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历史

2024-05-15

1. 元朝历史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王朝。历经1271年 至 1368年,前后共传9帝。(在此以1271年忽必烈建国号元至1368年徐达攻破大都期间在位皇帝数为标准,此期间的谥皇帝不纳入此列)
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采纳刘秉忠、王鹗等儒臣的建议,根据《易经》“乾元”的意思,正式建国号为大元,并颁布建国号诏。1273年,忽必烈改中都为大都,并定都于大都。1275年七月,忽必烈诏安童以行中书省、枢密院事,增援阿力麻里,助那木罕镇边。1276年,那木罕所部脱帖木儿(拖雷孙)反叛,继又诱引昔里吉(蒙哥子)、药木忽儿(阿里不哥子)等实行兵变,叛王们推昔里吉为大汗,械系那木罕(1280年,术赤后王忙哥帖木儿病死。次年,脱脱蒙哥继位为金帐汗,将被拘质的那木罕遣回)、阔阔出(忽必烈庶子)和安童,分别把他们送到术赤后王忙哥帖木儿和海都处,并欲与二王结盟以抗元朝。昔里吉于当年冬兴师东逾阿勒台山,回到拖雷系诸王份地所在的岭北地区,途中他们又与另一支叛王撒里蛮(玉龙答失子)的部众相合并。1277年春,叛军从他们的吉利吉思、谦州大本营南进,结集在和林北面鄂尔浑河、土拉河一带。七月,伯颜奉诏统领岭北诸军平叛。元军在土拉河、鄂尔浑河连胜叛军,昔里吉等败退吉利吉思。1278年,元军在唐麓岭以南巡弋,逐渐形成对吉利吉思的军事包围。1279-1280年间,双方不断交战。后来叛王之间发生了内讧,昔里吉和撒里蛮互相攻杀。1282年,叛王们先后赴阙谢罪,长达七年的昔里吉之乱遂告结束。1282年三月,乘忽必烈动身赴上都度暑之机,益都义士王著和高和尚等人,与元廷内一批高级官僚互为呼应,以真金之名,率人进入大都,击杀奉命留守大都的阿合马,王著旋即被处死,不久和礼霍孙出任右丞相(其执政后不到两年国家收入便发生了很大问题,后然忽必烈罢和礼霍孙等人,以安童为相,用桑哥推荐的汉人卢世荣主持财政。卢世荣理财仅数月,因受到言臣参劾,并在追查中又进一步暴露擅升六部品秩、擅调兵马等问题后,很快被忽必烈罢职,旋即被诛杀)。1283年,海都遣八把率众三万攻斡端,刘恩众寡不敌,破围退师。1285年,都哇、不思麻领兵十二万,击败诸王阿只吉,进围畏兀儿亦都护驻地哈剌火州。围城之战持续六个月,城中粮尽,火赤哈儿亦都护献女求和。元廷遂派伯颜西巡,取代阿只吉,负责别失八里军事。同年底,太子真金忧惧而死(御史台有人上书主张忽必烈年老,因将皇位让与太子,忽必烈闻后大怒一场)。1286年,海都以偏师袭阿勒台山地区,自率主力由阿力麻里东进,在马纳思河(今玛纳斯河)击溃元军,掩杀至哈密力之地,畏兀儿亦都护火赤哈儿这时屯驻于哈密力,战死。此后亦都护移治甘肃永昌,海都不久退回。1287年闰二月,忽必烈为挽救财政的恶化复置尚书省,以藏人桑哥为平章政事,主持财政,并将六部及天下行省从中书省划归尚书省统辖(桑哥上任数年后理财成效显著)。四月,东北的乃颜联合哈撒儿后王势都儿、合赤温系诸王哈丹秃鲁干等,举兵叛乱。五月,忽必烈亲自率师北征乃颜。六月,元军由玉昔帖木儿率领与乃颜决战,乃颜军败出逃,被元军追获于失列河流域,忽必烈下令将其处死。乃颜败死后,哈丹秃鲁干和其他东道叛王仍不断起兵作乱,并两次进入高丽骚扰,元朝用兵多年才彻底平息乃颜余部的叛乱。1288年,海都等再次进犯元朝,兵锋直逼岭北。1289年,元朝岭北驻军在皇孙甘麻剌统率下,与海都、都哇会战于杭海山,元军战败东撤,海都军追击,和林宣慰使、同知、副使等皆叛应,海都遂占和林。七月,忽必烈以七十四岁高龄亲征,从海都手中夺回和林,命伯颜镇守。1291年,忽必烈不得已诛杀了桑哥以慰抚天下(时桑哥贪污有巨额财富,为众人所不容),其被杀后元廷废尚书省,政归中书。1293年,世祖命真金幼子铁穆耳抚军漠北,行前以皇太子旧印授之,使其位居于数年前即已出镇岭北的兄长甘麻剌之上。忽必烈病危之前意识到身后帝位继承问题上的层层阴霾,遂于1293年十二月,驿召待命大同的伯颜回朝。1294年正月,伯颜抵达大都后与中书平章政事不忽木始终不离元世祖左右。十天后元世祖忽必烈病死,二人遂以顾命大巨的身份控制朝廷,由伯颜“总百官以定国论”;由不忽木主持治丧事宜。此后两个多月,伯颜稳执朝政,待铁穆耳南返。四月初,铁穆耳和随同出征的知枢密院事、御史大夫玉昔帖木儿赶回漠南,玉昔帖木儿立即成为临时执政集团最核心的成员之一。右丞相完泽不得预议机密,只好结托真金妃打听消息,真金妃召伯颜、不忽木和玉昔帖木儿探问,受到玉昔帖木儿的一顿抢白。那时与铁穆耳竞争帝位的最强有力的对手是他的胞兄、出镇岭北的晋王甘麻剌。玉昔帖木儿先发制人,在宗亲合议前私下逼迫甘麻剌拥立铁穆耳即位。后来经真金妃提议,命兄弟两人当众比赛诵读祖宗宝训,优胜者为大汗,甘麻剌因口吃,竞赛失败。至此,亲王间犹有违言者,“伯颜握剑立殿陛,陈祖宗宝训,宣扬顾命,述所以立成宗之意,辞色俱厉。诸王股栗,趋殿下拜。”
1294年四月十六日,元成宗铁穆耳正式登基。继察必之后被立为忽必烈皇后的南必皇后(忽必烈生前常干预朝政)也参加了当时的上都选汗大会,由于实力悬殊而隐忍未发。朝会结束后甘麻剌返回漠北晋邸。成宗即位后起用的军国重臣,差不多全是忽必烈朝后期政府的原班人员。五月,成宗决定罢征安南,将年前被忽必烈拘留的安南国陪臣陶子奇释放回国,遣使持诏抚慰。将安南行省平章刘国杰改授为湖广行枢密院副使。在成宗从世祖手里接过来的中书省班底里,首相完泽“小心慎密”,得过且过,其他成员则大都是精通回回法的理财家。六月初,御史台上言:“名分之重,无逾宰相,惟事业显著者可以当之,不可轻授。”1298年,缅国掸族势力日益强盛,在土官阿散哥也兄弟等人率领下攻入缅都蒲甘,于次年杀缅王及世子宗室等百余人。1300年,元廷以阿散哥也擅自废立元朝册立的国王为名,命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薛超兀儿、左丞忙兀都鲁迷失等率军一万二千,取道永昌腾冲,于十月间入缅作战,宗王阔阔受命随行监军。十二月,元军围阿散哥也所守之木连城。元军围攻木连城达两个月。1231年二月,就在木连城薪食俱尽即将被元军攻下之际,从攻的云南行省参知政事高阿康(云南土官)、宣抚使察罕不花、万户章吉察儿等收受阿散哥也重金贿赂,以“天热瘴发”为理由,擅自引兵撤围班师。同年秋,阿散哥也兄弟赴阙请罪,元成宗杀高阿康、察罕不花,但还是承认了掸族头领推翻蒲甘缅族王朝、统治缅国的事实。1231年二月,成宗以刘深、合剌带并中书右丞行云南省事,率湖广、江西、河南、陕西、江浙五行省军二万人趋赴云南,与在云南、四川征调的军队会合,出征八百媳妇。这次军事行动在朝中引起很大的争执,但成宗一意孤行,坚持原议,结果为向刘深供给馈饷,引起荆湖全省骚动。刘深军被阻绝于深山雾谷之中,突围后被迫中途折回。十一月,成宗在朝臣坚请下诛刘深,改用刘国杰平定西南各族(直到1133年春夏之际,蛇节被俘杀,宋隆济也在不久后被杀,西南地区才渐次安定)。1298年年冬,宁远王阔阔出疏于戒备,遭都哇偷袭兵败,成宗婿阔里吉斯马仆被俘处死。1299年,成宗令皇侄海山出总北边。1231年秋,元军与海都、都哇会战于金山附近的铁坚古山。元军先败海都,都哇后至,两军再战,双方互有胜负,均受重创。海都、都哇在会战中负伤,前者不久即死去(铁坚古山之战)。1303年,都哇扶立察八儿为窝阔台兀鲁思汗,接着,都哇以元廷支持为后盾,向察八儿要求归还海都从察合台汗国夺去的草地,并胁迫他与元廷约和。1304年秋,伊利汗完者都在木干草原会见钦察汗脱脱的使臣,元与西北诸兀鲁思之间的约和至此完成。1302年正月,江南僧石祖造告漕运两万户朱清、张瑄不法十事,成宗命御史台诘问,狱成。朱清在被押解至京后惧受辱自杀,张瑄被处死。1303年正月,朱、张家属被遣发京师,在审理两家家属的过程中,中书省宰执受朱、张贿赂之事案发。成宗一怒之下,同一天罢免中书平章伯颜(赛典赤)、梁德珪、段贞、阿里浑撒里、右丞八都马辛,左丞月古不花,参政迷而火者和张斯立八人(“朝廷更政”),首相完泽也遭到受贿的指控,但成宗对他释而不问。闰五月,首相完泽死。此次主持“更政”的首相是曾以中书左丞相职位辅助过宗泽的哈剌哈孙。元成宗有数子,唯德寿太子为卜鲁罕皇后所出。1305年六月,成宗在病中册立德寿为皇太子。半年后,德寿先于成宗死去,1307年正月,成宗去世。由于元成宗生前未再立皇太子,激发起汗位觊觎者之间的激烈角逐。成宗皇后卜鲁罕自大德后期干政多年,与中书省、枢密院里的许多回回大臣关系非比一般,元成宗死后,卜鲁罕欲倚重成宗堂弟、安西王阿难答阿难答手中的兵权操纵朝议,临朝称制;而阿难答本人因手握重兵,欲以世祖嫡孙的身份争夺皇位,双方为了共同对付出镇漠北的海山和他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而结为联盟,被当时的汉人儒巨称为“回邪诪张,势挟中闱”。成宗死后,右丞相哈剌哈孙立即秘密地遣人通知在漠北的海山和在怀州的答己及爱育黎拔力八达,并悉收京城百司符印,封府库,称病卧阙下,文书皆不署以防止卜鲁罕干政,哈剌哈孙的行动取得了掌御印的典瑞院太监董士恭的全力支持。1307年率军自金山前线东返的海山抵达和林,召集岭北诸王勋戚大会,诛杀与阿难答通谋的合赤温后王也只里,与会宗亲大臣合辞劝进,海山这时获悉答己与爱育黎拔力八达已于二月下旬先至大都,决计在和林窥视动向,他依仗手中握有重兵,因此对于帝位,志在必得。爱育黎拔力八达到达大都后立即派李孟装扮成医生,入皇宫探视称病坚卧的哈剌哈孙,取得秘密联系。卜鲁罕这时已定于三月初三御殿听政,并谋以伪贺爱育黎拔力八达生日拘禁答己母子。直到这时爱育黎拔力八达仍意存观望,幻想等海山带兵到京后再行举事。李孟等人反复以临机不断将遗祸天下劝谏,爱育黎拔力八达才决意行动,在阿难答发难前一天振袖而起,从大都郊外寓所秘密驰入禁中。哈剌哈孙诈称海山遣使至京,约阿难答、卜鲁罕、阿忽台等入朝议事,遂将他们全部拘捕。爱育黎拔力八达以实力最弱的一方而得以“廓清宫阙”。原来以清君侧的名义“入造内庭”的爱育黎拔力八达清除卜鲁罕集团之后,禁不住对近在手边的皇位产生垂涎之心,诸王阔阔出、牙忽都以及李孟等人也都进言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颇不安份于枯坐内宫的答己太后,深知爱育黎拔力八达“天性孝友”,比海山更易于受她控制,所以也倾向于让前者践帝位,遂遣近臣往海山处试探其反应。海山在和林一心等待漠南派人迎他就位,想不到等来这样的结果,立即命驰抵不久的脱脱疾还京师,表示自己已决意继承帝位,接着海山本人亲率大军,分三道南下。面临海山强大的军事威慑,答己母子及大都诸臣被迫改变原来的想法,向武宗明确表示宗王大臣推戴之意。
