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至今有几年?香港人民的生活如何?社会经济状况怎样?

2024-05-15

1. 香港回归至今有几年?香港人民的生活如何?社会经济状况怎样?

成就1:「一国两制」互补双赢 
回归祖国18年,香港向全球展示了成功实践「一国两制」的巨大成就,不论是经济民生,以至政制发展, 香港均在基本法框架下取得重要成果,保持了繁荣稳定的局面。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更在今年发表《「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实践》白皮书,全面阐述回归以 来「一国两制」在香港特区的实践成就。与此同时,香港赖以成功的法治精神仍然维持,港人的权利和自由仍然受到保障;香港亦继续在国际事务方面担当重要角 色,在中央支持下成为世界贸易组织、世界海关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论坛及亚洲开发银行等多个国际组织的成员。 
在「一国两制」方针之下,香港扮演着内地走向世界的「桥头堡」,既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活力,也在内地 高速发展中早着先机。香港「一国两制」事业在17年来的实践中不断发展,香港与内地在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越见频繁,目前香港是内地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来源 地,同时是内地在海外最大的筹资中心。 
成就2:自由经济体20连冠 
香港连续20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美国传统基金会公布的2014年《经济自由度 指数》报告,香港总评分为90.1分,远高于全球平均的60.3分。在10个经济自由度评估范畴中,香港的贸易自由及金融自由蝉联榜首,营商自由亦由第二 位升至榜首,投资自由和产权保障则保持第二位。 
传统基金会称赞香港无论环球经济是繁荣或是不景气,香港都能有效抵御渡过。基金会又认同香港市场高度 开放,规管制度具透明度,税制亦有竞争力。此外,香港的劳动力以积极进取见称,亦享有高度的劳工自由,这都加强了香港的经济活力和抵御冲击的能力。特区政 府重申,会坚定维护经济自由的要素,包括法治、简单低税制和公平的竞争环境,让企业蓬勃发展,并致力为企业进入新市场消除障碍。 
这个全球最自由经济体的美誉,吸引很多国际企业通过来港上市,再加上中央多年来大力支持内地企业来港 上市,香港在2013年凭1,689亿元的IPO集资总额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市场。多间会计师事务都预计,今年将有超大型公司及海外公司赴香港上 市,港交所今年集资额有望突破2,000亿元,稳坐全球三甲。香港在未来的日子,将维持自身的优势,包括不设资金限制、提供多种税务优惠、货币可自由兑 换、证券可自由转让等,继续成为内地与国际间的「超级联系人」。 
成就3:GDP骄人 年增4.5% 
香港回归后,股市和楼市一度陷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阴霾,其后进入长达4年多的上升周期,直至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香港股市由历史高峰的32,000多点逆转狂泻,于2008年底插至不足11,000点谷底,恒指暴挫近70%;楼市亦出现约30%大幅调整。 
中央政府于2008年12月宣布14项挺港措施,支持香港发展人民币作贸易结算货币是其中一大亮点, 迈出了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建设的第一步。到2009年1月,内地与香港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其后「十二五」规划更历史性地将涉及港澳部分的内容单独成 章,进一步明确了香港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为香港的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当中明确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2011年8月,中央再 公布挺港36项措施,主要涉及金融,共计11项,凸显中央对保持香港繁荣稳定的大力支持,对香港未来发展产生里程碑的意义。 
在中央各项措施支持下,香港过去10年的本地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约4.5%,高出其他发达经 济体同期平均值近1倍。香港股市和楼市自2009年初反弹后,恒指保持在较高水平运行,部分地区楼价已超越1997年金融风暴前的水平。现届政府正积极增 加土地供应量,务求令小市民安居乐业。 
成就4:人币业务全球称霸 
香港人民币业务于2004年启动,初期的离岸人民币业务主要由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人民币存款、兑换、 汇款及信用卡等服务。10年后的今天,香港人民币存款量已达约9,000亿元,占全球离岸人民币资金池75%份额,远高于台湾、新加坡、英国等经济体的总 和。至于在香港进行结算的人民币交易,每日平均交易金额已升至4,000亿元人民币,水平与以港元交易相若,而当中涉及内地的跨境交易只占一成,其余九成 均是离岸市场的交易。由此可见香港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工作上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果。 
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强调,本港拥有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资金池,七成的人民币交易均在港进行,本港可提供流动性供应,商品交易亦会带来资金流入。他又提到,互联互通政策有利沪港市场及投资者,亦加强本港作为内地及环球金融市场的桥梁,本港亦成全球风险管理平台。 
成就5:中央承诺迈步政改 
中央政府在今年6月初发表的《「一国两制」在港实践》白皮书中重申,中央真诚地支持香港的民主政制向 前发展,会继续支持香港依照基本法的规定,循序渐进发展出符合香港实际情况的民主政制,并强调行政长官及立法会普选是中央政府作出的庄重承诺。基本法亦规 定,根据香港的实际情况和循序渐进的原则,达至行政长官及立法会由普选产生的最终目标。 
事实上,香港政制已一步步迈向普选。特区政府于2005年,提出2007年行政长官及2008年立法 会产生办法之改革建议,但在反对派阻挠下未能顺利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再于2007年12月29日明确香港的普选时间表,即香港可于2017年普选行政长 官、2020年普选立法会。2010年,在中央支持和各方努力之下,立法会以超过三分之二的46票:12票数通过2012年政改方案,成功为香港全面普选 铺路。 
2013年10月17日,行政长官梁振英宣布成立政改咨询专责小组,并由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主持,并在2013年12月4日发表咨询档,就2017年行政长官和2016年立法会的产生办法正式展开公众咨询。
参考资料http://wenda.tianya.cn/thread?tid=18rr06r3ggt96i5rksmt4fhnf72q4jvbhchtm

