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曹操败在官渡之战,三足鼎立的局面还会出现吗?

2024-05-13

1. 如果曹操败在官渡之战,三足鼎立的局面还会出现吗?

我觉得就算是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失败了,三国鼎立的局势还是出现的,因为官渡之战的时候天底下还有很多有实力的诸侯,袁绍就算是打败了曹操他还会有很多敌人,再加上袁绍这个人刚愎自用,就算是在官渡之战总侥幸胜利曹操也不代表着他就能够统一天下,江东的孙策,汉中的张鲁和刘璋,西凉的马腾都会是袁绍强大的对手。
官渡之战对于曹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战,曹操凭借着这一战完全统一了北方,官渡之战后曹操信心满满打算一鼓作气攻占江东,可是赤壁之战曹操失败了,曹操也就没有可能直接一统天下了,如果换做袁绍来主持赤壁之战的话,相信他的结果是不比曹操强大到哪里去的,曹操和袁绍都是北方人,都不适合水上作战,再加上袁绍这个人刚愎自用,最后的结果肯定也是大败而归。
周瑜在历史上其实并不是像小说中一样小肚鸡肠的,周瑜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的才能不再诸葛亮之下,如果曹操在官渡之战失败了以后,周瑜会是袁绍强大的对手,周瑜能够主持一次赤壁之战,那么袁绍来犯的时候,周瑜肯定还能像打曹操一样打跑袁绍的。
袁绍这个人的才能是比不上曹操的,在官渡之战中袁绍的实力比曹操强大是因为袁绍的家世好,袁绍可是十分正宗的官二代,袁家四世三公可不是闹着玩的,袁绍是含着金汤勺出生的额,而曹操的家世就很普通了,曹操可以说是白手起家。他们两个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曹操十分赏识人才,并且能够知人善用,是一个好老板,但是袁绍这个人有一点自大,不能够听取别人的意见,所以曹操做不到的事情,袁绍一定也做不到,就算是官渡之战袁绍胜利了,相信三国鼎立的局势也是会出现的。

如果曹操败在官渡之战,三足鼎立的局面还会出现吗?

2. 如果曹操败在官渡之战,三足鼎立的局面还是得出现?

官渡之战决定的是三国时期北方的战场形势,即使曹操战败,三足鼎立的局面还会出现。原因有二:一是北方局势混乱,平定北方方能实现大一统;二是东吴势力已经开始发展;三是刘备夹缝中求生存。三点考虑,决定了无论官渡之战谁是最后的胜者,三足鼎立的局面都是会出现的。
一是北方诸侯群起,局势混乱,谁能在北方诸侯中称雄,方能得到汉朝皇帝的信赖,才能进行下一步大一统的进行。北方诸侯以袁绍和曹操的势力最大,但袁绍的性格特点可能决定了他不可能与曹操一战,性格优柔寡断,曹操在讨伐董卓之时就放下“竖子不足与谋”的话语,可见曹操对袁绍的看法也是一般,但客观来说,即便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取得胜利,他需要一段时间来巩固地位,正朝纲,确定下部战略方向,稳定北方局势,这些完成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东吴与刘备有足够时间来发展。

二是官渡之战时期东吴已经发展了相当一段时间,孙氏集团的势力不断扩大,虽不能与曹操或是袁绍集团相提并论,但仍有一战之力,再加之北方战争无暇顾及东吴局势,所以说东吴在官渡之战时期已形成势力。

三是刘备集团势力最小,但是北方战争给了刘备足够喘息的机会,招纳人才,制定国家政治战略方向,确定整体思路,同东吴局势相同,刘备在此时虽然未形成势力,但已具有雏形。

综上所述,官渡之战的结果,无论是谁赢,都给了东吴和刘备足够的发展时间,即便是袁绍获胜,仍然会出现赤壁大战,三足鼎立的局势仍然会出现在历史之上。

3. 曹操如果败在官渡之战,三足鼎立的局面还会出现吗?