1307年五月,海山会答己、爱育黎拔力八达于上都,在忽里台大会上就任新汗,是为元武宗。六月,立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武宗入继大位以后,朝廷中枢用人,差不多都在西北从征的蒙古、色目将领中挑选。崇儒右文的哈剌哈孙最初仍留任中书右丞相,但两个月以后就被改调为新成立的和林行省左丞相。武宗施政,在政治上强调对贵族官僚“溥从宽大”,其在位时赏赐无度以至财赋不支,后来用滥封爵位的办法作为补偿。世祖时非嫡系子孙不封一字王,至武宗时晋封一字王多达十五六人,除魏王阿木哥和宁王阔阔出是世祖直系后人外,其他十数人如越王秃剌、豳王出伯、定王药木忽儿、寿王乃蛮台等全是疏族,甚至驸马也封了一字王。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负责大臣的员额,这时候也比前朝大增,还有更多的“遥授”职衔。1309年八月,元武宗以中书右丞相乞台普济兼任尚书右丞相,不久又擢升脱虎脱出任此职,与三宝奴、乐实等人一起主持财政改革。1310年正月,元廷决定行用铜钱,发行“至大通宝”,其一文准至大银钞一厘,并以历代铜钱与至大钱相参行用。
1310三年,武宗身体不适,委托三宝奴召集亲信议更改储副事宜,三宝奴以叔侄相授难以凭信为理由,主张重立海山长子为储君,这时早已受答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母子拉拢的康里脱脱竭力反对违背前约,遂罢议。
1311年正月,元武宗死,元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罢尚书省,至大“惟新”政治全面推行不到一年半便遭到废止。仁宗被册立为皇太子以后,新入东宫的侍巨大多数是汉人,当时已以文名为天下知的姚燧也以七十岁高龄起为太子宾客。在这种崇文右儒的风气激荡下,仁宗的汉文化素养应明显地高于在他之前的元代诸帝。 主持朝政伊始,仁宗即将武宗的施政方针完全否定,武宗死后两天,他就下令罢尚书省,又过了四天,以“变乱旧章,流毒百姓”的罪名,诛脱虎脱、三宝奴、乐实等尚书省主要官员五人,尚书省的理财措施大多被汉儒看作是“回回法”。四月,下诏废至大银钞和至大铜钱,恢复中统钞的发行和使用,至此,武宗以“惟新”为核心的全部措置被扫荡干净。1313年,鉴于武宗以镇北亲王的军权夺取帝位,仁宗遂命驸马丑汉出总北军,加封为安远王。1313年初,答己太后起用的中书右丞相铁木迭儿“以病去职”。十二月,以归葬父母规避铁木迭儿的李孟还朝,仁宗立即以中书平章政事之职复授之。事隔不到半年,铁木迭儿复为首相,李孟即行退出。1314年末,李孟虽仍拜为中书平章,但似乎只是为了以中书执政地位主持策试进士的科举考试,自此以衰病不任事。仁宗出于无奈,又起用御史中丞萧拜住为中书右丞,寻升平章政事,期以牵制铁木迭儿。元仁宗一心想违背其与元武宗订立的“叔侄相继”之约而欲传位与子,遂于1315年十一月,封武宗长子为周王;1316年三月,又置周王常侍府,命周王往云南就藩。和世琜行至陕西,利用关中驻军发动兵变,分军攻潼关、河中府,不久因内部不和而退兵,和世琜狼狈西奔到金山投靠察合台后王。同年年底,仁宗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并于次年闰正月诏告天下。1317年六月,内外监察御史四十余人,以御史中丞杨朵儿只为首参劾中书省右丞相铁木迭儿受上都民张弼贿赂六万贯,强使上都留守贺胜释其殴人至死罪行、占夺晋王田产、受伊利汗合儿班答使人钞十四万贯等事。仁宗闻奏震怒,铁木迭儿惧,走匿太后近侍家中,有司无法捕拿,仁宗为此不乐者数日,此案最后以铁木迭儿罢相了结。仁宗晚年倦于政事,关心硕德八剌的顺利继统甚乎其他一切。1320年正月,仁宗死,年三十六岁。仁宗一死,答己太后便以太皇太后之尊制出中宫,把被罢了相的铁木迭儿重新调入中书省,出任右丞相。铁木迭儿复相后睚眦必报,对从前弹劾过他的人肆行威福,予以打击。二月,铁木迭儿夺前中书平章政事李孟所受秦国公印,命四川拘捕行省平章赵世延到京,并以违太后旨之罪杀前御史中丞杨朵儿只、中书省平章萧拜住。与此同时,与答己集团关系密切的黑驴、木八刺、赵世荣等人则相继从外省调入中书任职。这样,仁宗时期曾与答己和铁木迭儿相对抗的汉法派中坚分子,在元英宗即位前就遭到了答己的清洗,英宗越发不满太皇太后的作为。
1320年三月,元英宗硕德八剌即帝位于大都。此后,在有关朝廷中枢机构的人事安排问题上,帝、后双方长期争持不下。1322八月,铁木迭儿病死。九月,答己太皇太后病死。英宗感受到的政治压力顿时减轻,他推进新政的决心也大为加强。十月,英宗擢升木华黎后人拜住为中书右丞相,虚左丞相之位而不拜,以示对拜住信任之专。1323年五月,又以铁失独署御史大夫事。这时两人还已分别兼领左、右钦察卫和宗仁卫事,以及左、右阿速卫和中翊卫事。英宗新政的主要措施之一即是大量起用汉族官僚和士人,张珪、王结、王约、吴险等人都被召超擢。1323年六月,由于拜住等人将铁木迭儿的“过恶”反复陈奏,英宗对这个死去已近一年的权臣的憎恶,竟急剧加深而不能自抑。他的怒火开始发泄到被视为铁木迭儿“奸党”的那些朝臣,包括先已宣布赦免不究的铁失身上。此时恰逢英宗在上都夜寐不宁。八月,英宗在从上都南还途中驻跸南坡,铁失以所领阿速卫兵为外应,先杀拜住,又入行幄刺杀英宗(南坡之变)。不久,诸王按梯不花、前太师月赤察儿(曾佐甘麻剌镇边)之子淇阳王也先帖木儿奉皇帝玺绶至漠北。 
1323年九月,也孙铁木儿在其余争立的兄弟也没有的情形下,于克鲁伦河畔即大汗位,是为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对南坡之变的直接参与者,采取了相当策略的作法。与即位诏一同公布的大赦宣布,十恶中除杀祖父母、父母,妻妾杀夫不赦外,其余如谋反、大逆、奴婢杀主等罪概赦不问。被赦的罪行中包括儒家最为不容的谋反、大逆,和最为蒙古人所见恶的奴婢杀主,泰定帝的诏赦别出心裁,显然意在宽慰铁失等人。十月,元泰定帝在行帐诛也先铁木儿、铁失弟锁南、英宗宿卫士秃满等,以原左丞相、晋邸旧臣旭迈杰为右丞相,并遣他先行南下主持政务。这时候,铁失还在大都以执国命的重臣自居,旭迈杰等到达大都后,按泰定帝旨意诛杀铁失、赤斤铁木儿等人,并戮其子孙,籍其家产。十一月,泰定帝由北边抵达大都。在即位之初,也孙铁木儿即召还宗王图帖睦尔、阿木哥分别从海南和大同回京师;同时,他又将自己的外侄女八不沙送往西北作和世琜之妃。在财政方面,泰定帝用回回人理财。1324年三月,泰定帝在册封皇后八不罕氏同时,立年幼的长子阿剌吉八为皇太子。1328年,泰定帝以染疾罢猎,不久即赴上都度夏。这时,留守大都的燕铁木儿不仅直接掌握着左卫亲军以及由其同族统率的钦察卫侍卫亲军,而且身居“总环卫事”的要职,有权调度拱卫京畿的其他宿卫部队。七月,泰定帝死于上都。半个月后,阿剌吉八以储君名义,与皇太后联名降旨谕安百姓。八月初,燕铁木儿抢先在大都发动政变,调宿卫军严守皇宫和京畿诸要害。两都之间争夺帝位的斗争很快演变为遍及北部中国的内战。八月末,燕铁木儿与西安王阿剌忒纳失里遣使迎立的武宗次子怀王图帖睦尔入大都。
1328年九月,图帖睦尔在大都即帝位。差不多在图帖睦儿抵京同时,上都方面兵分四路,实施对大都的军事行动,梁王王禅、诸王失剌、诸王也速帖木儿分别领军直逼居庸关、古北口和辽东迁民镇;湘宁王八剌失里等则绕道山西,再向东回攻紫荆口,辽王脱脱、左丞相倒剌沙等人仍留守上都。燕铁木儿除了分出一部分兵力把守长城各关以外,他把最能作战的主力集中在自己的直接指挥之下,采用迅速转移奔袭的方式,往返转战于最需要增援的那些战略要地。至十月,上都方面出攻大都的四路军队全部被燕铁木儿瓦解。随着上都方面的军事行动渐次受挫,驻牧辽东的东道诸王中一部分起先居于观望立场的人,逐渐倒向大都方面。屯防辽东的东路蒙古军元帅府元帅不花帖木儿是燕铁木儿的叔父,他在策反东道诸王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齐王月鲁帖木儿(合撒儿后王)、不花帖木儿聚集的若干左手诸王及其将领,进围上都。这时候上都兵力差不多已完全消耗在分道南攻的战事中,辽王脱脱等勉强整军出城应战兵败,脱脱被斩杀于阵前,梁王王禅脱遁。倒剌沙被迫奉皇帝宝玺出降(不久即被诛杀),阿剌吉八失踪。1228年十一月,迎接和世琜到京即位的首批使臣离开大都。仅仅十几天以后,图帖睦尔又下令为自己的元妃卜答失里造皇后玉册、玉宝。1329年正月末,和世琜在事先没有告知图帖睦尔的情况下,仅仅经过扈行的察合台宗王以及在场的其他漠北诸王、大臣合议,就在和林之北即皇帝位。四月,携带玉玺北迎和世琜的燕铁木儿入觐和世琜。这个左右大都局势的盖世功臣欲当面试探一下新君对他的态度。结果和世琜虽仍命燕铁木儿为中书右丞相、开府仪同三司,但却削去了他手中的大部分兵权,没有将图帖睦尔原授的知枢密院事一职重新委任给他。很明显,如果和世琜临朝,燕铁木儿很难会有君恩独厚的宠遇,随明宗入京的新贵必定要来分享由他出生入死才争得的胜利成果,甚至逐渐将他排挤到权力集团中的次要地位,这是他不能接受的。五月下旬,图帖睦尔自大都北行、亲迎和世琜。八月,和世琜抵达旺忽察都,次日,图帖睦尔与和世琜相逢,数日后,和世琜被铁燕木儿害死(旺忽察都事变),随即铁燕木儿簇拥图帖睦尔疾驱还上都。文宗再即位之后,云南诸王秃坚等于1330年正月公开举兵反派。战火弥漫整个滇东北,元廷先后调四川、江浙、河南、江西、陕西、朵甘思、朵思麻等处军队,历时年余才平息。1330年四月,文宗杀和世琜妻八不沙,将妥懽帖睦尔流放到高丽,使其居海岛之中,不与人接。十二月,立阿剌忒剌答剌为皇太子。1331年,文宗迁妥懽帖睦尔于静江。文宗在位时为曲意交好燕铁木儿,竟听凭他取泰定帝妃为夫人,前后尚宗室女四十人,甚至将自己的儿子寄养于燕铁木儿家,又以燕铁木儿子为己子。
1332年八月,元文宗死于上都。遗命立明宗子为帝,燕铁木儿请改立文宗子燕帖古思,文宗后卜答失里不从,坚持传位于明宗之子。时妥懂帖睦尔远居静江(桂林),燕铁木儿遂请立懿璘质班。十月,元宁宗懿璘质班即位于大都。元宁宗在位仅四十三日即病死,时年七岁。卜答失里派遣中书右丞阔里吉思前往静江迎接宁宗之兄妥懽贴睦尔。燕铁木儿疑心妥懽贴睦尔知当年自己参与谋害明宗之事,深恐一旦他继位,会于己不利,遂故意拖延,不使妥懽贴睦尔即位,不久,燕铁木儿因荒淫过度而死,文宗后卜答失里才与大臣们商定立妥懽贴睦尔,并仿照“武宗、文宗故事”,协定妥懽帖睦尔死后,传位给元文宗子燕帖古思。
1333年六月,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即位于上都,时年十三岁。