香港回归至今有几年?香港人民的生活如何?社会经济状况怎样?

2. 香港回归前的社会状况

香港公民社会发展第三阶段伴随着政治过渡,影响着香港回归后公民社会继续发展。这个阶段的公民社会呈现下列特点:

  (一)同港英殖民管治方式由“绝对行政主导”向“相对行政主导”转变相联系。

  尽管香港公民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香港以中国人为主体的居民要求民主,但是港督一直牢牢维持至高无上的管治权威,以致香港公民社会在颇大程度上受港英政府控制。相当一部分非政府组织是港英政府动用公帑成立的各类咨询组织,其中,有些咨询组织成员虽都是社会各界人士,却均由港英政府委任;有些咨询组织成员不仅都由港英政府委任,而且包括若干官方成员,甚至由官员任主席。即使成员都是社会人士的咨询组织,其委任和经费来源决定了这些组织不能不受港英政府的主导或支配,遑论政府官员出任主席或担任成员的咨询组织。

  (二)同港英政府推行“还政于民”的代议政制,导致“民主之路与回归之路分歧”相联系。

  香港政治团体起源于拒中抗共与爱国爱港的政治对立。即使那些与政治没有直接关联的第三部门机构,如社会福利团体以及各个专业团体和商会,都无法不受香港政治基本矛盾所影响。

  (三)同港英政府推动香港政治国际化,香港对西方国家——尤其美英在政治上高度开放相联系。

为了在香港培植九七后制约中国政府的政治力量,港英政府在九七前推动香港政治国际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所谓“全球公民社会”(Global civil society)给香港非政府组织与西方非政府组织建立和发展联系披上了“合乎潮流”的外衣,西方国家——尤其美英的非政府组织加快加深对香港非政府组织的渗透和控制。香港具有浓厚意识形态特色的非政府组织(如政治团体、某些公共及倡议团体、某些法例及法律事务团体),或者兼具意识形态特色的非政府组织(如某些公共及倡议团体、环境保护组织),同西方国家——尤其美英的同类组织建立了紧密的联系。香港的某些民间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和民意调查机构接受西方国家——尤其美英官方背景的资助。香港的某些政治团体暗地与西方国家——尤其美英的政治性组织或团体有财政和政治的联系。

