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家庭教育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2024-05-14

1. 中西方家庭教育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这两种教育方式令观众印象深刻,且引发了有关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大讨论。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那么这些差异究竟是什么?中国家长应该学习西方家庭教育观念中的哪些内容呢?
影视作品赏析
随着电视剧《虎妈猫爸》以及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三季的热播,家庭教育问题在全社会又引发新一轮热议。赵薇扮演的“虎妈”坚持“中国式家庭教育”,奉行“严是爱、松是害”的原则,对女儿管教严厉。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爸爸去哪儿》中夏克立秉承的西方教育方式,他不仅坚持花更多时间陪女儿一起玩,而且非常尊重女儿的自由和个性,那个“没公主病的小公主”夏天非常讨人喜欢。
这两种教育方式令观众印象深刻,且引发了有关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的大讨论。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中国日报网记者采访了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刘秀英,有疑惑的家长或许可以从刘所长的解答中找到答案吧!
中西方家庭教育最大的差异是怎么看待孩子。中国人认为,孩子和大人是一体的;而在西方教育理念,儿童是独立的个体。
什么样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中西方家庭教育最大的差异是怎么看待孩子。
中国教育理念中,孩子和大人是一体的,孩子的成绩是与家族荣誉、父母脸面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中国人对孩子强调的某些东西更大程度上是家长的需求,比如有的家长让孩子好好学习,只是为了让他将来有个好工作,挣更多的钱,这样一来既能让父母安心;其次也是父母炫耀的资本;第三不会给父母造成很大的经济压力。
而在西方教育理念中,儿童是独立的个体,有独立的需求,儿童只需按照自己的兴趣、个人能力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政府制定的很多政策、家长的出发点都是以是否尊重了儿童为前提。
中西方教育理念
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陪伴
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有不少家长为了方便工作,同时也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物质生活,将孩子留在老家让亲属帮着带,或者留给保姆照看。原本想提高生活质量的父母,让这些孩子在成长的黄金时期错过最好的教育——父母的陪伴。研究发现,与孩子建立亲密情感是有时间限制的,12岁之前父母一定要和孩子建立起亲密关系。若没有建立这样的情感,孩子到了青春期,容易与父母产生各种问题。
在美国,父母不在孩子身边会被认为是很不人道的。比如12岁以下的孩子不能被独自留在家里,一旦被举报,不但孩子会被社会福利机构带走,父母还会被控“危害孩子安全罪”。而在中国,父母会说,为了孩子才被迫与孩子分离,到外面打工挣钱,这样孩子才能有更好的物质生活。但是父母没有考虑到,这是他们的想法孩子可能宁愿穷一点,也想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所以为生活奔波的父母们,请暂时放下自己的事情,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内心,关注并重视他们的真实需要。
孩子的自由是有前提的
由于特殊的独生子女政策,中国大部分家庭都开启了“421”(祖父母辈、父母)的模式,所以中国家长容易过分溺爱孩子。尽管成年人大都知晓溺爱孩子的危害,讲起来可能也头头是道,但若真到了实践,不少家长便不知不觉地对孩子“投降、依从、迁就”了。
溺爱这种情况在中国家庭教育中是最典型的。溺爱很多时候是出于自己的情感需求,如果家长是理智的、尊重儿童成长规律的,那么应该知道要藏起一半的爱。比如妈妈看到孩子摔了一个跟头,应该认识到这是孩子成长中必须经历的,若只从心疼孩子的角度出发,扩大摔跟头的严重性,那么会对孩子产生负面的暗示,即这是很严重的、不可承受的。
与年长父母包办型的溺爱相比,中国年轻家长身上表现更鲜明的是放纵的溺爱。在中国不少的年轻家长错误地理解了西方对孩子教育的观念,只是简单地认为西方教育是“自由的”,“给孩子空间的”。但事实是,孩子的自由是有前提的,不能是没有边际的。孩子要有勇气、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年轻的家长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没有把责任意识传授给孩子。
对孩子来说,他应该知道在电影院看电影不能大声喧哗,在餐馆里吃饭不能跑来跑去,深夜休息时间不能大吵大闹、影响他人休息等等。父母有责任帮助孩子树立起规则意识,这是中国家长在学习西方家庭教育时需要注意的。
中西方体育理念
在中国,早在1912年5月,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普通教育养成国民健全人格,教育者是养成人格之事业。”与他所倡言的“完全人格”联系在一起,蔡先生将体育置于首位。他说,“体育最要之事为运动,凡吾人身体与精神,均含一种潜势力,随外围之环境而发达,故欲发达至何地位,既能至何地位”。
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也是变化的,一成不变的教育和不思变革的教育思想是缺乏生命力的。现如今,在国内中小学学科成绩比体育、身体更加重要。有调查研究表明,近些年来中小学生的体质一直在下降,运动会的创造的记录也是一年不如一年,反思我们当前的学校教育问题多多,而对于体育教育存在重大问题的原因是:一方面,重视文化学科,“体育无用论”的观念;另一方面,“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缺乏体育精神的培养及行动的执行力。
在国内很多中小学校,体育课绝对是同学们的“心灵鸡汤”,我们常常在短短的45分钟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因为许多体育课被主课老师占掉了),学生们自己不停地做题及改正。
美国教育对体育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国人的想象。美国人对体育的热爱推崇:因为体育运动能让孩子学会书本之外的很多重要技能,比如:遵守规则、自我激励、全心投入、拼搏努力、阳光自信、学会团队合作等等。
在美国,孩子想进校队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通过层层选拔,如果成功入选,孩子像中奖一样兴奋,落选的孩子和父母一样难过,他们把这个事当做一个荣誉,也是一个对自身很有帮助的事情。
变得更加自豪
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比赛为学校争光,会将学术和运动联系起来,并且可以让他们接触到更大的集体,提前感受社会活动,在他们心里,会为自己代表了整个学校而自豪。
保持身体健康
在球场上奔跑流汗,能够增加学生的力量和耐力。同时,还可以增强抵抗力,免于疾病困扰。
培养团结的意识
参加校队的学生会为了胜利和冠军而竞争,在赛场上,同学们会因为他们的努力而给他们掌声,校队的同学也会感到自豪,一群人共同为一个目标而努力和争取,所以经过比赛之后,他们会更加珍惜整个集体。
更好的学会时间管理
当孩子加入校队后,认真参加一项运动,可以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安排训练与学习时间,这在以后的生活和发展中,都能得到很多好处。
在美国,孩子能进入校队,简直是一家人最开心的事情;反观中国,家长们纷纷“谈校队色变”。理由?无外乎是害怕训练耽误学习,殊不知在运动的基础上,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有多少帮助。