元朝历史

2. 元朝历史

  蒙古汗国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上。蒙古族的直系祖先,是和鲜卑、契丹人属同一语系的室韦各部落。隋唐时代,他们分布在契丹之北、鞑靼之西、突厥之东(约当今洮儿河以北,东起嫩江、西至呼伦贝尔)的广大地域。曾受突厥的统治,突厥人多称之为达怛(鞑靼)。唐贞观年间,突厥势衰,室韦人归附于唐。继突厥而起的回鹘政权崩溃后,室韦—达怛人大批进入大漠南北。大约在9至11世纪,其中的一支蒙兀室韦,从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下游之东逐渐西迁,到了斡难河(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和土剌河(今图拉河)三河的上源一带,分成尼鲁温蒙古(“出身纯洁”的蒙古人)和迭儿列斤蒙古(一般的蒙古人)两大支,合称为合木黑蒙古——全体蒙古人,其中包括许多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合木黑蒙古之外,当时在蒙古高原活动的,还有蔑儿乞、塔塔儿、克烈、乃蛮、斡亦剌等部。所有这些氏族部落,先后都受到辽和金的统治。他们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到12世纪时,有的还在森林里从事狩猎,有的则在草原上从事游牧,只有少数部落经营农业。不过这时,他们通过同中原的贸易获得了大量铁器,从而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阶级的分化更加明显。为了掠夺更多的财富,各个部落的奴隶主互相展开战争。
  蒙古高原地区的众多蒙古部落原为金国的臣属民族。随着金国的逐渐衰落,蒙古的势力也开始壮大起来,逐渐脱离金国政权的统治。1204年(金泰和四年),蒙古族领袖铁木真通过残酷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1206年(金泰和六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于漠北,蒙古国成立,国号蒙古国(Yeke Mongghol Ulus)。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蒙古国成立后,不断发动侵略战争扩张其疆域。1218年灭西辽、1219年西征中亚花剌子模,一直进攻到东欧的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年东归,1227年灭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对西夏的远征中死亡。之后蒙古帝国于1234年灭金国,1241年一度逼近欧洲腹地,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灭大理,至正十六年(1279)灭宋朝。至正十一年(1274)和十八年(1281)两次攻打日本失败。
  蒙古汗国大汗蒙哥于1259年在四川攻打合州时暴死,终年52岁。其四弟忽必烈与七弟阿里不哥开始争夺汗位。1259年11月,阿里不哥在宗王等大多数蒙古正统派的支持下于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通过“忽
  元朝与四大汗国形势图
  里勒台”大会即大汗位。与此同时,忽必烈与宋朝议和后返回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1260年3月,忽必烈在汉族地主阶级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于即大汗之位;4月,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5月,忽必烈颁布《即位诏》法令,并建元中统。由于忽必烈在中原汉地自行集会称汗,并且推行汉法,明显违背了蒙古传统,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统派的强烈不满,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随即展开了四年的汗位战争。1264年阿里不哥战败,忽必烈夺得蒙古汗国的最高统治权。但他推行的“行汉法”主张却造成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拒绝归附忽必烈汗国,结果导致其他几个蒙古汗国纷纷敌对。蒙古汗国事实上分裂为大汗之国(后来的元朝)和四大汗国,四大汗国名义上服从大汗宗主权,实际上各自为政。
  大元一统
  至元八年(1271),蒙古大汗忽必烈称帝,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为“大元”。
  九年(1272),在刘秉忠规划下,元朝建都于金国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其统治中心完全向中原转移。

