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积累制的介绍

2024-04-28

1. 基金积累制的介绍

基金积累制是指参加养老保险的在职劳动者,通过他和他的雇主在其工作期间的缴费,把一部分劳动收入交由社保经办机构,并将这些不断积累的资金用于投资,等参保人退休后,该基金再以积累的养老金和投资所得回报向他兑现当初的养老金承诺。这是一种把劳动者工作期间的部分收入转移到退休期间使用的制度安排。

基金积累制的介绍

2. 基金积累制的基金积累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利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来考察基金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基金制公共养老金模式下,个人的养老金收益是养老金投资于证券市场取得的回报,即资本的边际报酬率γ。该报酬率可以由索洛经济增长模型来确定。如果以各期人均消费最大化作为长期经济效率最优的标准,索洛(Solow,1956)在其增长模型中推导出著名的经济增长的黄金定律:当一个经济中的资本增长率等于人口增长率加上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时,经济处于最优增长路径,此时的利率即为长期动态的最优利率。按照索洛模型的推导,一个经济中的资本积累由利润转化而来,工人则消费其工资所得。同样地,我们考虑一个存在基金积累制养老保障的经济,当经济平衡增长时,每代人的养老储蓄刚好作为上代人的老年消费,资本报酬全部转化成投资积累,于是资本增长率即为其边际报酬率,当经济处于黄金增长路径时,即有:γ = f'(K) = dK / K = n + g由上式我们知道,当人均资本积累不足时,由于资本的边际报酬率递减,实际利率大于f'(K),此时采取基金制,增加资本积累,使经济趋向于黄金增长路径,将加快经济增长。基于这一结论,以哈佛大学教授费尔斯坦为代表的“积累制派”认为,如果一国的储蓄率水平低于黄金率水平,那么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的转轨不仅能够解决养老保险体系面临的财务困难,而且会增加资本积累,加快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福利。这时,养老体系由现收现付制向个人积累制过渡,经济的效率就可以得到改进,养老体系的转轨就是一种增进帕累托效率的改革。在现实经济情况中,美国的居民储蓄被一致认为是不足的,这是美国经济学界主张他们国家的养老体系应该降低现收现付制的比重,增大积累制在体系中的比重的主要原因。从上述结论可以看出,基金积累制能促进经济增长有三个理论前提:第一,基金制能增加储蓄;第二,储蓄能够转化为投资;第三,一个国家的储蓄率低于黄金律水平。但前两个前提并不必然成立。不可否认,基金积累制对储蓄有正面影响。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基金制在提高老年人税收的同时降低年轻人的税赋,这等于同时降低了老年人的可支配收入和提高了年轻人的可支配收入。由于老年人的消费倾向远远大于年轻人,因此这种效应会导致社会消费总量减少和储蓄水平增加,能带来短期的经济增长(Kotlikoff,1995)。第二,虽然强制性储蓄和自愿储蓄之间具有替代效应,但强制储蓄一般不会完全替代个人自愿储蓄。尽管基金制消除了政府频繁干预养老保障规则的政治风险,可以促成家庭选择减少私人储蓄,但基金制的特有风险却完全转嫁到了单个家庭,如通货膨胀风险和收益不确定性风险等造成其未来财富具有的极大不确定性,又会迫使家庭增加储蓄以备不测,因此个人储蓄不会随着养老金收益的增加而等量地减少。第三,流动性约束的存在限制了个人自由借债的能力,意味着个人在其一生中需要较高借入额的那段时间内,并不能按照其整个生命周期的消费计划进行消费,这样,强制储蓄总是能够增加私人总储蓄(Davis,1995)。此外,如果政府选择依靠征收产品价值附加税来解决公共养老金制度转轨时的财政问题,又会导致当期商品的价格上涨,提高了现期消费相对于未来消费的价格,家庭必然会推迟消费而选择更多地储蓄(Mitchell,1996)。

3. 积累基金的概念

积累基金是国民收入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按最终用途划分的两大基金之一.它是专门用于扩大再生产,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社会后备的那部分基金.与其对应的是消费基金.

