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 |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

2024-05-15

1. 《金字塔原理》 |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

这是表达的逻辑这一主题下的最后一章,在第一章时我曾对为什么表达时用归纳的逻辑胜过演绎的逻辑,这一章节有所回答,但是对于如何实现这一步我依然感到棘手。况且在日常写作的过程中,很少会去注意自己是在用演绎推理还是归纳推理。这篇文章将分别介绍他们并做出比较。
  
 1.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是一种不错的思维方法,但是用于写作表达时却显得笨拙与繁琐。
  
 演绎的过程可以这样概述:
  
 已经存在的某种情况,另外一种相关情况(这种情况是争对前一情况的主语或谓语则两则情况相关),说明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时隐含的意义。
  
 或:
  
 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现象,产生的根源,解决方案。
  
 读者在阅读使用演绎法组织的文章时被迫也要进行思考,那么读者需要进行一系列思考之后(重复读者的思考过程)才能找到解决方案。倘若使用的是归纳法的文章,读者可以剩下不少力气。当然演绎法容易理解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演绎的方法。但是如果读完十几页才能找到演绎推理的第一步的情况下,读者就无法快速理解演绎推理的逻辑。因此我们要尽可能把演绎推理放在尽可能比较低的层次。
  
 此外当读者更关系怎么做的时候我们用归纳法构建金字塔,当读者更关心为什么的时候,我们用演绎法更合适。
  
  2.归纳推理 
  
 归纳推理更多的是使用创造性思维,我们需要具备如下两项技能。
  
 1.正确定义一组思想,或者说是找到一个能够概括改组所有思想的名词。
  
 2.准确识别并剔除不相称、不属同类、无共同点的思想。
  
 在归纳推理后我们可以自下而上的提问,通过ABC,可以推断出D吗?
  
  3.二者区别 
  
 归纳过程中,通常保持主语不变,改变谓语。或谓语不变,改变主语。归纳推理是根据各中的相同点得出结论的。
  
 而演绎关系的建立,要求推理过程中的第二部对第一步做出评述,并推断出一个结论。

《金字塔原理》 | 演绎推理与归纳推理

2. 金字塔原理(一)-演绎推理和归纳法

近日读《金字塔原理》,这本书对于商务写作甚至普遍的写作,演讲,PPT演示等都有重要的指导。
  
 作者在书里用不小的篇幅专门讲 演绎推理和归纳法 ,这是两种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 在组织思想时,归纳和演绎是仅有的两种可能的逻辑关系。 在写作中正确运用这两种不同方法,可以让你的写作水平更胜一筹。
  
  演绎推理法 :陈述A,B针满足A的一个属性,得出结论C。
  
 举个最简单的栗子,
  
                     A: 一下雨就堵车
  
                     B:今天下雨了
  
                     C:所以今天堵车了
  
 或者,
  
                    A:鸟会飞 因为鸟有翅膀
  
                    B:我有翅膀 我也会飞
  
                    C:我是鸟
  
 可以看出,演绎推理是:根据既有事实,和满足既有事实的条件推导出结论,这是一个逐步推导的过程。
  
  归纳法 :A,B都满足C,可以归纳出结论D。归纳法平时最常用且易于理解,
  
                  A:50岁以上女性骨质疏松比例高
  
                  B:5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比例高
  
                  C:50多岁以上人群容易骨质疏松
  
 运用金字塔原理进行写作时,每一层的内容都是其下一层N个内容的概括,每一层内容都是对其上一层内容的说明。
  
 在文章中,归纳法更容易被读者理解,让读者不费劲就能get到作者想要传达的内容,所以更推荐归纳法。
  
 那么演绎法呢,在每一个小层次的内容上,可以用演绎法,演绎法符合一般人类大脑的思维过程。但是演绎法如果用在金字塔较高层级,会增大读者理解难度。
  
 
  
  
 
  
  
 
  
  
                    
  
       

3. 《金字塔原理》-05-演绎推理与归纳

 条理清晰的文章,必须能够准确清晰地表现同一主题思想下的思想组织间的逻辑关系。
   金字塔中的思想以3种方式互相关联——向上、向下和横向。位于一组思想的上一层次的思想是对这一组思想的概括,这一组思想则是对其上一层次思想的解释和支持。同一组的思想之间存在着逻辑顺序,具体的顺序取决于该组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演绎推理关系,还是归纳推理关系。
   这两种逻辑推理方式是建立思想逻辑关系仅有的两种模式。那它们之间的区别和应用分别是什么呢?
   演绎是一种线性的推理方式,最终是为了得到一个由逻辑词“因此”引出的结论。归纳推理,是将一组具有共同点的事实、思想和观点归类分组,并概括其共同性。在演绎过程中,每个思想均由前一个思想导出;而在归纳过程中则不存在这种关系。
   因为演绎推理比归纳推理更容易实现,人们在思维时会更多地使用演绎推理。但在用于写作时却显得比较笨拙繁琐。
   演绎法具有三段论的形式——即由一个大前提和一个小前提推导出一个结论的论述形式。
   要完成演绎推理过程,需要完成以下3个步骤。
   演绎推理也可以是以下三个步骤
   由于演绎推理非常繁琐。作者建议我们在关键句层次上尽量避免使用演绎法论述,尽量用归纳法取而代之。因为 归纳法更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而读者在阅读用演绎法组织的文章时,因为这种逻辑关系,会感到被迫的进行思考。这种感觉就好比对读者说:“我费了很大的劲才找出解决方案,我必须让你知道我付出的辛苦劳动。”
   归纳推理比演绎推理难的多,因为归纳推理更需要创造性的思维。在归纳推理时,大脑首先注意到若干不同的事物(思想、事件、事实)具有共性、共同点,然后将其归类到同一个组中,并说明其共性。
   在用归纳法进行创造性思维时,须具备以下两项主要技能:
   当你进行演绎推理时,推理过程的第二个思想必须是对第一个思想的主语或谓语的评述。如果不具备这一特点,就不是演绎推理,而是归纳推理。
   需要注意的是:大脑对归纳论述和演绎论述的完整性有一种预期,读者的这种预期会使读者将思维投射到前方,预测作者的下一个句子,如果读者预期的结果与作者实际的表述不同,读者就可能会感到困惑、不解、烦躁。因此,你应当在呈现归纳或演绎过程之前,先告诉读者你的主题思想,以使读者能够轻易地跟上你的思路。

