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产业集群的整合手法

2024-05-13

1. 旅游产业集群的整合手法

技术整合:技术创新是产业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资源整合:产业间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实现资源有效利用和产品(业态)创新,从而带动产业的发展。产品整合:将两个相关产业的产品进行合理整合,创新产品和产业形态,从而带动产业的发展。市场整合:将两个产业的市场进行整合,挖掘市场中存在共性或者能有效衔接的部分,从而达到扩大市场带动产业发展的效果。经营方式整合:通过网络虚拟技术,把旅游链上的各环节的各种经营方式进行整合,形成网络一条龙购买的新的旅游经营方式,方便了游客同时大大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组织管理整合:将不同产业间的组织管理形式进行有效整合,打通产业链条,实现产业间协同发展。制度整合:制度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物关系以及现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行为关系的重要规范与准则。制度创新包括产权制度创新、管理体制创新和运行体制创新三方面的内容。人才整合:产业间人才的整合流动能促进产业整合的进行,给传统产业增添创新能量,使整合后的产业(企业)良性发展。

旅游产业集群的整合手法

2. 如何整合旅游资源,打造旅游业升级版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持续升温,海南旅游业近年来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我省最具特色、最具活力的主导产业。但我们也要看到,海南旅游业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区域发展不均衡,总体上呈现出南热北冷、东热西冷的态势;其次,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不够,旅游产品规模小、等级低,同质化严重;再次,协作开发动力不足,地域协作往往是“说的多,做的少”,规模效应显现不足;另外,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足,跟不上海南旅游业发展步伐。
海南的旅游资源优势明显,热带观光、滨海休闲、乡村旅游、黎苗风情等业态都初具规模,有了一定的人气。但从整体上看,更多的旅游要素还散布各地、各自为政,没有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没有产生“1+1>2”的效应。
仔细研究我省旅游产业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不难发现有一个共同的原因:旅游资源的挖掘、利用、整合不足。这种现状亟需改变,但如何有效整合则需要系统性考虑,这其中关键的一点就是政府和企业要充分认识到旅游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必要性,有意识地、主动地进行整合。面对融合发展的潮流,是主动作为还是被动带入,其后果决然不同大相径庭。
在整合资源方面,珠三角、长三角城市联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经验和教训,我省各市县不妨进行借鉴和学习。首先,这些城市对外形成一个联盟,对内又有各自的分工和功能定位。如广州发挥“中心”、总揽功能,东莞侧重制造业,深圳发力科技创新,珠海突出生态发展,这让各个城市特色鲜明的同时又优势互补

3. 如何推动全域旅游与各行业融合发展

产业融合是现代国际产业发展的业态创新趋势之一,也是现代旅游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逆转的潮流。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的方向,可涉及到多方位全方面,农旅融合、工旅融合、文旅融合、商旅融合、交旅融合、 “教”旅融合等,都是今后旅游产业的融合方向。需要指出的是,旅游产业要和众多产业进行融合,但产业融合也不是一个生硬的强加的过程,而是一个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的过程。传统产业不是放弃自身的职能,而是在自身职能的基础上将旅游要素糅合到产业发展中去,重新整合资源,更好的促进自身发展,同时促进旅游业发展。
十三陵特区为实现对十三陵一日游的管理监督,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拉动十三陵特区经济发展,提升十三陵旅游的管理、营销和服务水平,自2016年开始,与北京中景合天携手合作,展开旅游大数据云平台、旅游监督管理、旅游全域营销、旅游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智慧化建设,具体来讲,主要建设了以下内容:
1、通过十三陵特区全域智慧旅游建设,提高十三陵旅游生态环境检测和保护的能力,提高对游客及工作人员的安全检测和保护能力,提高对十三陵旅游综合管理监控能力,提高十三陵旅游业务的营销和服务能力。
2、通过十三陵特区全域智慧旅游建设,将十三陵旅游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所涵盖的六大元素(即:行、食、住、游、娱、购)进行有序的整合,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务,使景区旅游经济效应最大化。
3、通过十三陵特区全域智慧旅游建设,使企业经营与十三陵旅游更有效地进行结合,拓展企业的营销宣传渠道,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机遇。
相信十三陵全域旅游平台的建设,能够有效改善十三陵地区的旅游环境,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如何推动全域旅游与各行业融合发展