积累基金的概念

4. 积累基金的分类

积累基金按照用途可分为三个部分:①扩大再生产基金,主要用于工业、农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基本建设和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②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主要用于文教、科学、卫生保健事业的基本建设和国家行政机构、国防部门的基本建设,以及工农业生产部门和流通部门的非生产性基本建设。③社会后备基金,主要用于原材料、燃料和粮食等重要物资的储备,以应付意外事变和自然灾害的袭击。这部分基金虽然不直接用于扩大物质生产,但它是保证社会扩大再生产正常进行必需具备的物质条件。积累基金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必须合理加以安排。首先要正确安排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之间的比例关系。生产性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最重要条件,必须予以充分注意,如果安排少了,就会影响建设速度;如果安排多了,势必要压缩为人民生活服务的非生产性的基本建设,会影响人民生活的改善,归根结柢不利于生产的发展。非生产性积累是丰富和改善人民生活所必需的,这部分积累基金不能安排得太少,但也不能过多地占用积累基金。社会后备基金,在积累基金中所占的比重虽然不大,但它是不可缺少的,应占有适当比例,留得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迅速地发展。因此,必须从客观情况出发,并根据国内外形势提出的政治经济任务,制订各种物质后备的合理定额。

5. 基金积累制的基金积累制下的风险分析

1、价格波动风险  基金积累制强调给个人以自由的投资选择权,这将使参保成员为此付出更高的经济和非经济的成本以及投资选择风险。毕竟,居民对金融投资的知识和信息是有限的,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选择正确的投资工具和投资对象。这样,必然有一部分人面临投资选择失误的风险。事实上,即使个人具有选择投资的能力,也不能保证所选择的信托人的投资不出现失误。在资本市场欠规范的条件下,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在基金积累制模式下,这种投资风险很可能造成某一周期即将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所有成员个人账户的基金积累严重不足。在政府没有为个人账户提供最低收入保障的情况下,某一代退休人口因此会陷入贫困的境地。特别是,如果以个人账户为主要养老金来源,出现大量老年贫困人口的可能性会更大。这样,不但政府的社会目标没有达成,还很有可能因为大量贫困人口的存在而造成消费总需求的不足,拖累经济增长。这时,政府不得不被动扩大社会救济支出,减轻老年人口的贫困问题。但由于是整整一代退休人口需要政府的资助,而且在时间上又相当集中,突然增加的巨额财政支出,很可能造成政府无法预期的财政困境。正是由于资本市场存在很大的投资风险,至今为止,发达国家政府的公共养老金都极少投人资本市场,活跃在资本市场上的基本上是私人性质的非公共养老基金。发达国家的公共养老金制度基本上都是现收现付制,能够用于投资的只有其余额储备部分。然而即使是这些余额储备,许多国家只投资于国债等无风险投资品,也有的国家发行专门的指数化债券保证基金的增值。在美国只能用于购买国债中非市场流通的部分,在欧洲主要国家只不过相当于一两个月的支付额。发达国家的这些实践经验,值得像我国这样存在巨大的养老金缺口、证券市场基本建设还任重道远的国家三思而后行。  2、逆向收入分配风险  基金积累制的运作,需要专门的高技术精算师及金融专家,所以运作费用较高。除了交易税和从业人员佣金外,尚有基金管理机构庞大的内部管理成本。若是私人管理的基金公司,则又需要花费巨大的营销、广告、争夺人力资源等竞争成本。而这些费用是固定费用,因此越是收入低的人,运作成本所占的比重就越大,除去了运作成本后的净收益就越低。这样必然导致逆向的收入再分配。一方面,收入较低的参保人获得的是更低的收益率,扩大高低收入水平个体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公共养老保障制度的加入者主要是中低收入人群,巨额的运作费用实质上是公共养老金的流失,由收入较低的参保居民流向金融从业人员,而后者大多是社会中高收入阶层。因此,如果说公共养老保障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缩小收人分配差距的话,那么与现收现付制相比,基金积累制则是背道而驰。对于高收入阶层的人来说,由于运作费用所占的比重较低,所以能够建立企业年金的、效益好的大企业可以把企业年金投入到资本市场去运作;而对于大多数只能参加公共养老保障制度的中低收入阶层的人来说,则并不合算。这一点在发展中国家尤其突出,然而,即使是发达国家,它也是公共养老保障制度不选择基金积累制的原因之一。  3、市场扭曲风险  基金积累制有两种管理形式:一种是私人管理的智利模式,另一种是公共管理的中央公积金模式。这两种管理方式下都可能产生市场扭曲风险,尤其是后者。中央公积金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基金由国家集中管理,基金投资由国家统一运作,国家承担养老基金的最低收益保障。由于国家承担基金投资最低收益保障的风险,国家干预资本市场的市场化运作不可避免,因此,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股市将对资本市场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第一,与市场经济制度相悖。养老基金入市将会引发“社会投资”的潜在可能性,而“社会投资”的结果将会增加指令性经济的因素,甚至最终引发“中央计划经济”因素的产生。第二,必将导致政府干预上市公司的内部决策。养老基金一旦成为大股东,政府就可能进入上市公司董事会,即使没有进入董事会也可以使用投票权来施加其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对公众公司“内部管理”及其治理结构进行干预。第三,将导致资源误置与裙带关系。在政府投资过程中,“政治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问的任何制度屏障都很难控制政治家对资本市场的渗透,在资本市场中的胜者与败者的背后都往往会看到政治家的影子,它将引致裙带关系的泛滥。第四,养老基金人市将导致政治目标代替经济目标。政府投资的结果常常会使政府处于利益冲突之中:作为投资者和资本所有者之间、作为养老保障资产受托人和制度监管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郑秉文,2004)。这些情形将使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扭曲,降低投资效率,带来投资风险。除了上述风险因素外,在基金积累制模式下,参保成员还需要面对通货膨胀带来的资产贬值风险。而且,在这一模式下存在多个委托一代理环节,由于信息不对称容易造成监管困境,滋生腐败问题,削弱公众对公共养老金制度体系的信心。而当投资运营失败时,最终责任只能由政府来承担,这也会使百姓对政府的信任程度降低,导致政治风险。如果投资国外资本市场,还带来诸多海外投资风险。