我认为很大可能会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主要原因是曹操败在官渡之战的话,别人袁绍也不好受,必然也会损失大量兵力。而袁绍之后南下寻求统一必将面对孙刘联盟,最后的结果很可能会像曹操一样赤壁惨败(毕竟袁绍的军队比曹操的军队更不善于水战),最后三足鼎立局面也会因此而形成。
官渡一战上虽然袁绍在兵力上绝对比曹操占优势(10万与3万的对比),但是曹操身为防守方,自己的能力也是极强的,凭借在防守区的经营和自己出色的指挥战斗能力,袁绍要想彻彻底底攻下曹操必将损失一些兵力,即使战后可以得到俘虏和招兵的补充,估算下也不会超过8万的兵力。而之后曹操的军队若没有全部损失,应该会退出纷争,将土地让出来,而孙刘借此机会就会扩展领土,最后就会与袁绍面对面碰撞。
之后袁绍可以选择修生养息,先恢复兵力之后图谋一统南方,也可以选择直接向孙刘开战,这个可能性不大,毕竟袁绍也不会过于莽撞。但是之后袁绍的军队休养生息完成后,不论他对孙权还是刘备开战,孙权刘备见袁绍势力强大,一定还是会结成联盟一同对抗袁绍的军队。若袁绍按照史料记载,在官渡之战几年后去世,这样会使战局更加复杂,毕竟袁绍的儿子各自有各自的利益,内部不可避免地出现矛盾。
若袁绍没有去世,几年后带兵南下攻打孙权联盟,因为袁绍的军队比曹操更不善于水战,可以说赤壁一战袁绍的结局可能比曹操还要惨,最后还是会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当然这仅仅只是猜测,具体战场还是很多变的,要依据实际情况来看,毕竟以将领未成熟的领导能力来应对提前到来的赤壁之战还是未知之数。

曹操如果败在官渡之战,三足鼎立的局面还会出现吗?

4. 如果曹操败在官渡之战,三足鼎立的局面还是得出现,为何这么说?

曹操如果在官渡之战失败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还是得出现。因为当时已经出现了三国鼎立的端倪。无论怎么打仗,都避免不了这样的事情发生,当时天下打仗已经持续了很久,老百姓都渴望和平,而三足鼎立是最稳定的天下局势。所以那样的局面是势必要发生的。

而且在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势必是会失败的。因为在当时袁绍是进攻的一方,曹操只需要在官渡进行防守。虽然袁绍的军队人数多,但是曹操军队居高临下,在地势上就占了先机。袁绍的十万大军肯定会被曹操打得溃不成军。而且袁绍是一个急性子,他没有曹操的忍耐性,无论这场战争是胜是败,长远来看,袁绍一定会输给曹操。

而且根据曹操的脾气性格他是宁愿自己败了也不会让自己的土地让袁绍夺取的。如果曹操失败的话,他不会投降袁绍,而且去刘表和孙权哪里寻求帮助,让孙权和刘表划分自己的领土,然后让刘表和孙权去跟袁绍对抗,所以怎么看袁绍都不会取得胜利的。

而且在当时不只有曹操和袁绍两股势力,如果曹操被袁绍灭亡,其他的势力肯定会恐惧,很可能联合起来攻打袁绍,到时候袁绍必败无疑。再一个就是袁绍是北方的军队他们打起水仗来占不了优势,袁绍的后方还不稳定,几个儿子互相争斗的非常厉害。并且袁绍的身体不好,在官渡之战后面就生病了。所以袁绍是很难取胜的,三国鼎立的局面也是历史的推进选择。

5. 为何有人说如果曹操官渡之战失败,三足鼎立的局面还是得出现?

我觉得三足鼎立的局势还是有可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袁绍若要攻下曹操势必会损失不少的兵力,即使能够收拢来自曹操方面的残兵败将,依旧会是极大的损失。之后若继续南下攻打孙刘都会,除了兵力不足方面的原因,还会面临与曹操一样的难题,军部内部矛盾,不善水战等等,所以赤壁之战中袁绍很可能会重蹈曹操的覆辙,从而导致最后袁绍、刘表和孙权三分天下。


首先官渡之战(200年)中曹操身为防守方,虽然只有三万兵力对阵袁绍的十万兵力,但是凭借防御设施以及出色的指挥能力依旧是能够给袁绍造成杀伤,估计下来若袁绍赢得这场战争以及收拢来自曹操方面的残军人数也不会超过七万人。


之后袁绍可能会选择修生养息,以图恢复兵力,然后应该会在几年后发动官渡之战(205年左右)那么刘表与孙权势必要组成联军对抗袁绍(袁绍能否活这么久也是个未知数,毕竟史料记载袁绍病逝在202年),这样的话三者又会重新回到赤壁之战中,只不过主人公不在是曹刘孙而已。虽然当时周瑜军事才能尚未成熟,但是袁绍兵力也不会有很多而且加上袁绍 的军队比曹操更不善于水战,而且军部内部也会有利益纠纷(这个从袁绍的子嗣都有自己的势力,而有人势必会有利益冲突,可以看出一二)所以很大可能还是重现赤壁之战的结局。



总结一下,若官渡之战曹操败给袁绍,三足鼎立的局面依旧可能会重现。当然具体情况还是要根据实际来看,只靠纸上谈兵是行不通的。

为何有人说如果曹操官渡之战失败,三足鼎立的局面还是得出现?

