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姓起源及家谱

2024-05-13

1. 秦姓起源及家谱

中国秦姓的起源主要有四个,简明扼要地列举如下:
1、源于姬姓:  这是中国秦姓的主体来源,也是最早的源头,始于西周初年鲁国君主伯禽(姬姓)的一支封于秦邑(河南范县内)的后裔;
2、源于嬴姓:  具体地说是源于嬴姓赵氏的秦王室,《元和姓篡》记曰:“伯益裔孙非子周孝王封之秦陇西秦亭也,至始皇帝灭六国,子婴降汉,子孙以国为氏。”这一说法也得到《史记》以及其他史料的印证,说明秦朝灭亡后,有一些宗室遗族(特别说明一下,他们不是秦始皇后裔)改成秦姓;
3、源于少数民族汉化:   在漫长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大量少数民族人口并入汉族,其中一些家庭选取了秦做为他们的姓(氏);
4、源于外籍归化:     主要是汉晋时代,有一些来自罗马帝国的乔民,居留于中华,后代以其祖国国号(汉晋称罗马帝国为大秦)为姓(氏)。代表人物有拜谒过孙权的商人秦论

秦姓起源及家谱

2. 有谁知道秦氏家谱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之子大费(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姓嬴。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陇西秦亭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秦灭后,王族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秦氏。  2、出自姬姓,为文王的后裔,以邑为氏。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后裔食采于秦邑,其后有以邑为姓,称秦氏,史称秦姓正宗。  3、古代大秦人来中国,有的就以"秦"为氏。大秦即罗马帝国。东汉、晋朝时大秦皆曾遣使来中国通好,有留居不归者,以"秦"姓传也。古时西域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通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之变。  二、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秦氏主要分布于今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省。西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迁徙关东大族充实关中,秦氏有一支自鲁徙居扶风茂陵。这支秦氏人丁兴旺,官宦众多,西汉时有秦袭等5人同时任郡守一级的官,故世号"万石秦氏"。秦末有秦同,从刘邦击项羽有,被封为彭侯,是知山东秦氏于西汉处有迁至今江苏者。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秦氏还分布于今甘肃、四川、山西等省。宋、元、明时期,秦氏有迁至今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还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三、郡望堂号 【堂号】  "三贤堂":因孔门七十二大贤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三,不是普通地说一二三,而是指多数的意思。  "乐善堂":孔子因为看到七十二大贤中,姓秦的竟占了四位,夸奖秦氏好道乐善,所以又叫"乐善堂"。  "养真堂":秦氏好道乐善,能注重养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养真堂"。  "忠孝堂":秦琼的后人因为秦琼是唐朝开国元勋,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  "淮海堂":宋代词人秦少游的后人因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传世,所以叫"淮海堂"。  "五礼堂":清刑部尚书秦蕙田,立朝30年,刚介自守,著有《五礼通考》,因名"五礼堂"。  【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置郡,治所在平襄。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  四、家乘谱牒  上海:陈行秦氏支谱初稿、练川秦氏宗谱十二卷、泗泾秦氏宗谱四卷  江苏:秦氏支谱六卷、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无锡陡门秦氏宗谱十卷、洞庭秦氏七修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浙江:慈溪秦氏宗谱不分卷、慈水秦氏宗谱九卷、慈溪秦氏宗谱二十八卷、会稽秦氏宗谱不分卷、定阳秦氏宗谱三卷、临海后街秦氏宗谱  湖北:荆南秦氏族谱、秦氏族谱十卷、黄冈秦氏宗谱十八卷、曲江秦氏家谱二卷  广西:秦氏宗谱十三卷首二卷、秦氏家谱十六卷  四川:秦氏族谱不分卷、秦氏族谱一卷、忠州秦氏家乘十八卷  山东:黄堆秦氏族谱,六卷,民国二十四年修谱。  五、历史名人  秦紘(1425-1505),字世缨,明代单县黄堆集人。景泰二年,26岁中进士,授任南京御史,忤权贵,坐谪湖广驿丞。天顺、成化间,历官雄县、府谷、巩昌,迁陕西右参政。