中西方家庭教育最大的差异是什么?

2. 造成中西方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

  社会的竞争,决不仅仅是知识和智能的较量,更多的是意志、心理状态和做人的比拼。

  由于历史传统、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家庭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值得中国家长学习的观念和做法。



  (一)看重日常生活行为和习惯

  ●西方家长:从小教起从日常教起

  西方家长重视从日常行为与情感中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注重从内心情感去尊重别人,看重的是日常生活的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中国家长: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而我国家长和幼儿教师往往脱离孩子心理发展的实际现在我们的孩子道德观念淡漠,社会性发展差,这与家长忽视对孩子最基础的“做人教育”不无关系。




(图片来自互联网)

  (二)让孩子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己动手学会独立

  西方家长一般都相信孩子具有自我反省和教育的能力,孩子要自己劳做,自己生活,从劳做中得到快乐,从动手中获得各种知识,学习各种技能。孩子能做到的,就让他自己做,这是对孩子的尊重。

 
(图片来自互联网)

  ●中国家长:层层保护种种溺爱

  中国的家长生怕孩子磕着碰着,往往要抱着或拉着孩子走。





  (三)让孩子自然发展

  ●西方家长:让孩子自由发展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而是注重孩子的自由发展,努力把孩子培养成为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

  

  ●中国家长:期望过高只重学习

  中国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因而超越孩子实际水平的高要求、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恨铁不成钢的态度在家庭里到处弥漫。

  