6. 若是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惨败,他的命运可能会怎样?

如果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惨败,他的命运和袁绍几乎会一样。
官渡之战发生的地点已经在黄河以南了,而且官渡离许都不远了,如果曹操在官渡战败,下一步就会逃往兖州或者徐州,而袁绍则会进一步攻打许都,因为许都本来就是袁绍发动官渡之战的最终目的,并且袁绍都准备直接在占领许都后称帝。

接下来发生的事大概率就是袁绍率军攻占了许都,然后劫持了汉献帝,控制了整个中原核心区,从洛阳到许都的核心区几乎都被袁绍占领,而曹操则逃到了兖州和徐州苟延残喘,但是,短时间内,曹操并不会被消灭。
接下来曹操要做的事就是联合南方的刘表、孙权、刘璋一起与袁绍对抗,而且当时关中还有曹操的势力,曹操同样也会联合关中各割据势力与袁绍继续斗争。

但是,袁绍这个时候控制着皇帝,变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如果袁绍聪明的话,会继续挟天子以令诸侯,如果袁绍愚蠢的话,会逼汉献帝禅让帝位,袁绍的选择决定了他的命运,也决定了曹操的命运。
如果袁绍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话,那曹操的日子就不好过,因为像刘表、孙权、刘璋以及关中的马超等诸侯是不会轻易与袁绍为敌的,况且这些人只想保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不会和袁绍拼命,何必呢?这样的话,曹操就会逐渐衰弱,直到被袁绍灭亡。

如果袁绍选择自己称帝的话,那就是一个大大的错误,这样的行为会导致天下人反抗,同时朝廷中也会有很多的反对,到时侯所有忠于汉朝的人都会反对袁绍,这无形中削弱了袁绍的力量,而加强了曹操的力量,这样的话,曹操就不是那么容易会被袁绍消灭了。
以历史上的袁绍为人来看,他大概率会选择后者,真是那样的话,袁绍会步入袁术的后尘,天下会再次陷入纷争,而袁绍能不能统一天下,还在于袁绍的实力和能力,以他的能力来看,这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说天下会再次陷入分裂,而曹操也不会被消灭,而是继续与袁绍作对,同时天下的局势更加不明朗。

但不管怎么样,曹操想要再次崛起,是不可能的,只要曹操在官渡败了,他的政治生涯很可能就会终结,只不过是时间长短罢了。

7. 曹操在官渡之战的五次险胜,真的只是偶然吗?

官渡之战作为三国时期三次重大战役之一,对曹操来说属于逆袭反叛的一次机会,尤其是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在中原一带再无掣肘,这也让曹操快速成长为强大军阀。然而众人都认为官渡之战的取胜关键在于乌巢的胜利,但官渡战役的胜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久的军事对峙之后的结果。同时官渡之战的胜利存在了太多的偶然,其中稍有一次不慎则曹操都将陷入万劫不复的地步。就如同荀彧所说“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曹操所面对不止是一场防止侵略的保卫战,更是自身安危的生死战。


曹操和袁绍
曹操和袁绍之间必有一战,且袁绍方面实力强劲,按照袁绍自身的说法就是“冀州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且“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坐拥河北一带的袁绍光只是依靠冀州就足以傲视群雄,而此时虽然曹操能立足中原,但在袁绍的实力对比下依旧处于劣势。同时更多人所关注的是官渡之战的本身,却忽略了战争前期的部署安排,很大程度上曹操的取胜都来自于前期的正确部署。

战前部署曹操前期和袁绍的关系一直都不差,这也是为什么曹操能够在前期得以喘息的原因所在。然而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以及屡次侵略河南地区的行动触动了袁绍的神经。更重要的是在曹操的暗中操作下,将自己封为大将军,而封袁绍为太尉,这更是让袁绍无法接受。在袁绍看来曹操一直都是自己的附庸存在,如何能接受在曹操地位之下的事实。但此时因为袁绍还没有平定整个河北,且《三国志》记载“二年,使将作大匠孔融持节拜绍大将军,锡弓矢节钺,虎贲百人,兼督冀、青、幽、并四州,然后受之。”;曹操最后还是担心袁绍的实力,选择了退让,授予袁绍大将军职位,自己则是逞了一把口舌之快。


官渡之战
但当河北一切已经平定时,加上河内眭固被曹操消灭,袁绍决定和曹操决战。在此之前袁绍做了以下几点部署:

