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读后感

2024-05-15

1. 资本论的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但是鉴于本人能力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 

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 

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 

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大量存在,从而扩大品贫富差距。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 

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社会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的多,艰苦的多,困难的多的过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共产党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 

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资本论的读后感

2. 求资本论读后感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但是鉴于本人能力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

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

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

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大量存在,从而扩大品贫富差距。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

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社会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的多,艰苦的多,困难的多的过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共产党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

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3. 《资本论》读后感

马克思《资本论》是一本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著作。既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其内容博大精深,其对资本主义经济学的精妙阐述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就其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一篇商品与货币中关于商品的交换过程中谈到:“商品对其所有者而言是是非使用价值的,对其非使用者是使用价值。因此,商品必须全面转手,这种转手就形成商品的交换,从而使商品彼此作为价值发生关系并价值来实现。可见商品在能够作为使用价值之前,必须先作为聚氨酯来实现。”此观点很精确地阐述了交换对与商品的重要性。

   首先,从商品的定义出发。我们都知道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由此可见作为商品与其他东西的区别一是交换,而是是劳动产品。其两者共同构成了商品的属性。因为可以用来交换,所以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因为是劳动产品,其中凝聚了人类的无差别劳动,所以商品具有价值。从其属性来讲,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要生产产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被的使用者手里,最后,没有物品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品无用,则其中包含的劳动也没用,也就不形成价值。因此,交换这一过程在这里发挥了很关键性的作用,巧妙的在满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同时实现了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了商品本身的意义。

   另一方面,商品交换过程也是创造财富的过程。交换创造财富。正如书中所说,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而财富的获取是通过堆剩余价值的剥夺。商品因为交换过程而从他们当作非使用价值的人手里转到把他们当作使用价值的人受咯。这过程在此是一种社会的物质交换。一种有用的劳动方式的产品代替另一种有用的劳动方式的产品。商品到它使用价值的地方就以商品的交换领域转入消费领域。商品因为有交换因此有了货币,有了在市场的流通。商品的直接流通方式W——G——W,但作为资本货币流通形式却是G——W——G,G——W——G之间是有意义的,因为其中G——W——G’,G’=G+G’’即是于原来的支付的货币额加上了一个增值额。这个增值额超过原价值的余额,称为剩余价值。因此,商品以货币为媒介,通过交换,创造了剩余价值。也就是创造了财富。

    由此可见,交换是商品形成和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商品实现其意义的手段。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资本论》读后感

4. 《资本论》读后感

马克思《资本论》是一篇不朽的名著
《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内容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的基础,以资本作为研究的主体,以剩余价值作为研究的中心,以资本内在矛盾发展作为研究的主线,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作为研究的目的。在抽象范畴上升到具体范畴的科学叙述方法的指导下,整个理论体系通过矛盾形态演化、范畴演进和规律转化,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殊的社会历史性质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必读书目。而且得到资产阶级学者的承认。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2年12月21日发表的文章《共产主义后的马克思》,文章中承认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影响力。文章中一些论断还是客观的,给人启发的。文章讲到了1999年,BBC评选“千年伟人”,卡尔·马克思名列榜首,而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则分列二、三、四名,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位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尊重。”文章明确指出:“马克思在许多方面都是正确的:比如资本主义的许多问题、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思想的方式等。马克思很有先见之明。”“马克思遭到了误解。东欧和前苏联实行的共产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扭曲。”“请你务必丢弃前苏联和东欧实施的共产主义,但千万不要丢弃马克思。”“这位伟人在许多问题的看法上都是正确的,他应该得到更多的承认。”文章说:“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力远远不止于人数日益减少的自封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许多假设、分析的特点和思维习惯在西方思想界甚至更大的领域都广为流传。”由此,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与伟大。

5. 《资本论》读后感怎么写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
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但是鉴于本人能力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 

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 

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 

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大量存在,从而扩大品贫富差距。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 

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社会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的多,艰苦的多,困难的多的过程。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共产党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 