成化十三年(1477)擢右金都御史,巡抚山西,寻调宣府,护边有功。弘治初,总督两广军务,打击豪强暴帅,被诬罢归。弦治十四年(1501)军情紧急,诏起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加太子少保衔,总制三边军务,在军三年。十七年以年老力辞,致仕。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北宋词人。扬州高邮人。元丰进士,熙宁间以诗赋见赏于苏轼,与黄庭坚、晁无咎、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元佑初因轼荐为太学博士,累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绍圣元年坐元佑党籍,通判杭州,后编管雷州,徽宗即位,放还。卒于藤州。他的词轻婉秀丽,多写男女恋情和身世感伤之事,历来被推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传世。常州、武进、无锡一些秦姓均是秦观后裔。秦观墓现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二茅峰下,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秦琼(?-638):字叔宝,唐时名将,齐州历城人(今济南)。大业中 先为隋将来护儿帐内士卒,后降于李密,复归王世充,旋弃之投唐,任马军总管。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封胡国公。他以骁勇善战,志节完整而闻名。后被民间奉为"门神"之一。  秦越人:即战国时名医扁鹊。他治病以诊脉为名,创立了望、闻、问、切"四诊法",用"针"、"石"、"熨"、等简单的医具治疗,并通内、妇、儿、五官各科。  秦桧(1090-1155) :大奸臣,南宋江宁(今南京)人,字会之。政和进士,北宋末任御史中丞,靖康之变,因反对金人立张邦昌,被俘北去,后为挞懒信用。建炎四年(1130)随金兵攻楚州(今江苏淮安),诈称杀死监守金兵,夺船而归。绍兴间两任宰相前后执政十九年,贬逐张浚、赵鼎,收夺诸大将兵权,杀抗金名将岳飞,与高宗共主和议,向金称臣纳币,订立绍兴和议,为世人不齿。连其后裔到岳坟前也什分惭愧,曾有诗:“人自宋后名无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秦良玉(1574-1648):四川忠州人(今忠县)明代著名女将,文武皆能,其夫石砫宣抚使马千乘死后,代领土司职,领其兵,治军严峻,所部号"白杆军"颇能征战,天启时以征讨奢崇明,解成都之围,授都督佥事,任总兵,崇祯十三年奉命追击张献忠,所部白杆兵覆没,十七年张献忠再次入蜀,她据守石砫抵抗,后病死,被封为"忠贞侯"。是古代著名巾帼英雄。  秦九韶(1202-1261) :南宋数学家,普州安岳人(今四川),字道古。官建康府通判、沿江制置司参议官、知琼州、司农丞、后贬梅州而死。性机巧,通数术、天文、乐律、营造。淳佑七年(1247)著成《数学九章》,对“大衍求一术”及“正负开方术”颇有发明,在中国数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秦邦宪(1907-1946):江苏无锡人,是无锡锡山秦氏后裔。,又名博古。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干事、共青团中央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1931年9月至1935年1月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主要负责人,犯过严重“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后任中国工农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主任。1936年参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谈判。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驻南京代表、长江局和南方局组织部长、1941年后主持《解放日报》和新华社工作。是七届中央委员。1946年2月参加重庆谈判,于4月8日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

采纳哦

3. 秦氏家谱的介绍

《秦氏家谱》是由秦大智于中华民国二十五年闰三月十四日重修的一本家谱。

秦氏家谱的介绍

4. 秦姓起源及家谱

姓氏起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之子大费(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姓嬴。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陇西秦亭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秦灭后,王族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秦氏。
  2、出自姬姓,为文王的后裔,以邑为氏。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后裔食采于秦邑,其后有以邑为姓,称秦氏,史称秦姓正宗。
  3、古代大秦人来中国,有的就以"秦"为氏。大秦即罗马帝国。
    