  (四)同港英政府在九七前夕大幅增加社会福利、教育、医疗开支相联系。

  随着香港回归进入“后过渡期”,港英政府财政预算案呈现“政治化”。为了维持有效管治和实现光荣撤退,港英政府在九七前夕大幅增加社会福利、教育和卫生开支,而且继续通过对非政府组织拨款的方式来进行。香港的教育、卫生和社会福利领域的非政府组织的经费绝大部分来自财政拨款,而这些非政府组织则承担了香港的教育、卫生和社会福利的大部分。

  根据《香港第三部门的现况研究》,截至2002年,香港64%的幼稚园、83%的小学、68%的中学、100%的专门学校以及逾100间医院和健康单位是由非政府组织来经营和管理。根据思汇政策研究所《三方合作研究本地研究及参与》(2005年10月),目前,香港民间社会福利志愿机构为约200万香港居民提供福利服务,占社会总体福利服务逾九成。

  由于人口不断增加和利益向下刚性原则,回归前后,社会福利、教育和卫生的财政支出增长不仅一直超过香港政府经常开支增长幅度,而且形成了“尾大不掉”的格局。

  (五)同香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结构相联系。

  香港的绝大多数企业一直是中小企业。香港经济第一次转型和第二次转型固然造就了若干大财团,有的还成了跨国集团,但是,中小企业占绝大多数的格局一直未变。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统计,截至2005年6月,香港98%以上的企业是中小企业。这就使得香港的非政府组织不能不依靠公共财政拨款作为主要经费来源。据《香港第三部门的现况研究》报告问卷调查统计,香港第三部门机构经费主要来源,第一是政府资助、补助金和付还,占被调查物件的28%;其次是会员费,占被调查物件的18%;第三是私人捐献,占被调查物件的15%。(文/周八骏)

