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开头有哪几种方式

2024-05-15

1. 作文开头有哪几种方式

第一整散交错,灵巧入题  若能掬起一捧月光,我选择最柔和的;若能采来香山红叶,我选择最艳丽的;若能摘下满天星辰,我选择最明亮的。也许你会说,我的选择不是最好,但我的选择,我相信。(《我的选择,我喜欢》)  整散句结合,能使句式灵活多变,增添文章旋律感和音韵美,给人一种审美感受。 开头用“月光”—“柔和”、“红叶”—“艳丽”、“星辰”—“明亮”构成铺排,色彩鲜明,有先“色”夺人之妙,兼具音韵之美。 第二细腻描绘,形象入题  我曾用水的眼睛审视生活,生活也曾如秋水般阴郁、遥远。阳光透过枫林洒下来,我顺着光束向上望,却似乎又看到一望无际的蒹葭,雾雪般的白色,水草般的柔软。在一片渺渺中我看到了妈妈的眼睛,看到了当年妈妈做出选择的那一刹那。(《让睫毛载来爱,载来幸福》)  描述性语言往往容易流于刻板和平淡,但如果考生能巧妙抓住特征,注意借鉴,灵活地加以创新,则能打破描绘的刻板和叙述的平淡,让形象的描述飘逸出令人心荡神驰的诗情画意。第三排比入题,先声夺人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浓烈,因为诚实,它变得醇厚;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因为守信,它变得悦耳;生活如画,或明丽,或素雅,因为诚信,它变得美丽。(《因诚信酿造生活》)  排比,能增加文章气势,朗朗上口,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用来状物,能景象纷呈;用来叙事,能酣畅淋漓;用来说理,能气势磅礴;用来辩论,能排山倒海;用来抒情,能汪洋恣肆。第四诗词开篇,凸显底蕴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是李后主的感悟;“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李清照的感受;“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地挥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是徐志摩的不舍;“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又是苏东坡的坦荡…… (《美丽的离别》)第五引文入题,典雅厚重  清代张潮《出梦影》中有言:“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yǒu)为知己。”当面对大海;面对着这片蔚蓝;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为知己呢?(《面对大海》)  引用前人文句,顺着引文的文气,巧妙引出话题。第六警句突现,启迪入题  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与死,除了那几声欢呼,几阵痛哭外,便再没了别的。那么,生与死之间的——生命呢?(《生命是什么》)  警句式的开篇令人注目。“生是偶然,死是必然,生死之间是生命”。凝练、平易、深刻、精辟。第七对话开篇,引人入胜  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涅磐前对从弟子说:“你看看我的牙齿,怎么样?”“都掉光了。”“那以舌呢,还在吗?”“还在。”“所以说,坚韧的东西总是比坚硬的东西强”。(《坚韧——我追求的品格》)  一则深透禅机的对话,引出了“坚韧”的内涵,推出了文章的观点。第八事例开篇,简洁铺陈  选择是难的,更何况是心灵的选择。高渐离为了荆轲,他选择了死;马本斋的母亲为了革命,她选择了牺牲;祝英台为了真挚的爱情,她选择了化蝶。在这友情、亲情与爱情之间的选择,他们是这样做的—— (《生死之间》)  文章开头以名人事迹简洁铺陈:高渐离为友情选择了死亡,用自己的头颅捍卫了“士为知已者死”的至理名言,成为千古奇士;马本斋的母亲选择献身,用自己的至情——博大母爱以殉人间大义,为儿子也为后人树起一座人格丰碑;祝英台选择了化蝶,用自己的灵魂升华了梁山伯的爱情,为有情人的天长地久树立了楷模。第九对称开篇,整齐明快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 ,  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 (《学会历史般的旁观》)  文章开头用一组对称句子,赋予蝶、蜂、花人的性情,通过生动贴切的拟人手法,形式与内容达到完美的统一。体现了考生高超的语言技巧。
总结考试时,写的作文很重要,一个好的作文开头会给审核老师留下一个好印象,所以这个作文开头很重要.一定要做到:1、整散交错,灵巧入题2、细腻描绘,形象入题3、排比入题,先声夺人4、诗词开篇,凸显底蕴5、引文入题,典雅厚重6、警句突现,启迪入题7、对话开篇,引人入胜8、事例开篇,简洁铺陈9、对称开篇,整齐明快
注意事项1.要向主题靠拢:要迅速明了文章主旨,尽快将文章的主题凸显出来,切勿含糊其辞,故弄玄虚,要让阅卷老师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引发老师阅读的兴趣。2.要短小精悍:简洁,切勿繁琐。要力求以最简明的语言将读者引入文中3.要有文采:开头力求避俗就新,引人入胜,给人以美感,让人能够得到美的享受。