     东汉、晋朝时大秦皆曾遣使来中国通好,有留居不归者,以"秦"姓传也。古时西域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通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之变。聚集地(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秦氏主要分布于今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省。西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迁徙关东大族充实关中,秦氏有一支自鲁徙居扶风茂陵。这支秦氏人丁兴旺,官宦众多,西汉时有秦袭等5人同时任郡守一级的官,故世号"万石秦氏"。秦末有秦同,从刘邦击项羽有功,被封为彭侯,是知山东秦氏于西汉处有迁至今江苏者。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秦氏还分布于今甘肃、四川、山西等省。宋、元、明时期,秦氏有迁至今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还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堂号     "三贤堂":因孔门七十二大贤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三,不是普通地说一二三,而是指多数的意思。
   "乐善堂":孔子因为看到七十二大贤中,姓秦的竟占了四位,夸奖秦氏好道乐善,所以又叫"乐善堂"。
   "养真堂":秦氏好道乐善,能注重养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养真堂"。
   "忠孝堂":秦琼的后人因为秦琼是唐朝开国元勋,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
   "淮海堂":宋代词人秦少游的后人因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传世,所以叫"淮海堂"。
   "五礼堂":清刑部尚书秦蕙田,立朝30年,刚介自守,著有《五礼通考》,因名"五礼堂"。
历史名人     秦九韶:南宋杰出数学家。著有《数书九章》,对"大衍求一术"和"正负开方术"有深入研究,世称"秦九韶程疗"。
  秦 观:字少游,北宋词人。与黄庭坚、晁无咎、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他的词轻婉秀丽,多写男女恋情和身世感伤之事,历来被推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传世。
  秦叔宝:唐时名将,他以骁勇善战,志节完整而闻名。后被民间奉为"门神"之一。
  秦越人:即战国时名医扁鹊。他治病以诊脉为名,创立了望、闻、问、切"四诊法",用"针"、"石"、"熨"、等简单的医具治疗,并通内、妇、儿、五官各科。
  秦良玉:明代著名女将,其夫石砫宣抚使马千乘死后,代领其兵,所部号"白杆军",被封为"忠贞侯"。是古代著名巾帼英雄。

5. 秦氏家谱字辈大全

秦氏先祖为避免后代人重名,便规定了辈分统用字,为:…..伯、福、鸿、裕(玉)、嗣、续、丕、昌、其、懋(茂)、修、为、以、陪、本、元。 在伯子辈以上,统用:福、惟、聿。 浙江: 继、宏、山、思、林、永、步、风、德 山东 
启、右、显、贞、世、泽、永、震 湖北 宜昌 炎、神、世、尚、文、明、道、利、开、本、月 山东淄博 元 玉 怀 志 湖北 随州 长、寿、宣、传 、学、文、世、礼 安徽庐江: 天 水 明 宗 竹 山 继 正 佳 习 传 芳 山东 贞 元 承 立 昌 甘肃 武威市 大、生、长、山、国 安徽临泉 希 云 洪 连 志 子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 兴 诗 立 礼 守 义 官 仁 湖北恩施 大世万代兴 永历传家宝江苏南京、 文 锦 传 家 绍 青海 发、昌、武、盛、建、邦 重庆 ....家 国 正 天.... 山东省桓台县陈庄镇南郭村: 佩、茂、善、纪、克 山东东营广饶: 凤、居、同、道、修、 景(永、恩)、志、福、兴、延、耀 辽宁黑山: 一、文、似、国、大、自、如、百、洪、凤、树、玉
湖北 辉、基、钜、泽 山东菏泽成武 汝 宗 传 敬 恩 昌 贵州 延明文武荣 江苏连云港赣榆县黑林镇秦埠地村 绪、同、继、德、广、永、华、大、吉、长 陕西 原籍山东 国 大 吉 昌 江苏 淮安 祖籍山东 永, 佩, 广 ,习 , 江西九江 绍,隆,永,克,窗,书 河南濮阳 亿 贵 洪 道 永 中 心 言 庆 良 贵州遵义 才子重文字,佑秀宗祖泰,富贵鳌头建,久占立三台,世朝登良佐,相贤国运开,君臣传万代,明高德厚培. 湖南岳阳 中。和。本。四。西。 湖北宜昌 科、正、文、长、远,昌、龙、万、世、兴,光、宗、耀、祖、德,发、达、永、恒、生 贵州 少、林、 国、军 重庆石柱 大本从天绪,文定自成章 四川内江 
光 忠 师 宇 地 湖南岳阳 秉玉以易士 钟和本世(希) 孝友家声大 明良国运长…… 广西博白礼 永 华 丕 振 山东郓城 益 宝 清 廷 瑞 余 福 庆 山东成武 先 明 冠 汝 宗 传 敬 恩 仓 浙江鄞县 锡、嗣、廷、元、开、运、际、伟、会、永、言、寿、思、文、宗、天、启、奋、仕、隽、英、辅、治、有、采、勋、策、鼎、铭、奕、世、绍、美、行、敦、修、齐、钦、扬、道、撰、丕、建、嘉、读、孚、通、汝、尔、礼、教、远、(单字)、惟、能、作、了、睿、哲、肃、端、万、方、颂、载、德、积、致、祥、寿、乃、康、履、本、大、支、蕃、聿、介、福、祉、麟、凤、来、仪、怀、其、若、水、荣、达、高、标、显、章、勉、承、悠、久、恒、在 浙江剡县

