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新思路(2)

2024-05-14

1. 探析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新思路(2)

 探析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新思路
                    
          5.教学模式固化,学生创新能力有限       现在很多研究生的课程仍然采用大学生的培养模式:老师讲授,学生听课,然后考试决定学习所得。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老师与学生的交流不足,同时也缩减了学生学习知识的范围,对研究学术问题有一定的局限性,也起不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用。        三、改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措施        1.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充分体现层次性,围绕学科领域前沿展开,本硕博课程体系设置呈现递推式,要与本科拉开距离       现今应届生考研率上升趋势显著,本硕、硕博一体化设计有其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无论研究生毕业是踏入社会,还是继续深造,了解前沿知识必不可缺,这样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有其推动作用。       2.课程体系的改革要体现研究生个体化特征,不能全面统一化       虽研究生扩招呈“大跃进”之象,导师培养研究生也不能呈现“放羊”趋势。研究生教育学制的缩短,必须对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体系都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培养目标要个人化,要有不同的定位,根据培养目标来调整课程体系,不仅要改革课程的结构和内容,重新安排课时数,也要加大课程实践的比重,不仅要培养学术型人才,而且要加大培养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要保障研究生的教育质量就更不能以一概全,要体现研究生个性化的特征。要加大研究生任选课程的比重,重视与其自身实际相切合,形成个人的课程体系,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学术研究水平。       3.在教学内容方面,学校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培养       具体改善措施如:增加一些其他学科的专业基础课,扩展学生的视野范围;增加一些兴趣小组,使每个学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通过一些研讨小组还可以互相交流专业知识,增加知识面;多渠道引进人才,促进导师队伍多元化,通过与国外知名院校合作,聘请外籍教师担任研究生导师或兼职导师,增进国际间学科交流,从而完善教学制度。同时应注重经常组织开展一些学术活动,特别是那些密切联系实际的科研活动,从而提高学术氛围,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 学校应该注重行业发展变化,关注市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而培养出高质量的基础扎实、有创新精神的毕业生       研究生不仅应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理论结合实际,注重实践活动的开展。应该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科研项目中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暂时没有科研项目的导师所带的学生,可以发挥导师组的作用,让他们加入导师所在团队。       5.改变教师的一人讲课模式,注重激发学生主动阅读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和开拓能力       研究生培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一批具有独立思考问题、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社会科研人才,而固化的教学模式不适合培养研究生的这些能力。好的教育是能倡导个性发展,激发个人兴趣,不要寻求同样的育人模式,应让学生自由发挥,各显其能。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要重视创新,重视跨学科课程的学习。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应严格服务于培养目标的需要,要有创新,创新是社会进步和知识发展的标志。在知识社会里,创新性人才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注,相应地,研究生教育也需要培养出大量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素质的人才。当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体现出两个方面的显著特征:既走向高度分化,又走向高度综合。新的学科生长点与重大突破性科研成果往往产生于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之中。研究生的教育重在创新,而创新点多发生在不同学科的交叉领域,创新的前提是必须要重视跨学科课程的学习。而且当代许多重大发现和科研成果的取得都依赖于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比如2003年诺贝尔医学奖的获得者是物理学科和化学学科的学者。        四、结论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招,研究生教育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一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对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培养个性鲜明、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受用人市场欢迎的学生,从而形成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层面”的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毅.研究生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       (3):96-97.       [2]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43-46.       [3]李安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冶金教育,       2008,(3):69-70.       [4]樊社新.浅谈理工科研究生的课程设置[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46-48.       [5]朱永东.理工科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现状调查及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0):39-42.       [6]罗尧成.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05,(11):61-67.       [7]罗尧成.论研究生教育课程目标的价值指向及其构成要素[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7):29-33.
     