  元世祖忽必烈
  十年(1273),元军攻陷樊城。不久,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随后,元丞相伯颜督率大军沿江东下,宋朝守将或败或降。1275年,宋朝奸臣贾似道被迫出兵应战,但很快战败。
  至元十三年(1276),临安陷落,宋恭帝被俘。之后,宋朝大臣文天祥与张世杰、陆秀夫等继续在东南沿海坚持抗元,拥立益王赵昰为帝。赵昰死后,又拥立卫王赵昺,继续抗战。至元十五年(1278),文天祥兵败被俘,被囚于大都三年之久,拒绝了元朝的诱降,后从容就义。至元十六年(1279),元将张弘范指挥元军在崖山消灭了宋朝最后的抵抗势力,陆秀夫背着8岁的幼帝赵昺投海殉国,宋朝灭亡。之后,元军曾进攻过周边一些地区,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其中以试图入侵日本的战争最为著名。元朝于1274年和1281年两次入侵日本,但皆因内部不和、不习水战,以及遭遇台风等而遭致惨败。(有学者认为:为忽必烈建造战舰的高丽人有意建造和设计质量极其低劣的船是导致忽必烈的蒙古舰队葬身鱼腹的主要原因)。
  元灭宋后,统治阶层出现了以许衡为首的儒臣派与以阿合马为首的理财派官员之争。由于元廷需要赏赐大量财宝予各封王,加上开支繁重,所以财政日渐紧张。以汉人及汉化的蒙古人为主的儒臣派官员认为元朝应该节省经费、减免税收。反之以色目人为主的理财派官员认为,南人藏有大量财物,应没收以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于是这个问题在元朝廷中没有停止。
  元世祖信任色目官员阿合马,设立尚书省解决财政问题。而儒臣则以受汉化更深的太子真金为核心形成一派,与阿合马抗衡。结果阿合马被刺杀,而真金也于其后得病而死。元世祖仍然先后任用汉人卢世荣、西藏人桑哥等理财派官员以之来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
  至元三十一年(1294)元世祖驾崩。由于太子真金早死,帝位由各方争夺。最后,群臣在真金的长子晋王甘麻剌及三子铁穆尔之间选择,由于铁穆尔受元世祖下赐皇太子宝及镇守和林。故晋王甘麻剌退让,铁穆尔即位为元成宗。
  元成宗在位期间基本维持守成局面,并下令停止对外战争,罢征日本、安南,专力整顿国内军政,减免江南部分赋税。他执政末年还成功与长期敌对的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讲和,结束了西北的动乱局面。
  元朝中期
  大德十一年(1307),元成宗死,前太子真金之孙海山即位于元上都,是为元武宗。并立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约定兄终弟及,同时又约定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帝位复归武宗之子和世剌。
  元武宗即位后,随即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对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种种称号。他为了摆脱财政危机,下令重新设立尚书省,并印发至大银钞,结果导致至元钞大为贬值。至大二年(1309),他与察合台汗国瓜分了窝阔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从此灭亡。
  至大四年(1311),元仁宗即位,但违背前约,封和世剌为周王,令其出镇云南,而改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元仁宗即位后,生母兴圣皇太后的重臣铁木迭儿为右丞相。元仁宗取消了元武宗的经济措施,并将元武宗长子周王和世琜徙居云南,但和世琜在途中起兵前往西北游牧。元仁
  元朝武士
  宗把和世琜之弟图帖睦尔放逐至南方,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破坏了与元武宗相约先立和世琜继位,再传位硕德八剌等之约。
  延佑二年(1315),元仁宗下令恢复科举制度,将儒家学说中的程朱理学定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大元的官方思想。
  延佑七年(1320),元仁宗死,硕德八剌即位,是为元英宗。元英宗继承了其父元仁宗的以儒治国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并于至治三年(1323)下令编成并颁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他还下令清除朝廷中铁木迭儿的势力,但随着清理的扩大,再加上朝廷中的蒙古保守势力对元英宗以儒治国的施政不满,导致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在至治三年(1323)夏天趁格坚汗去上都避暑之机,在上都以南15公里一个名叫南坡的地方,刺杀了元英宗及宰相拜住等人,史称南坡之变。元英宗被行刺后,镇守和林的晋王甘麻剌的长子,真金的长孙,也孙铁木儿率兵南下,杀掉行刺元英宗的叛臣后即位,是为元泰定帝。元泰定帝即位后,封被元英宗放逐到海南岛的图帖睦尔为怀王,镇守建康。
  泰定五年(1328),元泰定帝死。丞相倒剌沙在上都奉泰定帝之子阿剌吉八为帝,而与此同时,元武宗的旧部重臣燕帖木儿与河南行省丞相伯颜则分别秘密向漠北和江南遣使,同时迎接周王和世剌与其弟图贴睦儿。结果,图贴睦儿先至大都,在天历元年(1328)自立为帝,是为元天顺帝。而和世剌抵达和林后,也宣布即位,是为和元文宗。札牙笃汗表面上表示愿意退位,奉兄为帝,两人遂相会于上都之南,元明宗毒死西拉古图土后称帝。
  元明宗重祚以后,大兴文治。天历二年(1329)二月,札牙笃汗设立了奎章阁学士院,掌进讲经史之书,考察历代治乱。又令所有勋贵大臣的子孙都要到奎章阁学习。奎章阁下设艺文监,专门负责将儒家典籍译成蒙古文字,以及校勘。同年下令编纂《元经世大典》,两年后修成,为元代一部重要的记述典章制度的巨著。
  但元明宗在位期间,丞相燕帖木儿自恃有功,玩弄朝廷,导致大元朝政更加腐败。元明宗于至顺四年(1333)去世后,为洗刷他毒死哥哥(元和西拉古图土)的罪行,遗诏立年仅七岁的和西拉古图土次子懿璘质班为帝,是为元宁宗。但元宁宗仅在位不到两个月即去世,不久后燕帖木儿也去世。元宁宗的长子妥欢贴睦尔被札牙笃汗皇后卜答失里从静江(广西桂林)召回并立为帝,是为元惠宗,又称元宣仁普孝皇帝。
  元惠宗在位之初,右丞相伯颜的势力很大,把持着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惠宗放在眼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惠宗与伯颜的矛盾日益尖锐,后来在伯颜之侄脱脱的帮助下,元惠宗终于成功地废黜了伯颜,并控制了政局。
  至正三年(1343),元惠宗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元朝灭亡
  大元后期,统治者变本加厉向人民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人民被压迫被掠夺更为严重。在泰定二年(1325)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
  大元统治阶级内部却在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征战,因此加速了大元灭亡的进程。至正十年(1350),元政府下令变更钞法,铸造“至正通宝”钱,并大量发行新“中统元宝交钞”,但导致物价迅速上涨。次年(1351),元惠宗派贾鲁治黄河,欲归故道,动用民夫十五万,士兵二万
  元朝攻城图
  。而官吏乘机敲诈勒索,造成不满。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决定在5月率教众发动起事,但事泄,韩山童被捕杀,于是刘福通带韩山童之子韩林儿杀出重围,指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打出“复宋”旗号,以红巾为标志,其后郭子兴等人也纷纷加入。彭和尚亦在湖北扶助徐寿辉起义。至此揭开了大元灭亡的序幕。元政府则派兵镇压各地红巾军,由丞相脱脱亲自督战攻徐州起义军芝麻李部,一度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至正十四年(1354年),脱脱率军围攻高邮起义军张士诚部,被朝中弹劾,功亏一篑。至正十六年(1356)到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继承了病逝的郭子兴的地位,并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攻占了江南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在北方察罕帖木儿(李察罕)和李思齐等元军将领则开始对北方红巾军展开反攻。至正二十三年(1363),北方红巾军在安丰之役中败给新兴并降元的张士诚,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南下投奔朱元璋,随后被杀。朱元璋在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其它南方起义军和南方大元势力后,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中国的统治结束。图干铁木耳北遁,明廷认为他顺天明命,给他上谥号为“顺帝”。
  北迁的大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政权对峙,史称“北元”。1370年,元惠宗在上都(今会宁)病逝。
  明洪武元年(1368,元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徐达率军攻陷元大都(今北京),元惠宗北逃至上都,后逃到应昌,并多次组织反抗,失败后在应昌去世。在明军的继续追击下,元廷逃离中原,最终来到漠北,与明军对峙。
  明太祖第六次北征的结果影响巨大,乌萨哈汗脱古思帖木儿逃走后被其部将也速迭尔(阿里不哥后裔)缢杀。从此以后,自忽必烈传下来的成吉思汗的嫡系黄金家族对元政权的控制开始崩溃,大多数蒙古部落宣布自立。
  洪武三十一年(1399),分布在叶尼塞河上游沿岸的吉尔吉斯部首领鬼力赤,否认脱古思帖木儿之子额勒伯克的宗主权,将其打败并杀死,取得了统治各部的霸权。额勒伯克之子坤帖木儿继位后也于建文四年(1402)被鬼力赤杀死,大元去国号灭亡,改称鞑靼。

3. 元朝历史

 
  元朝
  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不仅在中华文化史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在诸多领域出现了新的飞跃,推进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的发展进程,开创了中国各民族文 化全面交流融合的新局面,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元朝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空前繁荣,使不同地区、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双向交流加速。
  中国的火药、指南针、印刷技术传入 *** 和欧洲,推进了这些地区的文明进程。
   
   *** 的医学、天文学、农业技术,欧洲的数学、金属工艺,南亚的雕塑艺术等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
  元代中西文化交流信息量之大、传播范围之广、对未来历史影响之大,都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
  可以说,中西方文明成就第一次出现了全方位共享的局面。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为中华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过贡献。
  元朝是指公元1206年至1368年间由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封建政权。
  在中国王朝序列中,尽管该政权存在的时间较短,但它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还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拟从文化角度,对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进行初步探索。
  推进了中国多元一体文化格局的进程
  13世纪初,蒙古族统治者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征服战争,先后消灭西夏、金、大理、吐蕃、南宋等政权,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空前统一,形成了有利于各民族文化交流发展的有利环境。
  中国多民族文化并存的格局进一步得到肯定。
  自春秋时代开始,中原地区所形成的“夏夷”之说,强调“尊夏攘夷”、“以夏变夷”的思想,对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交往形成障碍。
  例如在史学领域极具影响的“正闰”说,主张“四夷不得正统”,将北方民族入主中原的政权,与“窃国”、“篡国”者并列,纳入非“正统”序列,事实上对其他民族政治文化形成排斥。
  由于元朝亦属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为了确立自身地位的合法性,需要努力扭转这一传统观念。
  在编纂《辽》、《宋》、《金》史时,三史都总裁官、中书右丞相脱脱力排众议,“独断曰:‘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
  ’议者遂息。
  ”这一举措结束了自辽朝灭亡后200多年的“正统”之辩,同时也在中国史学史上,第一次以中央 *** 的名义肯定了各民族政权的合法地位。
  其意义正如韩儒林先生所总结的那样:“这一决定确定了三史以平等看待的基本原则,它符合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客观实际,也符合辽、金、宋三朝互不相属的历史状况,因而是正确的,所以脱脱对三史的贡献不能忽视。”
  加速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元朝统治者实施的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使古代中国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气象。
  蒙古族文字产生于这一时期,并沿用至今;北方游牧民族历史上第一部用本民族文字撰写的历史著作《蒙古秘史》诞生;在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元朝 *** 官员的民族成份最为复杂;元朝也是中国统一王朝史上第一个多民族文字并用的王朝;《辽史》、《宋史》和《金史》,是廿四史中仅有的、由多民族史家共同编修的史籍,也在中国史学史上首开一朝官修三朝历史之先河,为后世保存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原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得到广泛传播,儒家经典著作被翻译成蒙古文出版,漠北、云南等偏远地区首次出现了传授儒家文化的学校;中国首次出现了由中央 *** 批准成立的、全国性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机构——蒙古国子学和 *** 国子学,蒙古、契丹、女真和色目人中间涌现出一大批汉文著述家;西域各民族文化进一步向中原社会流传,藏传佛教在中原得以传播,海南黎族的木棉种植和纺织技术推动了中国棉纺业的发展;在宽松的政治文化氛围下,各民族间的交融也进入又一个 *** 期,契丹、女真、党项等民族悄然融入到蒙古族、汉族和周边其他民族之中,而一个全新的民族——回 *** 在中华大地上诞生。
  对于元朝各种文化和谐并存的局面,中世纪欧洲“四大旅行家”之一的鄂多利克,曾感慨地称之为“世界上最大的奇迹”。
  由此可见,元朝的建立,打破了此前历史上出现过的人为的文化屏蔽现象,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得到普遍认可,“四海为家”、“天下一家”的观念深入人心,多元一体格局在统一的环境里变为事实。
  兼容务实的文化政策推进了中国封建文化的发展
  与大多数中国封建王朝相比较,蒙元时期思想文化观念有两个特点是十分显著的:其一是兼容,其二是“不尚虚文”。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元朝的文化环境表现出兼容务实的特征。
  蒙元王朝的文化兼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没有从官方角度提出“避讳”制度的王朝;它是中国封建历史上思想文化禁锢制度最少的王朝之一,目前尚未发现元代人士因言论遭受不幸的实例。
  据统计,元代的文化禁令仅是明清两朝的几十分之一;它还是中国封建历史上唯一明确提出宗教信仰自由的王朝,当时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宗教在中国都有活动场所和信徒,这在当时的整个欧亚大陆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文化现象。
  兼容的文化氛围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中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的重大事件”——元曲(散曲和杂剧)就是在此环境下形成的。
  今人把元曲与唐诗、宋词并列,视之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一些学者认为元曲之所以在元代诞生并繁荣,主要得益于元代北方少数民族伦理道德的影响和文化政策的宽松,“使得社会思想能够较多地摆脱传统规范的束缚”自由创作。
  儒家文化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
  孔子在元代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使其美誉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孟子等历代名儒也获得了崇高的封号;元朝在中国历史上首次专门设立“儒户”阶层,保护知识分子,“愿充生徒者,与免一身杂役”。
  元代的民众普及教育超过了前代,书院达到400余所,州县学校的数量最高时达到24400余所。
  对元代儒家文化的发展,陈垣先生是这样评价的:“以论元朝,为时不过百年。
  ……若由汉高、唐太论起,而截至汉唐得国之百年,以及由清世祖论起,而截至乾隆二十年以前,而不计乾隆二十年以后,则汉、唐、清学术之盛,岂过元时!”
  务实的精神推动了文化与社会实践的互动。
  建立元朝的蒙古族处在封建社会上升阶段,有着较为迫切的发展要求。
  因此与宋代相比较,元朝务实的文化精神是十分显著的。
  元朝的奠基人忽必烈主张“应天者惟以至诚,拯民者惟以实惠”,强调“务施实德,不尚虚文”。
  据此,他提出了“科举虚诞,朕所不取”,废止了科举制度,在人才选拔上强调才干,而不单纯是“以文取胜”;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科学文化在 *** 的扶持下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由 *** 组织的一系列大规模的天文实测活动,使中国在很多天文学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如黄道夹角的科学数据、星辰的数量、历法等);在地理学方面,《大元一统志》开中国官修地理总志之先河,也是中国古代史上篇幅最大的一部官修地理志书;元代编修的方志达到160种,数量超过了宋代;元 *** 还组织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对黄河河源的实地科考;在农业技术及农学普及方面,南北东西农作物广泛交流,各地农业技术(如生产工具)取长补短,棉花种植在元代得到全面推广,很多农作物得到普及。
   *** 加强了农业科技的总结和普及工作,司农司编辑的《农桑辑要》是中国古代 *** 编行的最早的、指导全国农业生产的综合性农书,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是中国月令体农书中最古的一部,王祯的《农书》是中国第一部对全国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农书;在宋代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元代发明了金属活字、转轮排字法和套色印刷术。
  此外,元政权对医学、造船业、陶瓷制造和水利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
  开创了中国封建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最繁荣的时代
  元朝以及四大汗国等政权的产生,使13世纪之后的欧亚政治格局发生重大的变化,东亚、中亚和西亚地区昔日林立的诸多政权顷刻间消失,欧洲的部分地区也纳入蒙古汗国的统治之下。
  毫无疑问,残酷的战争,剧烈的社会动荡,曾给欧亚各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但是,征服战争以及随之建立的蒙古政权,在客观上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它使欧亚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壁垒被打破。
  蒙古族统治者鼓励通商的开放政策,便利、安全的驿站交通,拉近了欧亚之间的距离,使各种文化之间的直接对话成为现实,缩短了欧亚大陆区域之间因发展不平衡以及由于地理空间和人为封闭造成的文明进程的差距。
  交流让中国认识了世界,世界也认识了中国,东西方之间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世界文明史由此进入了新的时代。
  如果从中国文化史角度观察,蒙元王朝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促进了中国的国际化。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外影响最大的王朝是唐朝和元朝。
  但是,如果从对外影响范围、往来国家数量和国际地位角度比较,唐朝与元朝是无法比拟的。
  优惠的通商政策、通畅的商路、富庶的国度、美丽的传说,使元朝对西方和 *** 世界的社会各界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
  上都、大都、杭州、泉州、广州已具有国际化都市的色彩,泉州港成为国际最大的对外贸易口岸。
  旅行家、商人、传教士、 *** 使节和工匠,由陆路、海路来到中国,他们当中的部分人长期旅居中国,有些人还担任 *** 官员。
  据统计,这些人分别来自波斯、伊拉克、阿速、康里、叙利亚、摩洛哥、高丽、不丹、尼泊尔、印度、波兰、匈牙利、俄罗斯、英国、法国、意大利、亚美尼亚、阿塞拜疆、阿富汗等国。
  归国后一些人记录了他们在中国的见闻。
  正是这些游记,使西方人第一次较全面地掌握了中国和东方的信息,一个文明和富庶的中国真实地展示在世界面前。
  这些信息改变了欧洲人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学术界普遍认为,马可波罗等人的著作对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开创了古代中西文化交流最繁荣的时代。
  元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由宋代的50多个增加到140多个。
  海路到达非洲海岸,陆路往来直抵西欧,统一的环境为国际间、地区间的交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史称“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
  在大量 *** 人、欧洲人涌向东方的同时,中国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对周边国家、中亚、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了解更加清晰,足迹甚至延伸到西亚和西欧。
  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介绍,不再局限于道听途说,而大多是亲身经历。
  如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一书,所记印度洋沿岸和南海各国史实“皆身所游览,耳目所亲见,传说之事,则不载焉”。
  该书记录了数百个地名,以及各地的山川险要、气候物产、人物风俗,与我国的经济、文化交往情况等等,多属前人未载内容。
  类似的文献还有《西游记》、《西游录》、《北使记》、《西使记》、《真腊风土记》、《异域志》等,反映了元代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新认识和开阔的文化视野。
   