作文开头有哪几种方式

2. htc g7 怎么设置照片路径啊?我需要相信的操作方法~~

楼主,其实照片就在存储卡里,打开存储卡,进入DCIM文件夹,再进入100MEDIA就可以找到了!去试试吧,希望对楼主有用!!

3. 如图作文

写景抒情,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满井游记》也不例外.文章的第二段用寥寥数百字描绘了一幅北国初春风光图:那里冰冻初解,水波粼粼,山色晴和,明净如洗;杨柳随风摇曳,麦苗破土而出;游人或喝茶饮酒,或唱歌骑驴,其乐无穷;鱼儿悠然嬉戏,小鸟怡然曝沙.这幅优美的暮春风景图中,渗透了作者的欣喜之情,作者犹如鱼儿,小鸟那样怡然自得.而这正是他"独抒性灵"理论的具体体现.袁宏道所处的时代,宦官擅权,政治腐败,朝内党派斗争剧烈.他既不参加斗争,又不愿同流合污,一生曾多次退守田园,寄情山水,以逃避现实.《满井游记》典型地体现了袁宏道这种"闲适"的思想. 2.抓住特征,字字珠玑. 作者写景抓住特征.第一段写北京气候的寒冷时,"余寒犹厉"的"犹"字强调了严寒的余威之烈."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句中的"作","飞","走"三个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寒风刺耳,沙石漫天的肃杀景象.两句中的"寒","冻"也集中地表现了自己欲出不能的懊丧,郁闷的心情.第二段中,"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一句,一"始"一"乍",把初春冰面开始融解,水波开始发出亮光的景象描绘得十分活脱,又透露了作者心情的解冻,融融的春意也来到了作者的心田."镜"的比喻,描绘出满井水光亮晶晶,乍暖还寒的特色."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一句中,"拭"字写出山色纤尘不染,鲜妍明媚的特点."倩女"的比喻,则进一步突出山峦的容貌姿色,仿佛一位刚洗脸梳妆过的少女一样,多美啊!再如"柔","披","惟"等字,也都用得十分准确传神. 3.善用比喻,贴切新奇. 文章写景用了多个妙喻.写水,"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由春风泛起河里的层层"鳞浪",很自然地联想到新打开的一面面亮晶晶的镜子.这个新奇的比喻准确写出了春天到来之时河水"清澈"的特点.波光与镜光都给人以冷的感觉,"冷光之乍出于匣",又极为贴切地写出了早春水冷的特点.写山,"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山峦被融雪洗后就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过髻鬟一样.这个比喻不仅写出积雪消融,山峦转翠,青山显得格外清新,娇艳的特点,同时还极富美感,充满神韵,真正形神兼备.写麦田,"麦田浅鬣寸许",早春二月,麦苗高约寸许,又时时在拔节,就像兽身上生长着的浅浅的鬃毛.这个比喻联想奇特,不仅写出了早春二月田野麦苗的形态,而且表现出春天是生长的季节这个典型的季节特征. 4.妙用衬托,起伏多姿. 袁宏道的游记十分注重结构上的变幻起伏,课文集中体现在妙用对比映衬的手法上.作者第一段极力描写北京气候寒冷,是用来衬托第二段满井风光的;用城内的"寒"衬托满井郊野的"暖";用城内的"冻风""飞沙走砾"衬托满井的水色山光,飞鸟游鱼;用囚于一室"欲出不得"的烦闷衬托游于满井山水中那种"若脱笼之鹄"的"悠然自得"的欢愉.
记得采纳哦

