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军校的发展历史谁知道

2024-04-27

1. 保定军校的发展历史谁知道

1901年11月,李鸿章病逝,袁世凯到保定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小站的练兵教员根据《辛丑条约》不准驻扎天津附近,于是亦移至保定。
  · 1902年5月 于保定开办“北洋行营将弁学堂”。

保定军校名人录1(20张)
  · 1903年2月 袁世凯奏请开办陆军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进行正规军事教育训练。之后于保定建成“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即

保定军校名人录2(20张)
为保定军校前身。
  · 1906年 分别在保定校址开办:北洋陆军部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陆军预备大学堂。
  · 1912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总统后,把陆军预备大学堂搬至北京,并更名为陆军大学。10月,于保定原址开办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 1920年暑假 驻扎在军校的军人因未得薪饷发生哗变,抢劫军校,之后校舍被放火烧毁。
  · 1923年8月 保定军校停办。

保定军校的发展历史谁知道

2.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的历史沿革

1901年11月,李鸿章病逝,袁世凯到保定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小站的练兵教员根据《辛丑条约》不准驻扎天津附近,于是亦移至保定。1902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保定东关外创练常备军(新军)并设军政司(旋改督练公所),下设兵备、参谋、教练三处,分别由刘永庆、段祺瑞、冯国璋任总办。5月,经袁世凯奏准,在保定东关外开办“北洋行营将弁学堂”,由冯国璋任总办(即校长)。1903年2月袁世凯奏请开办陆军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进行正规军事教育训练。之后于保定建成“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即为保定军校前身。1903年8月,学堂开始第一届招生。1906年,为了统一兵制,将兵权收回中央,清政府设立陆军部,同年8月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停办,在该校旧址创立通国陆军速成武备学堂。直属中央管辖。 1906年-1911年分别在保定校址开办:北洋陆军部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陆军预备大学堂。1912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总统后,任命段祺瑞为陆军总长,当年七月,经陆军部批准把陆军预备大学堂搬至北京,并更名为陆军大学。10月,于保定原址开办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任校长为段祺瑞亲信赵理泰。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两广、两湖、江西、安徽、江苏、福建及四川等省的学生,利用军校放暑假期间,纷纷跑到江西等地参加反袁作战直到3月底才辗转返校。 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直系军阀将投降后的皖系第十五师官兵收容在保定军校内,由于未能及时得到军饷,十五师官兵发生哗变,将军校洗劫一空,并纵火焚烧了校舍房屋。曹锟派兵前来镇压时,又趁机掠走步枪2000支,骡马300匹。以致学校无法复课。 1923年8月保定军校停办。保定军校停办后,曹锟在漕河办的讲武堂移至军校旧址。曹锟倒台后,该讲武堂停办,军校先后成为直系、奉系、国民党等军队的兵营,每换一次防,校舍便遭一次破坏。1937年“七·七”事变后,这里成了日本侵略军在保定的重要基地。1945年日本投降后,校舍被拆毁。保定解放后,军校改建为农场,又改为畜牧场。1993年保定军校遗址被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同年6月成立了保定军校纪念馆筹建处。1995年又在军校遗址上建成了仿原军校建筑风格的纪念馆第一期工程。2002年,扩建为12亩,修复了检阅台。2002年9月,投资1.4亿元建成了华北最大的保定军校广场对外开放。2003年10月保定军校纪念馆正式开馆。2006年5月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1912~1923年),被国务院批准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保定军校广场的历史沿革