《金字塔原理》-05-演绎推理与归纳

4. 金字塔原理之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的基本步骤:
  
         ·阐述世界上已存在的某种情况。
  
         ·同时阐述世界上存在的相关情况。如果第二个表述是针对第一个表述的主语或谓语的,则说明这两个表述相关。
  
        ·说明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时的隐含意义。
  
         演绎推理也可以是以下步骤:
  
         ·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现象。
  
         ·产生问题的根源、原因。
  
         ·解决问题的方案。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是两个重要的推理逻辑模式。演绎推理更加简单,人们思考时习惯用演绎推理,解决问题时习惯用演绎推理,但是在写作时演绎推理比较笨拙,超过三步的推理过程将增加读者的难度。在金字塔结构的较低层次中使用演绎推理是合适的,读者也很容易理解。在较高的层次上,归纳法比演绎推理更加容易理解。

5. 求金字塔原理归纳推理的题,谢谢了

思维探索者:我们需要演绎与归纳 神奇的“金字塔原理”
思考是归类分组的过程。设想一下我们所有学过的知识为什么到真正用到的时候却始终想不起来了呢?因为学过的知识因为缺少归类分组,所以在大脑中杂乱无章,当需要用的时候,大脑检索时需要耗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最后可能导致死机。学过计算机的都知道数据库有数据库管理系统,方便数据的管理和查询。而我们的大脑也是存储数据的,那我们如果能够创建一个“大脑数据管理系统”出来,那在记忆和使用学过的知识的时候就方便多了。“大脑数据管理系统”并不是一个实际存在的东西,那是在学习的时候对知识进行归类分组,并为每个分类和分组创建“索引”。有了索引的数据表查找效率自然快了许多。
上一段是将知识通过归类分组输入到大脑中存储,而我们与别人沟通的时候不但要输入到大脑,而且要经过大脑的系列分析,重新归类分组从大脑输出表达出来。从大脑输出的过程也需要归类分组,比如教学,讨论,写博客等等,都需要先在大脑中有个大框架,然后将大框架细分,细分到一句话为止,有点类似于计算机算法设计中的递归思想。先讲两个概念: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演绎推理:在演绎推理中,每一个思想均由前一个思想导出。
归纳推理:在归纳推理中,不同的思想间具有共性。
金字塔结构
回想高中的时候做过的数学证明题,已知条件为①和⑤,需要证明结论⑥成立。推理图如下:


