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原因

2024-05-14

1. 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原因

那是历史了  由于受到“郁金香泡沫”的影响,荷兰经济从此走向衰落,阿姆斯特丹也丧失了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这所有的一切都为其他国家带来了机遇。在当时,由于英国也采取了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国民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长,这也促进了英国金融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因而国际金融中心从阿姆斯特丹漂移到伦敦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19世纪,伴随着英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其金融业也非常发达,这促进了英国成为最为强大的殖民主义国家,其殖民足迹遍布世界各地,成为真正的“日不落”帝国。与此同时,这也促进了英国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日益频繁,从而使伦敦成为当时的国际金融中心。  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而当这些前提条件丧失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必将逐渐衰落。由于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稳定的金融环境、良好的地理位置,这所有的一切都使伦敦成为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  然而在20世纪30-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英国作为主要参战国,经济受到严重的打击,金融环境也极为不稳定。而正在此时,美国由于远离战火的干扰,并且作为后起资本主义国家,工业设备和技术也较为先进,因而美国大发“战争财”,从而使美国在二战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国家。尤其是在二战后“马歇尔计划”等的实施,美元取代了英镑,确定了其金融中心地位。因此,国际金融中心开始从欧洲向美洲转移。

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原因

2. 伦敦为什么能成为金融中心?

它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时间为1694年,这一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了。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之后,才真正算得上是世界级城市,才真正具有国际品牌价值。
伦敦具有2000多年的历史,也是最早的世界级城市。伦敦是世界上第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它成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时间为1694年,这一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了。伦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之后,才真正算得上是世界级城市,才真正具有国际品牌价值。

  伦敦自1694年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至今,已经有300多年了。如今,伦敦超过纽约,是拥有全球超级富豪最多的城市。所谓超级富豪,是指那些资产净值超过3000万美元的超级富豪。有机构统计,2018年,有近5000名超级富豪生活在伦敦。
  在想象中,纽约拥有超级富豪的人数应该超过伦敦,因为,从现代人的角度看,纽约是全球最牛的城市,纽约的综合实力超过伦敦,纽约的城市竞争力超过伦敦,伦敦的名气也不如纽约大,而且美国的经济发展比英国更为强劲,大的环境也使纽约的现代气息更浓、发达程度更高,加之伦敦的气候条件也不如纽约,等等。
  关键原因在于伦敦是顶端型全球城市,是具有“金融首都”美称的全球城市,是全球投资者和居民满意度最高的全球城市。伦敦不仅能为全球超级富豪提供巨大的发展机会,而且伦敦对于英国居民、欧洲居民以及其他国家的居民至今依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不断流入的人口能够为全球富豪的资产提供稳定的保值升值后盾。此外,伦敦能够为全球超级富豪提供世界一流的生活保障等等。伦敦的许多发展经验值得中国城市借鉴和参考。

3. 英国成功脱欧,哪些城市可能取代伦敦成为新的欧洲金融中心?

我们用排除法来回答这个问题,目前的候选对象包括以下四个:
1、卢森堡(卢森堡);
2、苏黎世(瑞士);
3、巴黎(法国);
4、法兰克福(德国);
卢森堡与苏黎世 
让我们首先来谈谈卢森堡。卢森堡是许多基金很私人银行的集结地,毫无疑问得到了很高的呼声。然而,许多基金在卢森堡设点不假,但是基本都是销售业务,真正的资产管理业务仍然留在本国;许多私人银行在卢森堡设点也没错,但目的仅仅因为卢森堡作为传统离岸金融中心,金融监管的力度一直很小,可以帮助客户开展很多衍生金融业务。如果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中心,势必要提升监管力度。这与整个卢森堡金融政策相违背。苏黎世也是如此。