在清末民初,中国有一所闻名中外的正规化军校,这就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它位于保定市东风东路北侧,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整、学制最正规的一所军事学府。它是清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政集团,在引进了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军事强国——德国和日本的先进军事科学技术和军事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创办的,开创了中国近代系统军事教育的先河,奠定了中国近代系统军事教育的基础,尤其是对推动中国历史的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1901年11月,李鸿章病逝后,袁世凯从山东巡抚到保定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根据《辛丑条约 》的有关规定,天津城20里范围内不允许有中国军队驻扎和练兵,因此天津小站大批的练兵教官和学员就来到保定。为继续培养所需的各级军官,在没有校舍的情况下,袁世凯决定先占用直隶总督署西侧的部分房屋和租用部分民房,作为临时校舍,待清廷准奏后再建新校舍。1902年5月开办了第一所军事学堂——“北洋行营将弁学堂”,随后又开办了陆军参谋学堂、测绘学堂、练官营等。为进一步培养大批正规化的各级军官,1903年2月22日,袁世凯上书清政府提出开办陆军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进行系统的军事教育计划及试办章程。清廷当即准奏,随后在保定城东郊择地限期营造新校舍。校址选在一座关帝庙的旧址上,原关帝庙有殿宇百间,寺田千亩。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十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天津后,英、法、德、意四国联军又兵分两路攻陷直隶省会保定,这座关帝庙也被侵略军夷为废墟。校园就是利用原庙址并征购民田1000余亩,花费白银22.3万两,建造大小房屋共计573间,名曰“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军校由校本部、分校、大操场、靶场四部分组成,东西长两公里多,南北宽一公里有余,总占地3000余亩。1906年,北洋陆军部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陆军预备大学堂等也先后在这里开办,学堂总办(校长)先后由雷震春、冯国璋、段祺瑞等人担任。共培养出毕业生3000多人。1912年,袁世凯窃取民国大总统后,把陆军预备大学堂搬到北京开办,遂更名为“陆军大学”,又于同年10月利用保定这所校址,开办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保定军校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五科。课程分学科、术科、外文科三大类,其教学方法基本上参照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学制规程。历任校长有赵理泰、蒋方震,曲同丰、王汝贤、杨祖德、贾德耀、张鸿绪、孙树林。8名校长当中除赵理泰、张鸿绪、王汝贤3人外,其他5人均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的毕业生。在前几所军事学堂里,有部分军事教官聘请的是日本人,1912年开办的这所军校就未再聘请日本人教习,但大多数教官都是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过学的毕业生。保定军校就是一所相当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军事学校,即军官养成教育。其学生来源于全国各省的陆军小学,经北京、武昌、南京、西安4所陆军中学堂毕业后,再择优录取到保定军校学习。自1912年10月正式开办,至1923年8月停办,保定军校共办9期,毕业生6500余人。许多保定军校生后来在黄埔军校当了教官。他们为国共两党合作、为培养中国现代的大批军事领导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就有了“北保定南黄埔”之誉。从北洋行营将弁学堂算起,这里共培养出了一万多名军事领导人才,仅后来成为将军的就有1600多名,是名副其实的将军的摇篮。其中著名的有熊秉琦、吴佩孚、齐燮元、孙岳、李景林、王都庆、孙传芳、王承斌、蒋介石、张群、杨杰、陈调元、李济深、商震、季方、叶挺、赵博生、董振堂、边章五、季振同、张克侠、邓演达、蒋光鼐、陈铭枢、熊式辉、陈宝仓、黄绍、黄琪翔、张治中、傅作义、何基沣、余汉谋、刘文辉、陶峙岳、唐生智、郝梦龄、乔明礼、罗卓英、周至柔、秦德纯、顾祝同、陈诚、白崇禧、钱大钧、刘峙、上官云相、薛岳、陶钧、胡宗铎等等。保定军校因为培养出了这些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蜚声国内外。1993年6月成立了保定军校纪念馆筹建处,1995年又在军校遗址上建成了仿原军校建筑风格的纪念馆第一期工程,2002年,扩建为12亩,修复了检阅台,2003年10月将正式开馆,投资1.4亿元建成了华北最大的保定军校广场,现已对外开放。