  ;

探析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新思路(2)

2. 课程改革的改革

 (1)建立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均权化管理体制。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国家统一的课程设置,全国中小学基本上沿用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课程改革的步伐日益加快。从1999年开始,正式提出要建立新的基础课程教育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开发体制。基本模式是:——国家课程。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主体部分。——地方课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等。——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为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进行的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虽然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主体各不相同,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实际上是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权力主体共同完成的。(2)实行统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的教材管理制度我国中小学教材建设与改革的目标,并不是走向完全的绝对的多样化,以多样化取代统一性,而是统一性与多样化相结合。应这样来理解教材多样化:其一,不同学科的教材,要从本学科性质、特点出发,实现多样化。其二,多样化不等于地方化。其三,多样化不等于数量化。本质在于特点、在于层次、在于质量、在于选择、在于效益。(3)鼓励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编制 (1)建立由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构成的课程基本结构(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实行学分化管理(3)在学科课程的基础上,丰富完善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 (1)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教育是为每位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打基础的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选拔教育,其课程内容和要求应该是基础的和有限的,不能任意扩大、拔高。基础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课程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以促进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2)加强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实用化、人本化与本土化(3)注意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课程内容的协调整合正规教育指学校教育或者制度化的教育;非正规教育则指“任何在教育体制以外进行的,为人口中特定类型的成人及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的、有系统的活动。

3. 课程改革

      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为的是活化、动态化,用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来引领、推动教学改革;回应“双减”要求,用典型内容实现育人任务,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关照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特别是核心的、关键的概念、原理,基本方法、价值;核心概念、原理、方法、价值观可以不断扩展、深化,既是联结学科内其他内容也是联结其他课程的纽结:更重要的是,这些核心概念、原理、方法是有序组织学生活动的要素。通过结构化的内容,让学生进入到课程中,成为课程设计的核心关切要素,成为教学主体;结构化要求教材及教学必须整体把握教学内容,以整体有序、多样综合的方式挖掘和体现不同内容的教育价值。
  
  
      在作业设计中,以学生的发展水平为切入点,为学生设置符合其“最近发展区"的任务,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参与到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来,实现作业功能的最优化。三是形式要丰富多样。除了书面作业外,还应设置如课外阅读、对话、观察、访谈、操作、实验等阶段性、探究性、实践性的作业。作业形式应根据学科特点、学生学习水平、年龄特征和兴趣等有所选择、有所侧重。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教育教学改革更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长期工程,不能奢求毕其功于一役。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的文件,这些文件为改革提供了方向和理论指导,但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取决于每一个地区、每一所学校甚至每一名教师的落实情况。只有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在党的教育方针的指引下,不断创新,锐意进取,才能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取得实效,才能真正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目标,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使命的时代新人。

课程改革

4.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一)

一、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
  
 (1)实施素质教育——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
  
 (2)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3)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
  
 (4)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
  
 二、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三、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四、新的教学观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①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②教学关注学科更要关注人。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
  
 (3)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五、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
  
 (1)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学生自主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
  
  
 (2)探究学习。以问题为依托,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特点表现为:①主动性;②问题性;③开放性;④生成性和创造性。
  
  
 (3)合作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的方式。
  
  
 六、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1)主动性(首要特征);(2)独立性(核心特征);(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