上图中①②③第一层,④⑤是第二层,⑥是最高层。每一层中单元之间的关系只有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关系,①②③之间的关系为演绎推理,④⑤之间的关系为归纳推理。
层与层之间的关系为疑问/回答的关系,③④,④⑤⑥之间的关系就是疑问/回答的关系,比如回答 为什么,如何,你怎么知道等问题。由于上图类似金字塔,所以称为金字塔结构。
当我们写文章是要向读者表达观点,而且详述观点的依据的时候就应该如上图所示从上往下,自顶向下(软件工程思想),到了金字塔结构的最底层的每个单元也就只有一句话或者一段话了。如此,一篇文章的思想和论点也就能够表达清楚了。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这两种思维方式是大脑重要的“思维模式”(用模式这个词可能更符合软件技术人员的口味),而它就像是金字塔的不同视角,我们知道,金字塔结构是最稳定的结构,也是最优美的结构,它是对称的,简单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用这两种角度来观察,来推导,来思考。--这就是神奇的“金字塔原理”。
可见,“金字塔原理”在我们的工作中,生活中是多么的普遍,书是人们的思想表达,经验总结,更是作者思维方式的体现。我们读书不仅需要明白书里面讲了啥,还要明白书中内容的表述方式,内在联系,作者的思考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白读书的真正意义。如果按照这种思路去读书,那么“书读百篇“,也就”其义自现”了,明白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很多共通的道理。
演绎与归纳
通常我们有两种途径认识事物,一种是演绎,另外一种是归纳。
演绎是从一般性的原理出发,根据某些逻辑规则,推导出特殊性或个别性的知识。在一般的情况下,演绎推理的结论,在不超出前提的条件下,如果前提是真,那么其推理结论也必然是真。所以,演绎推理方法,是一种必然性的思维活动方法。如:
所有人是会死的,苏格拉底是人,所以,苏格拉底是会死的。
前两句是前提,陈述被设定为真的事实。演绎过程是从前两句推出第三句。用休谟的术语说,有效的演绎推理属于推理的真理。
上面两个条件句都是不确定的——在某地可能存在着不死的人,苏格拉底也可能是另一个星球上的生命。于是,不确定性由前提传递给了结论。演绎本身是同逻辑命题一样确定无疑的。
演绎推理的独特之处在于,前提中的具体内容与推理过程无关(只要前提真,推理就为真)。
我们见到一只乌鸦;而后又见到一些乌鸦,都是黑色我们从未见过不是黑色的乌鸦。从而得出“所有乌鸦是黑色的”,这就是归纳推理,或者说从个体属性推出群体属性。
归纳是从特殊的或个别的事实出发,概括出一般性的知识;归纳是一个倒退过程,归纳不是从一般性原则出发并将之应用于具体场合;相反,归纳是从具体场合出发得出一般性原则(从个体属性,推出整体属性)。
归纳又可分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上面的例子通过见到许多的乌鸦都是黑色(不是全世界所有的),推理出乌鸦是黑色的,这是种不完全归纳,因为全世界的乌鸦不可能全都见过。另外一种是完全归纳,是指能观察到某一事物的所有个体都具有某一属性时,从而推理出某一事物具有某一属性。
我们日常活动中多数情况下都采用的是不完全归纳,因为你很难观察到某一事物的所有个体。这样来看,不完全归纳存在主观性。弗兰西斯•培根主张:“寻求和发现真理的道路……是从感觉与特殊事物把公理引伸出来。然后不断地逐步上升,最后才达到最普遍的公理。”他具体地拟定了著名的三表法即“存在表”、“缺乏表”和“比较表”,力图排斥归纳过程中的玄思妙想,以求获得“客观”的规律。穆勒在培根的基础上重新创立了一套归纳逻辑体系,使归纳法达到某种形式化。穆勒认为整个归纳法的基础是因果联系:一定现象的出现是以另一现象为原因的,并且今后仍然会经常出现。他提出五种探求因果联系的归纳法:“契合法”、“差异法”、“契合差异法”、“剩余法”、“共变法”。 
提高逻辑推理能力和临时应变能力
1. 养成从多角度认识事物的习惯。 
逻辑推理是在把握了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的基础上展开的,所以,养成从多角度认识事物的习惯,全面地认识事物的内部与外部之间、某事物同他事物之间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对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是学会“同中求异”的思考习惯:将相同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中在某个方面的不同之处,将相同的事物区别开来。同时还必须学会“异中求同”的思考习惯:对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其中在某个方面的相同之处,将不同的事物归纳起来。 
2. 发挥想象在逻辑推理中的作用。 
发挥想象对逻辑推理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发挥想象,首先必须丰富自己的想象素材,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知识基础越坚实,知识面越广,就越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其次要经常对知识进行形象加工,形成正确的表象。知识只是构成想象的基础,并不意味着知识越多,想象力越丰富。关键是是否有对知识进行形象加工,形成正确表象的习惯。再者,应该丰富自己的语言。想象依赖于语言,依赖于对形成新的表象的描述。因此,语言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想象力的发展。有意识地积累词汇,多阅读文学作品,多炼多写,学会用丰富的语言来描述人物形象和发生的事件,才能拓展自己的想象力。 
3. 丰富有关思维的理论知识。 
其实,推理有着概括程度、逻辑性以及自觉性程度上的差异,同时又有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形式上的区别。而且推理能力的发展遵循一定的规律。中学生应该多了解一些思维发展的理论知识,有意识地用理论指导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一般来说,在校中学生掌握和运用各类推理能力存在着不平衡性。如归纳推理的成绩,初一学生能正确使用率已超过60%;演绎推理的成绩要到初三年级才开始接近60%的正确率。根据这样的规律,中学生要学会自觉地用理论作指导,促进自己的各种逻辑能力平衡地发展。 
4. 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心理学研究揭示,不良的心境会影响逻辑推理的速度和准确程度。失控的狂欢、暴怒与痛哭,持续的忧郁、烦恼与恐惧,都会对推理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平时应该学会用意识去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境,使自己保持平静、轻松的情绪和心境,提高自己逻辑推理的水平和质量。
多联想,多尝试,比如说你在准备一次演讲或组织一次活动,或是准备一场辩论赛,那就有一些与观众或对手相呼应的地方,你在准备好自己要说的话后,想想别人会说什么,然后你再想想自己应该如何应答或反驳,多多这样锻炼自己,那你的应变能力就会提高。

求金字塔原理归纳推理的题,谢谢了

6. 金字塔原理—第一篇表达的逻辑

对受众来说,最容易理解的顺序是:先了解主要的,抽象的思想,然后了解次要的、为主要思想提供支持的思想。
  
  人类思维的基本规律: 
  
 大脑自动将信息归纳到金字塔结构的各组中,以便于理解和记忆
  
 预先归纳到记住你他结构中的沟通内容,都更容易被人理解和记忆
  
 你应有意地将沟通内容组织成金字塔结构,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说话、培训、演讲、报告、述职和写文章、总结、申请、方案、计划等。
  