秦氏家谱字辈大全

6. 谁给我一套秦氏的家谱,要有明确的辈分来历

一、来源有三 
1、出自嬴姓,为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大业。大业之子大费(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姓嬴。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庶子非子被周孝王封在陇西秦亭为附庸国,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秦国后来成为战国七雄之首并进一步统一了全国。秦灭后,王族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秦氏。 
2、出自姬姓,为文王的后裔,以邑为氏。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后裔食采于秦邑,其后有以邑为姓,称秦氏,史称秦姓正宗。 
3、古代大秦人来中国,有的就以"秦"为氏。大秦即罗马帝国。东汉、晋朝时大秦皆曾遣使来中国通好,有留居不归者,以"秦"姓传也。古时西域称中国为秦,后来西方国家通称中国为支那,即"秦"音之变。 
二、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秦氏主要分布于今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河北等省。西汉初,高祖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迁徙关东大族充实关中,秦氏有一支自鲁徙居扶风茂陵。这支秦氏人丁兴旺,官宦众多,西汉时有秦袭等5人同时任郡守一级的官,故世号"万石秦氏"。秦末有秦同,从刘邦击项羽有,被封为彭侯,是知山东秦氏于西汉处有迁至今江苏者。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秦氏还分布于今甘肃、四川、山西等省。宋、元、明时期,秦氏有迁至今广西、安徽、贵州、福建、北京、上海等省市者,历清至近现代,分布地更广,还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三、郡望堂号 【堂号】 
"三贤堂":因孔门七十二大贤中有秦祖、秦商、秦非、秦冉四位。三,不是普通地说一二三,而是指多数的意思。 
"乐善堂":孔子因为看到七十二大贤中,姓秦的竟占了四位,夸奖秦氏好道乐善,所以又叫"乐善堂"。 
"养真堂":秦氏好道乐善,能注重养真(本性的善),所以又叫"养真堂"。 
"忠孝堂":秦琼的后人因为秦琼是唐朝开国元勋,既忠且孝,因名"忠孝堂"。 
"淮海堂":宋代词人秦少游的后人因为秦少游著有《淮海集》传世,所以叫"淮海堂"。 
"五礼堂":清刑部尚书秦蕙田,立朝30年,刚介自守,著有《五礼通考》,因名"五礼堂"。 
【郡望】 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置郡,治所在平襄。 太原郡:战国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 
四、家乘谱牒 
上海:陈行秦氏支谱初稿、练川秦氏宗谱十二卷、泗泾秦氏宗谱四卷 
江苏:秦氏支谱六卷、锡山秦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无锡陡门秦氏宗谱十卷、洞庭秦氏七修宗谱五卷首一卷末一卷 
浙江:慈溪秦氏宗谱不分卷、慈水秦氏宗谱九卷、慈溪秦氏宗谱二十八卷、会稽秦氏宗谱不分卷、定阳秦氏宗谱三卷、临海后街秦氏宗谱 
湖北:荆南秦氏族谱、秦氏族谱十卷、黄冈秦氏宗谱十八卷、曲江秦氏家谱二卷 
广西:秦氏宗谱十三卷首二卷、秦氏家谱十六卷 
四川:秦氏族谱不分卷、秦氏族谱一卷、忠州秦氏家乘十八卷 
山东:黄堆秦氏族谱,六卷,民国二十四年修谱。 
五、历史名人 
秦紘(1425-1505),字世缨,明代单县黄堆集人。景泰二年,26岁中进士,授任南京御史,忤权贵,坐谪湖广驿丞。天顺、成化间,历官雄县、府谷、巩昌,迁陕西右参政。成化十三年(1477)擢右金都御史,巡抚山西,寻调宣府,护边有功。弘治初,总督两广军务,打击豪强暴帅,被诬罢归。弦治十四年(1501)军情紧急,诏起户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加太子少保衔,总制三边军务,在军三年。十七年以年老力辞,致仕。 