4. 如何打造大旅游产业

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旅游"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把旅游作为全省四个新的支柱产业之一,把旅游作为大产业来发展的战略要求,山西旅游景区必须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思路与发展对策,才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坚持高起点规划 坚持高起点制定旅游景区发展规划,集中人、财、物全面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精心构筑新的支柱产业的产品体系,加快山西旅游景区的跨越式发展。 围绕山西旅游景区的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态特色,进行高起点的发展规划,针对景区的内外环境、交通设施、接待服务设施、文化娱乐设施进行全面改造提升,真正让游客感到有特色、上档次。改造提升的重点应放在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重点景区,通过改造提升,使全省主要景区的内外面貌有一个彻底改变,交通条件彻底改善,乱搭乱建彻底拆除。 在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要重点抓好全省六条精品旅游线路的开发,实施以精品线路带动旅游景区发展的战略。 要把佛教古建、晋商文化和寻根觅祖游打造成国际级的精品线路,同时要围绕"黄河魂、中华根"的主题,深度挖掘根祖文化,以壶口瀑布、关帝庙和大槐树为龙头,以尧庙、永乐宫、死海为重点,进一步整合开发历山、丁村、后土祠,建成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在国际市场有吸引力的旅游精品线路。 太行山水和红色旅游经典游精品线路,要作为国内市场的精品加以开发。重点开发太行山大峡谷、王莽岭、八路军总部旧址、历山、皇城相府等景区,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成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兴的旅游线路,最终建成成熟稳定的国内旅游精品线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以列为国家重点的两条红色线路合6个经典景区、13个主要景点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 黄河文明精品旅游线路。要整合开发沿黄河一线的重要旅游景点,列入规划重点和重点建设项目,争取进入国家规划,最终建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黄河风情带。 丰富旅游产品 山西旅游景区的发展在主打文化旅游品牌的同时,也要十分注意开发自然生态旅游景区,从而丰富旅游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要开发汾河源旅游休闲度假区。开发时应做好整体规划和单个景点的规划,实施精品战略,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谨防建设性破坏,保护好景区的生态环境,要建成省级休闲度假示范区,与晋北佛教古建旅游精品呼应,共同满足游人的旅游需要。 要开发王莽岭峡谷风光旅游区。该旅游区的发展应制定合理的开发规划,确定开发原则,设计好各级旅游道路,确定整个景区的依托城镇,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使其成为山西以山、水、林、木为主体的峡谷风光旅游区。 要开发北武当山、庞泉沟风景区。该旅游景区的开发应着力改善通往太原的公路,并制定整体规划,把景区独特的自然山林风光进一步推向市场。 创新管理模式 开发旅游景区景点是一项系统工程、经济工程和文化工程,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对旅游景区景点的管理模式,要在发展旅游景区景点中发挥主导作用,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市场运作的方法,吸引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旅游景区景点经营项目的开发建设。 要积极争取国家对山西省"两区开发"资金、红色旅游专项资金、国家扶贫资金和国家其他建设资金的支持;要积极吸引社会资金,鼓励和支持煤炭、冶金、电力等企业集团投资旅游景区景点项目的开发建设。要积极引导景区周边群众开办旅馆、饭店、商店等服务设施。 坚持改革旅游景区景点的经营管理体制,积极探索适应市场发展的新机制。山西旅游景区景点基本上都是政府拨款的事业单位,缺乏适应市场的活力。因此,应积极进行旅游景区景点管理体制的改革,稳步推进"两权分离"即经营管理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模式,即组建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旅游企业,在文物、旅游、林业等行政部门的监督下进行经营开发和管理。文物、旅游、林业等行政部门代表国家对旅游资源进行监督保护。"两权分离"为旅游景区景点弥补政府投资不足,进行招商引资找到了新的途径。 "两权分离"是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但是"两权分离"的发展模式并不是一分就灵,它必须要建立一套相关的政策保障体系来规范"两权分离",避免和防止在"两权分离"过程中,不顾旅游景区景点环境的承载能力,破坏生态资源,过度开发旅游资源的问题发生。 加大市场营销 加强旅游景区景点内纪念品为主的旅游商品开发和生产,促进全省旅游业收入的增长。旅游购物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长期以来,山西对旅游商品开发重视不够,旅游商品种类少、质地差,游客难买到称心如意的旅游纪念品。这种状况不仅大大减少了应有的旅游收入,而且无意中也丧失了通过旅游纪念品来宣传旅游景点的机会。因此,要加大对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力度。应组织专人进行全面系统的市场调整,委托专家和厂商为各大景区景点设计和制作多种类型、多种质地、多种档次、富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旅游纪念品。为了方便游客购买,保证游客买到货真价实的旅游商品,应在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定点旅游购物中心,使旅游购物成为旅游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加强旅游景区景点产品的宣传、策划、促销手段,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要制定全省旅游宣传促销规划,通过全方位的宣传促销,树立山西旅游的整体形象。要全面实施重点景区的名牌战略,大力塑造山西旅游的名牌产品,使山西的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景区。拓展旅游市场要对各主要景区的目标客源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和预测,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促销,应避免盲目促销。 改善软硬环境 坚持对旅游公路资金和管护专项管理的办法,尽快改善山西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状况,是关系到山西旅游发展的大问题。 要将山西旅游交通的公路建设纳入国家级公路、省级公路的规划中,重点进行建设。特别是要重点解决干线公路通往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问题。要提升中心城市到旅游景区景点之间的道路等级,并认真做好道路的管护工作。旅游景区景点之间的连接公路也要实行高标准建设,既方便游客的通行,同时也能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加快旅游景区景点的人才培养,提高行业人员整体素质。发展旅游业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不仅需要大量旅游服务人员,更需要有一批研究、管理、经营、策划、促销的人才。在这方面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旅游景区景点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人才。要改革用人用工制度,促使高层次、懂专业的人才向旅游行业特别是向旅游景区景点流动;要加强旅游景区景点与旅游院校的合作,通过院校和科研机构,定向培养旅游景区景点急需的专业人才;要加强职工的岗位培训,广泛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全面提高旅游景区景点人员的素质,促进旅游景区景点的发展。 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山西省旅游景区景点,是特殊资源,保护是根本,切忌一哄而起,只顾眼前利益,而破坏可贵资源。开发利用文物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应制定积极的导向政策。设立文物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基金,对文物旅游资源整体规划、有序开发、整体保护,走出开发与保护并举的路子。(郅润明)