 大脑会将其认为具有“共性”的任何事物组织在一起,“共性”指的是具有某种相似的共同点或所处的位置相近。
  
 当听别人讲话或看文章时,会发生类似的组织思想的现象。你会将同时出现的或位置相邻的几个思想相联系,努力用某种逻辑模式组织它们,这种逻辑模式必定是金字塔结构。
  
 大脑的短期记忆无法一次容纳7个以上的记忆项目,当发现需要处理项目超过4个或5个时,就会开始讲其归类到不同的逻辑范畴中,以便记忆。
  
 仅以逻辑方法将思想或概念分组是不够的,还必须找出其逻辑关系,将思维的抽象程度提高一层,处于较高层次上的思想总是能够提示下面一个层次的思想。
  
 最有效的表达方式:先提出总的概念,再列出具体项目,既要自上而下地表达思想。
  
 如果不预先告诉受众思想在逻辑上存在某种关系,而只是一句一句的表达你的思想,读者就会自动从中寻找共同点,将你所表达的思想归类组合,由于受众的知识背景和理解能力千差万别,很难对你表达的思想组做出与你完全一样的解读。
  
 
  
                                          
 思维从最底部的层次开始,将句子按照某种逻辑顺序组成段落,然后将段落组成章节,最后将章节组成完整的文章,二代表整篇文章的则是金字塔最顶端的一个思想
  
 假设将6个句子组织成一个段落,这6个句子之间具有某种逻辑关系,二这种逻辑关系总是要求所有6个句子共同解释或支持由其组成的段落所表达的单一思想。
  
 得出概括性思想的句子后,可以将概括性句子的段落看做只包含一个思想,而不是6个思想。通过这种方法将3个段落组织成一个章节。这3个段落共同解释或支持由其组成的章节所表述的单一思想。
  
 每一篇文章的结构必定只支持一个思想,既概括了所有各组思想的单一思想,这以思想就是你希望表达的思想,而所有在其之下的思想则越往下越具体、越详细,并且都对你希望表达的主题思想起着解释和支撑的作用。
  
  文章中的思想必须符合以下规则: 
  
 1、纵向:文章中任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
  
 2、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3、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逻辑顺序组织
  
  组织思想基本上只可能有4种逻辑顺序: 
  
 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时间(步骤)顺序:第一、第二、第三
  
 结构(空间)顺序:波士顿、纽约、华盛顿
  
 程度(重要性)顺序:最重要、次重要,等等
  
 
  
  
 不要幻想一坐下来就开始讲思想组织成金字塔,首先必须梳理想要表达的思想。
  
  金字塔中的子结构,能够加快你梳理思想的过程: 
  
 主题与子主题之间的纵向关系
  
 各子主题之间的横向关系
  
 序言的叙述方式
  
 思想定义:向受众发出新信息并引发受众疑问的语句
  
 为了向受众传递新信息而作的表述,必然会使对方就其逻辑性产生疑问,例如,“为什么会这样”。作为文章的作者,必须在该表达的下一个层次上横向地回答读者的疑问。但是你的回答仍然是像读者传递他不知道的新信息,这又使读者产生新的疑问,不断的按照“引起读者疑问并回答疑问”的方式继续写作,知道你认为读者不会再对你的新表述提出任何疑问为止。
  
 
  
                                          
 
  
                                          
 下一层次的表述必须具有明确的归纳或演绎关系,两者只能存在一种,同时归纳和演绎是仅有的两种可能的逻辑关系。
  
 演绎性思想组合是由几个承前启后的论述组成。一个思想是对当今世界上的某种现象的表述;第二个思想是对该句子的主语或谓语所作的表述;第三个思想说明以上两种表述同时在世界上存在时所具有的隐含意义。
  
 例如:所有的人都会死,苏格拉底是一个人,因此苏格拉底也会死
  
 归纳性思想组合中的思想相互关联,可以用同一个名次表示组中所有思想,如支持的原因、反对的原因、步骤、问题。
  
 例如:法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德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俄国坦克已抵达波兰边境。推论:波兰将受到坦克入侵。
  
 可以通过讲故事的序言(前言、引言)确定初始问题
  
 序言的开头应向读者说明“背景”的时间和地点。在这一背景中应当发生了某件事,可称为“冲突”,使读者提出你的文章将要"回答"的疑问。这是典型的讲故事的呈现——背景、冲突、疑问、回答。
  
 
  
  
 只知道大致要写什么,但并不清楚你具体想表达什么,以及如何表达。及时你知道你最终呈现的思想必定会组成一个金字塔结构,仍会有不确定感。
  
 
  
                                          
  1、画出主题方框 
  
 在金字塔顶部方框填入要讨论的主题
  
  2、设想主要疑问 
  
 确定文章的读者,希望文章回答读者脑中关于该主题的疑问
  
  3、写出对该疑问的回答 
  
 如果不清楚答案,注明有能力回答该疑问
  
  4、说明背景 
  
 把要讨论的主题与“背景”相结合,作出关于该主题的第一个不会引起争议的表述
  
  5、指出“冲突” 
  
 考虑“背景”中发生了哪些使读者产生疑问的“冲突”,以致引发读者的“疑问”
  
  6、检查“主要疑问”和“答案” 
  
 对“背景”中“冲突”的介绍,应当直接导致读者提出主要疑问,否则应该重新介绍“背景”中的“冲突”
  
  自上而下构建金字塔的步骤: 
  
 1、提出主题思想
  
 2、设想受众的主要疑问
  
 3、写序言:背景—冲突—疑问—回答
  
 4、与受众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5、对受众的新疑问,重复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自下而上思考:
  
 1、列出你想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
  
 2、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3、得出结论
  
 
  
                                          
  步骤1:列出所有要点 
  
 
  
                                          
  步骤2:找出逻辑关系(因果关系) 
  
 
  
                                                                                  
 
  
  
  步骤3:得出结论 
  
 思路:
  
 1、主题                =排版成本
  
 2、疑问(1)            =排版成本是否过高?
  