秦 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北宋词人。扬州高邮人。元丰进士,熙宁间以诗赋见赏于苏轼,与黄庭坚、晁无咎、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元佑初因轼荐为太学博士,累迁秘书省正字兼国史编修。绍圣元年坐元佑党籍,通判杭州,后编管雷州,徽宗即位,放还。卒于藤州。他的词轻婉秀丽,多写男女恋情和身世感伤之事,历来被推为婉约派的代表作家。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传世。常州、武进、无锡一些秦姓均是秦观后裔。秦观墓现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二茅峰下,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秦琼(?-638):字叔宝,唐时名将,齐州历城人(今济南)。大业中 先为隋将来护儿帐内士卒,后降于李密,复归王世充,旋弃之投唐,任马军总管。官至左武卫大将军,封胡国公。他以骁勇善战,志节完整而闻名。后被民间奉为"门神"之一。 
秦越人:即战国时名医扁鹊。他治病以诊脉为名,创立了望、闻、问、切"四诊法",用"针"、"石"、"熨"、等简单的医具治疗,并通内、妇、儿、五官各科。 
秦桧(1090-1155) :大奸臣,南宋江宁(今南京)人,字会之。政和进士,北宋末任御史中丞,靖康之变,因反对金人立张邦昌,被俘北去,后为挞懒信用。建炎四年(1130)随金兵攻楚州(今江苏淮安),诈称杀死监守金兵,夺船而归。绍兴间两任宰相前后执政十九年,贬逐张浚、赵鼎,收夺诸大将兵权,杀抗金名将岳飞,与高宗共主和议,向金称臣纳币,订立绍兴和议,为世人不齿。连其后裔到岳坟前也什分惭愧,曾有诗:“人自宋后名无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秦良玉(1574-1648):四川忠州人(今忠县)明代著名女将,文武皆能,其夫石砫宣抚使马千乘死后,代领土司职,领其兵,治军严峻,所部号"白杆军"颇能征战,天启时以征讨奢崇明,解成都之围,授都督佥事,任总兵,崇祯十三年奉命追击张献忠,所部白杆兵覆没,十七年张献忠再次入蜀,她据守石砫抵抗,后病死,被封为"忠贞侯"。是古代著名巾帼英雄。 
秦九韶(1202-1261) :南宋数学家,普州安岳人(今四川),字道古。官建康府通判、沿江制置司参议官、知琼州、司农丞、后贬梅州而死。性机巧,通数术、天文、乐律、营造。淳佑七年(1247)著成《数学九章》,对“大衍求一术”及“正负开方术”颇有发明,在中国数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秦邦宪(1907-1946):江苏无锡人,是无锡锡山秦氏后裔。,又名博古。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宣传干事、共青团中央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执行委员,1931年9月至1935年1月为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主要负责人,犯过严重“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遵义会议后任中国工农红军野战部队政治部主任。1936年参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谈判。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驻南京代表、长江局和南方局组织部长、1941年后主持《解放日报》和新华社工作。是七届中央委员。1946年2月参加重庆谈判,于4月8日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难。