巴黎
下面要说的是巴黎。说实话巴黎的金融氛围确实不浓,尤其是跟伦敦比起来。但这并不是阻碍其成为金融中心的主要原因,我认为真正阻碍巴黎的因素是法国用人制度问题。法国先行劳动法规定,企业要裁员必须是该员工犯有重大错误,企业不得因为单纯经济因素而裁员。这导致了很多企业宁愿养着闲人也不愿流血裁掉。老一辈不退混日子,新一代进不去失业率高,经济如何搞得上去。金融业是讲究流动性的行业,不光是资本的流动性,也要人才的流动性。跳槽当然可以,但老板觉得你不行的时候也有解雇的权利。如果成本过高,那么老板在招人时势必权衡思量,这成本对于金融业来说实在太大了。

法兰克福
法兰克福号称欧盟的经济首都。欧洲央行、德国银行、德国商业银行,法兰克福证交所等总部都坐落于此。不但如此,法兰克福的地理优势十分明显,坐落于德法交界处,可谓西欧正中,其机场也是全球最大的机场之一,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唯一的问题就是其经济体量太小,如果欧盟有心,英伦无力,那么未来法兰克福是欧洲大陆最有希望取代伦敦成为欧盟乃至世界的新金融中心。但5-10年内有点悬。

因此,个人觉得,未来5-10年内,伦敦还会保持欧洲金融中心的位置。但若不能浴火重生,那么世界金融之都很有可能会跌下神坛。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英国成功脱欧,哪些城市可能取代伦敦成为新的欧洲金融中心?

4. 伦敦能保住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吗

在伦敦,银行家无处不在,至少现在如此。
 
    他们住在英国的华尔街——“金融城(The City)”。圣保罗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四周狭窄的街道两旁云集着众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高档餐厅亦随处可见。金融机构还接管了金丝雀码头(Canary Wharf)。这个地方由地下商场、巨大的摩天大楼和大片空置的人行道组成的飞地与英国的传统风格迥然不同。甚至连上流社区梅菲尔(以拥有伦敦最好的餐厅和私人会所而著称)的大块区域,也成为了金融家们的领地。对冲基金经理已经成为那些优雅的、已有300多年历史联排别墅的新主人。
 
    英国首相卡梅伦上周四抵达布鲁塞尔的欧盟峰会时,他带去的要求是,保护伦敦这三块区域免受欧盟监管。为什么不呢?金融是英国经济的基石之一。在国家层面上,金融服务业为英国贡献了约10%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由于经济持续低迷,英国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任何一个可供其支配的杠杆。
 
    即便卡梅伦的目标是健全的,他的手法也有失策之处。眼下,德国总理默克尔和法国总统萨科齐正面临着压力,需要弥合分歧,拯救欧洲经济。在这个节骨眼上寻求特殊待遇,显然称不上精明的政治举措。当天那个漫长的夜晚快要过去的时候,其余26个欧盟成员国终于就缔结政府间的“财政契约(Fiscal Compact)”达成一致意见,而卡梅伦则孤零零地独坐在一旁。
 
    现在,就卡梅伦“孤立”(套用一下政客们的用语)英国的举动是否正确这一问题,伦敦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辩。反欧洲的保守派支持者认为卡梅伦否决该契约是“丘吉尔时刻”的再现。而批评者则把他比作二战(World War II)期间试图与希特勒谈判的英国首相张伯伦。
  卡梅伦的要求很简单:在欧元区爆发债务危机之际,英国最大的挑战就是确保伦敦金融业的盈利能力不受波及。眼下,占领伦敦运动的抗议者晚上睡在金融城的帐篷里,白天去金丝雀码头带头进行“恶棍游行”,鉴于这种背景,这种观点并非没有争议。对于复杂融资大行其道的岁月,随后的金融危机,以及其对整个经济造成的破坏性影响,大多数英国人依然余怒未消。
 
    然而,卡梅伦的立场却符合英国政治家长久以来竭尽全力为银行谋利益的传统。上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对华尔街执行严苛的监管制度,英国却继续实施轻度监管政策,并进一步放松了工作签证要求,由此迎来了许多美国银行和其他外国机构。这番努力大获成功。伦敦现在拥有全球最大的跨境银行借贷市场、外汇市场和场外(OTC)衍生品市场。金融城管理的每3美元中,就有1美元源自海外。2010年,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宣称伦敦是全球首屈一指的金融中心。