首先袁绍是拉拢外援,力图让张绣和刘表作为后方的支援,对曹操进行牵制。《三国志》中记载“太祖征袁绍,而刘表为绍援,关中诸将又中立。”;更重要的是豫州多郡响应袁绍号召。可以说此时的曹操四面树敌,形势急转而下。但实际情况却是张绣在贾诩的劝说下归顺曹操,而刘表则是表面答应却保持观望态度。


官渡之战
其次是袁绍抓住了衣带诏的机会,名正言顺的向曹操发起进攻,取得了道义先机。同时刘备乘机拿下了沛县,成为了袁绍的助手准备合力抗曹。但事与愿违,刘备并没能给袁绍带来太大的帮助。《三国志·先主传》记载“曹操击刘备,破之,获其妻子;进拔下邳,禽关羽;又击昌豨,破之。”;刘备非但是迅速被击败,而且家人流落,关羽也被迫投降曹操。


官渡之战
曹操方面同样是做出了部署,但因为兵力的缺陷,曹操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但此时曹操的部署特别重要,而且正确的掌握了动向。曹操并未分兵驻守黄河南岸,而是重兵驻扎在重要的关隘处,自己的主力则是屯兵官渡。官渡此地地处于鸿沟上游地带,连接了虎牢关、巩、洛等地带,是兵家必争之地,且此地补给线短,能够优于袁绍。

曹操的五次胜机分兵刺颜良:前期袁绍派颜良进军白马,曹操想要亲自去救援白马。此时荀攸认为不如分兵,故作疑兵假装渡河,然后吸引袁绍分兵。袁绍果然分兵拦截,实际上曹操方面早已经派出关羽和张辽作为主力袭击颜良。而也就是在此时颜良被关羽斩杀,《三国志》中讲述“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於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颜良之死给袁绍士气带来了打击。

斩杀文丑:而后袁绍派出文丑追击曹操,此时的曹操不过只有六百余人,情势危急。此时曹操却下令将辎重丢在两边,自己人则是埋伏了起来。果然文丑等人来到之后看到两边的辎重纷纷去争抢,曹操抓准了机会在乱军中致死文丑。

荀彧回信:之后曹操和袁绍就陷入了僵局,尤其是对峙的三个月之中曹操军粮告竭。折让曹操失去了信心,因此写信和荀彧商量退守许都计划。但荀彧却认为此时是重大转机,一旦迎来转机则能反败为胜。而此时曹操则改变了策略,先是缩短了运输队的前后距离,并且不断骚扰袁绍的供给,给袁绍造成补给的困难。

许攸的到来:荀彧所说的转机随着许攸的到来已然出现,许攸来到曹操此地后告知了袁绍的乌巢粮仓地点,此时众人都对许攸的说法抱有怀疑,然而曹操却当机立断采取了偷袭的策略,亲自率领五千人前往乌巢大破袁军。

坚定策略:在进攻乌巢的同时袁绍派出了高览和张郃带领重兵攻打曹操大营,此时曹操坚定不回防,依旧是要拿下乌巢。随着乌巢的拿下,袁绍方面军心动摇,而张郃高览的投降,更是导致袁绍军队瞬间崩溃。


文丑
偶然和必然曹操的胜利来之不易而且存在了几次偶然,之所以说官渡之战是军事史上的奇迹,并不单纯是指曹操以少胜多,而是曹操的几次部署和决策都选择正确。一次正确很简单,但每一次都正确则需要依靠的是将领的运气以及军事素养。在官渡一战中曹操充分展现了军事方面的才华,更是让后人叹为观止。正如同诸葛亮所说“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这也充分说明了曹操能够取胜却不是单纯靠运气这么简单。


曹操
在曹操的官渡胜利过程来看,五次曹操的抉择看起来都颇具风险。如果颜良文丑没有被杀,如果文丑追击没有去抢夺辎重,如果荀彧答应了曹操的退守,如果许攸是诈降,如果曹操没能打下乌巢,这些随机概率都被曹操牢牢掌握,也正是这样才让后人对官渡之战的看法更偏向于曹操的运气之说。


曹操
然而曹操真的只是依靠运气吗?在众多的偶然背后其实有着必然条件。例如说曹操敢于抛下辎重,是对敌人的足够了解;在危急时刻依旧听从荀彧的话,这是曹操用人不疑的品质;关键时刻信任许攸,是曹操用人不疑的果断,最后坚持攻打乌巢是曹操坚定信念的体现。相比起袁绍,曹操不但是在兵法造诣上超越了他,在为人首领、为军将领方面一样是超越了袁绍。这才是袁绍举十万之众却只能惨败而归的原因,而非什么幸运之说。

曹操在官渡之战的五次险胜,真的只是偶然吗?