7. 秦姓家谱

秦姓,亦称秦氏。汉族秦姓有两大分支:一支源于嬴姓,一支源于姬姓,秦姓分布很广,以北京、江苏、山东、山西、陕西、四川、广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居多。少数分布于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的秦氏和西南地区的秦氏外族汉化的比较多。又其次分布于安徽、贵州、浙江、福建、江西、云南、北京、广东、海南、台湾、香港、澳门等南方地区。海外秦姓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和欧美一些国家。亚洲还有日本秦氏,日本首相就有姓秦的最后改为日本姓氏。
秦出自嬴姓。秦氏是少昊金天氏的直系后裔,少昊是中国野蛮时代中期一位极富传奇色彩的神话人物。他的名字,在中国典籍中五花八门,除“少昊”外,又写作“少皓”、“少皞”、“少皋”,此外又称“朱宣”、“白帝”、“西皇”、“金天氏”、“穷桑氏”。《左传》、《帝王世纪》都说少昊名叫挚。但《帝王世纪》又说:“少昊帝名挚,字青阳,嬴姓也。”,又有少昊的裔孙伯益,其后非子的封地于秦,有以国名为氏者。
秦始建国于雍(今陕西凤翔),其后,国都多次迁徙,先后迁脚邑(今陕西洛川)、平阳邑(今陕西宝鸡)、雍(今陕西凤翔)、栎阳县(今陕西临潼)等地。后来,秦穆公横扫十二国,在西戎初步建立起霸业。但因战国初期经济较落后,又常发生内乱,国力逐渐衰落,被魏国攻取了河西一带(今北洛水和黄河之间)。秦孝公时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逐渐增强,并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成为战国七雄之首。秦惠王时击败魏国,再振雄风,最终夺回河西,并一鼓作气,开疆辟土攻灭巴蜀之国,夺取楚国的汉中。秦昭王更是不断攻城掠地,使得魏、韩、赵、楚等国元气大伤。公元前227年秦王政纵横捭阖,吞并四方,最终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政认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故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都咸阳,进一步统一了东南、西南地区。秦朝传了两代十二年,由于施政苛暴,于公元前206年被起义军推翻,而代之以西汉王朝。秦王子婴被项羽所杀。秦灭后,王族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称为秦氏。这便是陕西秦氏,伯益从而也就成了秦姓的得姓始祖。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秦姓家谱

8. 百家姓中秦氏一族的来龙去脉

秦[秦、𣜈,读音作qín(ㄑㄧㄣˊ)]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姚姓,出自舜帝七友之一的秦不虚,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舜,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 
舜帝有七个非常要好的朋友,史称“帝舜七友”,分别是:秦不虚、东不訾、雄陶、方回、续牙、伯阳、灵甫。 
据史籍《群辅录》记载:“舜七友之一有秦不虚,曾并为雷泽之游一。”在史籍《大姓源流》等史籍众也记载,舜七友有秦不虚,后人沿续下来姓秦。 
上古帝舜时期便已有秦氏一族。但因秦不虚之后无世系资料可考,所以,唐、宋时期的谱牒学家对秦氏的起源又有以国为氏和邑为氏之说。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为周文王后代鲁国侯伯禽裔孙的封地秦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王朝之初,其弟周公姬旦被封于鲁地(今山东曲阜),称鲁公。鲁公后因辅佐周武王之子周平王姬诵,而留在了都城镐京,由儿子姬伯禽接封鲁国,是位真正的鲁国君主。 
鲁侯姬伯禽的其裔孙中有一支食邑于秦地(今河南范县旧城),其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封邑名称位姓氏,称秦氏。 
西周最重要的政治组织形式是宗法制,它源于父权家长制家庭,其核心是“嫡长继承制”,即嫡长子为大宗,其余的儿子为小宗。如,最先一代的诸侯往往是王的兄弟,他们相对王来说是小宗,而其嫡长子又可继承诸侯爵位,别的儿子自然便为伯爵,相对侯爵之位来说就是小宗,以此类推,层层分封。 
西周的宗法制对姓氏的产生及演变影响深远。一般诸侯国国君的嫡长子继承其父当国君;国君的庶子,也称别子,无权继承君位,必须分出去自立一家,获得新氏,成为这一支(新氏)的始祖、这就是典籍《礼记》中所说的“别子为祖”。如此以来,往往别子们会开创出一些新的姓氏,并由其嫡长子继承。源于姬姓的秦氏一族,就是由周文王的别子周公旦之非嫡长后裔所开启,其承继并系如下: 
据史籍《古今姓氏书辨证》记载,周武王在位时,把少暤(昊)之墟曲阜(今山东曲阜东北古城)赐分给他的弟弟周公旦,封他为鲁公。后来因周武王逝世时周成王尚年幼,不具独立执政之能力,于是周公旦为了辅佐成王,就让他的儿子伯禽(禽父)前去封地鲁国(今山东西南部,建都曲阜)。伯禽出发前,周公曾告诫他说:“我虽然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说起来应该是地位显赫的,但我依然害怕怠慢天下有贤之士,往往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你现在去鲁国,一定要谨慎,不能因为是王室之后而骄躁。”伯禽到鲁国后,在周公的指点下,尽心治理,且在平叛“三监之乱”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鲁国呈现一派政清居安的景象。伯禽的裔孙以公族为大夫,食采于秦邑(今河南范县旧城),其后人有以邑为姓者,称秦氏,郡望在太原郡。 
历史上,多数持两周王朝为正统的史籍记载皆认为:以姬伯禽的后裔所启肇的秦氏为秦氏正宗,如鲁国的秦非、燕国的秦开、楚国的秦商,均为鲁国秦氏后裔。这便是河南、山东秦氏之源。 
  