5.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一、运筹学学科特点 
    
    运筹学是应用分析、试验、量化的方法,对经济管理系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统筹安排,为决策者提供有依据的最优方案,以实现最有效的管理其核心是研究优化的理论与方法。运筹学内容丰富、分支众多,已经形成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领域:运筹学应用、运筹学科学和运筹学数学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将运筹学课程列为经济、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运筹学课程已逐渐成为应用数学、管理科学、工程管理、系统科学、信息管理、计算机、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因此运筹学课程必须既能满足理工类专业的教学需要,又能兼顾经管类等专业的要求。
     运筹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定量分析。 运筹学使用各种数学工具和逻辑判断方法,对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来的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为管理和决策提供定量化的决策支持。
     (2)最优性。 所谓最优,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从空间上来讲,寻求整体最优;二是从时间上来讲,寻求全过程最优。
     (3)实用性。 运筹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运筹学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工程优化设计、工程优化控制、计算机和信息系统、城市规划和管理、资源综合利用, 环境治理等。
     (4) 多分支性。 由于运筹学是面向实际问题的,因此运筹学形成了很多分支,而且还在不断的向前发展。运筹学的分支包括线性规划、整数规划、非线性规划、目标规划、图与网络模型、存储论、排队论、对策论、排序与统筹方法、决策分析、动态规划、预测、搜索论、随机服务理论和可靠性理论等。
     (5)以计算机为工具求解问题。 由于实际问题通常变量较多,运用运筹学理论手工解决实际问题时,计算工作量非常大,且常常容易出现错误, 因此应该借助于计算机工具求解。实际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运筹学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在实践中的应用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本校的运筹学课程授课对象为理科专业(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专业)、管理学科专业(包括管理科学、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物流管理、工商管理、金融管理专业)以及工科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工程专业)的本科大学生。理工科专业学生是理科生源,管理类专业中除部分专业为文科生源,其余专业又为文理生源兼有。相比而言,理科生源学生数学基础较好,文科生源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如何做到在同一时空内,让学生们都能认识、理解、领会和掌握该门课程,并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而解决实际问题,真正达到这门课程的学习目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一些尝试与改革。目前,我校在运筹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以下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厌学现象较普遍。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功利性日益增强,只对他们认为有用的课程感兴趣,而对其它课程则仅仅追求达到学分要求。学习的主动参与性不够,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很难主动和教师形成互动,整体学习效果一般。他们将学习重点放在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上,甚至连计算方法和步骤也采用死记的方法。
    2、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有待加强。运筹学是一门实用性课程,很多老师在授课时,采用传统的板书讲授法,教学手段不够灵活,信息量少,如讲解线性规划中的单纯形方法时,一节课画一张单纯形表,解一道迭代三次的题目时间可能就不够用了,教师只在黑板上孤立的画表格,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师生互动性差,教与学信息反馈不及时,很难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实验教学和案例分析重视不够。由于大部分教师是重点高校数学专业出身,在给本科生上运筹学课程时,过多注重定义的解释,定理的推导,手工演算的培训上,对应用运筹学的理论、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讲授不多,从而造成学生对运筹学的基本理论、模型求解方法多有较好的掌握,但当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却都显得茫然无措。很少有运用运筹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不会用运筹学优化软件(如lingo、lindo、mathematic、matlab等)求解最基本的运筹优化问题,更难去解决实际问题。
    4、课程考核方法比较单一。通常是以学生平时作业加期末考试成绩作为考核学生学习运筹学课程效果的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只会套用书上算法,机械的进行手工计算,忽视了运筹学课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目的,偏离了运筹学的本质。
     三、教学改革建议 
     1、分专业教学,体现专业特色。 
    不同的专业,需要不同的运筹学知识,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的,分类设置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方法,并有所侧重,如应用数学专业更应强调运筹学数学和运筹学科学,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算法的证明和原理推导,还应具有一定的编写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掌握运筹学的基本优化理论和优化方法,掌握课程各主要分支的模型、基本概念与理论、主要算法及其应用;经管类专业运筹学更应强调运筹学应用和运筹学科学,教学目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原理的掌握以及基本方法的应用上,使学生通过运筹学课程的学习,能够运用运筹学的思想、原理、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加强实践教学,采取多种灵活多变的实践方式,解决实际应用领域中的某些实际问题,为学生进一步从事该方向的学习与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对教学手段、方式进行改革。 
     (1)采用启发式教学。 
    学生的学习态度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过程应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整数规划的分支定界法时,对于举例求解约束条件只有两个的例子时,可以选两个层次不同的同学当堂练习,启发学生用图解法求解,从而鼓励学生举一反三,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2)改革教学手段,运用最新科技成果,突出应用性。 
    传统教学模式的板书时间,对学生来说也是一段休息、思考准备的时间,但有时显得单调和低效、课堂信息量少,而且可观性差。对于运筹学这类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推理和运算复杂的综合性学科的教学活动,还应该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组合应用,实现运筹学课程教学的优化须借助多媒体、互联网等最新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进行交互式教育,使学生及时了解运筹学发展动态,领悟新思路、掌握新方法,增强运筹学课程的前瞻性和应用性。应用这些最新科技成果辅助教学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增加学生接触实际问题的机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更好地为实际应用服务。
     (3)改进教学方式。 
    变传统单一的课堂讲授为课堂讲授、专题讲座、计算机实验、参与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举办专题讲座能较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运筹学的发展方向与前沿动态,为培养具有全球化视野的国际性人才打下基础;开展计算机实验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主要是通过创建计算机能识别的运筹学模型、编写运筹学算法程序和运用计算软件去求解模型这三个环节去实现;参与社会实践则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运筹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社会生产实践的活动中接受检验,使学生亲身感受学习本课程的实践需要和社会价值,在实践中增长见识和才干、获得成就感。
     (4)建立多种联系方式和学习的平台。 
    建立基于校园网的交互式网络平台以学校的校园网络为基础,建立起师生交互式的网络交流平台,教师将电子教案和其他教学资源放在网络系统里,供学生查阅、复习或下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技术,给学生任课教师的联系方式,通过qq,e—mail等现代科技技术加强联系,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加大案例分析和建模培训力度。 
    单纯的讲解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和例题,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运筹学在理论上很完美,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需加强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具有以下鲜明特点:第一,目的性。第二,真实性。第三,结果的优化性。加强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运筹学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加强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培养;通过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们动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共事的能力和沟通交流的能力。
    一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课外科技活动之一,而数学建模的主要方法都来自于运筹学的内容。目前来说,建模竞赛几乎受到了所有高校的高度重视,我校从组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以来,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和兄弟院校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本校实际,将数学建模带入课堂,适当介绍建模竞赛的历年考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竞赛,通过竞赛来带动运筹学的教学。
     4、改变考核方式。 
    考试是检测教学效果和促进教学的一种有力手段,但是传统考试方式考核的只是理论知识与解题技巧,而运筹学的考核重点应该是学生的优化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与其他课程相比,运筹学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开放的、多样化的。课程的考核方式应当既要体现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力,还要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因此在成绩考核方面应当包括基础知识考核、实践能力考核、创新能力考核等方面。基础知识考核用来加强学生对基本理论、算法的理解及应用,主要是通过学生对每堂课的课后习题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考察;实践能力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初步的数学建模、应用运筹学理论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做几道应用型的题目,并且只建模不必非求出解;创新能力考核主要是通过布置几道优化方面的数学建模案例,引导学生用学过的优化方法求解,不仅要建立数学模型,还要能运用相关优化软件求解出精确的结果。
     5、适当介绍分支由来和现今理论前沿。 
    不同的运筹学分支有各自的特点和经典方法,如线性规划的单纯形法、非线性规划的kuhn—tucker条件,对策论的划线法,这些经典方法都有着各自的创始人和来龙去脉,通过对各分支名人和历史的介绍有助于学生把握运筹学的发展史,从宏观上对运筹学各个分支有整体的认识。同时,通过名人的介绍还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运筹学的主要目的是在决策时为管理人员提供科学依据,是实现有效管理、正确决策和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方法之一。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要求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运用运筹学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能力。我们相信通过对运筹学课程教学做一系列的改革,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现代教学技术的辅助作用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既掌握基本的理论与方法, 又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取得令人较满意的教学效果。
  ;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6. 如何深化课程改革