基金积累制的基金积累制下的风险分析

6. 采用基金积累制进行平衡所依据的原则是

  什么是完全基金制[1]
  完全基金制是一种以纵向平衡原则为依据,要求在劳动者整个就业或投保期间,或者在一个相当长的计划期间内,采取储蓄方式积累筹集社会保障基金的制度。

  在完全基金制下,在对未来时期社会保障支出的需要进行预测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可以保证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收支平衡的总平均收费率,采取先提后用的办法。投保人在职时,按此收费率将一部分劳动收入交给一个基金;接受保障时,该基金再以投资所得兑现保障承诺。

  [编辑]完全基金制的问题与前景
  无法应对人口迅速老龄化的冲击。1999年10月,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26亿,约占总人口的10%,已经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65岁以上的人口与15岁。64岁人口的比例,即老年人口赡养率,从1990年的8.7%增加到2000年的10.2%,预计到2020年和2050年将分别上升到15.5%和31.2%。因此,如果不对现收现付制进行改革,那么到2033年,养老保险费率将达到39.27%。这样高的缴费率是企业难以承受的,会造成养老金的支付危机,也会大大影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抑制了职工和企业的积极性,扭曲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在现收现付制下,职工(以及企业代职工)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与他退休后获得的养老金收益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因此,它实际上造成了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一个“税收楔子”,会降低劳动力供给的数量,产生效率损失,随着老龄化带来的缴费率的不断提高,由此造成的效率损失也会越大。

  2、覆盖范围较窄,不利于充分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的主要是国有部门,而对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三资企业、集体企业、私营和个体企业而言则覆盖不足。据统计,1978年到1997年间新增的21485万个就业岗位中的72.4%是属于非国有部门的。1996年,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三资企业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分别为95.15%、51.47%和27.48%。这种状况不利于劳动力的跨部门流动和不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而其原因则在于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的职工年龄结构和历史负担不同,以现收现付为特征的体制会导致资金向国有企业的再分配承担额外的成本。

  3、养老保险的行政管理职能与养老金经营职能不分,导致对养老金的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与制衡机制,养老金被挤占、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

  正是在此背景下,国务院近年来颁布了关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文件,决定从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过渡。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特别是在以个人账户为基础的基金制的建立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建立的个人账户很大程度上是名义账户,名义账户也称“空账”,它虽然在避免劳动力市场的扭曲、提供更好的缴费激励方面与传统的现收现付制相比有其优越之处,但从本质上看仍然属于现收现付制。它并不能够提供真正的基金积累和基金运营的收益,从而无法应对老龄化的冲击。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改革过程始终回避了“老人”的养老金的来源问题,仍然从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账户中抽取资金来支付“老人”的养老金。我们必须尽早解决这一问题,拖得时间越长,改革成本会越高。为此,可以区分三种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1、对于那些已经退休的“老人”和今后几年就要退休的职工(比如50岁以上),应继续留在旧制度中,其养老金支付仍然采用现收现付的制度安排,但是资金来源已不能动用正在工作的人们向自己的个人账户的养老保险缴费,必须另辟途径。

  2、对于那些即将参加工作的“新人”,比较容易处理,应直接采用新制度,实行完全的基金制。此外,对参加工作的时间较短(如5年以内)的职工,因空账的数额较小,可以由政府筹资尽快加以弥补,以做实个人账户。

  3、对于其他的职工,如果完全按照 “新人”的办法处理,则由于空账的数额较大,政府很难迅速拿出这笔资金,若完全比照“老人”的办法处理,则无法避免旧体制的弊端,会造成长期内的财务失衡。

  因此,这些人可以从现在起建立个人账户,退休后根据账户余额大小逐领取养老金,同时,政府根据他们在旧制度下的缴费年限为依据,在退休后每月发放一定数量的养老金作为对个人账户的补充。

