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国债有可能使货币供给总量不变?

2024-05-13

1. 发行国债有可能使货币供给总量不变?

一般都不会对货币总供给造成影响。

因为发行国债是一种自愿、有偿、灵活的方式,国债发行只涉及资金使用权的让渡,是对社会资金和国民收入的一种临时分配,流通中的货币总量没有改变,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增加需求总量,不会导致通货膨胀,有利于供求平衡。用发行国债筹集的资金弥补财政赤字,是各个国家的通常做法。

发行国债有可能使货币供给总量不变?

2. 发行国债有可能使货币供给总量不变?

按从经验方面说说
1.
居民和金融机构购买公债,对应的都是把资金从储蓄/超额准备金
转化成国库资金,国库资金是保管在央行的,相对于实体经济的货币供给减少了。
2.
央行债券的效果同公债。
3.
企业债券,居民或者金融机构购买企业债券,即居民的直接储蓄和间接储蓄进入投资企业,应该是货币市场出清的过程。这时候货币供给和需求都没变。
4.
金融机构债券,认购金融机构债券相当于储蓄的转移,并不处于货币市场出清的过程,也不影响货币供给和需求。

3. 政府发行的公债卖给央行和商业银行或其他私人机构对货币供给量变动会产生什么样不同的影响

(1)如果政府债券直接按居民或制造商购买,则其支出将减少和挤出效果将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这不能扩大其总需求。挤出效应机制有两个解释。一个解释是,财政支出的扩大导致利率的上升,这抑制了私人支出,尤其是私人投资。另一种解释是,政府从公众借贷导致政府与私营部门之间的竞争,以贷款基金的需求,减少私营部门的资金供应。 _ _ (2)如果商业银行直接购买债券,则将减少商业银行的贷款,并间接产生挤出效果,这不能扩大其总需求。 _ _ (3)只能通过向中央银行销售政府债券可以汇总需求。通过这种方式,政府(由财政部代表)将中央银行公共债券作为存款。中央银行为政府提供支票簿,政府可以用作额外的公共工程,购买或转移付款。中央银行可将政府债券视为签发资金的储备金或作为使用货币政策的工具。拓展资料一、发布公共债券的主要原因是提高金融资金并弥补财政赤字。所以它可以被理解为政府差钱 _二、公共债务功能(原因):1.从财务来看,公共债务是一项补充财政收入的形式,是弥补赤字的有效手段,解决财务困难,以及提高建筑基金的更好方法。当州的财政支出超过其收入时,暂时的迫切需要,发行债券相对简单,以帮助满足迫切需要。从长远来看,公共债务是筹集资金的更好方法。投资大规模,长施工时期和慢速效力等一些项目,如能源,运输和其他主要建设项目,往往需要积极的政府干预。 _2.从经济角度来看,公共债务是政府规范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1)调整积累和消费,促进其比例的合理化。以信贷的形式,公共债券仅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情况下,公共债券仅获得一段时间使用资金的权利,并适当发布公共债券可以使其之间的比例正常化。 _(2)调整投资结构,提高产业结构。 _(3)规范金融市场,维持经济稳定。公共债务是一种金融资产和可转让证券,公共债务市场可以是一个间接调节金融市场的政策工具。 (4)调整总社会需求,促进总体社会供需和结构平衡的需求。公共债务是指政府旨在提高金融资金,根据其可信度按照投资者发出的某些程序,承诺在一段时间内支付利息并偿还格式债务证券。公共债务是政府债务各级的一般阶段,是政府信贷的特殊形式或金融信贷的主要形式是一个重要的宏观调控意味着政府可以使用。

政府发行的公债卖给央行和商业银行或其他私人机构对货币供给量变动会产生什么样不同的影响

4. 下面情况政府买进债券会不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为什么?