如图作文

4. 这张图来源那篇文章或者论文啊。我写论文急用,必须要写出处的。

实在不行,随便找一个论文放上去就行了,老师也不看你参考文章里到底有没有这个图
给你找一个
[1]李莹. 浅淡智能手机营销渠道的建设[J]. 商场现代化,2012,24:44-45.

5. 我的一张照片作文

一:
在我的相册里,有一张珍贵的全家福。全家福对同学们来说一定是很普通,但对我而言,却珍贵无比,仅此一张啊! 
我爸爸是个大忙人,经常出差,不在家。什么满月酒、什么家庭聚会通通缺席,偶尔在家吃顿饭,但那顿饭一定会很忙。因为总会有电话声在响,那铃声让人讨厌,甚至不舒服。有时候,我会觉得爸爸不在家,吃饭会更安静些。 
在我外公的“六十岁大寿”的宴会中,爸爸居然出席了。但我以为也和在家吃饭一样,那铃声会像鬼般地缠住爸爸,但出人意料的是:爸爸把手机关了。爸爸、妈妈和我在宴会上,都笑得如怒放的花朵般美丽,彩虹般多姿多彩。在吃饭前夕,我特意叫外公为我照相,我我们一家三口拍下幸福的时刻、美丽的瞬间。在那张照片中,我们三人的笑容不是虚情假意,而是每个笑容都是那么天真无邪啊!我还特意把那张照片拿去过放大呢。 
每当我想起爸爸是,只要拿出照片,脑海中就会出现那个画面,心中就会感受到父亲在我身边。 
此时此刻,我不再觉得那铃声是鬼,而觉得那铃声是那样的悦耳、动听,因为他证明了我爸爸十分能干,我为此而自豪!

二:
现在,每当我翻开相册,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就让我想起了红军,想起了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在我小小的相册里,有一张对我来说意义很深刻的照片。那是我们在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地方照的。   
  去年“五一”节时,我们全家正在商量到什么地方旅游,爸爸说:“要不今年来个红色旅游吧!就到泸定桥。”说走就走,我们踏上了红色之旅。一路上的风景很美,崇山峻林,云雾缭绕,感觉是到了人间仙境。经过几个小时的车程,终于来到了我向往已久的泸定桥。   
  泸定桥座落在四川甘孜州泸定县,乍一看,它不过就是一座架在大渡河上的普通的铁索桥。但当我听了导游阿姨的介绍后,让我对泸定桥有了重新的认识。原来,当年敌人为了阻止红军长征,拆掉了桥上的木板,并用机枪不停地扫射,许多的红军战士都牺牲在这里。但他们并没有气馁,而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铁链上爬行,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我也想到桥上去走走,可刚走到桥上,桥开始摇晃起来,我赶快扶到桥边的铁索链,看到桥下波涛滚滚的大渡河水,让我心惊胆战。想想红军飞夺泸定桥是如此的困难,让我对他们产生了由衷的敬佩。爸爸说:“我们在这里拍张照吧,留个小小的纪念。”咔嚓一声,我在泸定桥上留了个影。  
  现在,每当我翻开相册,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就让我想起了红军,想起了红军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三:
在我的写字台上有一张是十分温馨、和谐的全家福照醒目的立在那里。迄今还是十分新,因为那是我所珍惜的。  当时的我在上小学,对于节假日,只是单方面地想着玩。爸爸妈妈都一一满足。但是这一次却例外了,他们有事要回老家一趟,又因为我要读书,不能带我一同回去。出发前几天,她们让我的姨妈照顾我,并讨我欢心似的给我买了许多东西。我是知道的,她们要走了,我不愿耍脾气无赖似的缠着她们不让走,只是一脸的无奈。这对他们倒是一种欣慰。  终于,只剩最后一天了,明天他们便走了,这是我第一次与他们分离这么久。“珊珊,明天妈妈就要走了,你还有什么需要的吗?”妈妈用她最柔的声音问道。“妈妈你要走了,我能要一张照片吗!”我说着,用渴望的目光看着她。“当然了,你要什么样的呢?”妈妈十分婉转的问。“我要一张我、爸爸还有你的合影,就是全家福照!”我央求似的拉着妈妈的手摇了又摇。“好,你等会儿。我去找。”说完她起身要走。“不!”我一把拉住她说:“我要以前的,我要现在的,就今天。”妈妈看着我说:“好,等会儿爸爸回来我们就走,好吗?”“好!”我点了点头。  我拉着爸妈的手来到摄影馆。十分激动的与我最爱的爸爸妈妈在那儿完成了我的心愿。  第二天他们走了。在他们离开的二十多天里,我不知有多少夜里,抱着它、想着爸爸妈妈,渐渐入睡。睡梦中,又梦到我与他们一起生活的日子。  虽然这事已过去了很久,但这张照片始终是我的爱物。它是我心灵的寄脱,是我孤独时的抚慰。

