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高大的乐山大佛,古人是如何建成的呢?

2024-05-14

1. 如此高大的乐山大佛,古人是如何建成的呢?

在我国各个地区都有令人瞩目的建筑艺术品,而在众多的艺术建筑品中,我觉得四川的乐山大佛是最令人惊叹的设计。乐山大佛的建成可以说是充满了坎坷,乐山大佛最早是在唐朝开元年间开始开凿建设,历经了90年才最后竣工。在这期间,乐山大佛的建设工程一共停工了三次,同样也经历了三代帝王和工匠的共同努力。才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波澜壮阔的景象。
一、乐山大佛的建造乐山大佛所在的地方曾经因为三江汇流,所以经常导致水势过猛,来往的船只经常颠灭,你在这个地方经常会发生船毁人亡的悲剧。后来有个叫海通禅师的为了普渡众生造福群众。于是召集大家的力量,要在这里修建一座佛像。这座佛像最早在公元前713年开始动工,后来剑南西川节度使带着大量的金银要求继续修建大佛。此后历经了90多年才成功的修完。
二、乐山大佛的设计乐山大佛的设计非常巧妙,因为它主要的目的就是减缓水流的流势,从而降低这一带发生的危险。在乐山大佛里面有一套隐蔽的排水系统,可以保护大佛不被雨水冲刷腐蚀。在大佛左侧有一个凌云栈道,可以通过这条栈道直接走到大佛的脚下。从这个角度仰望看大佛,大佛右侧的栈道则奇陡无比,要经过一些难度才能走上顶端。这是不是也寓意着成佛要历经重重难关。而且在大佛的胸部有一个封闭的藏脏洞,里面基本上都是废铁和砖头等。
三、乐山大佛的意义乐山大佛是去四川旅游必须要去的一个景点,所以它也成为四川地区的标志性建筑。四川大佛的存在证明在唐朝时期是非常注重佛教传播的,而且乐山大佛阻止了激流勇进的江水,降低了当地人们过江的风险。

如此高大的乐山大佛,古人是如何建成的呢?

2. 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乐山大佛是怎样修建的?

乐山大佛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位于岷江、大渡河以及青衣江三江汇合处,依山凿成,通高71米。即便到了当代西南地区的自然灾害仍然频发,更何况是在技术落后的古代,因此乐山大佛这片区域的江河常常发生船毁人亡的惨剧,这样的情况使得百姓的生活可不堪言。
海通禅师见到这样的情景,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山岩上临江凿一座人世间最大的弥勒佛像,让他可以万世千载保佑苍生。这一举动也载入史册,史书里面描述了开工时的场景“万夫竞力,千锤齐奋,大石雷坠,伏螭潜骇” 。这也说明了这是由人工开凿的一尊大佛。
但是在修建的过程中并不顺利,首先就是资金问题,于是海通禅师遍行大江南北、江淮两湖一带募化钱财,开凿大佛。也把这个计划上进于朝廷 ,同时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这样才让他的计划得以进行,说白了,在那个年代,有了王权的支持就有了建造乐山大佛的资本:财力、人力、专业浩大的技术团队,只有这样才能集合一切的资源。 
一切都到位之后,就是夜以继日的开凿,但是呢,事情的发展呢,往往都不是那么顺利,大佛经过了几次停工,都是因为前线战事吃紧,这个工程就一直搁置,甚至到后面海通去世了也没有修完,也分为了几个人继续做这份工作才逐渐修完。
其中,乐山大佛还韵涵了许多古人的智慧,整个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结晶,也是佛教文化的体现,他已经在战争中,被多次损害,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军阀占据了乐山,将大佛的左眼打了一个窟窿。 大佛的留存已经是相当不易,保护这份文化就是我们当代人的任务。

3. 乐山大佛体现了什么样的精髓?

乐山大佛的神态并不如一般偶像的冷漠,而具有一种让人一下就能感觉到的亲切。乐山大佛表现了“弥勒净土”信仰的精髓,即从佛的世界走向人的世界,佛与人融合为一体。
海通大师凿石为弥勒佛像,这与当时唐朝普遍信仰弥勒净土的社会背景十分吻合。各时代佛像雕刻艺术品的鉴别,主要是从其面相、花纹、服饰等方面加以观察,如六朝的佛雕像多较丰圆,后期较为瘦长。唐代则是颊丰颐满。
大佛衣纹最初用汉代传统的阴刻手法,后来兼采用西域的凸线条,更发展成为直平阶梯式的衣纹。服饰一般采用印度的装束,由单纯而逐渐演变为复杂。

乐山大佛体现了什么样的精髓?