3. 香港回归后的发展

几个中心地位没变  在经济领域,香港的不变首先表现在她的几个“国际中心”的地位上。  上世纪70年代,香港成为亚洲地区出现最早的国际金融中心。今天,香港已与英国伦敦和美国纽约并列为世界三大金融中心。根据伦敦今年3月公布的环球金融中心指数,香港在金融中心竞争力方面的排名是世界第三,并被视为未来真正的重量级金融城市。  到2006年年底,全球100家最大的银行中,有70多家在香港营业。今天,漫步在香港岛繁华的大街上,街道两旁最多的不是商场、超市,也不是店铺、酒家,而是鳞次栉比的银行。多年来,香港一直流行一个说法,叫“银行多于米铺”。这可以说是今天香港金融业高度发达的最鲜明写照。  今天的香港,依然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贸易中心。现在,香港的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总额已接近本地生产总值的四倍。近几年,香港的对外贸易发展畅旺。整体货物贸易出口连续4年获得两位数的增幅。人们常说,香港具备“三优四通”的优势。  “三优”是指优越的地理位置、健全的制度和简单的低税制。“四通”是指信息、人才、资金和货物自由流通。这些优势在回归十年来依然发挥重要作用,使得香港继续保持着亚太地区的地区总部中心地位,不少跨国企业都选择在香港设立地区总部,以统筹和集中管理区内业务。  香港还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每天,有几十条国际海上航线从这里穿插运行,通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千座港口。约70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小型港口为香港提供喂给服务。  今年以来,围绕香港回归十周年,美国和英国政界的一些要人,对香港事务也多有评价。他们最核心的观点就是,对香港的未来充满信心。  回归十年来,香港依然是自由之都,香港的民主也按照循序渐进、均衡参与的原则在逐步发展。  那么,香港有没有什么变化呢?其实变化也很多。但这种变化是发展中的变化,是迈向繁荣的变化,是回归旅途中的变化。这些变化中,有两个方面最值得提点。  回归之前,香港是漂泊的“游子”;回归之后,香港能真切感受到来自大陆这个强有力靠山的力量。这大概就是最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香港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  人心回归的历程  香港回归以来的十年并不是风平浪静的。十年间,香港先后遭遇了亚洲金融风暴、禽流感疫情扩散、世界经济衰退、九一一事件、伊拉克战争以及沙斯袭扰等多种风险的冲击,但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特区政府的沉着应对下,每一次都成功地化险为夷,并成为香港迈上新台阶的基石。  香港回归以来,内地一直关心、支持着香港的繁荣、稳定和发展。当香港十年间面临一次又一次严峻考验时,中央政府总是不断推出各项措施,帮助香港纾困解难。十年来,内地推出“建立更紧密经贸安排”(CEPA)、个人游、粤港合作、泛珠三角合作、京港与沪港合作、开放人民币业务、推动国企到港上市等一系列措施,支持香港经济复苏,创造了两地互利互惠的双赢局面。  十年回归风雨路,也是一条“人心回归”的道路。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2006年4月进行的民意调查显示,75%的香港人表示会以身为中国人为荣;62%表示会以身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为荣;65%的人认为因为有中国今天的国际地位,中国人才可以吐气扬眉;76%同意香港人需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同年12月,另一份民意调查显示,有51%的香港人表示满意“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行情况,64%同意“一国两制”是对香港有利的安排,62%同意中央政府有诚意照顾香港利益,66%认为香港和内地有很多共同利益,62%觉得香港人与中央政府有很多共同利益。这些数据反映了港人对中国、对内地和对中央的态度,与回归初期比较是天壤之别,显示大部分香港人实现了“人心回归”。  近代以来的香港,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经历了战火的洗礼,经历了动荡的考验,经历过经济的腾飞,也经历过心灵的磨难。回归十年后的今天,在变与不变之间,香港依然充满荣景、动感、祥和,依然是璀璨耀眼的东方明珠,依然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国际大都会.
希望能帮到你