我的一张照片作文

6. 我论文分为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附录,我的注释采用尾注方式插入,放在文档结尾。

由于尾注一般默认在文章的结尾。在插入尾注之后,再在后面添加其他文字,都会被当作尾注的一部分。例如,在以尾注的方式列出参考文献之后,我们通常还要在后面添加致谢之类的章节,但是发现新添加的章节在目录中没有显示!!怎么办呢?下面由我来告诉大家。(以word2007为例)
首先,将光标定位在正文的末尾(注意:是正文末尾,不是参考文献末尾)
其次,点引用菜单,点脚注面板的展开小三角,在弹出的脚注和尾注对话面板中,在“尾注”后面的下拉框中选中“节的末尾”
最后,在正文末尾,点击页面布局,点分隔符,分节符下一页
ok了!

7. 描写家乡文化的作文方式

我给出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开场,你可以描写一段你们家乡的风景,具体可以简单写一下四季的特点。
    其后,你的描写内容,可以和你的四季相结合起来,最后,可以以你们比较重视的节日结束全文。

描写家乡文化的作文方式

8. 论文:如何评价新闻传播出现的媒介审判问题?要求结合近年来出现的媒介审判的案例来说 媒介审判的原因意义.

  “媒介审判”的原初法律涵义西方学者认为:“媒介审判”是一种不是依据法律程序对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实施的非法的道义上的裁判,也叫“报刊裁判”(trial by news paper)。它的历史沿革是西方国家的法律审判实行大陪审团制度,陪审团由普通公民组成,如果大众传媒在开庭审判前就对案件或涉案的当事人做过多的报道和渲染,就会影响陪审团的公正投票,从而间接影响判决的公允。   典型的案例是:上个世纪中叶发生在美国的“谢帕德案件”。1954年6月4日美国的一个外科医生谢帕德(SamSheppard)被指控谋杀自己的妻子的凶手。由于当时在事发现场没有留下任何线索,使得案情无法开展。但是,民众和媒体的合理想象认定谢帕德医生是杀死其妻子的凶手。媒体为了炒作的需要,不断制造新闻,以此来刺激受众情绪,致使法院最终裁定谢帕德医生有罪。作为无辜的受害者谢帕德医生每年上诉,一直上诉了十二年,屡次被法院驳回。直到1965年,美国最高法院接受谢帕德医生的请求,重新审判,被判无罪。   我国学者魏永征认为,“媒介审判”是指新闻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等结论。“媒介审判”是对法院的审判权和犯罪嫌疑人的公民权利的双重侵犯。
  2009年5月7日发生的“杭州飙车案” 成为网络热点,在舆论与司法处于是非的泥潭中痛苦交锋中,许多新闻传播学者再次把眼光投向“媒介审判”现象。近些年来,在我国,无论是新闻传播界还是法律界的教授或学者都对“媒介审判”现象比较关注。笔者就这方面的研究论文在中国知网对“媒介审判”关键字进行全年跨库检索,时间从1998年到2008年,采取等距抽样的方法,时间跨度为2年,结果如图1—1。从图中可以看出,关于“媒介审判”现象的研究就目前而言,仍然是个热门话题,并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由于“媒介审判”现象是个新生的事物,许多学者对此的研究仅仅以个案作为研究切入点,很少从一个宏观角度对我国近些年来发生的“媒介审判”现象的流变进行详细的梳理。学者魏永征曾经在他的《新闻传播法教程》里有过这方面的梳理,不过,只是一笔带过,略显粗糙。本论文在充分调查文献的基础上,以“时间”为经度和以“媒体功能”为纬度进行立体性扫描,以期更深度地理解我国“媒介审判”现象的流变过程。