 3、答案(1)            =是的
  
 4、背景                =排版成本是总成本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5、冲突                =不知道排版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是否过高,但竞争优势较低的事实说明可能如此
  
     疑问(2)            =排版成本可以被降低吗?
  
     答案(2)            =可以
  
 6、新的疑问        =如何实现?
  
 7、关键句要点    =省略排版过程中不必要的步骤,并且将员工工资提高到具有竞争力的水平
  
 
  
                                          
  1、一定先搭结构,先尝试自上而下法 
  
 一旦你的思想变成了文字,你就可能会觉的写得不错,而根本不管你的思路实际上是不连贯的。
  
  2、序言先写背景,将背景作为序言的起点 
  
 序言的主题——背景、冲突、疑问和回答,一定要从“背景”开始构思,按照这个顺序更容易找到“冲突”和“疑问”
  
  3、先多花时间思考序言,不要省略 
  
 先整理出序言的信息,避免开始论证时还在想背景或冲突,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金字塔结构中较低层次的思想上
  
  4、将历史背景放在序言中 
  
 不应该在正文部分才告诉读者过去发生的事情,正文部分应当只包含思想,思想只能以逻辑方式互相联系。
  
  5、序言仅涉及读者不会对其真实性提出质疑的内容 
  
 序言目的是告诉读者一些已经知道的信息,当你不确定时候,所表达的信息应该能够很容易由客观的第三方进行检验和证实
  
 注意不要在序言中涉及任何读者不知道的信息,会导致读者提出非你所愿的“疑问”
  
  6、在关键句层次上,更宜选择归纳推理法而非演绎论证法 
  
 人们倾向按照思维发展的顺序表达自己的思想,而思维发展的顺序通常都是演绎的顺序。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将以演绎法发展的思想用归纳法的形式表达出来
  
 演绎推论支持对方购买库房,论证结构过于复杂
  
 
  
                                          
 归纳法支持对方购买库房
  
 
  
                                          
 序言必须先介绍读者熟悉的某些“背景”,说明发生的“冲突”,并由此引发读者的“疑问”,然后针对该“疑问”给出“答案”
  
 序言总是像读者说明其已知的信息,其意义:序言说明某种“背景”,这种“背景”中发生了某种“冲突”,从而引发了某种“疑问”,而整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回答改“疑问”。
  
 
  
                                          
 序言要用讲故事形式,是为了让读者抛开复杂的思想,专注于你的话题。激发读者兴趣,吸引注意力:新奇、悬念、与读者本人相关。
  
 开始引入“背景”时,应先谈与文章主题有关,且读者肯定会同意的内容,应当是读者已经认可或者将会认可的内容。所有引出“背景”的句子都具有一个重要特征,即能够将你“锁定”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为讲故事做好准备。例如:
  
  能源投资公司正在考虑将采矿厂的铁矿石出口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可行性(备忘录) 
  
  任何大型医疗服务体系都受到资源日益匮乏的困扰,民营医疗服务体系也不例外(报告) 
  
 读者对以上的反应通常是,“是的,我认为是这样,那又怎么样”,“你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
  
 “冲突”类似于讲故事时推动情节发展的因素,能够促使读者提出"疑问"。“疑问”有很多种形式,但通常相当于询问“接下来怎么样”
  
 
  
                                          
 人们在实际应用“背景—冲突—疑问”(S-C-Q)框架性结构时,可能会有多种风格。表4-2为表4-1的每种形式列举了具体的例子。
  
 
  
                                                                                  
 序言必须采取"背景—冲突—疑问—解决方案"的结构,但是顺序可以有所变化,创造不同的文章风格。例如:
  
  基本结构 
  
 背景(S)    =    业务多元化研究服务在过去5年终增长了40%
  
 冲突(C)    =    无法证明我们的工作对客户有明显益处
  
 疑问(Q)    =    如何确保多元化研究确实对客户有明显益处?
  
 回答(A)    =    实施“公司发展项目”,以研究该问题
  
  标准示:背景—冲突—回答 
  
  开门见山式:答案—背景—冲突 
  
  突出忧虑式:冲突—背景—答案 
  
  突出信心式:疑问—背景—冲突—答案 
  
 列出关键句要点可以让读者在30秒内就能了解你的全部思路,随后内容只是解释或支持这些要点。
  
 
  
                                          
 如果文章篇幅较短,就不用先列出要点,然后小标题重复,可以直接将关键句要点做为段落的主题句,并在这些主题句下划一条下划线或加粗,使读者在阅读时容易注意到。
  
 不要仅仅将名词作为关键句要点的要点,关键句要点应当是完整的思想,完整的句子
  
 一般情况需要需要2-3段,说明“背景”和“冲突”的文字可以长达3-4段,但不能再长了。序言必须能够提醒读者其持有的疑问。
  
 例:
  
 关键句每一个要点,都应该按照全文的序言相似的背景—冲突—疑问结构逐个引出。读者对任何一个关键句要点提出疑问时,都应当告诉读者一个简单的“故事”
  
 
  
                                          
  文章的序言具有以下结构: 
  
 背景(S)    =    人们相信使用X工具将获得Y
  
 冲突(C)    =    确实在使用X,但是只有其他人获得Y
  
 疑问(Q)    =    为什么其他人获得Y?
  
