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历史沿革

2024-05-13

1.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历史沿革

1958年6月,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兰州分所成立。1961年8月,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研究所成立。1962年6月,原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催化化学、分析化学、润滑材料三个研究室迁至兰州而成立,正式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1987年,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摩擦、磨损与润滑实验室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固体润滑开放研究实验室。1989年11月,国家计委批准立项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1995年7月,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验收,正式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1995年10月,正式立项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国家工程研究中心(FPI)。 1997年,固体润滑开放研究实验室被国家人事部和中国科学院命名为“先进集体”。1999年10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建设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1999年10月,羰基合成与选择氧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试点工程。其分别于1999年9月、2004年7月、2009年7月三次通过化学学科类实验室的国家评估。 2000年,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被中国科学院命名为“双文明先进集体”。2001年4月,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并通过验收。实验室在1992年、1997年、2003年和2008年连续四次在国家组织的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历史沿革

2. 兰州物理研究所的成就

兰州物理研究所建所四十余年来,共取得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300余项,其中获国家发明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获国家级奖励26项,达到国际水平的50余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37 项,有些项目填补了我国科技发展的空白,有些项目已得到推广应用,并取得了重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兰州物理研究所的领航人,首任所长金建中是中科院院士;前任所长达道安是全国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家级专家;现任所长邱家稳同志不仅是全国先进工作者,还是甘肃省劳动模范、航天系统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甘肃省优秀专家和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并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名单。他们所获得的荣誉,也是社会对兰州物理研究所多年来取得的骄人成绩和社会地位的肯定和认可。

3.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文化传统

 所徽设计内圆以汉拼“L”和“Z”(兰州)组成“  ”的外形构图,表现抽象意义的烧杯和材料界面,意为研究所所从事的化学和物理的科研性质,同时代表研究所所处的地域位置,“1958”表示研究所起始年代。图案外圆显示“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中文名称和英文全称“LANZHOU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CICS CAS”、“Lanzhou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AS”或英文缩写“LICP CAS”。总体构图简洁明确,内涵丰富,寓意研究所立足西部,面向未来,在创新与科研工作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所徽颜色确定为蓝、红两色。蓝色以C=100 ,M=40,Y=0,K=0为标准色;红色以C=0,M=100,Y=100,K=0为标准色。  历任所长 张大煜任期:1958—1978  申松昌任期:1978—1983  王弘立任期:1983—1986  李树本任期:1986—1999  薛群基任期:1999—2003  刘维民任期:2003—2012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文化传统

4.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介绍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Lanzhou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兰州化物所”,始建于1958年,由原中国科学院石油研究所催化化学、分析化学、润滑材料三个研究室迁至兰州而成立,1962年6月启用现名。兰州化物所主要开展资源与能源、新材料、生态与健康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工作。战略定位是“西部资源与能源化学和新材料高技术创新研究基地”。截至2014年12月,该研究所有在职职工584人,其中科技人员479人,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中科院与甘肃省共建的重点实验室,4个所级研究单元。1

5.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人才培养

 根据2015年12月官网显示,兰州化物所是国家首批批准有权授予研究生学位的单位之一,60年代开始培养研究生,1986年开始培养博士生,1990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0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研究所共有4个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和8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并设有1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流动站:化学 博士点二级学科: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材料学 硕士点二级学科:物理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材料学、工业催化、材料工程、化学工程、制药工程  截至2014年12月,兰州化物所共有在学研究生326人(其中博士生179人、硕士生147人)、在站博士后20人,研究生导师8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3人、硕士生导师32人。 研究所谢银君博士的学位论文《金属碳/氮亲核试剂导向的基元反应构建和应用》入选2015年度中国科学院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谢银君博士论文工作主要以发展形成金属-碳、金属-氮亲核试剂的新型基元反应为切入点,在研究这些金属-碳、金属-氮亲核试剂的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设计实现了一系列C-C和C-N成键的新型催化反应。其博士论文的相关工作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等刊物上。 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布的2015年度朱李月华奖学、奖教金评审结果中,汤胜、孔超、杜晓蕊、沈都益、刘国强、阴翔宇、董莹、梁红玉、刘宁等九位研究生荣获“朱李月华优秀博士生奖”。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人才培养