第三个渊源:源于嬴姓,出自周孝王给伯益后裔非子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源于嬴姓的秦,是颛顼帝的后裔,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史记》等记载,传说颛顼有个叫女修的孙女,成天快快乐乐,自由自在。有一次她去野外玩,捡到一只玄鸟蛋(燕子或乌鸦),毫不犹豫就吃了下去,结果怀孕生下儿子皋陶(大业)。皋陶后来娶了少典氏的女华为妻,生下了伯益(大费)。帝舜因为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赐他姓嬴,伯益成为嬴姓始祖,同时还把自己本族的一位姚姓女子嫁给他做妻子。姚女生下了两个儿子,小儿子若木是费姓的祖先,大儿子名叫大廉,因办继承了父亲调驯鸟兽的技业,所以又称鸟俗氏。鸟俗氏兢兢业业地工作,到了商王朝,受到商帝太戊的赏识,被封为诸侯。 
商纣王时,鸟俗氏有一个后人叫飞廉。飞廉是个飞毛腿,他的儿子恶来是个大力士,父子俩都成为商纣王的亲信,却都是佞臣。周武王姬发灭殷商王朝时,飞廉和恶来都被杀死。飞廉的小儿子季胜有个曾孙叫造父,成为周穆王姬满的驾车大夫,因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被封在赵城,成为赵氏始祖。 
恶来的后裔大骆归附造父,因造父得宠而沾光,被周穆王封在犬丘(今陕西兴平,一说今甘肃礼县)。大骆有个庶子叫非子,从小喜欢同牛羊打交道,长大后以善于畜牧而出名。他为周孝王姬辟方在桃林(今陕西华山)养育良种马,马群繁殖很快。周孝王很高兴,就封他在秦谷(今甘肃天水),为周王朝的附庸国,并让他恢复了嬴姓,称之为秦嬴,亦称秦非子。 
非子的三世孙秦仲被周宣王姬静任命为大夫。后秦仲在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被北方少数民族犬戎族人杀死,但其长子最终击败了犬戎。到秦庄公嬴也之子秦襄公的时候,西周爆发了幽王之乱,犬戎进攻镐京,周幽王被杀,秦襄公以兵救西周。后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时,秦襄公出兵护送,以功封诸侯。东迁洛阳后,周平王又把王室已无力控制的岐山以东的大片土地赐予秦襄公,从此秦国成为独立的诸侯国。 
尽管秦襄公获得了在关中地区自由发展的机会,但是在建国之初,还面临着能否生存下去的严峻考验。周平王赐给秦襄公的土地,实际上布满了戎、狄部落,秦国要存在下去,就必须与戎、狄作长期的斗争,不断壮大自己,拓展疆土。最初几年的斗争,均以秦国的失败而告终。秦襄公眼看着封赐给自己的土地却得不到手,很不甘心,于是连年向戎、狄发动进攻。秦襄公有一次率兵终于攻到属于自己的封地岐山,但未能立足,只好又退回“西垂”故地。直到秦文公即位后的第四年(公元前762年),秦国终于击退了犬戎,真正占有了真正取得了周天子赐给的封地,建都于脚邑(今陕西洛川),为日后秦国强大打下了基础。 
岐山是古周族人的故地,是当时农业生产最发达的地方。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还有不少拥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劳动者。秦国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在这里筑城,建立根据地,使原来落后的游牧经济变为较先进的农业经济。在秦文公当政的几十年间,秦国在军事上虽没有取得什么进展,但巩固了岐山以西的广大地区,发展了奴隶制经济,为以后的更大胜利奠定了基础。 
秦文公逝世后,秦宪公嬴出子即位。秦宪公将秦国都城迁往平阳(今陕西宝鸡),后来又消灭了国都附近的一些小股割据势力,关中西部基本上为秦国所控制。到秦武公时,迁都于雍(今陕西凤翔),用武力向东、西两面扩展势力,不断取得对戎作战的胜利。经过八十多年的斗争,秦国终于建立起以关中为中心、西至今甘肃天水一带、东至今陕西华县附近的强大诸侯国,此时定都于栎阳(今陕西临潼)。 
到了战国时期,秦穆公嬴任好横扫十二国,在西戎之地初步建立起霸业。但因战国初期经济较落后,又常发生内乱,国力逐渐衰落,被魏国攻取了河西一带(今北洛水和黄河之间)。秦孝公嬴渠染执政以后,大胆起用商鞅进行变法,国力逐渐增强,之后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成为战国七雄之首。 
到秦惠文王嬴驷执政时,秦国击败魏国,再振雄风,最终夺回河西,并一鼓作气,开疆辟土攻灭古巴蜀之国,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地区。后来的秦昭襄王嬴则(嬴稷)更是不断地发动外扩战争,攻城掠地,使得魏、韩、赵、楚等诸侯国元气大伤。 
到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7年),秦王嬴政纵横捭阖,吞并四方,最终灭掉六国,统一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功高“三皇五帝”,故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建都于咸阳后,进一步统一了东南、西南地区。 
秦王朝传了两代十二年,由于施政苛暴,杀伐无度,于秦王赢子婴元年(公元前206年)被汉中王刘邦推翻,而代之以西汉王朝。秦王嬴子婴被项羽所杀。 
秦朝灭亡后,嬴姓王族庶支子孙遂以故国、故朝名称为姓氏,称秦氏,史书记载:“子婴旣灭,支庶以为秦氏”,这便是陕西秦氏之源,本书认为,此为秦氏正宗。 
  