    全球金融危机及其对借贷市场带来的余波注定会削弱任何一个以金融作为主要出口项目的民主国家的经济实力。针对金融城的监管业已收紧——银行现在不得不持有更多的资本,最富裕的金融家(无论他是英国人,还是外国人)需要缴纳的税收也远远高于过去的水平。然而,银行家们目前最担心的并不是伦敦监管当局,而是布鲁塞尔。肩负监管之责的英国金融服务管理局(FSA)表示,该机构大约70%的政策都受到欧盟相关方案的影响(而欧盟在进行决策时,并不会以维系伦敦的金融中心地位为准绳)。

    这个问题凸显了欧盟当前面临的两难处境:如何在迥然不同的政体间实现主权共享这一理念。为了让欧盟存活下去,德国和法国试图施加严厉的紧缩措施,其中许多措施直指银行。《欧洲市场基础作业监理改革提案》(European Market Infrastructure Regulation)旨在压缩伦敦衍生品市场的规模。最让伦敦苦恼的主意莫过于金融交易税,它的开征将显著提升所有银行开展业务的成本。

    欧盟委员会称,这一税收每年将筹集750亿美元的资金。但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在一次言辞激烈的演讲中指出,由于欧洲超过三分之一的批发银行市场都是在伦敦之外运作,这笔账单80%的费用最终将由英国来承担。

    更广泛地说,英国强烈地感受到,欧盟的金融监管是不对称的:“英国是在监管银行,而欧盟是在惩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中心(Centre for the Study of Financial Innovation)主任安德鲁•希尔顿博士如是说。

5. 伦敦国际金融市场的特点

(1)聚集了以英格兰银行为中心的众多历史悠久,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市场规模堪称世界第一.
(2)拥有完备的金融组织结构及完善的金融市场管理体系,服务性设施发达齐备
(3)经营方式灵活多样,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服务完善周到,业务范围遍及全球。
(4)通讯发达,设备先进,交易手段现代化,拥有高水准的金融管理及从业人员,金融市场的整体实力名列世界前茅

伦敦国际金融市场的特点

6. 伦敦金融城的国际地位

伦敦是世界最强大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根据全球金融中心指数2013年排名,伦敦位居世界第一 ,这里有世界最大的外汇市场,2013年伦敦日均外汇交易约2.5万亿美元,占世界41%份额, ,伦敦是全球最大的OTC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市场,2013年日均交易额约1.5万亿美元,占全世界几乎50%的份额 。同时伦敦还有世界第二的国际保险市场,有最古老的证券交易所、黄金市场,而且,这里的欧洲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在国际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伦敦城的中心,有一座没有窗户的堡垒似的八层大厦,这就是被称为“银行之王”的英国中央银行——英格兰银行,在其周边围绕着100多家本国银行和520多家外国银行。与英格兰银行相毗邻的一栋竖火柴盒形的现代化建筑是伦敦股票交易所。伦敦股票交易到今天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可称得上是世界证券交易的鼻祖。其股票交易量位于纽约和东京之后,居世界第三位。商品交易行业在伦敦城内也是一个古老行业,我们早已从文学作品和银幕上熟悉了那种商品交易时公开叫价的热闹场面。但是,1988年6月之后,这种做法不复存在,已被电子屏幕报价所取代。改头换面之后的伦敦商品交易所更名为伦敦期货与期权交易所,生意更兴隆了,成交量也更加大了。伦敦黄金市场是西方世界最重要的黄金市场,其黄金交易量曾达到世界黄金交易总量的80%,它的市场交易量和价格对其他黄金市场的交易活动有着很大的影响,是反映黄金行市的晴雨表,一般认为伦敦金市是金条质量控制方面的公断人。伦敦城的劳埃德(LIOYD'S,劳合社)是一个国际性保险市场,曾是世界保险业中资金最雄厚、保险费收入最高的保险垄断组织。但是由于保险市场的竞争加剧,劳埃德已只能占到整个保险市场1%的份额。然而,它仍然拥有全世界大约25%的海上保险,而且它还是世界主要的再保险中心,因此伦敦城的保险市场仍是国际保险行业的一号种子选手。根据国际清算银行(BIS)2013年末发布的外汇和衍生品市场活动报告。报告显示,伦敦是全球最大的外汇市场交易中心,也是最大的OTC利率衍生品交易中心。华尔街日报称伦敦主宰了全球外汇和衍生品交易 。