5. “全域融合”如何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我国旅游经济快速增长,产业格局日趋完善,市场规模品质同步提升,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全域旅游”从提出概念到上升为国家战略,正是我国旅游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据统计,过去五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次由8300万增加到1.3亿。2017年中国旅游总收入为5.4万亿元,是2012年的2.1倍,年均增长15.8%;2017年全年国内和入境旅游人数超过51亿人次,比五年前增长69.1%,年均增长11.1%。

与此同时,随着大众旅游时代到来,我国旅游有效供给不足、市场秩序不规范、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日益凸显。有鉴于此,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将一定区域作为完整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推进产业融合,实施系统营销,有利于不断提升旅游业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更好满足旅游消费需求。

国务院办公厅的上述《意见》中,重点部署了“推进融合发展,创新产品供给”工作,包括推动旅游与城镇化、工业化和商贸业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与农业、林业、水利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与交通、环保、国土、海洋、气象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融合发展等。融合发展有助于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将融合发展战略用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形成旅游业发展的“全域融合”思维,推动一定区域以及更大区域内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并以旅游业带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将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战略的一次重大提升。

“全域融合”如何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6. 如何打造大旅游产业

按照山西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旅游"十一五"发展规划和把旅游作为全省四个新的支柱产业之一,把旅游作为大产业来发展的战略要求,山西旅游景区必须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思路与发展对策,才能够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坚持高起点规划 坚持高起点制定旅游景区发展规划,集中人、财、物全面打造国内外知名品牌,精心构筑新的支柱产业的产品体系,加快山西旅游景区的跨越式发展。 围绕山西旅游景区的文化特色和自然生态特色,进行高起点的发展规划,针对景区的内外环境、交通设施、接待服务设施、文化娱乐设施进行全面改造提升,真正让游客感到有特色、上档次。改造提升的重点应放在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等重点景区,通过改造提升,使全省主要景区的内外面貌有一个彻底改变,交通条件彻底改善,乱搭乱建彻底拆除。 在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要重点抓好全省六条精品旅游线路的开发,实施以精品线路带动旅游景区发展的战略。 要把佛教古建、晋商文化和寻根觅祖游打造成国际级的精品线路,同时要围绕"黄河魂、中华根"的主题,深度挖掘根祖文化,以壶口瀑布、关帝庙和大槐树为龙头,以尧庙、永乐宫、死海为重点,进一步整合开发历山、丁村、后土祠,建成在全国有重大影响,在国际市场有吸引力的旅游精品线路。 太行山水和红色旅游经典游精品线路,要作为国内市场的精品加以开发。重点开发太行山大峡谷、王莽岭、八路军总部旧址、历山、皇城相府等景区,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培育成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新兴的旅游线路,最终建成成熟稳定的国内旅游精品线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以列为国家重点的两条红色线路合6个经典景区、13个主要景点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 黄河文明精品旅游线路。要整合开发沿黄河一线的重要旅游景点,列入规划重点和重点建设项目,争取进入国家规划,最终建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黄河风情带。 丰富旅游产品 山西旅游景区的发展在主打文化旅游品牌的同时,也要十分注意开发自然生态旅游景区,从而丰富旅游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要开发汾河源旅游休闲度假区。开发时应做好整体规划和单个景点的规划,实施精品战略,处理好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关系,谨防建设性破坏,保护好景区的生态环境,要建成省级休闲度假示范区,与晋北佛教古建旅游精品呼应,共同满足游人的旅游需要。 