保定军校广场的历史沿革

4. 保定军校反映了哪些历史?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创办于1902年的河北省保定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停办于1923年,校址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
中华民国成立后,改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历史沿革
1901年11月,李鸿章病逝,袁世凯到保定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小站的练兵教员根据《辛丑条约》不准驻扎天津附近,于是亦移至保定。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02年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在保定东关外创练常备军(新军)并设军政司(旋改督练公所),下设兵备、参谋、教练三处,分别由刘永庆、段祺瑞、冯国璋任总办。5月,经袁世凯奏准,在保定东关外开办“北洋行营将弁学堂”,由冯国璋任总办(即校长)。
1903年2月袁世凯奏请开办陆军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进行正规军事教育训练。之后于保定建成“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即为保定军校前身。
1903年8月,学堂开始第一届招生。
1906年,为了统一兵制,将兵权收回中央,清政府设立陆军部,同年8月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停办,在该校旧址创立全国陆军速成武备学堂。直属中央管辖。[1]
1906年-1911年分别在保定校址开办:陆军部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陆军预备大学堂。
1912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总统后,任命段祺瑞为陆军总长,当年七月,经陆军部批准把陆军预备大学堂搬至北京,并更名为陆军大学。10月,于保定原址开办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任校长为段祺瑞亲信赵理泰。
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两广、两湖、江西、安徽、江苏、福建及四川等省籍的军校学生,利用军校放暑假期间,纷纷跑到江西等地参加反袁作战直到3月底才辗转返校。[2]
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直系军阀将投降后的皖系第十五师官兵收容在保定军校内,由于未能及时得到军饷,十五师官兵发生哗变,将军校洗劫一空,并纵火焚烧了校舍房屋。曹锟派兵前来镇压时,又趁机掠走步枪2000支,骡马300匹。以致学校无法复课。[3]
1923年8月保定军校停办。
保定军校停办后,曹锟在漕河办的讲武堂移至军校旧址。曹锟倒台后,该讲武堂停办,军校先后成为直系、奉系、国民党等军队的兵营,每换一次防,校舍便遭一次破坏。
1937年“七·七”事变后,这里成了日本侵略军在保定的重要基地。
1945年日本投降后,校舍被拆毁。保定解放后,军校改建为农场,又改为畜牧场。

5. 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


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

6. 保定军校在历史上是什么地位?

张治中将军毕业于保定三期步兵科,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爆发后,曾率领第五军驰援奋起淞沪抗战的第十九路军,打得日军三易主帅,期间也对日本军队有了一定的了解。全面抗战爆发前,张治中完善了自己的理论:
“中国对付日敌,可分作三种时期:第一种是他打我,我不还手,例九一八的东北之役;第二种他打我,我才还手,例一二八战役和长城抗战;第三种我判断他要打我,我就先打他,叫做先下手为强!”
(保定三期张治中)
蒋介石深以为然,卢沟桥事变爆发20天后,即批准张治中率第9集团军先发制敌,简单干脆的命令原话是:“把上海的日军给我赶下黄埔江!”;决定全民族抗日后,电召保定三期的白崇禧赴宁共谋大计,蒋介石特地派了架先进的水陆两用飞机接驾,何应钦张群等大员亲往机场迎候,白崇禧感动的不行,随即就任全国军队副总参谋长,并立即投入工作,保定生的家国情怀和军事专业能力,油然纸上。
保定军校的毕业生在抗日战争时期大约分为三个流派,第一是两广系统,尤其是新桂系势力最大,掌握的一定的基本部队,比如白崇禧、夏威等;第二是阎锡山的晋绥军系统,例如傅作义等;第三是蒋介石在黄埔期间密结的“八大金刚”系统,以陈诚、张治中等为代表人物,他们还延揽了一批保定同学投效蒋介石,比如投奔顾祝同而起来的韩德勤等,这个系统掌握着中央军的大部实力,但是受蒋介石控制较深,不能成为诸侯。上述三个系统以外的保定生,则基本混成闲职了,不再有统兵拜将的待遇。
(保定三期白崇禧)
说到保定军校的地位,先不提万余毕业生,不提1600多名将军,不妨看一组抗战时期的军政数据: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政部编成的90个军(含骑兵军)中,保定生担任军长的37位;在抗战第一阶段编成的35个军团中,保定生担任军团长的14位;在抗战第二阶段编组的23个集团军中,保定生担任总司令的14位,几乎就是抗日军队的半壁江山!
不仅如此,还有一批保定军校的毕业生出任了战区司令长官或副职:
陈诚上将:第九战区、第六战区、第一战区司令官。
薛岳上将:第九战区司令官。
刘峙上将:第五战区司令官。
李宗仁上将:第五战区司令官(1938)。
余汉谋上将:第七战区司令官。
朱绍良上将:第八战区司令官。
顾祝同上将:第三战区司令官。
张发奎上将:第四战区司令官。
傅作义上将:第十二战区司令官。
(保定八期陈诚)
担任战区副司令或远征军司令的保定生多达16位,担任国民党中央委员的33位,中央候补委员的8位,中央监察和候补监察委员26位。由此看来,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保定军校毕业生,要么是封疆大吏,要么是军政大员,是国民党政权的上层政治架构主体。
保定军校毕业生的另一大作用,是较为系统和专业的军事教育,为中国抗日军队培养了一大批高级参谋军官,专业扎实,业务娴熟,代表人物是薛岳的参谋长吴逸志、陈诚的副手罗卓英,由于黄埔军校建于政治形势极不稳定的1924年,前几期毕业生基本是“速成班”性质,很难产生合格的参谋军官。相反,保定军校三年的学制,使一大批毕业生走上了专业参谋的岗位,据不完全统计,在各战区各集团军担任参谋长、高参的少将级保定生不下数百人。
抗日战争的双方军队有个奇特的现象,中国军队的前线军长、师长年龄普遍偏低,一般在35岁以下,比如汤恩伯率领第13军在南口抗战时年不过37岁,而更多的黄埔生军师长只有30岁左右,黄埔一期的关麟征1905年出生,就任第52军军长时不足32岁;而日本军队由于军队教育体系完善,幼年军校、士官学校和陆军大学等级森严,熬到师团长或旅团长时,基本年过45甚至50周岁,但普遍较为成熟。
七七事变爆发时,黄埔系中央军的实际二号人物,保定八期的陈诚刚好40岁,正是这样一群血气方刚的中国军人,与现代化的日军殊死相搏,捍卫着民族的尊严。而在他们之下,更年轻的黄埔军校毕业生们,正逐步掌握军队实权,即将对保定生的地位发起挑战。