香港回归后的发展

4. 香港回归中国之后香港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又怎样

香港回归20年的经济发展情况

1、跨越香港回归的浩大工程——香港新机场启用
耗资1550亿港币的香港国际机场总面积达1248公顷,在弹丸之地的香港是个奇迹;单是客运大楼就占51万平方米,相当于86个足球场,是世界最大的建筑物之一。
这一跨越香港回归的浩大工程,在经过几年运行之后,新机场迎来黄金发展时期,连续4年被评为世界最佳机场,航空货运量稳居世界首位。
2、金融保卫战:击退“金融大鳄”索罗斯
1998年“闪袭”香港金融市场是索罗斯为数不多的败仗之一。在香港遭到国际金融炒家的狙击之前,东南亚金融市场经历了一场暴风骤雨的袭击,许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市、股市轮番暴跌,金融系统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创伤。
索罗斯的一连串狙击,令港币遭到大量投机性的抛售,汇率受到冲击,一路下滑,香港金融市场一片混乱,港币多年来首度告急,保卫香港货币稳定注定是一场你死我活的生死战。香港特区政府动用外汇基金合法地干预香港股市,与国际炒家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殊死拼杀。
中国政府强调,将会全力支持香港特区政府捍卫港币稳定。必要时,中国银行将会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合作,联手打击索罗斯的投机活动,这对香港无疑是一种强心剂。一连串的反击,使索罗斯的香港征战未能讨到任何便宜,损失惨重。
3、CEPA出世
2003年,在香港回归六周年之际,中央政府回应特区政府的提议,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稳定了香港商界对香港经济的信心,香港经济开始明显复苏。
200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CEPA,将香港与内地的经济紧紧维系在一起。CEPA自签署后,香港GDP增速在2004年、2005年、2006年都保持在高速发展的态势,超过世界经济平均发展速度的一倍多,使得香港日益成为跨国公司拓展内地与亚洲业务的首选之地。
4、香港自由行开放
中央政府于2003年7月28日起,放宽了内地居民往来香港的签证政策,先后允许内地49个城市居民申请来港“个人游”(自由行)。作为香港四大经济支柱之一的旅游业,自由行由2002年的638万人次逐年递增,至2014年达至最高峰,有近4725万人次,占整体旅客量逾77%,增幅逾七倍,带动的行业每年可吸引30多万香港劳动人口就业。
5、“沪港通”“深港通”相继问世
2014年11月,“沪港通”正式开通,开通以来,南向交易(从内地到香港)日益受到欢迎,两年间南向交易占香港主板成交量的比重由1%-2%上升至12%。
从“沪港通”到“深港通”,迈出这一步耗时七百多个日夜。在“沪港通”成功运行两周年,“深港通”也正式启动。启动“深港通”,全面实现内地与香港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是中国必须寻求国际金融话语权的强国之路。从长期来看,“沪港通”和“深港通”对吸引外国资金进入中国股市意义深远,它们的开通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重大里程碑。
6、获评全球最具竞争力经济体
在国际知名机构的评选中,香港仍是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最自由的经济体、亚洲最具活力的城市。
2017年6月1日,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表《2017年世界竞争力年报》,在其调查评估的全球63个经济体中,香港连续第二年被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瑞士、新加坡和美国分列第二至第四位。此外,据统计,到2017年,香港已连续23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
7、“债券通”获批
2017年5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发布联合公告称,决定同意开展香港与内地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合作(以下简称“债券通”),正式启动时间将另行公告。这是继“沪港通”、“深港通”之后,中央政府支持香港发展、推动内地和香港金融合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多家机构纷纷表示,“债券通”的获批是一份迎接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的特别礼物,意义重大,而这对于国内和香港乃至全球投资者和债券市场参与者都是一条通往更大业务机会的“快车道”,且将强化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8、亚投行首位非主权经济体新成员
2017年6月13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香港已成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新成员,成为亚投行首个吸收的非主权意义的经济体,既体现了亚投行的成员组成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又为后续其他非主权经济体的加入做出了成功示范。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拥有“一国两制”的独特优势、成熟稳健和流动性充裕的金融市场、以及大量具国际经验的顶尖金融人才,这些优势可以协助亚投行筹集资金,为其不同基建项目融资。

5. 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基本法开始实施。香港进入了“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历史新纪元。
1997年9月,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年会在香港举行。这次年会是香港回归祖国后承办的首个大型国际会议,也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次在中国举行年会。
2004年6月初,首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在香港举行,内地9省区和港澳特区“9+2”区域经济合作正式登场。2005年9月,香港迪士尼乐园开业迎客,这是全球第5个迪斯尼乐园。
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马术比赛在香港成功举办。2009年12月,第五届东亚运动会在香港举行,这是香港回归祖国后首次承办国际性综合赛事。
香港回归后香港经济保持高速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两地文化经济交流不断深化。在香港人民的努力和国家支持的下,香港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海内外投资者的天堂。
这十几年来,香港失业率不断下降,人均收入不断提升,香港人民真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香港回归后香港经济保持高速稳定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两地文化经济交流不断深化。
在香港人民的努力和国家支持的下,香港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海内外投资者的天堂。这十几年来,香港失业率不断下降,人均收入不断提升,香港人民真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扩展资料: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842-1997年间,香港曾为英国殖民地。二战以后,香港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不仅被誉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更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和生活水准最高的地区之一。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中央拥有对香港的全面管治权,香港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并可享受外交及国防以外所有事务的高度自治权。“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国政府的基本国策。
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香港战胜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等种种风险和挑战,继续保持着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地位。
尽管香港在回归后走过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今后的岁月里也还会遇到各种风险和挑战,但有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作为坚强后盾。
有广大爱国爱港同胞的团结进取,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原则,全面贯彻落实基本法的各项规定,香港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困难险阻,保持长期繁荣稳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根本保证