  (四)重视和孩子的心灵沟通

  ●西方家长:经常沟通重视心理健康

  西方的家长更加重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因而很注意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要。

  

  ●中国家长:更关心生理需求而忽视心理需求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国不少家长的做法却正好相反,他们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关心基本上集中在孩子的生理需要方面,很少关心甚至根本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忽视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和性格、意志的磨炼。

  

  (五)孩子需要尊重和理解

  ●西方家长: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选择

  西方家长普遍认为孩子从出生那天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

  

  ●中国家长:支配欲强,要求孩子顺从自己的意愿

  而中国家长则大都要求孩子顺从、听话。







  (六)鼓励孩子创新和探索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鼓励探索

  西方家长“鼓励创新”,而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前者鼓励孩子去超越前人,后者教导孩子在前人面前止步。

  

  ●中国家长:往往满足于“克隆”

  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探索活动大部分是持否定态度的。他们往往把孩子自己进行的“探索活动”视作“胡闹”而加以制止。

3. 中西方家庭教育区别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家庭教育侧重家长,以至于“家长制”、“一言堂”成为家庭教育主流
中国家长在子女面前享有“无尚权威”,对子女“下命令”、“大包大揽”是常态
很少能做到和子女平等沟通。中国的家庭教育讲究“终身教育”,子女成人后大部分家长依旧能“主导”子女的生活。
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家庭教育更加侧重子女,欧美国家父母基本上能和子女平等相待,尊重子女的选择,鼓励子女独立生活,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当子女18岁后,父母不再无偿养育子女,一般欧美子女18岁后不再由父母“操心”,因为他们那时已经完全独立了。

中西方家庭教育区别的原因是什么

4. 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国外的家庭教育的存在哪些区别

中国家庭教育侧重家长,以至于“家长制”、“一言堂”成为家庭教育主流。中国家长在子女面前享有“无尚权威”,对子女“下命令”、“大包大揽”是常态,很少能做到和子女平等沟通。中国的家庭教育讲究“终身教育”,子女成人后大部分家长依旧能“主导”子女的生活。
国外特别是欧美国家的家庭教育更加侧重子女,欧美国家父母基本上能和子女平等相待,尊重子女的选择,鼓励子女独立生活,开发他们的想象力,当子女18岁后,父母不再无偿养育子女,一般欧美子女18岁后不再由父母“操心”,因为他们那时已经完全独立了。

5. 中国家庭教育方式和外国有何不同

1、中国家长喜欢对孩子的事情包办代替,而外国家长对孩子管束较少,让孩子放手做事。
2、中国家长对孩子显示权威和专制,而外国家长多对孩子实行民主
3、中国家长关注学习成绩而忽视其他方面,外国家长更注重孩子的实际能力培养。
4、中国家长认为孩子的未来是实现家长自己美好的愿望,而外国家长认为孩子的未来是孩子自己的与家长无关。
5、中国家长愿为孩子终生奉献,外国家长认为在孩子成人以前尽到父母义务就可以了。

中国家庭教育方式和外国有何不同

6. 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与国外的家庭教育有什么不同?

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与国外的家庭教育有什么不同?两种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在我们国家,父母永远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他们在家庭中处于领导核心。美国父母更注重与孩子自由平等的相处。外国父母更倾向于“放养”他们的孩子。典型的中国家庭对孩子的管理非常严格。

两种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在我们国家,父母永远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他们在家庭中处于领导核心。父母总觉得孩子永远长不大,孩子长大后的教导还要持续很多年。另外,在中国人心目中,长辈永远是老师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家庭中,长辈当然可以教育晚辈,这就形成了家庭中的一种不平等。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孩子逐渐习惯在多重规则下生活。美国父母更注重与孩子自由平等的相处。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尊重他,给予他个人的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他们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给予孩子尊重和理解。让孩子在家里有话语权和参与权,美国父母鼓励孩子有独立合理的思想;美国孩子有选择的权利。