  [编辑]完全基金制的特点[1]
  使投保人在职时积累资金,退休后按月领取保险金,支付水平与本人在职时的工资和缴费水平直接相关,可以激发投保人缴费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自我保障。

  但这种方式要求有稳定的经济环境和良好的基金管理水平,从而保证基金的保值和增值,兑现保障承诺。否则基金的保值和增值的风险较大。这种方式不具有代际之间的再分配功能。

  [编辑]完全基金制的优劣势
  完全基金制之所以被广泛推崇,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理由:

  1、我国目前税收负担已经很重,在现收现付制下,税收的任何增加,哪怕是一点点,都会对经济效率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与此相比,基金制的社会保障只不过是政府强制年轻一代进行了一些储蓄而已,它对资本积累不会产生什么显著影响,也就不会妨碍经济快速增长对资本的需求。

  2、从宏观效益上看,由于基金制社会保障的收入直接用来购买资产或投资,所以能够对没有消费的资源进行更好的利用,可能会促进GDP的更快增长,因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平均生活水平。

  3、从激励机制来看,基金制把个人缴费水平与个人收益水平联系起来,使得税收的激励效果凸现出来;基金制能够更有效地防范道德风险,对劳动力供给与就业的负面影响也小于现收视付制;基金制能促进个人积极参与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活动,更好地防止基金被人滥用,等等。

  4、从可理解性来看,对一般被保障者来说,基金制与现收现付制相比更为简单、易懂,也更与市场经济的精神相一致,因而更容易理解。

  与现收现付制相比,完全基金制也是有缺陷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全基金制同样无法逃避老龄化风险,而只是把风险更多地转移给了个人。基金制虽然使得每个人的缴费和获益紧密地联系起来,有利于增进效率,但同时也使所有人都面临了更多的风险,特别是市场风险。

  2、道德风险仍然存在,但主要来自于基金管理者。出于社会道德或公平上的考虑,国家必然会作为“最后出场者”对社会保障提供某种保证,这样就会促使基金管理者偏向干风险更大的投资组合,而不遵循风险适度的原则,许多基金可能会破产。国家最终承担基金破产后的部分责任,又会使税收上升,从而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3、与现收现付制相比,基金制只是一种强制储蓄制度,没有社会调剂或再分配功能。

  [编辑]完全基金制与现收现付制的比较
  1、资金积累制的收益高。资金积累制的收益是全国资本的边际收益,在美国实际的资产组合收益率为7%,中国资本边际收益率比美国高。另外,现收现付制下隐含的收益率应为人口增长率和生产率,也是实际工资增长率之和,在美国约为3%,在中国更高一些。现收现付制下的收益总是低于资金积累制下资本的边际收益。

  2、现收现付制扭曲了税收,而基金积累制下税制需要完善。在现收现付制下,退休后雇员平均能得到其工作时最终所得的60%,其中的25%来自现收现付的社保统筹收益:对那些已工作40年的人,其个人账户的年金占35%,这部分是可以遗赠的。而在部分积累制下,社会保障基金从工资中扣除,雇主大约付出工资的20%,个人付出工资的8%,这是非常高的工资税。中国所付税率是美国的两倍,却仍感觉资金不足。原因何在?因为所谓28%税率实际征收的只有其1/3。社保资金并不是作为税来收取,逃避它并不违法,所以执行是很弱的。而且计算税基是根据正式工资,这比实际现金收入要少得多。同时,在非正式的部门很难征收到社会保障税。此外,在缴款的28个百分点中,只有8个百分点是直接对个人有益的,而且这部分的收益率很低,其它20个百分点进入社保统筹。大部分资金进入统筹意味着支付社保基金是一种所得税,因此不论个人还是工厂都有动机逃税。

  虽然完全基金制与现收现付制相比有许多优点,但完全基金制同现收现付制一样不能解决我国的社会保障问题。因此,在主张更多地运用基金制时,我们必须十分注意什么是我们的目的或要求,以及适当考虑我国的基本社会经济状况。如果我们要建立的是一种兼顾公平和效率的适合基本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它就不可能是百分之百的现收现付制或基金制,而只能是吸取两者优点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制度。目前,我国的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制度确实遇到了不少麻烦,但我们要做的不该是推倒它重建,而是要逐步地完善它,特别是要尽量寻找公平与效率(或者说现收现付制与完全基金制)的恰当的结合点。

7. 积累基金的意思?

   
  注音 ㄐ一 ㄌㄟˊ ㄐ一 ㄐ一ㄣ 
  拼音 jī léi jī jīn
  词性 名词 
   基本释义 
   
  ⒈  指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进行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和建立物资储备的那部分基金。

积累基金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