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文章?

2024-05-15

1. 这是什么文章?

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 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⑽,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 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拓展资料:
《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散文具有“文眼”, 这是我国古代散文一条传统的艺术经验。唯有“眼”,题旨才会有隐显意境, 才会有虚实, 剪裁才会有详略, 结构才会有疏密。 《荷塘月色》是十分注重“眼”的安设的, 并且充分地使之成为构思的“焦点”, 也成为将作品的思想与艺术辩证统一起来的“凝光点”。
《荷塘月色》 一开篇就点出文章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接着写小路的“静”、月色朦胧的“静”, 来反衬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再接着以荷塘四周蝉声和蛙鸣的“闹”突出荷塘月色的“静”, 又联想到江南采莲的旧俗: 梁元帝的《采莲赋》和《西洲曲》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 进一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最后画龙点睛“: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含蓄地揭示出“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所在。文章这样的结构严谨细密, 脉络清楚,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可贵境界。散文的艺术魅力, 集中地体现在艺术构思方面。朱自清的散文在构思上是十分讲究的。缜密而严谨, 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有学者评论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散文如同“工笔画”, 景物描绘精雕细刻, 细腻传神。此言放在《荷塘月色》尤为确切。《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充分体现了朱自清先生散文“工笔画”的特点。
首先, 朱自清先生把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荷塘月色”细分为“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这一段以月色为背景, 重点描写荷塘的各样景;“月光如流水一般⋯⋯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一段以荷塘为背景, 重点描写了月色的层次变化。这样划分, 使景物描写得以细腻地进行。
其次, 朱自清先生对剖开来的“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作进一步的“精耕细作”, 从视觉(“弥望”、“不能见”等) 、听觉(“渺茫的歌声”、“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等) 、嗅觉(“清香”等) 等角度去描写对象的形状、色彩、大小、数量、气味、声音, 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这样, 就把景物表现得非常细腻。
再次, 在“月色下的荷塘”与“荷塘上的月色”两部分的描写中表现出朱自清先生高超的修辞技巧。《荷塘月色》第四、第五自然段短短 378字 仅比喻就有十一处, 另有拟人两处, 通感两处和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通感的运用巧妙而自然。这样, 就把“荷塘月色”描绘得细致入微, 形象生动, 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这是什么文章?

2. 看看这文章怎样?

10万彩礼只是首付, 每天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油盐酱醋医药保健还没有算上去,过节买花放假旅游, 生气要哄遇险要救, 何止五块五?

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居家过日子就不能这么算账了。

学者季羡林说过一句话, 大意:人一辈子就是承前继后, 做不到这四个字等于没有来过。

把两个家的好家风好传统好基因(当然也有不好的)接过来, 往下传,在家族的链条上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一个环节, 就做到本分应该的事了。

从物理生理角度讲,一个人接不住过去也传不到未来, 两个异性的结合才能达到, 这里面没有谁比谁更要讲知足, 从另外的角度说, 两个人都应该为上天安排在一起感到知足。

百年修得同船渡, 千年修得共枕眠。世界上60亿人, 成为夫妻多么不易, 且忘记 那10万元吧, 说不好听, 哪一天配偶病倒,枕边人倾家荡产交医药费,岂是十万元能解决得?