发达国家居多,国外家长也会有时间花在教育上。外国父母更倾向于“放养”他们的孩子。相比接受中式教育的孩子,国外的孩子会很独立。在国外家庭,父母的教育倾向于引导。当面对一个问题时,国外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选择,告诉孩子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典型的中国家庭对孩子的管理非常严格。在某些情况下,他们可以引导孩子在人生选择上走上正确的道路。中国父母非常关心孩子的健康,但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这种关心很少被注意到。为了做出最后的选择,是孩子自己。不管是好是坏,最后的后果都由孩子自己承担。准确的说,对孩子的教育是非常严格的。很多时候会帮助孩子做出只利于考试的选择。不考虑孩子自己的私人想法,可能会导致很多家庭矛盾。

中国孩子从小被惯坏了。在父母看来,这些孩子太小了。如果事情出了差错或者没有做好,我们该怎么办?所以父母往往喜欢替他们做。所以孩子在衣食住行方面都很体贴。他们每天吃的都是营养搭配。家长们不用说了,每天接车,就怕孩子上学路上出事。

7. 论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相关论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结构的变化,我国家庭教育又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中美两国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也日渐突显。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家庭结构的变化,我国家庭教育又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中美两国教育交流的日益频繁,两国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差异也日渐突显。本文首先从介绍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入手,分析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次从家庭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三个方面对中美两国家庭教育进行比较,分析形成两国家庭教育差异的原因,进而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设性的思考。 
 
    关键词:家庭教育 中国 美国 差异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教育自古以来就是家庭社会的纽带,社会政治生活的核心。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即长辈对晚辈“上施下效”的垂直式教育,社会教育也是以家庭教育为中心建立起来的。从目前看这种“上施下效”的教育已不适合我国发展的需要。 
 
    1 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家庭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孩子养尊处优、劳动意识淡薄 
 
    劳动教育即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在家庭教育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也可以说是对孩子意志的磨练教育。近年来,人们的收入大幅度增加,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这为儿童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家长对教育子女也有了更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由于物质条件的改善,也给教育子女带来了负面影响。很多孩子在家里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劳动习惯和劳动意识,当然有些家长也忽略了对孩子劳动方面的教育。经常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不仅能让孩子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还能增强动手能力,对成长十分有益。 
 
    1.2 家庭结构简单化,致使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日渐突出 
 
    中国过去的家庭一般是成员较多、结构复杂。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中国家庭的成员结构日益简单化,由父母和子女两代人组成的小家庭居多。虽然这样的家庭结构使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易受外界的干扰,但这也给孩子的教育带来许多新的问题。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期望值过高,溺爱孩子、过度保护、重智轻德,这不利于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 
 
    1.3 家庭稳定程度降低,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了很大的伤害 
 
    现代社会由于受许多因素的干扰,家庭关系开始松动,家庭稳定程度大大降低。据社会学学者调查显示,离婚夫妇“婚姻年龄”一般是在婚后六年左右,而大多数夫妇离异是在婚后六年到十六年间。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父母的依赖性还很大。由于父母的不和,孩子缺少关爱,没有安全感。很多离异家庭的孩子变得自卑、孤僻、压抑、冷漠、易怒,甚至有的孩子产生了心理疾病,极个别的孩子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1.4 社会资讯化的涌现,冲击了传统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一种较为封闭的社会组织形式,资讯化的飞速发展,对封闭的家庭产生了冲击。而青少年知识和社会阅历有限,对资讯的分辨筛选和取舍能力较差,难免受到不良资讯的影响和腐蚀。 
 
    2 中美家庭教育之差异 
 
    2.1 教育目的的不同 
 
    中国家庭的教育目的倾向于家庭本位。中国社会的根基在家庭,家国同构是中国社会的典型特征。在中国传统的以“家”为本位的文化中,个人利益是与家庭家族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的。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长期以来,我们过于强调对长者的尊崇与服从,家长习惯于把自己的思想与意志强加给孩子。这种“家长制”导致孩子依赖性强,失去了自主性和能动性。在确定家庭教育目标时,家长也较少考虑孩子的意愿,一般是家长在综合考虑了孩子的升学、就业以及将来的成就能否“光耀门第”之后,做出最终的决定。 
 