第四个渊源:源于外夷,出自汉朝时期古大秦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后汉书》中记载:大秦“西海环其国,惟西北通陆道”,且“东西南北名数千里。有城四百余所。土中多金银奇宝,有夜光璧、明月珠、骇鸡犀、火浣布、珊瑚、琥珀、琉璃、琅玕、朱丹、青碧、珍怪之物”。另外一些地理类或野史杂记中,也多载大秦国产珍奇异物之语。 
汉朝史籍所言的“大秦”,实际上就是指古罗马帝国。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在汉朝时期与大秦在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加强了交流。 
东汉和帝永元九年(公元97年),班超奉命以甘英为使者,出使大秦。甘英一行从龟兹(今新疆库车)出发,经条支(今伊拉克)、安息(今伊朗)等国,至安息西界的波斯湾后,因海上天气剧变,浊浪滔天,难以行船未能到达大秦。 
公元166年,大秦国王曾遣使带着许多礼物来到中国。晋武帝时大秦国再次遣使者来中国通好。在以后的诸代,中国与大秦国的交往更加密切,在唐朝时期,传自大秦国的景教流行于中国,其出土的“景教流行中国碑”便是铭证。 
大秦人或出使、或经商来到中国后,多因中国物饶民丰、山川秀美、文化高度发达而自愿居留,不愿再回去。这些人后来依从汉族人的传统习俗,以自己国名汉翻译“秦”为姓氏。从此,子子孙孙一代代繁衍在中国,称秦氏。三国时期著名的商人秦纶,就是该支秦氏的代表人物之一。 
古时,西域及欧洲多称中国为“秦”,后来的西方国家统称中国为“支那”,即“秦”字的古拉丁语衍化读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