8.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为什么能取胜

第一,
本来袁绍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怎么说这场战役都不可能会打输,
应该说,这场战
役本来就不应该打,
在袁绍的阵营里有两个人早就看出了这一点,
他们就是田丰和沮授,
他
们向袁绍建议,
由于现在天下刚刚平定下来,
所以应该向皇帝表功,
展现我们为国家统一做
出的贡献,
如果曹操阻拦我们的话,
他就是不义,
我们就可以举正义之师,
采用游击战等形
式,
不停的骚扰曹操,
这样不出三年。
曹操必亡。
但是由于袁绍好大喜功,
刚愎自用的性格,
田丰被关进监狱,袁绍采用了郭图和审配的建议,集中优势兵力,动用
10
万精兵,争取一
次打垮曹操。
 
第二,
在整场战争中,与其说是曹操用兵如神,不如说是袁绍愚蠢透顶,从中曹操的声
东击西之计,再到中诱敌深入之计,
再到被曹操拉长补给线,
挺近官渡,再到不停许攸的建
议放弃挟持天子的机会,并且逼反了许攸,再到不听张颌的建议,不救乌巢反去攻击官渡,
结果官渡没有打下来,粮草全部被烧,张颌也联合高览投奔曹操。
 
第三,用人失当,首先我们来看看袁绍手下有哪些人才,智计之士,田丰、许攸,尽忠
之臣,审配、逢纪,以及勇冠三军的张颌、颜良、文丑。这套班底一点都不比曹操的差,再
加上五倍以上的兵力优势,怎么可能会打不赢战争,但是结果呢,
田丰在大狱里蹲着,
审配
逢纪在后方待着,和袁绍一起,
逼反了许攸,
颜良文丑因为袁绍的决策失误,全部折在了白
马延津,张颌在决战之前,率领部队投降曹操。
 
反观曹操,
解白马之围之后,
自己的补给线越拉越长,
主动放弃黄河天线,
后撤到官渡,
拉长袁绍的战线。主动听取手下谋士的建议,
为打败袁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体恤士兵,亲
自到前线慰问士兵,而袁绍呢,曹操攻下袁绍的帅帐后,在里面竟然发现了各种古玩字画,
这是来打仗还是来享受的,有这种主帅,这仗怎么可能打得赢。
 
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
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真正的把战场上的一切情况都算在自己的预料
之中,曹操没有这个能耐,袁绍更没有。所以两个人都有着一个智囊团—谋士。整场战争,
武将在前方拼杀,但更重要的,
是这伙谋士们在战场之外看到的,
以及所提出的建议,
和作
为主帅的曹操袁绍的最终拍板。所以,这伙谋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曹操和袁绍,
对待自己谋士的态度完全的不同,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袁绍悲剧的发生。
 
首先,
在开展之初,
袁绍的谋士田丰和沮授竭力反对袁绍出征,
但是好大喜功的袁绍并
没有听从他们的建议,反而,让田丰进了大狱,并说,你在这里看我得胜归来。同时,曹操
也在发愁,袁绍大军压境,自己究竟该怎么办,这时候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郭嘉,郭奉
孝,他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料定,袁绍必败,坚定了曹操打这场战役的信心。
 
其次,
在战争的相持阶段,袁绍并没有听从自己谋士许攸的建议,
而是刚愎自用。
反观
曹操,曹操采纳刘晔的建议,打破袁绍的弓弩兵;听从荀攸的建议,佯攻延津,奇袭白马,
斩杀颜良;许攸夜投曹操,曹操赤脚相迎,听从许攸的建议偷袭乌巢,烧光了袁绍的粮草;
在交战过程中,
曹操曾经想过要放弃,
但是荀彧却提醒了曹操:
“
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
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
”
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
取得最终的胜利,
这全在于用人之道。
我们可以细分来看
: 
刘晔、
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
和帮助曹操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
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
由此观之,
人才的妥善任用应该可
说是
“
一计敌万人
”
。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
 
而袁绍呢,刚愎自用,自以为是,本来一场实力悬殊的战役,一场必赢得战役,却最终

以八百骑狼狈逃回,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能屈能伸,
广揽贤才,当机立断,这些袁绍到死都没有想明白的东西,
全部体现在了曹
操的身上,正是这些东西,这种大将风度,让曹操笑到了最后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