    美国的家庭教育目的倾向于个人本位。家长尊重、鼓励儿童“自我选择、自主负责”,在设定家庭教育的目标时,家长会尊重孩子的意愿,其着眼点在于培养具有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家长在重视孩子的学习和智力开发的同时,更加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2.2 教育内容的不同 
 
    中国的家庭教育总体上遵循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原则。受我国教育现状的影响,当孩子入学以后,培养孩子的智育会上升到首位,出现了一种不平衡的倾向。家长为了孩子能进入一所名牌大学,找到一份好工作,不惜重金给孩子买习题、报辅导班,然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仅仅能应试,和实际能力并无太大关系。相比之下,美国的家庭教育内容显得更丰富、轻松,更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家长以赋予孩子社会适应能力为目标,从孩子幼儿时期就注重加强孩子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着力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愿望,扩大文化视野。 
 
    2.3 教育方式的不同 
 
    在中国,家长在家庭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父母起主导地位,忽视孩子的独立意识。而在美国,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相对民主,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以民主和开放型为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美国家长对孩子的鼓励多于保护,他们会鼓励孩子勇敢地去尝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民主、宽松的家庭教育给美国孩子提供了表达想法以及决定事情的机会。 
 
    2.4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形成的原因 
 
    2.4.1 历史文化背景 
 
    美国是一个历史较短的移民国家,深受文艺复兴的影响。民主、自由理念渗透于各个角落。因此,在美国家庭,他们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平等对待,给予孩子充分的独立空间。中国的传统思想影响着大多数的中国人,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主张“尊卑有别,长幼有序”,文化价值观上多是比较保守的,缺少冒险精神和创造性的思维。 
 
    2.4.2 社会经济条件的不同 
 
    众所周知,美国经济发达、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在美国父母看来,无论岗位的高低,只要子女能立足于社会,他们就很满足了。美国的家庭教育很注重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独立人格的培养。相比之下,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并存在一些陈旧的观念。中国家长认为子女的教育是与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络的。 
 
    3 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启示   由于两国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中国和美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庭教育。我们应该尊重彼此的文化特点,并借鉴美国在家庭教育方面有价值和合理的成分来丰富我国家庭教育的理念和方法。通过对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对比分析,对我国家庭教育提出几点建议。 
 
    3.1 家长应转变教育观念 
 
    家长在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的基础上也要认识到以往家庭教育的不足,改变家庭教育方式,使孩子努力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劳动。在此基础上我们应从以下几点来尝试改革: 
 
    3.1.1 更新评价子女的标准 
 
    科学合理的评价具有很强的引导性,能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家长不要再一味地要求子女“听话”、“顺从”了,而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子女的创新意识,支援他们有自己的见解。 
 
    3.1.2 建立新型的父母子女关系 
 
    家长应放下自己权威型的角色定位,和子女建立平等民主的关系,子女应当接受父母的教育,而不是父母任意支配的附属品。父母有教育子女的权利,同时这也是父母的义务,绝不是特权。父母应当转变观念,尊重子女的人格和自 *** 利。只有这样,家庭教育工作才能顺利进行,培养出来的子女才能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才会有所作为。 
 
    3.1.3 建立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 
 
    由封闭型的家庭教育向开放型家庭教育转变。要把家庭教育搞活,使家庭教育保持内外资讯的交流与沟通。家长要充分利用社会生活教育子女,让子女在实践中主动接受教育。家长要学会开启家门,放手让子女接触社会生活,鼓励子女支配自己的言行,在实践中经受锻炼,主动接受教育。 
 
    3.2 社会和学校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有效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首先,各级 *** 和妇联组织要重视家庭教育,强调家庭教育必须以德为先、以德为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到家庭教育。其次,办好家长学校,发挥自身的优势,有针对性地选择教育内容开展教育。再次,普及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家长的素质和教育能力,使家长、学校和社会紧密协作,帮助孩子们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3 加强对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的引导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在我国当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总体来说,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通过对中美两国家庭教育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引导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 
 