香港回归之后的繁荣

6. 香港回归后的情况

在2007年,香港已经回归祖国十周年。十年里香港稳步发展,依然是“东方之珠”。十年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与香港市民一起,战胜了亚洲金融风暴、非典型肺炎等一系列的困难,经济得到稳定、恢复和发展,民生得以改善。回归十年的时刻,香港经济强劲增长,2006年新股上市的集资额更超越纽约,仅次于伦敦。十年前,国际社会曾忧虑香港前途。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曾刊登《香港已死》的文章,预言香港在回归后将日渐衰落,但2007年6月28日发行的《财富》杂志在香港回归十周年前夕公开发表文章,坦诚当年的预言完全错误。

  十年来,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地位不断稳固和提升。国际上给予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持有人免签证待遇的国家和地区数目,由刚回归时的四个,增加到2007年六月时候的134个,但香港政府为此做出了大量努力,香港游客说欧盟给予香港特区护照免签证待遇花了四年时间,说服日本给予免签证待遇更花了长达七年时间。十年来,香港与内地的交流继续不断加强。香港居民与内地居民通婚的数目,2006年与1997年相比上升了七倍,而香港女性居民嫁给内地居民的数量十年间上升了八倍。

  回归后的10年,香港经济结构已明显转型:制造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已从1997年的8.3%减至2006年的3.5%。服务业占本地生产总值的比重则从78.8%上升至87.4%。在1997~2006年期间,香港所有服务业的净产值平均每年实质增长2.4%。10年中,香港就业人数持续从制造业转往经销贸易业、金融、保险、地产及商用服务业,以及社区、社会及个人服务业。

7. 香港回归后的GDP增长情况什么样的?经济是什么样的状况?