应该选B.公众把央行支票存入商行
因为公众把央行支票存入商行,等于增加公众的银行存款资金,货币供应量包括公众手中的存款,所以同时就等于增加了货币供应量

5. 实物国债,货币国债

真高兴看到有人提这个问题。这是新中国刚成立时,陈云为抑制当时的恶性通胀采取的一个措施。
1950年底,为了不用增加货币供应量弥补当时的财政赤字,陈云决定发行国债。但当时人民币几乎处于完全崩溃的边缘,物价上涨依然凶猛。如果发行货币国债,可以肯定不仅价格奇低,而且可能根本就没有人买。为此,陈云想出了以实物为计价基础的实物国债,当时叫“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公债的单位定为“分”,每分以上海,天津等六大城市的大米6斤,面粉1.5斤,白细布4尺,煤炭16斤的平均批发价的总和计算。此平均批发价总和统一由中国人民银行每十日公布一次。公债分5年偿还,年息五厘。每年付一次利息。(当时的工资也是按实物发放的。)
我不知道历史上是否有先例,也不知道这是陈云个人的决策还是某智囊的建议。不论怎样,最终遏制的人民币的恶性贬值和当时的恶性通胀。这在历史上也许是唯一的,至少西方没有过,因为这种做法没有任何当时或现在的经济学理论做基础。在上世纪80年代发生过通胀,当时有人到美国经济学大师那里去求高招,得到的回答是西方是从中国学习如何治理通胀的。这个故事我没有找到准确的依据。
这个做法的历史意义是,实际上将当时的人民币建立在关键物资的基础之上,没有金本位,也没有所谓“虚金本位”。
这段历史似乎已经被人们忘记了。政府在治理目前的通胀时,或采取行政措施抑制蔬菜价格,或提高存款准备金和利率。前者还有某种“计划经济”的影子,后者则完全是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政策。没有思考当年的成功经验中的合理的,必然的核心。
另外,凭证式国债肯定不是实物国债,只不过是类似大额存单式的国债。当年的国债就像一种货币一样,面额有100元等。

实物国债,货币国债

6. 为什么建立政府公债流通市场

作用
(一)公债市场为政府债券的发行和交易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渠道
公债市场使得政府能够通过债券的发行来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用于投资活动和进行公共建设方面得开支,另一方面,它又使得债券持有者在必要时,能够通过债券市场,迅速地脱手转让而获利,大大提高债券的吸引力,保证人们对需要资金的单位提供新资金。
(二)公债流通市场可以进一步引导资金流向,实现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
资金统一由公债流通市场实现资金的再分配,通过资金不断流向效率高、经营好的筹资者的过程中,优胜劣汰,进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公债流通市场是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场所
公债流通市场作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途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可以利用公债发行市场筹措到的公债资金,进行合理的投资支出,从而达到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比如国家能源、交通领域需要加强时,政府可以发行建设公债,专门用于这些领域的建设,从而加快其发展速度。二是政府可以在公债流通市场上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公债,执行国家的货币政策。在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中,公开市场业务最为方便,副作用最小,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当金融市场货币过多时,中央银行通过出售公债,回笼部分货币;当货币过少时,中央银行通过购买公债,投放部分货币。这样,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吞吐公债来调节货币供应,执行货币政策。

7. 为什么国债是存量货币呢

商业机构、公众)购买国债,不会导致货币存量增加。商业机构(银行、券商、企业等)、公众购买国债 -> 钱由机构/公众转移至发债的政府;本质:市场上货币总量不变,只是持有者由市场化主体变为发债的政府。政府发债借到钱后 -> 再投入市场(基建、公务员工资、转移支付等);本质:市场上货币总量不变,只是钱又由发债的政府转移回市场化主体。可以看到,市场化主体购买国债的过程中,货币总量均不变,只有持有者在改变。
2.
央行购买国债,会导致货币存量增加。(重点:财政赤字货币化)央行印钱 ->央行购买政府债券 -> 钱由央行至发债的政府;本质:市场上货币总量增加。政府拿到钱了,但是没有其他市场参与者为此付钱,等同于市场上突然多了一笔等同于国债金额的
查看更多

为什么国债是存量货币呢

8. 公债与货币政策关系

1、公债管理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同一性。财政政策主要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以及赤字弥补政策等三个方面的内容所组成的。就财政政策实施的基础条件而论,无论税收政策的调节(减税或是增税),还是支出政策的运用(增支或是减支),都与财政的平衡状况密切相关。而只要财政上发生赤字,就有一个赤字如何弥补的问题。尽管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不少,诸如向银行借款,增发通货,直接扩大征税范围或提高税率等。但就由此而带来的经济社会效应来说,公债是弥补财政赤字的最佳方式。从实际情况看,各国政府的财政赤字也基本上是靠发行公债来弥补的。这就是说,作为弥补财政赤字基本方式的公债,是财政政策得以实施的基础条件。货币政策主要是指中央银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调整贴现率和变动法定准备金率等“三大武器”来影响市场利率的形成和调节货币供给量。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对象就是政府债券,它实质上是通过在公开市场(即金融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金融市场的一种活动。公债管理就是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传导器”。
  2、公债管理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差异性。尽管公债管理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公债管理并不是财政政策或货币政策的一部分。它毕竟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则。就作用范围而论,公债管理既不能直接使公共支出和税收的规模及相关流量发生变化,也不能直接使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化。它所面对的仅仅是既定规模的公债,包括已经决定发行但尚未售出的新公债以及已经发行但尚未偿还的旧公债。对既定规模的公债,采取有助于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管理活动,乃是公债管理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作用范围。就政策目标而论,公债管理固然在总体目标上须服从于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基本要求,但直接目标同财政和货币政策却不乏矛盾之处。例如,公债管理的直接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降低举债成本。为此,在财政政策上应控制公债的发行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