6.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的科研支撑

兰州地质所现有职工108人,其中研究员18人,副高级职称人员20人,具博士学位者14人,具硕士学位者13人。2人获“五一”劳动奖章,32人获政府特殊津贴。在读研究生51人,其中在站博士后3人,博士生22人,硕士生29人。近几年来,研究所面向学科发展前沿和国家需求,承担和完成了多项重大科研任务,其中国家重点科技攻关、973及攀登项目5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4项,国际合作项目19项,中科院及省部委重点项目29项,企业重要横向合作项目51项。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其中SCI收录200余篇,出版专著36部,为企业完成科研报告170余份;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1项、省部级奖12项。科研成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石油天然气地质理论研究和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做出了重要贡献。主办国家级自然科学核心刊物《沉积学报》,合办《天然气地球科学》杂志和《天然气水合物网站》,挂靠甘肃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

7.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的发展历史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的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西北地质研究室,1960年2月18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正式建立。1955—1960年,通过对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的考察和远景评价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特别是以侯德封先生为代表的老前辈指导下,由我所一批刚出校门的年轻大学生为主力撰写出版了《中国西北区陆相油气田的形成及其分布规律》一书。该专著提出了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陆相石油成因理论,提出了“内陆潮湿拗陷”、“成油地层组合”、“近油源短运移”、“拗陷中心生油”、“拗陷边缘和中心的隆起聚油”等油气田形成分布规律的崭新观点,系统地对我国西北地区诸盆地的含油气远景进行了评价和预测。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陆相生油研究的专著,这一研究成果充实和发展了我国陆相生油理论,为我国陆相油气田的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该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甘肃省科学大会优秀奖。1961—1965年,在侯德封先生的指导下,开展了对青海湖的综合考察,并完成了《青海湖综合考察报告》。该成果首次对陆相湖泊的构造、沉积环境、有机物质分布和成岩环境等进行了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对以“将今论古”的科学方法研究古代陆相湖盆的石油形成演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我国“陆相生油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该成果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优秀成果奖,甘肃省科学大学优秀成果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科研工作得到了快速恢复和发展,煤成气研究取得了开创性成果,院重点项目“中国西部盆地形成演化及油气形成”和省科委重点项目“酒西盆地油资源评价”等重大课题的实施和完成,为以后工作取得了经验,奠定了基础。随着该所气体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立,逐步形成了气体地球化学和油气地质基础理论两大主要研究领域。经过“六五”、“七五”、“八五”的奋发拼搏,全所确立了研究方向和目标,年轻人才脱颖而出,建立了先进的实验技术体系,以及科技和管理体系,以科学研究为中心,各项工作得到全面发展。1991年《天然气成因理论》研究成果对天然气成因理论和应用研究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总结,其研究方法和分析技术处于学科前沿。提出了“多源复合、主源定型、多阶连续、主阶定名”的天然气形成和成藏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和完善,突破了传统的干酪根晚期成油理论概念,科学地总结了自然界聚集的天然气形成过程,对天然气勘探实践有指导意义,同时开拓了天然气勘探新领域。该成果于1995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并被评为当年三项综合性重大成果之一。2004年11月,中国科学院党组作出决定,将兰州地质研究所与(北京)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整合,成立兰州油气资源研究中心。整合的目的是加强和集中中国科学院油气资源方面的研究力量,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油气地质研究队伍,更好地发挥北京吸引人才的区域优势,更好地发挥兰州在西部的地域优势。40余年来,几代兰州地质所人全力投入国民经济主战场,跋山涉水,踏遍祖国大地,为新中国现代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以“陆相潮湿坳陷成油理论”、“青海湖综合考察”和“天然气成因理论”为标志的研究成果,代表了不同时期我国油气地质理论的最高学术水平,被国内外同行誉为是兰州地质研究所创造的三次辉煌。在圆满完成国家任务的同时,以任务带学科,为我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进行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向院内外石油天然气地质科研机构和勘探开发单位输送了近200名优秀人才。

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的发展历史

8. 兰州物理研究所的介绍

兰州物理研究所(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创建于1962年,隶属于中国科学院,1968年划归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2002年更名为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兰州物理研究所目前形成了真空技术、低温技术、空间电子学技术、表面工程技术、电推进技术、空间微重力技术、空间机械润滑技术、航天特殊环境检测与防护技术、航天压力容器设计与制造技术等相当齐全配套的专业技术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