4. 我国乐山大佛一向被称为世界最高佛,它的开凿历时90年,请问最初的建造者是谁?

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东,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合的凌云山上,“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发髻有1021个,耳长6.72米,鼻长5.33米,眼长3.3米,肩宽24米,手的中指长8.3米,脚背宽9米,长11米,可围坐百人以上,比起曾号称世界最大的阿富汉帕米昂大佛(高53米)还要高出18米,它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座石刻佛像。  青衣江、大渡河于凌云山下汇集为岷江,相传当年水灾频繁,为害甚烈。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凌云寺僧释海通为减杀水势,造福民众而发起募集人力物力修凿大佛,至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竣工,前后历时90年,耗资数以亿贯,距今已有1200多年。大佛背靠凌云山,脚踏三江(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气势雄伟。大佛取弥勒造像,体态端庄,比例匀称,设计巧妙,排水设施隐而不见,它历经千年风霜,至今仍然安坐在滔滔江水之畔,静观人间的沧海桑田。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世界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
可以看出是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凌云寺僧释海通为减杀水势,造福民众而发起募集人力物力修凿的大佛

5. 乐山大佛的修建与兴衰反映了什么?

乐山大佛是古代印度佛教文化与我国文化碰撞、融合的产物。它的修建与兴衰,反映着佛教在我国的兴衰过程。因此可以说,乐山大佛是佛教文化中难得的丰碑。
佛像造像是随着佛教的传入一起进入我国的。《后汉书》说:相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
晋袁宏《后汉纪》的记载与此略同;又有《佛祖统纪》等书也记载了这件事。《魏书·释老志》记载较详比较详细,说:“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又说,“明帝令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这就是我国最初自作的佛像。

乐山大佛的修建与兴衰反映了什么?

6. 四川乐山大佛是天然形成的还是人工雕琢的~?

乐山大佛,为什么能屹立千年?原来是因为这个原因

7. 乐山大佛建于哪个时期,历经多少年完成

  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乐山大佛雕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汇流处的岩壁上,依岷江南岸凌云山栖霞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又名凌云大佛,为弥勒佛坐像。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海通死后,海通的弟子接手修筑。直至唐德宗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历时90年。 被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巨形卧佛景观等组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景区属峨眉山风景名胜区范围,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
  乐山大佛头与山齐,足踏大江,双手抚膝,大佛体态匀称,神势肃穆,依山凿成,临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2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还有两尊身高10余米,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武士石刻,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形成了庞大的佛教石刻艺术群。大佛左侧,沿“洞天”下去就是凌云栈道的始端,全长近500米。右侧是九曲栈道。佛像雕刻成之后,曾建有十三层楼阁覆盖,时称 “大佛阁”,“大像阁”,宋时称“天宁阁”。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被张献忠的起义军焚毁。可以从大佛两侧的山崖上看到几十处孔穴,那是当年建造楼阁时,安置梁柱的地方。而今日,梁柱早已被拆除,而雄壮的大佛仍巍然屹立着。
  大佛两侧的岩石是红砂岩,乐山的红沙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比花岗岩软,是很好的适宜于雕塑的材料。但佛像雕好后,容易受到侵蚀、风化,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乐山大佛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自明、清以来的数百年间,大佛饱受自然风雨侵蚀,以致佛身千疮百孔,面目全非。1962年,政府拨专款对佛像作全面维修,1982年2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政府拨款对大佛头部进行了比较彻底的维修。同时增加了一些配套设施及服务设施。1996年12月,峨嵋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专家桑塞尔博士·席尔瓦教授实地考察时,赞誉“乐山大佛堪与世界其他石刻如斯芬克司和尼罗河的帝王谷媲美”。

乐山大佛建于哪个时期,历经多少年完成

8. 乐山大佛历经风雨,千年不受侵蚀,有何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