元朝历史

4. 元朝的历史

元朝与四大汗国形势图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上。蒙古族的直系祖先,是和鲜卑、契丹人属同一语系的室韦各部落。隋唐时代,他们分布在契丹之北、鞑靼之西、突厥之东(约当今洮儿河以北,东起嫩江、西至呼伦贝尔)的广大地域。曾受突厥的统治,突厥人多称之为达怛(鞑靼)。唐贞观年间,突厥势衰,室韦人归附于唐。继突厥而起的回鹘政权崩溃后,室韦—达怛人大批进入大漠南北。大约在9至11世纪,其中的一支蒙兀室韦,从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下游之东逐渐西迁,到了斡难河(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和土剌河(今图拉河)三河的上源一带,分成尼鲁温蒙古(“出身纯洁”的蒙古人)和迭儿列斤蒙古(一般的蒙古人)两大支,合称为合木黑蒙古──全体蒙古人,其中包括许多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合木黑蒙古之外,当时在蒙古高原活动的,还有蔑儿乞、塔塔儿、克烈、乃蛮、斡亦剌等部。所有这些氏族部落,先后都受到辽和金的统治。他们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到12世纪时,有的还在森林里从事狩猎,有的则在草原上从事游牧,只有少数部落经营农业。不过这时,他们通过同中原的贸易获得了大量铁器,从而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阶级的分化更加明显。为了掠夺更多的财富,各个部落的奴隶主互相展开战争。   蒙古高原地区的众多蒙古部落原为金国的臣属民族。随着金国的逐渐衰落,蒙古的势力也开始壮大起来,逐渐脱离金国政权的统治。1204年(金泰和四年),蒙古族领袖铁木真通过残酷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1206年(金泰和六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于漠北,蒙古国成立,国号蒙古国(Yeke Mongghol Ulus)。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蒙古国成立后,不断发动侵略战争扩张其疆域。1218年灭西辽、1219年西征中亚花剌子模,一直进攻到东欧的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年东归,1227年灭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对西夏的远征中死亡。之后蒙古帝国于1234年灭金国,1241年一度逼近欧洲腹地,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灭大理,至正十六年(1279)灭宋朝。至正十一年(1274)和十八年(1281)两次攻打日本失败。   蒙古汗国大汗蒙哥于1259年在四川攻打合州时暴死,终年52岁。其四弟忽必烈与七弟阿里不哥开始争夺汗位。1259年11月,阿里不哥在宗王等大多数蒙古正统派的支持下于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即大汗位。与此同时,忽必烈与宋朝议和后返回开平府(今内蒙古正蓝旗)。1260年3月,忽必烈在汉族地主阶级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于即大汗之位;4月,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5月,忽必烈颁布《即位诏》法令,并建元中统。由于忽必烈在中原汉地自行集会称汗,并且推行汉法,明显违背了蒙古传统,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统派的强烈不满,忽必烈与阿里不哥随即展开了四年的汗位战争。1264年阿里不哥战败,忽必烈夺得蒙古汗国的最高统治权。但他推行的“行汉法”主张却造成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拒绝归附忽必烈汗国,结果导致其他几个蒙古汗国纷纷敌对。蒙古汗国事实上分裂为大汗之国(后来的元朝)和四大汗国,四大汗国名义上服从大汗宗主权,实际上各自为政。
大元一统
  至元八年(1271),蒙古大汗忽必烈称帝,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为“大元”。   九年(1272),在刘秉忠规划下,元朝建都于金国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其统治中心完全向中原转移。     元世祖忽必烈
十年(1273),元军攻陷樊城。不久,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随后,元丞相伯颜督率大军沿江东下,宋朝守将或败或降。1275年,宋朝奸臣贾似道被迫出兵应战,但很快战败。   至元十三年(1276),临安陷落,宋恭帝被俘。之后,宋朝大臣文天祥与张世杰、陆秀夫等继续在东南沿海坚持抗元,拥立益王赵昰为帝。赵昰死后,又拥立卫王赵昺,继续抗战。至元十五年(1278),文天祥兵败被俘,被囚于大都三年之久,拒绝了元朝的诱降,后从容就义。至元十六年(1279),元将张弘范指挥元军在崖山消灭了宋朝最后的抵抗势力,陆秀夫背着8岁的幼帝赵昺投海殉国,宋朝灭亡。之后,元军曾进攻过周边一些地区,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其中以试图入侵日本的战争最为著名。元朝于1274年和1281年两次入侵日本,但皆因内部不和、不习水战,以及遭遇台风等而遭致惨败。(有学者认为:为忽必烈建造战舰的高丽人有意建造和设计质量极其低劣的船是导致忽必烈的蒙古舰队葬身鱼腹的主要原因)。   元灭宋后,统治阶层出现了以许衡为首的儒臣派与以阿合马为首的理财派官员之争。由于元廷需要赏赐大量财宝予各封王,加上开支繁重,所以财政日渐紧张。以汉人及汉化的蒙古人为主的儒臣派官员认为元朝应该节省经费、减免税收。反之以色目人为主的理财派官员认为,南人藏有大量财物,应没收以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于是这个问题在元朝廷中没有停止。   元世祖信任色目官员阿合马,设立尚书省解决财政问题。而儒臣则以受汉化更深的太子真金为核心形成一派,与阿合马抗衡。结果阿合马被刺杀,而真金也于其后得病而死。元世祖仍然先后任用汉人卢世荣、西藏人桑哥等理财派官员以之来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   至元三十一年(1294)元世祖驾崩。由于太子真金早死,帝位由各方争夺。最后,群臣在真金的长子晋王甘麻剌及三子铁穆尔之间选择,由于铁穆尔受元世祖下赐皇太子宝及镇守和林。故晋王甘麻剌退让,铁穆尔即位为元成宗。   元成宗在位期间基本维持守成局面,并下令停止对外战争,罢征日本、安南,专力整顿国内军政,减免江南部分赋税。他执政末年还成功与长期敌对的窝阔台汗国和察合台汗国讲和,结束了西北的动乱局面。
元朝中期
  大德十一年(1307),元成宗死,前太子真金之孙海山即位于元上都,是为元武宗。并立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约定兄终弟及,同时又约定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帝位复归武宗之子和世剌。   元武宗即位后,随即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对孔子的家族、弟子等加封了种种称号。他为了摆脱财政危机,下令重新设立尚书省,并印发至大银钞,结果导致至元钞大为贬值。至大二年(1309),他与察合台汗国瓜分了窝阔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从此灭亡。   至大四年(1311),元仁宗即位,但违背前约,封和世剌为周王,令其出镇云南,而改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元仁宗即位后,生母兴圣皇太后的重臣铁木迭儿为右丞相。元仁宗取消了元武宗的经济措施,并将元武宗长子周王和世琜徙居云南,但和世琜在途中起兵前往西北游牧。元仁  元朝武士
宗把和世琜之弟图帖睦尔放逐至南方,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破坏了与元武宗相约先立和世琜继位,再传位硕德八剌等之约。   延祐二年(1315),元仁宗下令恢复科举制度,将儒家学说中的程朱理学定为考试的主要内容。从此程朱理学成为大元的官方思想。   延祐七年(1320),元仁宗死,硕德八剌即位,是为元英宗。元英宗继承了其父元仁宗的以儒治国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并于至治三年(1323)下令编成并颁布元朝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他还下令清除朝廷中铁木迭儿的势力,但随着清理的扩大,再加上朝廷中的蒙古保守势力对元英宗以儒治国的施政不满,导致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在至治三年(1323)夏天趁格坚汗去上都避暑之机,在上都以南15公里一个名叫南坡的地方,刺杀了元英宗及宰相拜住等人,史称南坡之变。元英宗被行刺后,镇守和林的晋王甘麻剌的长子,真金的长孙,也孙铁木儿率兵南下,杀掉行刺元英宗的叛臣后即位,是为元泰定帝。元泰定帝即位后,封被元英宗放逐到海南岛的图帖睦尔为怀王,镇守建康。   泰定五年(1328),元泰定帝死。丞相倒剌沙在上都奉泰定帝之子阿剌吉八为帝,而与此同时,元武宗的旧部重臣燕帖木儿与河南行省丞相伯颜则分别秘密向漠北和江南遣使,同时迎接周王和世剌与其弟图贴睦儿。结果,图贴睦儿先至大都,在天历元年(1328)自立为帝,是为元天顺帝。而和世剌抵达和林后,也宣布即位,是为和元文宗。札牙笃汗表面上表示愿意退位,奉兄为帝,两人遂相会于上都之南,元明宗毒死西拉古图土后称帝。   元明宗重祚以后,大兴文治。天历二年(1329)二月,札牙笃汗设立了奎章阁学士院,掌进讲经史之书,考察历代治乱。又令所有勋贵大臣的子孙都要到奎章阁学习。奎章阁下设艺文监,专门负责将儒家典籍译成蒙古文字,以及校勘。同年下令编纂《元经世大典》,两年后修成,为元代一部重要的记述典章制度的巨著。   但元明宗在位期间,丞相燕帖木儿自恃有功,玩弄朝廷,导致大元朝政更加腐败。元明宗于至顺四年(1333)去世后,为洗刷他毒死哥哥(元和西拉古图土)的罪行,遗诏立年仅七岁的和西拉古图土次子懿璘质班为帝,是为元宁宗。但元宁宗仅在位不到两个月即去世,不久后燕帖木儿也去世。元宁宗的长子妥欢贴睦尔被札牙笃汗皇后卜答失里从静江(广西桂林)召回并立为帝,是为元惠宗,又称元宣仁普孝皇帝。    元惠宗在位之初,右丞相伯颜的势力很大,把持着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惠宗放在眼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惠宗与伯颜的矛盾日益尖锐,后来在伯颜之侄脱脱的帮助下,元惠宗终于成功地废黜了伯颜,并控制了政局。   至正三年(1343),元惠宗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元朝灭亡
  大元后期,统治者变本加厉向人民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人民被压迫被掠夺更为严重。在泰定二年(1325)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   大元统治阶级内部却在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征战,因此加速了大元灭亡的进程。至正十年(1350),元政府下令变更钞法,铸造“至正通宝”钱,并大量发行新“中统元宝交钞”,但导致物价迅速上涨。次年(1351),元惠宗派贾鲁治黄河,欲归故道,动用民夫十五万,士兵二万  元朝攻城图
。而官吏乘机敲诈勒索,造成不满。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决定在5月率教众发动起事,但事泄,韩山童被捕杀,于是刘福通带韩山童之子韩林儿杀出重围,指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打出“复宋”旗号,以红巾为标志,其后郭子兴等人也纷纷加入。彭和尚亦在湖北扶助徐寿辉起义。至此揭开了大元灭亡的序幕。元政府则派兵镇压各地红巾军,由丞相脱脱亲自督战攻徐州起义军芝麻李部,一度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至正十四年(1354年),脱脱率军围攻高邮起义军张士诚部,被朝中弹劾,功亏一篑。至正十六年(1356)到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继承了病逝的郭子兴的地位,并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攻占了江南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在北方察罕帖木儿(李察罕)和李思齐等元军将领则开始对北方红巾军展开反攻。至正二十三年(1363),北方红巾军在安丰之役中败给新兴并降元的张士诚,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南下投奔朱元璋,随后被杀。朱元璋在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其它南方起义军和南方大元势力后,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八月攻陷元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在中国的统治结束。图干铁木耳北遁,明廷认为他顺天明命,给他上谥号为“顺帝”。   北迁的大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政权对峙,史称“北元”。1370年,元惠宗在上都(今会宁)病逝。   明洪武元年(1368,元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徐达率军攻陷元大都(今北京),元惠宗北逃至上都,后逃到应昌,并多次组织反抗,失败后在应昌去世。在明军的继续追击下,元廷逃离中原,最终来到漠北,与明军对峙。   明太祖第六次北征的结果影响巨大,乌萨哈汗脱古思帖木儿逃走后被其部将也速迭尔(阿里不哥后裔)缢杀。从此以后,自忽必烈传下来的成吉思汗的嫡系黄金家族对元政权的控制开始崩溃,大多数蒙古部落宣布自立。   洪武三十一年(1399),分布在叶尼塞河上游沿岸的吉尔吉斯部首领鬼力赤,否认脱古思帖木儿之子额勒伯克的宗主权,将其打败并杀死,取得了统治各部的霸权。额勒伯克之子坤帖木儿继位后也于建文四年(1402)被鬼力赤杀死,大元去国号灭亡,改称鞑靼。