  一、媒体本位功能缺失时期中的“媒介审判”现象

  自新中国成立到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媒体主要作为党的宣传工具,其传播方式基本上以“说教”和“灌输”为主。过多的强调媒体的宣传作用消弭了媒体的本位功能,即媒体以传播信息为主。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一些政府官员和司法部门将媒体当作自己的传声筒,纯粹将媒体看作自己管理的工具,往往给媒体行政指令,先由报纸定性和预演,然后司法介入审判的做法更是成了惯例。媒体在这样长期的思维范式下,难免出现代替司法进行审判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我国“反右扩大化”和“文革”时期表现最为突出。当时的情形是新闻媒介已经演变为阶级斗争工具和专政工具的工具,新闻媒介可以凌驾于司法之上,直接宣布他人罪名,实行“专政”。“新闻审判”可谓登峰造极。 媒体特别是中央级媒体以社论的方式,来营造“不杀”或“不判”不足以平民愤的舆论攻势的情况,许多案件最后的结果都依赖于中央级媒体确定的基调,案件的走向和涉案当事人的命运也多由媒体决定。

  在此期间,典型的“媒介审判”案例有1955年“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是由最初的文艺思想的批判转化为对敌斗争的政治运动。媒体在这次事件中,扮演了它不该扮演的角色,出现了代替司法而“先行审判”的现象。当时报纸以“关于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材料”为标题公布了胡风和他的朋友之间通信摘编,判定胡风和其他有关人员都是反革命分子,然后才是对他们实行逮捕,而对他们的正式判决则是在十年以后。 比如《人民日报》从1955年5月18日开始到7月初,每天都以半版或一版的篇幅发表“揭露”和批判文章。该报的专栏标题,先是“提高警惕,揭露胡风”,后改为“揭露和谴责胡风反革命集团的罪行”,进而改为“坚决彻底粉碎胡风反革命集团”,最后改为“坚决肃清胡风集团的一切暗藏的反革命分子”。一些文章标题带有严重的“审判”色彩,比如有:《这是个革命同反革命的斗争》、《不是作家,是阴谋家》、《胡风是最阴险的阶级敌人》、《胡风——反革命的灰色蛇》、《披着人皮的豺狼》、《胡风,你的主子是谁?》、《胡风是蒋介石的忠臣肖子》、《胡风是人民的死敌》、《我们决不能容忍》、《讨伐胡风》、《严惩胡风》等。

  二、传统媒体舆论监督功能复兴时期的“媒介审判”现象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媒体的本位意识开始觉醒,及时报道信息成了媒体生存的法宝。与此同时,媒体融入市场的改革也逐渐走人正规。由于我国处于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初期,我们的法制建设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力的情况大量存在,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便凸现出来。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大型时事评论节目《焦点访谈》的出现,标志着传统媒体舆论监督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峰。《焦点访谈》节目创办之时,适逢我国“二五”普法工作正进入关键性的后半阶段,很自然,节目关注的主要议题是涉及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当然,司法不公、司法腐败凸现,这是广大群众反映最强烈的主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