 回答(A)    =    使用A+B+Y
  
  引出新疑问“使用这些工具如何获得Y”,继而引出关键句要点: 
  
 使用标杆对比,以判断其产品或服务的相对相率/效能
  
 应用局域业务的管理工具,以判断提供各种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
  
 对可能对业务造成影响的流程,着重应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用一个能够更清楚概括本质的标题,通过回顾读者已知的关于该注意的只是,以及该要点将要回答的疑问 
  
 对流程的效率进行标杆对比
  
 背景(S)    =    假设你已经使用全面质量管理,并将处理贷款申请的时间从两天缩短到2小时
  
 冲突(C)    =    可以假定如此高的提高效率足以获得竞争优势
  
 疑问(Q)    =    是否足以获得竞争优势?
  
 回答(A)    =    只有与竞争者对比后才能知道
  
 
  
  
 确定实际成本
  
 背景(S)    =    假设你的企业现在已经通过标杆对比,成为最优秀的企业,所以其他企业都必须与你的企业进行对比
  
 冲突(C)    =    完全有理由感到自豪,但前提是提供产品或服务所获得的实际回报,超过生产/供应该产品或服务的实际成本
  
 疑问(Q)    =    如何确定你是最优秀的,所获得的回报大于成本呢?
  
 回答(A)    =    根据行为而非功能进行成本分析(基于行为的管理)
  
 
  
  
 调整全面质量管理办法
  
 背景(S)    =    已经通过了标杆对比,应用了基于行为的管理方法,并且知道你企业的哪些流程与竞争者相比还处于劣势,知道哪些产品或服务成本过高、哪些有很高的利润。
  
 冲突(C)    =    应该开始改进这些流程
  
 疑问(Q)    =    这是我们进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时候吗?
  
 回答(A)    =    是的,但此时进行的全面质量管理主要针对那些对业务有重要影响的流程
  
  写出好的序言,必须遵循以原则 
  
 1、序言的目的是“提示”读者而不是“告诉”读者某些信息
  
 2、序言必须包含讲故事的3个要素,即“背景”、“冲突”和“答案”
  
 3、序言的长度取决于读者和主题的需要
  
 商务文章最常见的4种模式:
  
 1、发出指示式(针对“我们应该做什么”或“我们应该如何做”等问句)
  
 2、请求支持式(针对“我们是否应该这样做”等问句)
  
 3、解释做法式(针对“我们应该如何做”等问句)
  
 4、比较选择式(针对“我们应该做什么”等问句)
  
  发出指示式 
  
 背景(S)    =    我们打算做X
  
 冲突(C)    =    需要你们做Y
  
 疑问(Q)    =    我们如何做Y?
  
 
  
                                          
  请求支持式 
  
 背景(S)    =    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
  
 冲突(C)    =    我们的解决方案需要__美元经费
  
 疑问(Q)    =    我应该批准吗?
  
 回答(A)    =    您应当批准此申请,因为:
  
 
  
                                          
  解释做法式 
  
 背景(S)    =    必须做X
  
 冲突(C)    =    还未做好做X的准备
  
 疑问(Q)    =    如何做准备?
  
 在开始写作之前,在纸上列出两个流程进行对比非常重要,可以防止考虑不周全
  
 
  
                                          
  比较选择式 
  
 背景(S)    =    我们希望做X
  
 冲突(C)    =    我们有各种不同的做X的方案
  
 疑问(Q)    =    哪一种方案最合理?
  
 
  
                                          
 
  
                                                                                  
 文章不是围绕解决问题的“替代方案”写作的,而是围绕“替代目标”写作的
  
 背景(S)    =    你遇到一个问题(用1-2句话描述该问题)
  
 冲突(C)    =    你已经决定请第三方帮助解决此问题
  
 疑问(Q)    =    你是我们应该聘请来解决该问题的第三方吗?
  
 接下来的关键句结构通常由4部分组成:
  
 1、我们理解该问题
  
 2、我们有解决该问题的合理方法
  
 3、我们在应用此方法上有丰富的经验
  
 4、我们的项目安排非常合理
  
 实际写序言时,会倾向于将“冲突”和“疑问”不直接写出来,例如:
  
  我们很高兴和您见面,并讨论了因公司内部持有不同意见而难以确定如何处理汽车后续市场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我们的建议,希望有助于您从多种方案中挑选出合适方案,并制定能够使您在短期内取得较大市场份额的战略 
  
 项目小结是顾问在某个项目的每个阶段结束时与客户或者自己上级交流的正式文件,一般在此基础上行程最终报告。除了第一份项目进度小结,其他项目进度小结都具有相同结构。
  
 第一份项目进度小结:
  
 背景(S)    =    我们一直在处理X问题
  
 冲突(C)    =    我们告诉过你,分析的第一步是确定Y是否成立。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这一步。
  
 疑问(Q)    =    你们发现了什么?
  
 第二份项目进度小结:
  
 背景(S)    =    我们在上一份项目进度小结中已经告诉过你,你们的生产能力存在问题。
  
 冲突(C)    =    你说你们认为这不会是一个长期的问题,因为你们认为你们所面临的竞争会很快结束。你要求我们调查情况是否确实如此,现在我们已经完成了调查。
  
 疑问(Q)    =    你们发现了什么?
  