随着《纲要》的颁布实施,课程改革风起云涌,各种课程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担负着课程实施重任的幼儿园如何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避免改革中的“盲从”与“不从”,是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我园一贯把课程实施作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重要环节,进行了大胆探索与超越,形成了具有我园特色的园本课程。 一、课程内容的选择:博采众长+生成 课程改革,是一种发展,是一种扬弃,而并不是对过去的课程实行全盘否定。一刀切式地舍弃过去的课程,并不符合现有课程改革的精神、过去我园一直实施的是分科课程,纲要颁布后,我们感到实行课改的必要性,于是决定从2002年实施新课程。 在选择课程内容时,我们坚持“博采众长+生成”的原则。具体做法: 1.甄选。 幼儿园抽调骨干教师成立“课程改革中心组”,认真阅读各出版社出版的各种课程,如综合课程、整合课程、活动课程等,甄选出一套比较适合我园园情的一种课程,作为幼儿园基本课程。基于任何一种课程部具有一定的地方性和代表性,不可能全盘照搬。教师们认真分析基本课程,将不适合我园实施的内容删去,留下适合的内容。 2.整合。 全园教师以年级组为单位,找出本年级组分科教材中的经典内容,找出除采用为基本课程的内容以外的其他适合我园实施的内容。由园长室整理成一个经典内容教材库,发到每一位教师手中。 教师在实施基本课程时可以将这些经典内容有机纳入相应的活动中,也可将整个的主题活动纳入计划中。 3.生成。 这一部分包括:教师在实施课程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兴趣突发事件等生成的内容,例如我园的地方课程。我园地处长寿之乡,花木盆景之都,教育资源丰富。从历年长期的积累中,我园组织教师梳理了一套大、中、小地方特色课程,每一学期历时一至两周时间。 我园根据一线教师工作的实际情况,妥善把握教材内容与生成内容的比例,坚持以教材内容为主,生成内容为辅。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过程的实施:分工合作+目主 一个新课程的实施,操作中总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包括教师受习惯影响而产生的对新课程的抵触,以及从理念到行为具体的操作方法等。 根据“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教育资源的作用”这一实施原则,我们采用“分工合作+自主”的方法实施课程,使教师们以更快的速度走进了新课程,同时也有效地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7.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制定国家课程标准要依据各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创新与实践。 以分科课程为主。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课程标准应有不同水平的要求,在开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两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新课程改革的课程标准