5. 元朝的历史

1206年(金章宗泰和六年),蒙古贵族在斡难河源奉铁木真为大汗,尊号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大蒙古国)建立。蒙古汗国在1259年蒙哥汗去世后分裂为大汗之国(后来的元朝)和四大汗国(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汗国和察合台汗国),四大汗国名义上服从蒙古大汗(元朝皇帝)宗主权,实际上各自为政。1271年(元朝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   1218年蒙古灭西辽,1227年6月灭西夏,1234年灭金,1246年招降吐蕃,1253年灭大理,1276年灭宋,1279年消灭宋残余势力,元朝最终统一中国。   成吉思汗时,蒙古没有固定的首都。1235年,窝阔台汗建都哈尔和林(今蒙古国境内)。1263年,元世祖忽必烈定都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1272年定都燕京,称为大都(今北京),元朝统治中心完全向中原转移。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今天的新疆、西藏、外蒙古、云南、东北、澎湖及南海诸岛,都在大元统治范围之内,还包括西伯利亚大部分,东到白令海、锡金、不丹、克什米尔东半部、缅甸北部、泰国北部、老挝、朝鲜东北部。   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同年明军攻占大都,元顺帝北巡,元朝退出中原,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

元朝的历史

6. 元朝历史的元朝的建立

 帝国分裂  主词条: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之战、四大汗国中统元年(1260年)3月,阿里不哥在宗王阿速台等大多数蒙古正统派的支持下于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即大汗位 。 与此同时,忽必烈与南宋议和后返回开平(今内蒙古多伦),在中原儒臣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集会自称大汗。4月,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 。12月,忽必烈封吐蕃萨迦的八思巴为“国师”,命八思巴率领一些吐蕃语文学者重新创制蒙古文字。成吉思汗建国时,曾由塔塔统阿依据畏兀字母拼写蒙古语言,制成蒙占文字行用 。中统五年(1264年)忽必烈才最终战胜阿里不哥,随后迁都大都(今北京),以上都为陪都。然而,支持阿里不哥的窝阔台汗国拒绝归附忽必烈而实际上独立。蒙古察合台汗国被忽必烈、阿里不哥、窝阔台汗国等势力多次争夺,后与窝阔台汗国的海都结盟对抗忽必烈。这两个汗国位于今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中亚河中地区一带、金帐汗国为术赤之长子拔都在乃马真元年(1242年)正式建立。伊儿汗国为旭烈兀在元宪宗六年(1256年)正式建立,包括大伊朗等地。金帐汗国在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时已实际上独立,仅伊儿汗国承认忽必烈的大汗位,但在忽必烈去世后也独立。造成蒙古帝国实际上的分裂。  元朝建立与统治中心向中原转移  主词条:建国号诏、海都之乱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在其领地内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正式建国号为“大元”。 至此,元朝的统治中心完全向中原转移。这是蒙古政权由世界性大帝国转为中原王朝的分水岭。然而在此同时蒙古四大汗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先后各自为政,直到大德七年(1303年)元成宗与蒙古诸王在意识到内战是破坏大蒙古国的基业下终于达成议和,四大汗国名义上重新承认元朝皇帝为大蒙古国大汗,彼此间设驿路、开关塞恢复往来。元朝保留了术赤汗和伊儿汗在河东路、河南等处的份地,每年颁给岁赐。伊儿汗国君主即位仍需元朝皇帝遣使册封,颁发“王府定国理民之宝”、“真命皇帝和顺万夷之宝”等汉文印玺,作为元朝的藩属国。此后金帐汗国的数位君主,如脱脱(肃宁王)、月即伯等也得到了元朝皇帝的正式册封。最后引发窝阔台系的海都出兵争夺汗位,造成漠北地区动荡不安,史称海都之乱。忽必烈的政权遂只包括中国与蒙古高原地区 。至元九年(1272年),在刘秉忠规划下,建都于中原的大都(今北京市) 。至元十年(1273年)正月元旦,忽必烈在正殿接受朝贺 。忽必烈建国后,仍然十分注意保持和发展蒙古民族的语言与文化。 主词条:忽必烈灭宋之战、襄阳之战、丁家洲之战、崖山海战早在元世祖在与阿里不哥作战与整顿国内之际,因为无暇对付南宋,于是派郝经对南宋提出高压的议和内容。当时南宋宋恭帝仅五岁,由谢太后垂帘听政,大权由谎称击退蒙古军的贾似道掌握。由于贾似道畏惧谎言被击破而幽禁郝经。中统三年(1262年)南宋拉拢山东汉人世侯李璮,发起李璮叛乱。 元军平定叛乱后,元世祖断然废止汉人世侯,以蒙古人直接管理地方事务,并且准备南征南宋 。至元五年(1268年)元世祖发起元灭宋之战,首先派刘整与阿术率军攻打襄阳,史称襄阳之战。 至元十年(1273年)正月,元军攻破樊城,都统范天顺自杀,统制牛富率军巷战,后亦赴火自尽。这年二月,襄阳宋将吕文焕向元军投降。襄、樊这一军事重镇的陷落,决定了南宋灭亡的命运。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军攻下襄阳,宋将吕文焕投降,随后中书丞相史天泽和枢密院使伯颜率军顺汉水南下长江,目标建康。至元十二年(1275年)降将吕文焕率元水陆联军于芜湖击溃贾似道的南宋水军,史称丁家洲之战。隔年元军攻陷临安(今浙江杭州), 谢太后与宋恭帝投降元军 。然而陆秀夫等拥立7岁的宋端宗在福州即位,文天祥、张世杰与陈宜中等大臣持续在江西、福建与广东等地抗元。元军陆续攻下华南各地。至元十五年(1278年)南宋朝廷退至广东崖山。至元十六年(1279年)3月,张弘范在崖山海战攻灭南宋海军, 陆秀夫挟持8岁的小皇帝宋幼主赵昺投海而死,南宋亡 。元朝统一中国地区,结束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520多年的分裂局面 。 主词条:元越战争、元日战争、元缅战争、元爪战争统一全国后,元朝曾两征日本、两征安南(今越南北部)、两征缅甸,先后使高丽、缅甸、台城、安南等地成为元的属国。对日本方面,忽必烈从中统七年(1266年)到至元十年(1273年)间曾先后六次派使臣前往日本招降,但是不是在中途遇上海暴,就是被日本拒绝。于是,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派忻都、洪茶丘率兵出征日本,但是遭到日军的阻击,失败而还。至元十八年(1281年),忽必烈又以日本杀害蒙古使者为由组军十万征讨日本,但是在日本鹰岛遇到了飓风,蒙古船只大部分被海浪破坏和击沉,军队也大半死伤,蒙古对日本的侵略梦想最终以失败告终 。忽必烈称帝后,安南国被迫称臣纳贡,至元十八年(1281年),元朝设立安南宣慰司,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忽必烈之子镇南王脱欢领兵出征安南,安南王兵败后撤离都城,隐蔽于山林间,元军最终由于水土不服,不得不撤兵。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忽必烈再次命脱欢为统帅进攻安南,遭到安南人民的顽强抵抗,加上酷热疾病的不断发生,元军的这次侵略又以失败告终。至元三十年(1293年),忽必烈派兵第三次出征安南,但是,第二年忽必烈就病死了,元成宗即位后,下诏罢征安南。元朝对安南的战争到此结束 。南宋灭亡后,占城自愿归附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年),忽必烈派唆都出兵占城,受到了占城军民的奋力抵抗,唆都战死,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蒙古军不得不撤回,此后忽必烈虽然有几次派兵出征占城,但均告失败。 至元十四年(1277年),缅兵发兵侵扰元朝千额、金齿等地,云南行省遂派兵征讨缅国,招降了三百余寨。至元二十年(1283年),忽必烈再次派兵攻掠缅国,缅国十二部投降,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缅国庶子废缅王后自立为王,元朝借机再次攻缅国,从此缅国臣服纳贡。至元十八年(1281年),忽必烈命爪哇国国王亲自朝贡,但遭到拒绝,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忽必烈派史弼等征讨爪哇,适值葛郎国叛乱,爪哇国王的女婿遣使投降元朝。元朝遂派兵帮助爪哇国招降了葛郎国,葛郎国假意投降后不久却夹攻元朝,元并被迫兵败撤回 。 元宪宗八年(1258年),西征军攻陷巴格达,灭阿拔斯王朝。元宪宗九年(1259年)旭烈兀征叙利亚,中统元年(1260年)攻克大马士革,但是因旭烈兀因蒙哥死亡而返回蒙古,留下的小部队于中统元年(1260年)9月在巴勒斯坦境内阿音札鲁特战役遭遇埃及穆斯林兵团阻击。至此蒙古西征到此为止。除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地区以外,西亚、中亚、以及中国北部,均已处于蒙古人控制之下。元宪宗九年(1259年)蒙哥在征南宋时阵亡,次年其弟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选立为大蒙古国大汗,而忽必烈则在中原开平在精兵拥立下自立为大汗。阿里不哥与忽必烈为争夺汗位发动战争,直到中统五年(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忽必烈定为一尊,迁都大都(今北京)。于至元十二年(1275年)抵达元上都(开平),随后又抵达大都(北京)。马可的聪明一直非常讨忽必烈喜欢,封他许多官,也派他到各地为元朝皇帝的使者。马可·波罗去过中国很多地方和见到许多比欧洲先进的文化成就。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马可·波罗和父亲叔叔受忽必烈委托,从泉州出发经海路护送蒙古公主阔阔真到伊儿汗国成婚。忽必烈答应他们,在完成使命后,可以转路回国。元贞元年(1295年)波罗一家人回到欧洲。