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资本论》读后感怎么写

6. 21世纪资本论能对个人有什么启示

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启示,只是表像上的误导人们。用《资本论》的逻辑来看《21世纪资本论》是典型的商品(货币)拜物教,即把支配人劳动(行为)的权力(社会)关系,硬要说成是财富、蛋糕,在所谓的分配问题上打转转,根本不知道,追求分配金钱(价值)的实质就是追求分配他人支配被的劳动本身,因为金钱原子(价值)是一种异化的人类劳动,不是什么具体实物(财富),它代表的只能是权力(奴役),而不是财富,要追求分配金钱,就必须追求最大化的对他人进行压榨,让他人更多的行为(劳动)时间不属于自身,这样大量的劳动(行为)才会被奴役成金钱原子(价值)。从这个逻辑来看,《21世纪资本论》是一本误导人的垃圾丛书!
皮凯蒂对资本这一概念的理解是非常传统的,认为资本只是简单的不同形式的财富,即一般说来,任何潜在地可以产生收入的财富都是资本。
对于马克思来说,恰恰相反,资本是一种社会(权力)关系;更具体地讲,资本是一系列社会关系的集合,这一集合允许资本家们使用他们的货币,以及货币给予他们的控制生产资料的权利,来强迫工人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这是利润的来源。同时利润也是资本获得积累,即资本是一个价值量的概念,是过去的物化了的劳动,而价值在马克思看来,它并不代表财富,它是一种人与人社会关系上的劳动,因此它意味着权力。资本这种物化劳动像吸血鬼一样吞噬着活劳动,把大量的劳动奴役成价值(金钱原子),造救金钱的增值。
按皮凯蒂的蛋糕分配逻辑,所谓的蛋糕、金钱是劳动的成果,那么医生给病人的手术刀,医生自己都不是要分配几刀?
同时,皮凯蒂将任何物质产品包括别墅、名画和其他奢侈品等都不加区别地看作资本,在马克思看来是高度的商品(货币)拜物教。社会关系使资本家可以剥削工人,这才是剩余价值的来源,然后剩余价值才得以在不同的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
这样,地主才能够利用他的财产权,以地租的形式,得到一份剩余价值(剩余劳动)。这可不是说,他的土地可以作为资本自己产生收入。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在《资本论》第三卷中特别地进行了阐述。对资本概念的误解使皮凯蒂将资本的回报率看作(如果不是数千年不变的话)几个世纪维持不变。相反的,马克思将利润率描述为动态变化的,这种变化同时塑造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皮凯蒂则只能把战争和危机看作外部的“冲击”。
但马克思看来,利润是工资完全对立的,而金钱增值源于剩余价值(剩余劳动)生产,价值增值并不意味着具体的社会财富生产,只意味着人对人支配的劳动时间增加。即资本再生产出来的还是资本,它再生产出对人们更长时间的支配,这就是金钱游戏的本质。

7. 《资本论》读后感怎么写

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资本论》第一卷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 《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资本论》不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实际上这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具体论证和生动体现,即具体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著。《资本论》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哲学、早期社会主义理论和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变世界。他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最大的思想体系,一个影响到地球50%以上人口的体系。 
    恩格斯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那样,对于劳动者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这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全部领域一览无遗。” 下面我简要谈谈我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 
    劳动价值论是指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你好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你好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与现时代存在巨大的差别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1、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 
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2、劳动过程的知识含量不高。 
工业化初期知识、科学、技术不够发达,劳动过程的脑力支出、知识含量不高,简单的、以体力支出为主的、按时间计算的劳动是主要的劳动形式。因此,马克思还不可能对科技创新

《资本论》读后感怎么写

8. 21世纪资本论能对个人有什么启示

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启示,只是表像上的误导人们。用《资本论》的逻辑来看《21世纪资本论》是典型的商品(货币)拜物教,即把支配人劳动(行为)的权力(社会)关系,硬要说成是财富、蛋糕,在所谓的分配问题上打转转,根本不知道,追求分配金钱(价值)的实质就是追求分配他人支配被的劳动本身,因为金钱原子(价值)是一种异化的人类劳动,不是什么具体实物(财富),它代表的只能是权力(奴役),而不是财富,要追求分配金钱,就必须追求最大化的对他人进行压榨,让他人更多的行为(劳动)时间不属于自身,这样大量的劳动(行为)才会被奴役成金钱原子(价值)。从这个逻辑来看,《21世纪资本论》是一本误导人的垃圾丛书!
   
     皮凯蒂对资本这一概念的理解是非常传统的,认为资本只是简单的不同形式的财富,即一般说来,任何潜在地可以产生收入的财富都是资本。
对于马克思来说,恰恰相反,资本是一种社会(权力)关系;更具体地讲,资本是一系列社会关系的集合,这一集合允许资本家们使用他们的货币,以及货币给予他们的控制生产资料的权利,来强迫工人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这是利润的来源。同时利润也是资本获得积累,即资本是一个价值量的概念,是过去的物化了的劳动,而价值在马克思看来,它并不代表财富,它是一种人与人社会关系上的劳动,因此它意味着权力。资本这种物化劳动像吸血鬼一样吞噬着活劳动,把大量的劳动奴役成价值(金钱原子),造救金钱的增值。
    按皮凯蒂的蛋糕分配逻辑,所谓的蛋糕、金钱是劳动的成果,那么医生给病人的手术刀,医生自己都不是要分配几刀?

    同时,皮凯蒂将任何物质产品包括别墅、名画和其他奢侈品等都不加区别地看作资本,在马克思看来是高度的商品(货币)拜物教。社会关系使资本家可以剥削工人,这才是剩余价值的来源,然后剩余价值才得以在不同的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

这样,地主才能够利用他的财产权,以地租的形式,得到一份剩余价值(剩余劳动)。这可不是说,他的土地可以作为资本自己产生收入。马克思的地租理论,在《资本论》第三卷中特别地进行了阐述。对资本概念的误解使皮凯蒂将资本的回报率看作(如果不是数千年不变的话)几个世纪维持不变。相反的,马克思将利润率描述为动态变化的,这种变化同时塑造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皮凯蒂则只能把战争和危机看作外部的“冲击”。

但马克思看来,利润是工资完全对立的,而金钱增值源于剩余价值(剩余劳动)生产,价值增值并不意味着具体的社会财富生产,只意味着人对人支配的劳动时间增加。即资本再生产出来的还是资本,它再生产出对人们更长时间的支配,这就是金钱游戏的本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