数字与事实:香港回归10年的10个关键数字             苏晓        ——香港回归以来连续在“全球最自由经济体”评选中排名第一。      美国传统基金会及《亚洲华尔街日报》2007年1月16日公布,连续第13年评选香港为全球最自由的经济体系,以100分为满分,香港以89.3分名列第一,较位列第二的新加坡高出3.6分。在10项个别范畴中,香港在其中4个范畴均列首位,包括贸易自由、投资自由、金融自由及产权保障。      ——截至2007年5月,共有约2048万人次的内地旅客以“个人游”方式到港旅游。      2003年春季香港暴发非典疫情,对香港旅游业造成严重打击。中央政府及时开放部分内地城市居民以个人身份赴港旅游,有力促进了香港旅游业复苏。截至2007年5月,“个人游”计划已在内地49个城市推行,共有约2048万人次的内地旅客以“个人游”方式到港旅游,为香港带来额外消费总计逾百亿港元。      ——2006年,香港股市集资总额创下5245亿港元的历史纪录。      根据香港交易所的统计,2006年香港股市集资总额创下5245亿港元的历史纪录,是1997年集资总额的2倍。其中,首次公开招股集资额逾3300亿港元,取得了超过伦敦、逼近纽约,全球第二的佳绩。股市日均交易量339亿港元,比1997年的155亿港元增加一倍多;上市公司数目增至1173家,比1997年底增加515家;至2006年底股市市值急速上升至13.34万亿港元,比1997年的3.20万亿港元增加了10万多亿港元。2006年底,港股市值超过了多伦多和法兰克福,香港晋升为全球第六大股票市场。      ——香港最新失业率4.3%,为9年来最低。      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1998年香港经济出现逆转,GDP出现了5.1%的负增长。2003年春季非典疫情袭击香港,香港经济雪上加霜,许多行业深受重创,失业率一度升到8.3%的历史新高,香港经济跌入低谷。中央政府及时伸出援手,推出“个人游”和《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等措施,为香港经济注入动力,香港经济持续复苏。最新数字显示,香港2007年3月至5月的失业率维持在4.3%,是9年来的最低水平。      ——香港每个赛马日大约有120万人观看下注。      回归10年,香港不仅“马照跑”,而且“跑得更欢”。每逢周末、周三,香港沙田和跑马地的两个赛马场,人流如织,喊声四起,随着自己投注的马匹“尖叫一分钟”仍然是香港人最爱的消遣之一。目前,香港每个赛马日大约有120万人观看下注,每年举行的国际赛马大赛,电视观众达到10亿人次。每年两场的国际一级赛马比赛,使香港成为除美国以外另一个拥有两个国际一级赛马赛事的地区。      ——67.9%的香港中学生因香港回归祖国感到高兴。      回归10年,绝大部分香港人认同香港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以身为中国人为荣。最近,香港学友社连续5年进行的国民身份认同调查发现,超过六成的香港中学生表示“我爱中国”,更有67.9%的受访中学生因香港回归祖国感到高兴。      ——目前给予香港特区护照免签证待遇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134个。      据香港特区政府入境事务处的最新资料,目前给予香港特区护照免签证待遇的国家和地区已经达到134个,大大超过英国国民(海外)护照的免签证国家和地区数目。1997年底,只有44个国家和地区给予香港特区护照免签证待遇。      ——香港负资产按揭贷款宗数2007年第一季度减至6700宗。      2003年香港暴发非典疫情,楼市跌入谷底,使负资产按揭贷款宗数达到高峰。近年,香港经济复苏,楼市回升,负资产按揭贷款宗数大幅减少。香港负资产按揭贷款宗数在2007年第一季度减少约1800宗,至约6700宗,涉及金额110亿港元。与2003年6月底约10.6万宗的高峰水平相比,负资产按揭贷款宗数已减少94%。      ——香港是全球罪案率最低的城市之一。      香港在2006年底约有685.71万人口,录得整体罪案81125宗,平均每10万人口中罪案率约为1183宗。香港特区政府警务处处长邓竟成表示,香港10年来的治安状况令人满意。虽然每年的罪案数字有增有减,但起伏不大,罪案率保持在每10万人口中1100宗至1200宗,香港是世界上罪案率最低的城市之一。      ——2006年在内地或香港登记的两地婚姻宗数约34500宗。      据特区政府最新统计数字,2006年在内地或香港登记的两地婚姻宗数约有34500宗。与以往最大的区别在于,近年涉及两地的婚姻,不止是香港男士到内地娶妻,香港女士与内地男士结婚也渐趋普遍。在港注册结婚而夫妻其中一方为内地人的数目,已从1997年的约2600宗上升至2006年的21400宗。       来源:新华网

香港回归后的GDP增长情况什么样的?经济是什么样的状况?

8. 香港回归的原因

香港回归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在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将香港交还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事件。
英国开始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时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当时清政府战败于1842年8月29日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时称九龙司地方一区)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给英国管治。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块大小岛屿总计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给英国,并将租借地称为“新界”,租期为99年。从1898年7月1日开始,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从而占领香港全境。
1982年9月,英国政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就香港前途问题展开谈判。虽然《南京条约》与《北京条约》皆指香港岛及鸭脷洲与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及昂船洲永久割予英国,但中华人民共和国拒绝承认《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等所有相关不平等条约,只承认香港受英国管理,而非英国属地,并要求英国将香港岛和九龙连同新界一并交还。1997年,英国政府决定将香港的主权交还给中国,但同时争取维持英国在香港的利益。
中英双方经过两年多达22轮的谈判,最终在1984年12月19日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决定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国在香港成立特别行政区,开始对香港岛、界限街以南的九龙半岛、新界等土地重新行使主权和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