7. 元朝的详细解释

元旦的早晨。北宋·惠洪 《予在龙安木蛇庵除夕微雪及辰未消》诗之二:“元朝喜见雪,一室哗少长。”

元朝的详细解释

8. 元朝的历史

参见:元朝历史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诸部,于斡难河(鄂嫩河)建立大蒙古国。当时蒙古的宗主国为金国,金国与西夏走向衰落,蒙古先后攻打西夏与金国,并分别于1227年和1234年攻灭西夏和金国,占领中国华北。在西方,蒙古先后发动三次西征,使蒙古人称霸欧亚大陆。 1259年元宪宗蒙哥于征伐宋战争去世后,领有汉地的四弟忽必烈与受漠北蒙古贵族拥护的七弟阿里不哥为了争夺汗位而发生战争,最后于1264年由忽必烈获胜。忽必烈于1271年改国号为大元, 建立元朝,即元世祖。这场战争让蒙古四大汗国先后脱离与大汗忽必烈的关系,直到元成宗时期才承认元帝为大汗。1276年元朝攻灭南宋征服全中国地区,使中国陷入异族的统治之下。元世祖到元武宗期间是元朝国力鼎盛时期,军事上平定西北,但在征伐日本、东南亚诸国却屡次失利,其中在元日战争战败。中期皇位频繁更迭,政治始终没有上轨道。元惠宗晚期,由于怠于政事、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为了治理泛滥的黄河又加重徭役, 最后导致1351年爆发元末民变。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派徐达北伐攻陷元朝的首都大都(北京)。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停用大元国号,复称大蒙古国 。 蒙古人的直系祖先是和鲜卑、契丹人属同一语系的室韦各部落。隋唐时,他们分布在契丹之北、鞑靼之西、突厥之东(洮儿河以北,东起嫩江,西至呼伦贝尔)的广大地域。曾受突厥的统治,突厥人多称之为达怛(鞑靼)。唐朝贞观年间,突厥势衰,后室韦人臣服于唐 。继突厥而起的回鹘政权崩溃后,室韦—达怛人大批进入大漠南北 。大约在9至11世纪,其中的一支蒙兀室韦,从望建河下游之东逐渐西迁,到了斡难河、克鲁伦河和土剌河三河的上源一带,分成尼鲁温蒙古  和迭儿列斤蒙古  两大支,合称为合木黑蒙古  ,其中包括许多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合木黑蒙古之外,当时在蒙古高原活动的,还有蔑儿乞、塔塔儿、克烈、乃蛮、斡亦剌等部。所有这些氏族部落,先后都受到辽和金的统治 。蒙古部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到12世纪时,大部分从事狩猎游牧,只有少数部落经营农业。不过这时,他们通过同中原的贸易获得了大量铁器,从而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阶级的分化更加明显。为了掠夺更多的财富,各个部落的奴隶主互相展开战争。 蒙古高原地区的众多蒙古部落原为金国的臣属。随着金国的衰落, 蒙古部落也开始壮大起来,逐渐脱离金国政权的统治。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诸部领袖铁木真通过战争统一了蒙古高原各蒙古部落。金泰和六年(1206年),铁木真被各部落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政权于漠北,蒙古帝国成立,国号大蒙古国 。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  蒙古汗国成立后,不断发动侵略战争扩张其疆域。   大蒙古国侵略战争时间  对外战争  1218年  灭西辽。  1219年  西征中亚花剌子模, 一直进攻到东欧的伏尔加河流域,于1225年东归。   1227年  灭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对西夏的远征中死亡。   1234年  灭金国。  1241年  一度逼近东欧腹地。  1246年  招降吐蕃。  1253年  灭大理。  蒙古军队的对外战争具有征服性质,为了减少蒙古军队的伤亡,加快战争的进度,蒙古军队在战争期间对敌人采取了残酷而野蛮的政策。向蒙古军队投降的地区遭受的破坏相对较小,而大量敢于英勇反抗的地区破城之后人口被屠杀和奴役,无数财产被掠夺损毁。这一系列的征服战争给包括中国在内的欧亚大陆众多古老文明带来了巨大的破坏,众多民族受到了残酷而不公正的民族压迫,难以记数的人口和财产在战火和随后的瘟疫、饥荒及自然灾害中损失,对战火涂炭地区而言也是少有的黑暗时期。    蒙古汗国大汗蒙哥于1259年在四川攻打合州时暴死,终年52岁。1259年11月,阿里不哥在宗王等大多数蒙古正统派的支持下于蒙古帝国首都哈拉和林通过“忽里勒台”大会即大汗位。与此同时,忽必烈与南宋议和后返回开平府。1260年3月,忽必烈在汉人地主阶级及部分蒙古宗王的支持下称大汗;4月,忽必烈设立中书省,总管国家政务;5月,忽必烈颁布《即位诏》法令,并建元中统。引起了阿里不哥和蒙古正统派的强烈不满,阿里不哥与忽必烈随即展开了四年的汗位战争 。  1264年阿里不哥战败,忽必烈夺得蒙古汗国的最高统治权。 忽必烈推行的“行汉法”主张,明显违背了蒙古传统,造成许多蒙古贵族的不满,拒绝归附忽必烈汗国,结果导致其他几个蒙古汗国纷纷敌对。这场内战让四大汗国先后脱离独立,直到元成宗时期才承认元朝为宗主国 。 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称帝,公布《建国号诏》法令,取《易经》中“大哉乾元”之意 ,正式建国号大元 。一年后,在刘秉忠规划下,元帝国建都于金国中原的大都。北方政局稳定后,忽必烈决定采用南宋降将刘整建议,先拔襄阳,浮汉水入长江,进取南宋。至元五年(1268年),命阿术、刘整督师,围困隔汉水相望的襄、樊重镇,襄樊军民拒守孤城达六年。至元十年(1272年)初,元军攻下樊城,襄阳守帅吕文焕出降(见襄樊之战)。  次年六月,忽必烈命伯颜督诸军,分两路大举南进。左军由合答节度,以刘整为前锋,由淮西出师。伯颜本人与阿术领右军主力,九月,自襄阳出发,沿汉水入长江;同时,命董文炳自淮西正阳南逼安庆,以为呼应。十二月,元水师入长江,克宋江防要塞阳逻堡。宋汉鄂舟师统帅夏贵遁,汉阳、鄂州宋军降。伯颜分兵留阿里海牙经略荆湖,自领水陆大军顺流而东,以吕文焕为前锋。宋沿江诸帅多为吕氏旧部,皆不战而降。至元十二年二月,贾似道被迫督诸路精兵,抵御元军。这时,他仍企图奉币称臣议和,被伯颜拒绝,只好在池州下游丁家洲勉强与元军会战。因宋军内部不和,一触即溃。同年秋,伯颜从建康(江苏南京)、镇江一线分兵三道趋宋都临安(浙江杭州)。至元十三年正月,宋幼帝赵昺上表降元。  之后,南宋大臣文天祥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东南沿海继续顽抗,拥立益王赵昰为帝。赵昰死后,又拥立卫王赵昺,继续抗战。至元十五年(1278年),文天祥兵败被俘,被囚于大都三年之久,拒绝了元朝的招安,后从容就义。至元十六年(1279年),金国降将张弘范指挥元军在崖山消灭了南宋最后的抵抗势力,陆秀夫背着8岁的幼帝赵昺投海殉国,南宋灭亡。  元朝的统一,结束了自唐末藩镇割据以来中国的南北对峙、五六个民族政权长期并存的分裂和战乱局面,推动了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蒙古灭南宋后,统治阶层出现了以许衡为首的儒臣派与以阿合马为首的理财派官员之争。由于蒙古需要大量财宝赏赐予各封王,加上开支繁重,所以财政日渐紧张。以儒臣派官员认为元朝应该节省经费、减免税收。反之以色目人为主的理财派官员认为,南人藏有大量财物,应没收以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于是这个问题在朝中没有停止。 忽必烈信任色目官员阿合马,设立尚书省解决财政问题。而儒臣则以受汉化更深的太子真金为核心形成一派,与阿合马抗衡。结果阿合马被刺杀,而真金也于其后得病而死。忽必烈仍然先后任用汉人卢世荣、西藏人桑哥等理财派官员以之来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 。 灭宋后,忽必烈对邻近诸国发动了一系列的侵略战争,如安南、占城、爪哇和日本等。至元十一年,侵日本遭遇飓风,无功而还。至元十八年,又分两路进攻日本,由唆都率蒙古、汉军、高丽军从高丽东渡对马海峡,范文虎率新附军(元政府收编的南宋军队)从庆元(浙江宁波)浮海北进。元军在日本鹰岛遇飓风,战船多坏,将卒溺死者众,又遭日军掩杀,几乎全军覆没。   至元十九年,遣唆都从广州渡海攻占城,连战逾年。至元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镇南王脱欢(忽必烈子)发兵侵安南(越南北部),命唆都从占城北上助战,南北夹攻。安南王撤离都城,其主力走匿山林,避免与元军决战;待元军疲惫,又出而攻扰。五月,脱欢因暑雨不止、瘟疫流行,被迫退师。唆都战死。至元二十年、二十二年,元兵两次从云南出侵缅国(缅甸),至元二十四年,进至蒲甘,迫缅国定岁贡方物后退回。同年再侵安南,次年以粮尽师老北还。二十九年十二月,史弼、亦黑迷失、高兴从泉州起航出侵爪哇(印尼爪哇岛)。爪哇统治者降元,并请元军助讨其敌国葛郎,打败葛郎王以后复举兵拒元,元军力竭退师 。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烈驾崩。 