    3.3.1 改变观念,摆正家长与独生子女的关系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爱而不宠、养而不骄。爱子女不应仅停留在生活上,更应体现在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上,对孩子要严格管教、精心培养,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健康成长。 
 
    3.3.2 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 
 
    我们可以抓住孩子们喜欢表扬和亲近这一特点,用表扬和奖励及时肯定孩子的良好个性品质使之得到正面的强化,并及时地用批评和处罚否定孩子的不良个性,这样不仅可以抓住教育时机,对孩子进行及时教育,更重要的是对孩子的品德教育有了一个好的引导。 
 
    3.3.3 加强建立规范的幼儿行为规章制度 
 
    强化训练幼儿的个性品行;统一各方面的教育要求,即统一学校的教育要求,也要统一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要求,使孩子在不同的环境中都能受到良好的个性品质的规范性教育和训练。 
 
    参考文献 
 
    [1] 黄磊.中美家庭教育比较[J].中华文化论坛,20088. 
 
    [2] 郑维佳.由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看中西文化差异[J].安顺学院学报,20095. 
 
    [3] 赵忠心.探索改革家庭教育的新途径[J].班主任,201012. 
 
    [4] 孟小佳.论中美家庭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J].前沿,201011. 
 
    [5] 李明巖.中美家庭教育观比较[J].学园,20119.

论中美家庭教育差异的相关论文?