8. 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理念与实践探索

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基础是理清研究生培养的科学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改革实践。中国农业大学在国家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和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导下,进行了积极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实施了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深化改革。现已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并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主要措施是:
 
 第一,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明确培养定位,调整学制和培养方案。
 
 按照社会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和少量的高水平研究型人才的要求,我校调整和明确了研究生培养定位:硕士生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博士生教育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为落实这个理念,我校进行了学制等一系列调整,不仅促进了博士生学术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也强化了硕士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培养。我校的应用型硕士生培养“科技小院”模式,在全面提高硕士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第二,树立科学的选材观,推行硕博连读,实行博士生招生申请考核制。
 
 招生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选材的过程,就是要在那些自己愿意继续攻读的本科毕业生中,把那些最具备“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挑选出来,招收为研究生。
 
 我校的研究生招生改革,主要体现在博士招生方面。一是鼓励学生进行硕博连读,目标是使硕博连读生占到绝大比重,从而加强博士生培养的连续性。二是对社会招考实行全面的申请考核制。由于改革方案设计比较周密,落实执行比较细致,因此进展的过程非常顺利,达到了预期效果。
 
 第三,树立科学的选师观,淡化与职称挂钩的博导称号概念,实行以岗位能力为评价指标的招生资格审核制度。
 
 我国长期以来,把博士导师当作一个头衔和学术职位,只有正教授以上的才能够担任。这种仅与职称关联并且固化的博导资格,使得一些优秀的青年副教授不能招收博士研究生。我校改革的目的,就是把每年有限的博士生招生指标,分配给学术水平最高、培养条件最好的老师。主要措施是赋予副教授与教授同等的招生资格。这样,使得更多的优秀副教授获得博士招生资格和指标,而那些竞争力不强的教授则暂停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