3. 这是什么文章

题目:锡饧不辨
正文:明①名医戴原礼尝②至京,闻一医家术③甚(21)高,治病辄④效,亲往观之。见其迎⑤求⑥溢⑦户(23),酬应不暇⑧。偶一求药者既⑨去⑩,走而告之曰:“临(11)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叩(12)其故。曰:“此古方尔(13)。”殊不知古方乃(14)饧(15)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16)!今之庸(17)医妄(22)谓(18)熟谙(19)古方,大抵(20)不辨锡饧类耳!
注释:
1 明:明朝。
2 尝:曾经。
3 术:技术。
4 辄:就
5 迎:迎接他出诊的人。
6 求:上门求诊的人。
7 溢:满。
8 暇:空闲。
9 既:已经。
10 去:离开。
11 临:等到。
12 叩:询问。
13 尔:同“耳”,罢了。
14 乃:是。
15 饧(táng):通“糖”
16 嗟(jiē)乎:唉,叹词。
17 庸(yōng):平庸,此指医术不高。
18 妄谓:胡说 。
19 熟谙(ān):熟悉。
20 大抵:大都。
21 甚:非常。
22 妄:胡乱。
翻译:
  明朝的名医戴原礼曾经到京城,他听说有一个医生医术非常高明,治病立即见效,于是亲自去察看情况。看见那些上门求医的人充满了门庭,忙碌得没有空闲。偶然一个买药的人已经离开,名医跑了上去告诉他说:“在煎药之前加入一块锡。”戴原礼听了以后心里感到奇怪,便询问那个医生是什么缘故,医生说:“这只是古代的药方罢了。”竟不知道古方说的其实是“饧”字,也就是糯米煎成的糖。唉,当今的平庸的医生胡说自己对古方非常熟悉,大多只是连锡、饧都分不清楚的人罢了!

这是什么文章

4. 这是什么文章

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温暖的名字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祝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5. 这是什么文章

《父亲的自行车》作者徐杰
1、写父亲的自行车 记叙文 行文和感情线索     
2、接送儿子上下学;辅导儿子的学习;看望生病的儿子     
3、“淡淡地”从语气的角度表现了父亲是个不善于表达感情的人,反映了父亲对独生子朴素而深沉的爱(或淡淡的语气,浓浓的父爱)     
4、父亲的自行车只是全文的线索,并不是全文的中心,全文的中心是“父亲是惟一……人”,而第③段所写的内容从不同侧面揭示了“我”崇拜父亲的原因,所以该段并没有脱离全文的中心。

这是什么文章

6. 这篇文章叫什么?

《关爱同学,从小事做起》

7. 谁看过这篇文章

给短文加一个合适的题目 
在作者眼中,成片的水仙花像----------,又像--------,一片风信子像-----------:蓝鸟的胸脯和翅膀像----------------。
“吃惊、震惊、欣喜若狂、默默无语”你觉得哪个词用在文中最恰当,请填入文中括号里。
怎样理解小木屋上的三个答案?请你逐个谈一谈。
在我们心中,成功是一个了不起的字眼儿,就如远方的一座雄伟的山峰,可望而难以企及。读完这篇文章,你对成功有了怎样新的理解?

1.山中仙境
2.成片的水仙花像一块美丽的燃烧的(地毯),又像小溪般的(金子),一片风信子像瀑布:蓝鸟的胸脯和翅膀像闪动的(宝石)。
3.震惊
4.人们在这种不可思议的奇迹面前,最想弄明白的就是时间人物地点原因,而三个答案刚好解答了这些疑问。
第一个答案是:一位妇人---两只手,两只脚和一点点看法;这是人物和原因
第二个答案是:一点点时间;这是耗费时间
第三个答案是:开始于1958年。这是起始时间
5.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成功,成功并不是为了展现给他人,而是对自身的陶冶。亲身实践自己的理想,一步一个脚印,不急功近利,成功总是会到来的。

谁看过这篇文章

8. 这是哪篇文章?

《鲁迅珍惜时间》
有人说鲁迅是天才,可他自己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鲁迅总想在较少的时间内为革命做更多的事情多他曾经说过:“节约时间多就等于延长一个人的生命。”他工作起来从不知道疲倦多常常白天做别的工作,晚上写文章,一写就写到天亮,他在书房里,总是坐在书桌前不停地工作,有时也靠在躺椅上看书,他认为这就是休息。
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不管斗争多么紧张,环境多么恶劣,身体多么不好,他仍是如饥似渴地学习,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有病的时间,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什么事病稍好一些,就动手做起来。他逝世前不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八十斤,可他仍然不停地用笔作武器,同敌人战斗。他在逝世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他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离开人世的那一天,从没学浪费过时间。
鲁迅不仅爱惜自己的时间,也珍惜别人的时间。他参加会议,从来不迟到,绝不叫别人等他。就是下着大雨,他也总是冒雨准时赶到。他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无缘无故地耗费别人的时间,和图财害命没有什么两样。。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