8. 中西家庭教育对比论文

      对比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差异,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文化下西方家庭教育的特色与优势,得到一定程度的借鉴,从而思考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研究更科学的教育方法与手段。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中西家庭教育对比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西家庭教育对比论文篇一         《中西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摘 要: 家庭是历史最久远的一个社会单位,是人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家庭自然是文化发源地之一,家庭中子女养育方式是文化形成原因之一,受不同文化影响。作为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和最普遍的教育模式,家庭教育在促进人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对个体成长还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的影响下,不同国家家庭教育呈现出不同特征。本文对中西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有助于发展和完善家庭教育,既要继承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精华,又要放眼于世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家庭教育中的先进理念。
         关键词: 家庭教育 中西文化 跨文化比较
         引言
         无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认为家庭是个人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是第一位老师。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家庭教育始终处于最基础地位。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艺术。说它是科学,是因为必须遵循客观规律;说它是艺术,是由于面对的客观条件和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实施教育必须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把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是家庭教育成功的前提。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逐渐深入,西方教育思想不断传入我国,我们有必要对中西家庭教育从各个方面加以比较。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西家庭教育的比较,了解中国家庭教育与西方家庭相比优势和不足在哪里,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对我国家庭教育的借鉴意义究竟有哪些。
         一、中西相同点
         家庭教育是人类的一种教育实践。首先我们看看中西家庭教育的诸多相似之处。
         1.重视家庭教育中的品德教育。
         对西方世界影响最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在著作《理想国》中,曾借他老师苏格拉底的口强调这样的教育内容:年轻人看到年长者应该肃静;要起立让座以示敬意;对父母要尽孝道;还要注意发式、袍服、鞋履。总之,体态举止,以及其他诸如此类,都要注意。
         比柏拉图早出生100多年的中国古代伟大教育家、哲学家、政治家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在他的弟子们编辑的言论集《论语》中早已表达了同样的教育思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则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意是孔子说,孩子们在家孝顺父母,出门恭敬长者,谨慎,讲信用,对所有人都关心,有爱心。这些事情都干好了,如果还有精力,就再来学习文化知识。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重视子女的品德教育,让孩子在起跑线上领先,才能为以后上下求索的漫漫长路积蓄能量。
         2.重视家教,从小做起。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第一个提出学龄前社会教育思想,指出游戏在学龄前教育中的作用,提出要精心选择童话材料,承认歌唱,讲故事的教育意义。一般认为,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系统教育理论的是柏拉图。他重视教育的作用,提倡德智体和谐发展,强调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为以后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531年-约595年)同样认为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他认为家庭教育必须从婴孩教育抓起。颜之推认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开始得越早越好,甚至要从胎教开始。也就是说在儿童刚能分辨外界事物的时候,就加以诱导。为什么家教要及早进行呢?颜之推认为“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勉学》)。人在幼年时期,童心未泯,天性纯真,可塑性强,对新事物特别容易接受,抓住这一时期进行教育,不仅是教育的最佳时期,而且可为一生事业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些与现代心理学中关于儿童的发展理论是不谋而合的。
         3.父母在教育角色上的分工。
         在传统父权制社会中,父亲被赋予“权威者”的角色,这在中西方各个国家都是如此。父亲被社会赋予了权力,父亲是家庭权力的行使者。现代社会中,情况没有太大变化,旧时代那个“威严的父亲”变成了“保持距离的父亲”。无论中西,在许多文化中母亲均被描绘成主要抚养者,父亲则起有限作用。父亲是孩子知性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母亲则负责孩子的饮食起居、物质保障、情感满足等,是孩子情感培育的主要承担者。
         4.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1704年),英国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著作《教育漫话》是人类教育思想史中的名篇。他在书中阐述了自己关于绅士教育的理论。他认为良好的德行是所有品质中最重要的。他说:“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感到喜悦,或者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都得不到幸福。”他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要注意培养以下两个好习惯:热爱求知的习惯和实地观察、亲身体验的习惯。
         古代的中国父母同样深知这个道理,他们引导幼儿从小习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激发其求知欲望。陈鹤琴(1892年~1982年)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他非常重视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并对此做了深入研究。陈鹤琴认为,人的动作大多数是受习惯支配的,幼年时期是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他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在幼年养成,所以幼年时代应特别注意习惯养成。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因此,帮助儿童养成良好习惯,应该是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5.重视言传身教。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特别重视“言传”,强调“言而有信”。曾子杀猪和孟母买肉的故事曾流传千古。在重视言教的基础上,又重视身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认为“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行于后者也”,所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此外,父母还要积极建设与子女之间的亲情信任关系,“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这样,才能构建良好积极向上的家庭关系。所以,不论中国家庭还是西方家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极其深远。在生活中父母是子女的榜样,子女在家庭中接受教育,大都是活动中无意识接受的,家长的言行对孩子起着重要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往往一个简单的动作要比上万句指令性灌输有效得多。德国的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四五岁时是培养其价值观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最主要时期,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因此,在德国的青少年教育体系里,家庭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父母则是孩子道德教育的启蒙者。德国在教育法中明确规定,家长有义务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德国家长非常注重为孩子营造真诚的氛围。家长普遍遵守这样一个原则,教育孩子诚实守信,家长必须做出榜样。