 回答(A)    =    我们发现你们仍然存在生产能力问题,而且情况比以前更严重
  
 演绎是一种线性的推理方式,最终是为了得出一个由逻辑词“因此”引出的结论。归纳推理是将一组具有共同点的事实、思想或观点归类分组,并概括其共同性。
  
 
  
                                          
 由一个大前提和一个小前提推导出一个结论的论述形式
  
  演绎推理过程需要完成3个步骤 
  
 阐述世界上已存在的某种情况
  
 阐述世界上同时存在的相关情况。如果第二个表述是针对第一个表述的主语或谓语的,则说明这两个表述相关。
  
 说明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时隐含的意义
  
  或 
  
 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现象
  
 产生问题的根源、原因
  
 解决问题的方案
  
 
  
                                          
 演绎推理过程繁琐,主要是因为演绎推理必须从简单明了的思想推导出复杂的思想
  
 
  
                                          
 假设你想告诉某人必须以某种方式进行改革,你的论述的基本推理过程:
  
 
  
                                          
 这种方法是读者在了解采取的措施前,必须重复作者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但是用归纳法表达同样的思想,就很简单:
  
 
  
                                          
 在完成解决问题的思维后,可以将思想分类列入一个“工作表中”,将收集的“调研结果”、由调查结果得出的“结论”,以及根据结论提出“建议”分类列出,看的更清楚。
  
 
  
                                          
 当读者更关心“如何做”,这种情况下,我们将得到一个使用归纳法的标准的金字塔结构
  
 某人:告诉我如何降低成本
  
 你:降低成本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某人:如何做到?
  
 你:只需做到A,B和C即可。
  
 
  
                                          
 读者不理解,而更关心“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用演绎法表达。如果不首先给予解释,读者就无法理解需要采取的行动
  
 某人:告诉我如何降低成本
  
 你:别想着降低成本了,还是考虑考虑把公司卖了吧。
  
 某人:为什么?怎么卖?你肯定要这样做吗?天哪!
  
 
  
                                          
 将演绎推理放在金字塔结构中较低的层次上,尽可能减少在演绎推理中插入其他干扰信息,在某个段落中使用演绎法是合适的。但是在较高层次上,归纳法总是比演绎法更容易理解。
  
 连接演绎推理时,需要记住:
  
 1、演绎推理的过程不要超过4个步骤
  
 2、推导出的结论不要超过两个
  
 
  
                                          
 在使用归纳法进行创造性思维时,我们需要具备以下两项主要技能:
  
 正确定义该组思想
  
 准确识别并剔除该组思想中与其他思想不相称的思想
  
 进行归纳推理时,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能够表示改组所有思想的名词。这个词必须是一个单一名词,因为:
  
 1、所有表示一类事物的词都是名词
  
 2、该组思想中必定有两个以上(含两个)该类思想
  
 
  
                                          
 当进行演绎推理时,推理过程中的第二个思想必须是对第一个思想的主语或谓语的评述。如果不具有这一特点,就不是演绎推理而是归纳推理,你就应当能够用一个单一的名词概括这两个思想,以检验你归的类、分的组是否恰当。
  
 不论你将几个句子组织在一起,是为了进行归纳推理还是为了进行演绎推理,你的思维都会主动预期某个归纳式结论或演绎式结论的出现。在呈现归纳或演绎过程之前,先告诉读者你的主题思想,以使读者能够容易跟上你的思路。

7. 金字塔原理 表达的逻辑

在第一章中已经介绍了写作时应该将语句安装包含的思想按照逻辑关系组织成金字塔结构,并提出了构建金字塔结构的原则
  
 - 上一层思想应当是下一层思想的抽象
  
 - 属于同一层思想下的思想应当属于同一个逻辑范畴
  
 - 同一组思想应当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织
  
 在这一章将详细介绍金字塔内部结构
  
 - 纵向关系
  
 纵向关系是主题与子主题间的关系,实质是位于不同逻辑层次的不同主题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就像是一问一答,逐层回应读者的疑问,直到将某个思想完全讲述清楚。根据这种关系,我们应当在合适的位置引起读者的疑问,并在合适的时候进行回答。我们在写文章理清思路时就要从视觉上使纵向的疑问/问答式对话清晰化,在每一个层次提出一个问题并且在下一层次回答问题。
  
 - 横向关系
  
 当我们组织同一层次的思想时,不仅要回答上一个层次提出的问题,还要有一定的逻辑顺序,如
  
 1.演绎性推理
  
 大前提,小前提,结论的形式
  
 著名的例子是苏格拉底论断
  
 2.归纳性推理
  
 归纳性思想中的每个思想互相关联,一个用一个名词或思想去概括同属一组的思想
  
 -序言的书写
  
 我们可以按照上面的两种关系去构建我们的金字塔了,但是如何确定金字塔的顶层,即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
  
 为了保持读者的兴趣,可以采用“背景+冲突+疑问+回答”的方式
  
 进行文章的构思时,牢记纵向结构,横向结构和了解读者最初的疑问
  
 
  
  
 序言相当于是文章的“开场白”,作者在序言中告诉读者有关的背景,提出冲突,引起读者主要疑问,并由此构建“一问一答”式文章结构。
  
 序言应写成讲故事的结构,把读者带入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让读者更快地集中精力于文章的内容,同时使读者的思维限制在某个框架之中,不会对后续内容提出反驳。
  