由于太子真金早死,帝位由各方争夺。最后,群臣在真金的长子晋王甘麻剌及三子铁穆尔之间选择,由于铁穆尔受元世祖下赐皇太子宝及镇守和林。故晋王甘麻剌退让,铁穆尔即位,即元成宗。 停止对外战争,专力整顿国内军政。采取限制诸王势力、减免部分赋税、新编律令等措施,使社会矛盾暂时有所缓和。 同时,发兵击败西北海都、笃哇等,都哇、察八儿归附,使西北长期动乱局面有所改观。在位期间基本维持守成局面,但滥增赏赐,入不敷出,国库资财匮乏,钞币贬值。曾发兵征讨八百媳妇(今泰国西北部),引起云贵地区动乱。晚年患病,委任皇后卜鲁罕和色目大臣,朝政日渐衰败。元成宗执政末年还成功与长期敌对的窝阔台汗国议和,结束了西北的动乱局面 。 大德十一年(1307年),铁穆尔死后,前太子真金之孙海山即位于元上都,是为元武宗。并立其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约定兄终弟及,同时又约定爱育黎拔力八达死后,帝位复归武宗之子和世剌 。元武宗为了摆脱财政危机,下令重新设立尚书省,并印发至大银钞,结果导致至元钞大为贬值。至大二年(1309年),元廷与察合台汗国瓜分了窝阔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从此灭亡。 至大四年(1311年),元仁宗即位后 ,生母兴圣皇太后的重臣铁木迭儿为右丞相仁。元仁宗取消了元武宗的经济措施,并立其子硕德八剌为皇太子,违背与元武宗相约先立和世琜继位,再传位硕德八剌等之约。封元武宗长子和世剌为周王,将周王和世琜徙居云南,但和世琜在途中起兵前往西北游牧,元仁宗又将和世琜之弟图帖睦尔放逐至南方 。延祐元年(1314年),提倡汉化的元仁宗恢复科举取士,史称“延祐复科”。  延祐七年(1320年),元仁宗死,硕德八剌即位,是为元英宗。元英宗继承了其父元仁宗的以儒治国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并于至治三年(1323年)下令编成并颁布元帝国正式法典——《大元通制》,共2539条。 他还下令清除朝廷中铁木迭儿的势力,但随着清理的扩大,再加上朝廷中的蒙古保守势力对元英宗以儒治国的施政不满,导致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在至治三年(1323年)夏天趁格坚汗去上都避暑之机,在上都以南15公里一个名叫南坡的地方,刺杀了元英宗及宰相拜住等人,史称南坡之变。  元英宗被行刺后,镇守和林的晋王甘麻剌的长子,真金的长孙,也孙铁木儿率兵南下,杀掉行刺元英宗的叛臣后即位,是为元泰定帝。 元泰定帝即位后,封被元英宗放逐到海南岛的图帖睦尔为怀王,镇守建康。 泰定五年(1328年),元泰定帝死。丞相倒剌沙在上都奉泰定帝之子阿剌吉八为帝,是为元天顺帝。而与此同时,元武宗的旧部重臣燕铁木儿与河南行省丞相伯颜则分别秘密向漠北和江南遣使,同时迎接周王和世剌与其弟图贴睦儿。 结果,图帖睦尔先至大都,在天历元年(1328年)自立为帝,是为元文宗。而和世剌抵达和林后,也宣布即位,是为元明宗。札牙笃汗表面上表示愿意退位,奉兄为帝,两人遂相会于上都之南,元文宗毒死西拉古图土后称帝。  元文宗重祚以后,大兴文治。天历二年(1329年)二月,札牙笃汗设立了奎章阁学士院,掌进讲经史之书,考察历代治乱。又令所有勋贵大臣的子孙都要到奎章阁学习。奎章阁下设艺文监,专门负责将儒家典籍译成蒙古文字,以及校勘。同年下令编纂《元经世大典》,两年后修成,为元代一部重要的记述典章制度的巨著。但元文宗在位期间,丞相燕帖木儿自恃有功,玩弄朝廷,导致大元朝政更加腐败 。 元文宗于至顺三年(1332年)去世后,为洗刷他毒死哥哥(元和西拉古图土)的罪行,遗诏立年仅七岁的和西拉古图土次子懿璘质班为帝,是为元宁宗。但元宁宗仅在位不到两个月即去世, 不久后燕帖木儿也去世。元明宗的长子妥欢贴睦尔被札牙笃汗皇后卜答失里从静江(广西桂林)召回并立为帝,是为元惠宗,又称元宣仁普孝皇帝。 元惠宗在位之初,右丞相伯颜的势力很大,把持着朝政,甚至一度不把元惠宗放在眼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元惠宗与伯颜的矛盾日益尖锐,后来在伯颜之侄脱脱的帮助下,元惠宗终于成功地废黜了伯颜,并控制了政局。 至正三年(1343年),元惠宗下令修撰《辽史》、《金史》、《宋史》三史,至1345年修成。  元朝时期,蒙古统治者变本加厉向汉人收取各种名目繁杂的赋税,民族压迫十分严重,汉人被掠夺更为常见。将各民族分为不同等级,残酷剥削汉族群众,人民揭竿而起,在泰定二年(1325年)就发生了河南赵丑厮、郭菩萨领导的起义。  蒙古统治阶级内部却在为争权夺利而互相征战,因此加速了元朝的衰落。至正十年(1350年),元政府下令变更钞法,铸造“至正通宝”钱,并大量发行新“中统元宝交钞”,但导致物价迅速上涨。次年,元惠宗派贾鲁治黄河,欲归故道,动用民夫十五万,士兵二万。而官吏乘机敲诈勒索,造成不满。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决定在5月率教众发动起事,但事泄,韩山童被捕杀,于是刘福通带韩山童之子韩林儿杀出重围,指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打出“复宋”旗号,以红巾为标志,其后郭子兴等人也纷纷加入。彭和尚亦在湖北扶助徐寿辉起义。至此揭开了大元灭亡的序幕。蒙古政府则派兵镇压各地红巾军,由丞相脱脱亲自督战攻徐州起义军芝麻李部,一度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至正十四年(1354年),脱脱率军围攻高邮起义军张士诚部,被朝中弹劾,功亏一篑。至正十六年(1356年)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继承了病逝的郭子兴的地位,并不断扩充自己的势力,攻占了江南的半壁江山。与此同时,在北方察罕帖木儿(李察罕)和李思齐等元军将领则开始对北方红巾军展开反攻。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北方红巾军在安丰之役中败给新兴并降蒙的张士诚,刘福通战死,韩林儿南下投奔朱元璋,随后被杀。  朱元璋在击败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等其它南方起义军和南方大元势力后,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开始北伐,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的协助下,于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八月攻克通州,元惠宗于七月二十八日,仓惶北逃,徐达率军攻陷元朝的首都元大都(北京),元作为一个全国性质的统治结束。元惠宗北遁,朱元璋认为他顺天明命,给他上谥号为“顺帝”。  元惠宗退至上都,隔年又至应昌。他继续使用“大元”国号,史称北元。当时北方除了元惠宗据有漠南漠北,关中还有元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驻守甘肃定西,此外元廷还领有东北地区与云南地区。朱元璋为了占领北方,采取兵分二路,各个击破的方式,此即第一次北伐。元惠宗战败后于1370年在应昌去世,元昭宗即位后北逃至漠北和林。明将冯胜夺取了甘肃地区。然而元将扩廓帖木儿仍然在漠北多次与明将徐达等人作战。明太祖曾多次写信招降,但扩廓帖木儿从不理会,被朱元璋称为“当世奇男子”。1378年四月,元昭宗去世,继位的元天元帝继续和明朝对抗,屡次侵犯明境。 至于北元领有的东北地区与云南地区方面:1371年,元朝辽阳行省平章刘益降明,明朝占领辽宁南部。然而其余东北地区仍由元朝太尉纳哈出控制,纳哈出屯兵二十万于金山(今辽宁省昌图金山堡以北辽河南岸一带),与明军对峙了十几年,多次拒绝明朝的招抚。1387年冯胜、傅友德、蓝玉等人发动第五次北伐,目标是攻占纳哈出的金山。经过多次战争,1387年10月,纳哈出投降蓝玉,明朝占领东北地区。镇守云南的元朝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在元廷退回草原后仍然继续忠效之。1371年明太祖派汤和等人领兵平定据有四川的明玉珍,并且劝降梁王未果。1381年12月,明军攻入云南,1382年梁王逃离昆明并自杀,随后明军攻克大理,明军平定云南地区。 朱元璋为了彻底扫除北元势力,于1388年5月命蓝玉率领明军十五万发动第六次北伐。明军横跨戈壁至捕鱼儿海(蒙古国贝尔湖)击溃元军,俘虏八万余人,元天元帝和他的长子天保奴逃走,但是幼子地保奴被明军擒住,至此北元国势大衰。1388年元天元帝及长子天保奴被阿里不哥后裔也速迭尔杀害,北元不再使用年号。 洪武三十一年(1399年),分布在叶尼塞河上游沿岸的吉尔吉斯部首领鬼力赤,否认脱古思帖木儿之子额勒伯克的宗主权,将其打败并杀死,取得了统治各部的霸权。额勒伯克之子坤帖木儿继位后也于建文四年(1402年)被鬼力赤杀死,改称鞑靼。去国号,元朝正式灭亡。   元朝单单凭借着军事优势而欲支配诸国人民,在丧失其优越条件之后,立刻就被逐出了占领地。就连在忽必烈汗的领导之下所建造的大都亦无法守住,被逼回原本故乡所在之北方草原。从此以后,大蒙古帝国再也不曾复活。诸国之人民亦不愿此事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