要开发王莽岭峡谷风光旅游区。该旅游区的发展应制定合理的开发规划,确定开发原则,设计好各级旅游道路,确定整个景区的依托城镇,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使其成为山西以山、水、林、木为主体的峡谷风光旅游区。 要开发北武当山、庞泉沟风景区。该旅游景区的开发应着力改善通往太原的公路,并制定整体规划,把景区独特的自然山林风光进一步推向市场。 创新管理模式 开发旅游景区景点是一项系统工程、经济工程和文化工程,因此,各级政府部门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对旅游景区景点的管理模式,要在发展旅游景区景点中发挥主导作用,制定优惠政策,采取市场运作的方法,吸引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旅游景区景点经营项目的开发建设。 要积极争取国家对山西省"两区开发"资金、红色旅游专项资金、国家扶贫资金和国家其他建设资金的支持;要积极吸引社会资金,鼓励和支持煤炭、冶金、电力等企业集团投资旅游景区景点项目的开发建设。要积极引导景区周边群众开办旅馆、饭店、商店等服务设施。 坚持改革旅游景区景点的经营管理体制,积极探索适应市场发展的新机制。山西旅游景区景点基本上都是政府拨款的事业单位,缺乏适应市场的活力。因此,应积极进行旅游景区景点管理体制的改革,稳步推进"两权分离"即经营管理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模式,即组建一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旅游企业,在文物、旅游、林业等行政部门的监督下进行经营开发和管理。文物、旅游、林业等行政部门代表国家对旅游资源进行监督保护。"两权分离"为旅游景区景点弥补政府投资不足,进行招商引资找到了新的途径。 "两权分离"是旅游景区管理体制的重大突破。但是"两权分离"的发展模式并不是一分就灵,它必须要建立一套相关的政策保障体系来规范"两权分离",避免和防止在"两权分离"过程中,不顾旅游景区景点环境的承载能力,破坏生态资源,过度开发旅游资源的问题发生。 加大市场营销 加强旅游景区景点内纪念品为主的旅游商品开发和生产,促进全省旅游业收入的增长。旅游购物是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长期以来,山西对旅游商品开发重视不够,旅游商品种类少、质地差,游客难买到称心如意的旅游纪念品。这种状况不仅大大减少了应有的旅游收入,而且无意中也丧失了通过旅游纪念品来宣传旅游景点的机会。因此,要加大对旅游商品的开发和销售力度。应组织专人进行全面系统的市场调整,委托专家和厂商为各大景区景点设计和制作多种类型、多种质地、多种档次、富有观赏和收藏价值的旅游纪念品。为了方便游客购买,保证游客买到货真价实的旅游商品,应在旅游景区景点和旅游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定点旅游购物中心,使旅游购物成为旅游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加强旅游景区景点产品的宣传、策划、促销手段,大力拓展国内外市场。要制定全省旅游宣传促销规划,通过全方位的宣传促销,树立山西旅游的整体形象。要全面实施重点景区的名牌战略,大力塑造山西旅游的名牌产品,使山西的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景区。拓展旅游市场要对各主要景区的目标客源市场进行调查、分析和预测,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促销,应避免盲目促销。 改善软硬环境 坚持对旅游公路资金和管护专项管理的办法,尽快改善山西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状况,是关系到山西旅游发展的大问题。 要将山西旅游交通的公路建设纳入国家级公路、省级公路的规划中,重点进行建设。特别是要重点解决干线公路通往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问题。要提升中心城市到旅游景区景点之间的道路等级,并认真做好道路的管护工作。旅游景区景点之间的连接公路也要实行高标准建设,既方便游客的通行,同时也能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 加快旅游景区景点的人才培养,提高行业人员整体素质。发展旅游业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不仅需要大量旅游服务人员,更需要有一批研究、管理、经营、策划、促销的人才。在这方面的欠缺会直接影响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旅游景区景点要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人才。要改革用人用工制度,促使高层次、懂专业的人才向旅游行业特别是向旅游景区景点流动;要加强旅游景区景点与旅游院校的合作,通过院校和科研机构,定向培养旅游景区景点急需的专业人才;要加强职工的岗位培训,广泛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全面提高旅游景区景点人员的素质,促进旅游景区景点的发展。 加强旅游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山西省旅游景区景点,是特殊资源,保护是根本,切忌一哄而起,只顾眼前利益,而破坏可贵资源。开发利用文物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应制定积极的导向政策。设立文物旅游资源开发保护基金,对文物旅游资源整体规划、有序开发、整体保护,走出开发与保护并举的路子。(郅润明)