         二、中西不同点
         尽管我们了解了一些中西方家庭教育的相似点,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西家庭教育的一些重要特征。但由于中西方在地域上相隔颇远,各自有着独特的传统和文化,使得中西传统家教在更多方面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因此,我们更要剖析中西方家庭教育的不同处,有助于我们比较双方的优势和不足,以达到求同存异、相互借鉴的效果。中西家庭教育的不同之处概括如下:
         1.家庭教育目的不同
         进行中西学生素质对比时,常常发现:中国学生有三好――考试成绩好、书本知识掌握好、基本功好,西方学生有三强――创新能力强、动手实践能力强、语言表达能力强。之所以有如此差异,与两种文化的家庭教育目的和定位有关。
         与中国父母希望孩子“听话”不同,西方父母希望把孩子锻炼成独立个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所谓放手,即从孩子一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
         2.家庭教育价值观不同
         中国家庭教育职能是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迫,几千年儒家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庭教育被赋予直接的社会意义。此外,中国传统文化又将父母教育跟子女的个体成长与成就看做直接相关的因果。中国家长在教育上所持的价值是为升学而学习,他们只要求孩子用心学习,其余全不用过问。促进子女全面发展意识淡漠,使孩子诸多方面品质发展与提高都没有机会。中国家长最喜欢看到孩子坐在书桌前,或摇头晃脑地背诵,或趴在书桌上演习。眼睛不离书本,手不离书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西方家庭教育则认为教育的目的不是准备谋生,而是准备生存。西方父母注重从小培养子女的独立意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他们给孩子一次次经受锻炼的机会,使孩子敢闯、敢干、敢冒险、敢表现自己。杜威曾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实践中学习。
         3.家庭教育主体与重点不同
         中国传统家庭文化表现为家庭内部的权威意识。强调服从和尊重,重视外部控制。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的主要教育者是父母。因此,十分看重他们单方面塑造,影响孩子个性建构。注意自身形象,忽视孩子与成人的相互作用,忽视相互影响的过程和全面性,使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无视幼儿个体存在。
         西方文明是以儿童为主体的,更强调个人奋斗,强调平等、民主并尊重个人权利。西方父母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平等成员,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让孩子独立思考、自由选择。尊重孩子的权利,不搞强迫教育。尊重孩子的自尊,主张孩子天性发展,自然发展。父母的责任只在于发现并激发孩子的兴趣,开发潜能。为孩子创造有利的环境,重视与孩子的交流,重视教育的相互性。西方家庭教育中父母不是孩子的主宰,而是孩子的朋友。
         4.情感教育与体罚
         中国家庭通常信奉“玉不雕,不成器”、“不打不成才”。也许是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含蓄的缘故,中国家庭不善于表达爱,情感教育很薄弱。中国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是极富中国特色的。中国家庭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字是“不”、“不能”、“不行”、“不要”,除了用否定词指导孩子的行为外,还习惯对孩子说“应该”。这都是家长权力色彩的体现。
         西方家庭中经常用鼓励性语言表达父母对子女的赞赏。西方父母更注重个人素质与情感沟通。家庭主要围绕情感构建与培育展开。他们会挤出时间与子女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强调心灵沟通。西方国家体罚是触犯法律的。另外,西方父母很高兴在别人面前夸奖自己的孩子,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5.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注重个人职责与义务。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如下特点:(1)家庭的教育功能强化。中国传统社会,家庭肩负多种社会职能,具有家国同构的鲜明特性。子女教育是家庭生命延续的一部分,因此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还在于达到“家教持久”的目的。它是维持发展家庭社会政治地位,保存弘扬家庭文化的重要工具。(2)教育以家庭利益为主要价值取向。传统中国家庭中,“光宗耀祖”、“光耀门第”是读书人的追求与目标。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是融为一体的。
         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自由和权利。在教育上表现为将受教育者放在突出地位,强调个性培养。个人本位与西方家庭变革密切相关。这种教育传统历经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及20世纪初的实用主义等思潮而确定。卢梭倡导自然和自由教育。杜威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个人是掌握自身经验建构的主体。但是个体本位并不等于个人主义,更不等同于以孩子为中心,家庭呼唤有丰富个性的个人,是能驾驭自我、控制自我、超越自我的,拥有完美人格和健全个性的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现代个人,而不是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功利化个人。
         6.科学教育与宗教思想
         西方的宗教传统直到近代乃至现代仍保留着强大的势力,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不仅教育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西方教育内在精神价值。西方的教会学校因此曾一度盛行。家庭教育中父母很重视宗教这种精神信仰。如就餐前要感谢上帝,周末家庭全体成员要去教堂做弥撒,以永远保持心灵的净土。
         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了中西方家庭教育的异同。当然分析是次要的,学习才是重要的。因此,我们要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汲取西方家庭教育的精华,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改革。首先是家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摒弃陈旧教育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步伐。树立新的家庭教育理念,利用亲情教育的优势,开展个性化教育,发展孩子个性,为国家培养各种有用之才;采取鼓励、引导、宽容的科学方法,耐心教育,不断提高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紧跟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拓宽家庭教育思路,增强开放意识,提高家庭教育的适应性;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教育的有机结合,教育孩子学会学习和求知;父母要不断学习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既要充分继承中华民族优秀家教传统,又要不断借鉴西方国家家庭教育中的先进教育理念,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家庭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2,8.
         [2]吴玉琦,王秀霞.注译.颜氏家训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1.
         [3]张霭堂,译注.颜之推全集译注[M].济南:齐鲁书社,2004,9.
         [4]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8.
         [5]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6]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与英美人交往指南[M].福建人民出版,199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中西家庭教育对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