。
冬
冬至节气:为冬季进行的节气,这时候江河上游地区即将结冰。小雯:《月令七十二集解》:“十月中,这雪为之一体机空调薄,故凝为之雪,小一点的未盛之辞。”这时候渭河流域一般慢慢下雪天。下雪:《月令七十二集解》:“大一点的盛也,这时候而雪盛矣。”这时的温度靠前更冷,降雪的频率与量将会提升。
冬至节气:与小暑相反,北半球地图冬至节气时大白天最少,日照物影较多,夜里较多。过去冬至节气大白天就一天天地提升了。华北地区民俗文化有“吃了冬至节气面,一天长一线”的观点。小寒节气:是一年中工作温度已到寒冬的节气,这时候正逢“三九”上下左右,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寒风刺骨,进入寒冬环节。小寒节气:是一年中最凉的一段环节,相对性于小寒节气来讲,代表着寒冷的持续和加剧。《三礼义宗》曰:“一体机空调之逆极,故谓小寒节气”

请问二十四节气和气候有什么关系?

6.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吗?

冬至:日短夜长,中老年人应静神少虑
“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汉书》
冬至在每年公历的12月22日或23日,它表明冬季的寒冷就要到来。这一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直射南回归线,太阳的辐射量和日照时数到达最低点,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很长,因此又称它为日短至。
古有“斗指戊,斯时阴气始至明,阳气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也”“日短”“日短至”之说,说明冬至的到来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另一方面,这也从天文学角度说明了昼夜长短变化的依据,它明确指出:冬至这一天的白天是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北移,白天的时间开始渐渐长起来。
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天。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时间的季节变化,三九是天气最冷、地面积蓄热量最少的日子,所以也有“冷在三九”的说法。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对人的影响很大。是人体阴阳气交的关健时期。冬令进补宜选择冬至开始,此时进补可发挥最大功效,促进人体阳气的萌生,消耗相对不多。中医认为冬季五行属水。为肾所主,且肾又有贮存、封藏精气的功能,具有促进并调节机体生长发育、生理功能活动的作用,因此在冬至节气补养肾脏也是十分重要的。狗肉、薏米、大枣、龙眼肉、菠萝、荔枝、石榴、核桃仁等都是不错的补肾食物,能够益肾填精,抵御寒邪。青壮年还应减少性生活,以固护肾精,滋养刚气。

7. 二十四节气有哪些?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二十四节气有哪些呢?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分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含义,而且每个节气的风俗活动也是不一样的,话不多说,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吧!
一、二十四节气有哪些       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分别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1、立春      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古代民间都是在“立春”这一天过节,相当于现代的"春节"。2、雨水      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渐增多。在进入了雨水节气之后,中国大部分地区严寒多雪之时已过,气温回暖,有利于越冬作物返青或生长。3、惊蛰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从惊蛰起,春耕正式开始,广大农民以农谚为依据,从事各种农事活动。4、春分      在每年阳历的3月21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0度,此时正是二十四节气的春分。分者,半也,这一天为春季的一半,故称春分。5、清明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春季的第五个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便为清明。清明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6、谷雨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之第6个节气,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斗指辰;太阳黄经为30°,于每年公历4月19日-21日交节。7、立夏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第七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因而是夏天的开始。从立夏这天开始,气温将逐步升高。8、小满      小满,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每年5月20日到22日之间视太阳到达黄经60°时为小满。9、芒种      芒种,又名“忙种”,是二十四节气之第九个节气,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干支历午月的起始。10、夏至      夏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古时也是民间“四时八节”中的一个节日,自古民间有在夏至拜神祭祖的习俗。11、小暑      小暑,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是干支历午月的结束以及未月的起始。斗指辛,太阳到达黄经105度,于每年公历7月6-8日交节。12、大暑      2021年大暑具体时间为:7月22日(星期四),农历6月13号。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
13、立秋      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还在暑热时段,尚未出暑,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才出暑,初秋期间天气仍然很热。14、处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的意思是“去也”,表示炎热渐消,暑气至此而止。15、白露      白露是热与凉分水岭,“白露”代表暑热的结束。进入白露节气后,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16、秋分      秋分节气的含义是秋季的中间。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日期是每年的九月二十二日至二十四日,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逐渐变大。17、寒露      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热气慢慢退去,寒气渐生,昼夜的温差较大,晨晚略感丝丝寒意。18、霜降      二十四节气中,霜降这个节气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一般在每年阳历的10月22日至24日,也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的一个节气。19、立冬      2021年的立冬时间是2021年11月07日,星期六,农历十月初三。一般来说,立冬后,那么冬季也就正式来临了。20、小雪      每年的11月22或23日是小雪节气的时间,当太阳到达黄经240°的时候,称为小雪节气,小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我们已经到了冬季。21、大雪      所谓大雪,就是指的二十四节气中的大雪节气,大雪是我国24节气中的第21个节气,冬季的第3个节气,标志着冬季的开始。22、冬至      2021年冬至是12月21日,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祭祖节日。23、小寒      小寒节气一到冷气积久而寒,是天气寒凉但还没有到极点的意思,和大寒、小暑、大暑及处暑一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的节气。24、大寒      大寒是24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的时候“大寒”。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含义。

二十四节气有哪些?二十四节气的含义简介!

8. 二十四节气解释说明 具体有什么节气

   作为传统文化中的 二十四节气 ,也是人们最关注的,古代人一般都是靠天吃饭,他们没有先进的现代技术,她们就只能够看天气的情况来耕作,预示就出现了二十四节气这个说法。那么二十四节气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具体有什么意思呢?
       二十四节气的解释     24节气和现在通用的阳历是一样的,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根据划分的,因此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比较固定的。从24节气的命名就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上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是平分的。夏至:白天时间最长,夜间时间最短。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冬至:天进九,白天时间短,夜间时间长。    由于我国地域非常的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是非常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的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的寒热程度。小暑:初伏前后,气候就会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代表着炎热即将过去。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大寒:为最冷的时节。    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的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白露: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夜间是比较凉的,空气中的水汽出现凝露的现象;寒露:气温明显就会降低,夜间凝露就会增多,而且就会越来越凉;霜降:开始降霜。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小满:麦类等夏热作物子粒逐渐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的现象,惊蛰: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特别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的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雨水:降雨开始。谷雨:降雨量就会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小雪:开始降雪。大雪:降雪较大。
       具体的节气有哪些     立春:春季的开始。    雨水:开始降雨,雨量还会慢慢增加。    惊蛰:惊蛰是指春雷乍动。    春分: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