7. 伦敦金融城的历史渊源

80年代伦敦金融城曾经无比辉煌,也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为英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80年代里,它每年使英国纯收入税利20亿英镑以上,即使在经济衰退的90年代初期,失业率居高不下时,伦敦城为无数人创造了就业机会。1995年,伦敦城内从事金融业、商业的人员有70万,比法兰克福的总人口还要多。但是伦敦城的功与过却是英国人长期争论的问题。有人认为,伦敦城从来只考虑自己的发展和利润,而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和工业的发展却漠不关心。一次大战结束后,由于伦敦城将精力过多地投放到海外的投资中,从而使英国的工业得不到发展所急需的大量资金,这样,美国和德国不仅在钢铁等传统工业上超过了英国,而且在高科技领域也领先于英国。1952年,首相邱吉尔为了保持英镑的地位和维持伦敦城在国际金融上的重要性,采取了严苛的财政预算和紧缩货币政策,结果他的目的暂时达到了,但英国的工业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即经过一个短暂的战后高涨期之后,国内需求持续地下降,几个主要产业:造船、纺织、钢铁和煤炭都严重地收缩了。然而,即使是这样,还是没能挡住英镑挤兑的命运。二战之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来了。这之后,伦敦城的银行家们为了维持英镑对美元的汇率,又多次损害了工业的利益:汇率高估使得英国的工业品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减弱而使出口受到打击。这种工业与金融之间的矛盾再度紧张。当大量的外资源源不断地流入英国并获取高额利润时,伦敦城内的资金却流向了国外。于是有人说,保守党又一次以牺牲本国经济为代价,帮助了伦敦城内的国际友人。即使伦敦城创造诸多的就业机会也受到了批评。人们认为伦敦城将大量的人才吸引到城内的各种金融机构中,使工业人才显得缺乏。为了平衡这些矛盾,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减少伦敦城的对外投资、对高收入实行高税收等政策,这些政策限制了伦敦城自由转动的车轮,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伦敦金融城的历史渊源

8. 伦敦金融城的历史渊源

 伦敦是世界上最富历史传奇和现代情趣的城市之一。
  她不仅以其丰蕴的文化内涵、美丽的自然及人文景观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旅游者和留学研究人员,更以其深厚的金融基础、便利的交通、通讯和优越的金融经济政策吸引着世界上各大金融机构在此聚集。
  然而,这些金融机构和英国历史悠久的银行、证券交易所一起,生存在泰晤士河北岸一片面积仅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这一片土地便是大名鼎鼎的“伦敦城”,因其金融机构密集,所以又称“金融城”。
  伦敦金融城曾经无比辉煌,也依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它为英国的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80年代里,它每年使英国纯收入税利20亿英镑以上,即使在经济衰退的90年代初期,失业率居高不下时,伦敦城为无数人创造了就业机会。
  1995年,伦敦城内从事金融业、商业的人员有70万,比法兰克福的总人口还要多。
  但是伦敦城的功与过却是英国人长期争论的问题。
  有人认为,伦敦城从来只考虑自己的发展和利润,而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和工业的发展却漠不关心。
  一次大战结束后,由于伦敦城将精力过多地投放到海外的投资中,从而使英国的工业得不到发展所急需的大量资金,这样,美国和德国不仅在钢铁等传统工业上超过了英国,而且在高科技领域也领先于英国。
  1952年,首相邱吉尔为了保持英镑的地位和维持伦敦城在国际金融上的重要性,采取了严苛的财政预算和紧缩货币政策,结果他的目的暂时达到了,但英国的工业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即经过一个短暂的战后高涨期之后,国内需求持续地下降,几个主要产业:造船、纺织、钢铁和煤炭都严重地收缩了。
  然而,即使是这样,还是没能挡住英镑挤兑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