7. 保定军校是谁创建的?出过哪些名将?

保定军校是赵理泰创办的,创办于1912年的河北省保定市,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
1912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总统后,任命段祺瑞为陆军总长,当年七月,经陆军部批准把陆军预备大学堂搬至北京,并更名为陆军大学。10月,于保定原址开办陆军军官学校,第一任校长为段祺瑞亲信赵理泰。
知名校友:陈骥、陈国栋、陈树藩、陈继承、陈鼎勋、李云杰、杜春沂、刘兴、刘峙、刘文辉、刘尚志、马晓军、吕公望、刘玉珂、邓锡侯、李鼎新、陈嘉谟、王暤南、秦德纯、秦绍观、叶琪、冯鹏翥、邢震南、周斓、施北衡、祝绍周、廖磊、唐俊德、富占魁、梁培璜、徐启明、陶峙岳、黄隐、彭诚孚、熊式辉、戴岳。

扩展资料保定军校重视基础教育。清末,各省有一所陆军小学(当时直隶省的陆军小学设在定兴县姚村),其学生来源主要由各地驻防旗人子弟中选送,其次由每县的高等小学中选送一名体质与学业兼优的汉族学生,他们的年龄在十四、五岁间,都享受公费待遇。陆军小学毕业后,其优秀者升入陆军中学。
当时全国有四所陆军中学,第一陆军中学在北京清河镇,第二陆军中学在南京,第三陆军中学在武昌,第四陆军中学在西安。陆军中学毕业后,编成“ 入伍生队 ”,先在保定军校的分校过半年军队生活,经过严格的训练之后,加以考核,合格者才能升入陆军军官学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保定军校

保定军校是谁创建的?出过哪些名将?

8. 河北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是那年成立的?有着什么样的历史作用?那些名人出自这所陆军学校?

1912年成立1923年停办。保定军校办过九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
   曾就读保定的名将(包括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及其前身):黄辉祖、熊秉琦、吴佩孚、何贯中、李济深、齐燮元、戴凤翔、孙岳、李景林、王都庆、孙传芳、王承斌、蒋介石、张群、杨杰、陈调元、商震、季方、叶挺、赵博生、董振堂、边章五、季振同、张克侠、邓演达、蒋光鼐、陈铭枢、熊式辉、陈宝仓、黄绍竑、黄琪翔、张治中、傅作义、何基沣、余汉谋、刘文辉、陶峙岳、唐生智、李树春、孙楚、杨爱源、李品仙、郝梦龄、乔明礼、罗卓英、周至柔、秦德纯、顾祝同、陈诚、白崇禧、钱大钧、刘峙、上官云相、薛岳、陶钧、胡宗铎、林薰
保定军校名人录3(17张)南、蔡廷锴……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