7. 旅游产业集群的模式

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有四种模式:旅游目的系统集群化模式、休闲消费聚集的集群化模式、专业化集群化模式、旅游带动的立体网络集群化模式。(一)旅游目的系统集群化模式旅游目的地系统集群化模式主要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在一个区域里形成旅游目的地系统的聚集。旅游目的地系统不是一个产业,是旅游产业聚集表现的一种形态和产业的系统关系,包括旅游吸引物系统、游程系统、接待配套系统、管理系统、服务系统、销售系统等,这些产业的系统关系形成聚集和集群化发展。由于目的地吸引核心的不同,旅游目的地系统集群呈现出城市核心型、景区主体型、区域复合型、产业聚集型等不同形式和特点,不同类型的旅游目的地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发展模式:城市核心型。城市核心型旅游目的地,以城市作为主要旅游吸引力,并在城市里实现旅游产业要素聚集,同时与其他产业形成联动、互补关系。这类旅游目的地以北京、上海、大连、杭州等为代表。景区主体型。景区主体型旅游目的地,是以某个或某几个著名旅游区为基础和核心形成的旅游产业聚集区,如黄山、九寨沟、峨眉山、神农架、千岛湖等。景区主体型旅游区创建旅游目的地的关键在于,在增强核心吸引力的基础上,发展复合功能,形成产业聚集,并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形成个性鲜明的休闲生活方式。区域复合型。区域复合型旅游目的地是以一定空间内的旅游要素、游憩方式聚合为主发展成的旅游目的地,以旅游地市、旅游区县、旅游乡镇等为主要单元,是目前我国旅游目的地建设的主力军。产业聚集型。产业聚集型旅游目的地,是以特色产业聚集为依托,形成创新型吸引物而形成的。比如798创意园、茅台酒厂、义乌商贸城、横店影视城、瑞丽玉石城等,都是典型的其他产业集群化发展后,成为旅游吸引核,引导形成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二)休闲消费聚集的集群化模式休闲消费聚集的集群化模式,以休闲为核心,通过消费聚集,围绕某一个核心地区形成的各种消费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休闲商业综合体、城市休闲聚集区、休闲部落、休闲街区、休闲古街、休闲小镇、休闲古城古镇等。(三)专业化集群化模式旅游产业专业化集群化模式,强调业态的专业化,指旅游产业链延伸的泛旅游产业中某一种业态,在地域上的集中化,以该业态为核心层,吸引多家直接相关企业形成规模,进而带动间接相关企业的聚集,带动专业人才、专业技术、专业配套的聚集,形成该类业态的规模化发展,围绕地域、要素形成的主题化、专业化产业集群。旅游产业专业化集群包括核心层、直接关联层、相关辅助层。旅游产业的专业化集群较为常见的业态有:高尔夫、温泉、滑雪、会议、养老、养生、葡萄酒、美容、花卉休闲、户外运动等。(四)立体网络集群化模式立体网络集群化模式,不是一种产业、也不一定在某个地点形成产业聚集,而是多产业融合、多业态布局、多点支撑、立体网络化结构的旅游综合集群体。是在泛旅游产业理念下,依托旅游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聚集,超越传统旅游六要素的范畴,形成以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多产业、立体网络型产业集群。

旅游产业集群的模式

8. 旅游产业集群的整合肌理

旅游产业整合,必须依据客观的产业动力机制。以旅游为主导,带动其它与旅游相关的泛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由游客聚集到消费聚集,由传统旅游产业到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由泛旅游产业群体到泛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三个层次的递进过程。由游客聚集引导消费聚集,由消费聚集形成产业聚集,由产业聚集形成产业集群化发展,就是旅游产业整合依据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