 1.背景
  
 背景中的内容应该紧扣主题,同时必须是读者不需过多思考就能接受的内容,在背景部分不应该提出自己的思想。
  
 2.冲突
  
 冲突用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并引发读者疑问
  
 序言中一般有背景、冲突、疑问、回答四个部分,各个部分的前后顺序不定。
  
 关键句要点又称一级结论,主要是回答受众关于主题思想提出的新的疑问并展现出文章结构(我回答了选择某样东西,这时读者会问为什么选择这个,我就列出几个原因并展开叙述,这些原因就是关键句要点)。
  
 关键句要点不应当是简单的名词,而应当是完整的思想。
  
 每个关键句要点的引言都应该写成类似于序言的形式,即“背景”+“冲突”+“疑问”,只是更为简单。与序言提醒读者主题不同的是,关键句要点的引言用于告诉读者该要点与前面要点的关系,常常在“背景”中提及之前的内容
  
 1.发出指示式
  
 2.请求支持式
  
 3.解释做法式
  
 要进行新旧对比,这样就不会遗漏每个重要因素,同时也会清楚采取新方法的原因
  
 4.比较选择式
  
 结构有三种,一种是列出某个方案在全部标准上如何优于其他方案,一种是列出某个方案更好的主要原因以及其他方案不好的原因,还有一种用在不同的方案可以达到不同的目的的情况。
  
 
  
  
 在前面提过金字塔结构中存在着三种结构关系:向上,向下和横向关系。
  
 上一层的思想是下一层思想的概括,下一层思想是上一层思想的解释和支持,横向关系包括演绎推理或归纳推理。
  
 当我们往一篇文章中添加一个思想时,一定要保证这个思想有助于构建金字塔结构,就是一定要与文章中的其它思想具有上面三种思想关系中的一个。
  
 采用演绎推理组织起来的思想间存在推导关系,它们的上一层思想常常是归纳推理的结论。
  
 此处的推导关系指的是一种三段论式关系,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具体来说就是:
  
 1.世界上存在某种现象
  
 2.世界上存在另一种与前一种有关的现象
  
 3.两种现象同时存在会产生的结果
  
 或者说大前提提出了某种现象,小前提对大前提中的主语或者谓语做了进一步说明,最后得出一个结论。
  
 1.问题 -> 原因 -> 措施
  
 2.措施1 -> 问题1 -> 原因1
  
    措施2 -> 问题2 -> 原因2
  
 前者是完全的演绎推理,后者是在高层次思想中使用归纳推理,低层次中使用演绎推理
  
 这两种形式适用于不同的情况,如果演绎推理的内容很少,可以使用,否则先使用归纳推理,因为更容易理解
  
 准确定义每一个思想,发现一组思想间的共性,剔除不相关的思想,用一个名词去概括这组思想

金字塔原理 表达的逻辑

8. 金字塔原理 思考上逻辑(2)-概括各组思想

10月27日,学习这一章节的最大感受就是要学习归纳提炼和概括
  
 金字塔规则:位于金字塔结构每一个层次上的思想,都必须是对其下面一个层次思想是提炼、概括
  
 概括各组思想:确保思想属于同一组,应抽象、提炼、概括思想精华
  
 思想的表达方式可以是行动性语句,即告诉读者做什么事;也可以是描述性语句,即告诉读者关于某些事的情况
  
 ·概括行动性思想(介绍采取的行动、行为、步骤、流程)时,应说明采取行动后取得的“结果”(效果、达到的目标)
  
 ·概括描述性思想(介绍背景、信息)时,应说明这些思想具有的“共同点的含义”(共同点的意义)
  
 *总结句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
  
 *总结句要说明行动产生的结果/目标:
  
 ·在将各行动联系起来前,先用明确的语句描述各行动、步骤、流程等
  
 ·找出明显的因果关系,将每组中的行动、步骤控制在5个以下
  
 ·直接从这些行动、步骤,总结、概括行动的结果
  
 *总结句要使用明确的词汇/语句
  
 *直接概括行动的结果
  
 ·该组行动、步骤之间必须相互独立不重叠,完全穷尽无遗漏
  
 ·总结概括的语句,必须说明完成各行动步骤后导致的直接结果,且措辞必须明确、具体
  
 ·先用明确的语句表述各行动、步骤、流程等,然后区分不同的抽象层次,再直接从各行动、步骤、流程等总结概括出行动的结果
  
 *找出各结论之间的共性
  
 *找出结构上的共性
  
 *寻找更密切的关系
  
 *完成提炼总结概括的完整思考过程
  
 总结:
  
 1.避免使用“缺乏思想”德句子(比如“存在3个问题。。。。。。”等)
  
 2.分组应遵守“相互独立不重叠,完全穷尽无遗漏(MECE)原则
  
 3.行动总是按时间顺序进行,通过说明行动产生的直接结果,概括行动性思想
  
 4.把描述性思想归类分组,是因为该组思想具有共同特性,它们都:
  
   -针对同一类主语
  
   -针对同一类谓语(动作或对象)
  
   -包含同一类判断
  
 5.将行动性思想分组时,要求:
  
   -发掘每个行动的本质
  
   -区分行动不同的抽象层次(比如,采取一项行动,是必须在另一行动开始之前,还是为了完成另一行动?)
  
   -明确说明行动产生的最终结果(效果、目标)
  
   -直接由行动概括出结果
  
 6.将描述性思想分组时,要求:
  
   -找出主语、谓语、宾语或含义的共同性
  
   -确定包括这些思想的最小范畴
  
   -说明共同性隐含的意义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