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行业及企业研究的思考-医药行业研究

2024-05-15

1. 对行业及企业研究的思考-医药行业研究

在之前的文章当中,我提出来所谓的对行业及企业的研究,重点是立足于某个细分行业以及所处行业的企业,理解该行业与宏观经济以及政策的关联性和影响性,从大处着眼,找出该行业的发展轨迹和有可能的变革趋势,先了解行业,才能更好的去研究和分析处于该行业当中的企业。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也总结出了一套研究逻辑与方法,沿着宏观-行业-企业-能力这条路径,从大地体系到一个面,再到一个面当中的多条线以及每条线串起来的多个点,最终形成对行业及企业的完整认知。
  
 这篇文章则是之前文章的延续,沿着我的这套逻辑与方法,层层展开,本篇从“宏观”与“行业”两个大的维度,来谈谈我对医药行业的认知以及这个行业的“趋势”。
  
 (一)医药与医疗不完全是一个行业
  
 绝大多数人讲到医药都会不自觉地把医药跟医疗划上等号,或者在说大家的心目中,这两个就是一回事或者指的是同一个行业。当然如果从更高大的维度来看,比如把范围扩展到“大健康”,当然可以同时包括医药和医疗,毕竟都是跟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相关的,但是在一般的语境当中,医药与医疗并不完全是一个行业。
  
 先看下百度百科对于医药行业的定义,“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及医药商业。”
  
 简单来说,就是医药行业和医疗行业虽然都是面向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但两者的区别在于,医药行业是以实物商品为主医疗服务为辅,而医疗行业则刚好反过来,是以医疗服务为主实物商品为辅。
  
 既然医药行业是以实物商品为主,那么从整个行业的供应链来看,跟其他消费品有着诸多相似之处,也都是覆盖了原材料-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流通批发-零售等多个行业价值链路,下图基本上完整的展现了医药行业的供应链和价值链。
                                          
 (二)医药跟其他消费品有什么不同
  
 虽然从整个行业的供应链和价值链结构来看,医药跟其他消费品类似,但也仅仅只是行业结构类似,从产品本身的角度来看,医药跟其他消费品还是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医药比起其他消费品,周期性更加明显以及周期时间普遍更长,从下图就可以看出端倪。开发期和导入期一般都是投入巨大且耗费时间比较长,而由于药品的特性加上国家广告法对于医药的限制,使得医药基本上不太可能像其他消费品那样靠着广告流量来快速覆盖市场以及建立品牌,一旦专利到期之后有了仿制药的冲击,进入衰退期后几乎是断崖式下滑。
                                          
 不过医药比起其他消费品,最大的区别在于决策、使用、支付的三者分离,这也是只有医药行业才有的独特之处。
  
 任何一个消费品,在购买这个行为发生的过程中,往往都离不开三种角色,谁决定买、谁来使用、谁来买单,一般情况下这三个角色都是同一个人,比如夏日炎炎我走在路上口渴了,正好路边有个便利店,我决定给自己买一瓶冰可乐降降温,当然付钱的人也是我。
  
 但是医药不同,首先决定买什么药的不是你本人,大多数时候是医生,因为绝大多数患者是不懂药的,这里面存在较为专业的知识壁垒,因此通常情况下就是医生说要吃什么药我们就要买什么药。另外就是买药支付的钱不一定是你自己口袋里的钱,很可能是医保的钱或者是商保的钱,比如我们去零售药店买药的时候,很多人都会刷自己的医保卡,只要里面的钱还够,那么一般我们就不会自己再额外掏钱。
  
 因此看似医药跟其他消费品类似,也可以归入到消费品的范畴当中,但实际上其决策、使用、支付三者很多时候是分离的,这些特性也让我们不能把医药跟其他消费品混为一谈。
  
 (三)医药行业研究的核心关键要素
  
 再来看看可以从哪几个核心关键要素来研究医药行业,其实不管研究哪个行业,终归离不开需求与供给这两大关键要素,而对于医药行业,还需要增加一个核心关键要素,支付。
  
 可以这么说,对于医药行业而言,需求与供给双向升级,而支付作为政策杠杆从中进行调节确保不会走偏,这个也是我认为的医药行业底层逻辑,是本质,我们今天看到的一个个医药行业政策与变化,不过是这个底层逻辑的具象化。
  
 首先来看需求,尽管医药行业过去存在着供需不平的情况,但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规律应该都是往供需逐步平衡来发展的。有需求才有供给,对于医药行业,需求的背后对应是人口,因为只要有人在,生老病死就不可避免,健康的需求就会一直存在。
  
 人口对于医药需求的变化,比起其他行业,实际上是利好的。简单地说就是随着中国跑步进入老龄化,到2033年65岁及以上的老龄人口比重将超过20%,对健康的需求一定会越来越多,而不是越来越少。不仅仅是需求的数量增加,需求的质量也在升级,过去有病能治就可以了,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就不仅仅只是治病了,而是更好更健康的生活。
  
 伴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像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亡和患病的主要疾病种类,而这些慢性病都属于需要持续吃药治疗和控制的,因此慢性病经常性卫生费用能够占到卫生总费用的70%。
  
 老龄化和慢病化带来的不仅仅是需求的增加和升级,也会给支付带来沉重的负担,毕竟以后要使用医保的人会越来越多以及越来越频繁,从国家角度出发,《健康中国战略2030》明确指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也就是说需求不仅需要满足并且是要能够持续地高质量的满足,因此需要提高医保制度的保障性与可持续性就是支付这个政策杠杆重点考虑的,所以就有了对供给这一端的一系列政策来引导升级。
  
 再来看供给,医药的供给按照行业的供应链和价值链,大体可以分为生产-流通-使用(零售)三个环节。人民群众对于医药的普遍认知就是药太贵了,不管是院内用药还是院外用药,药之所以卖这么贵其实并不是研发投入太高,恰恰相反,在过去20年里中国的原研药其实很少,绝大部分都是仿制药,看看那些医药上市企业的财报就会发现,研发费用比起营销费用,少得可怜。
  
 这样的供给不仅难以匹配日益升级的需求,也会加重医保的负担,不符合国家对于人民健康的长远考虑。因此随着2018年国家医保局的正式成立,政策杠杆开始运转,比如这几年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医药集中采购,通过“灵魂砍价”来强行降低药价,以量换价;通过一致性评价,倒逼制药企业放弃那些没太多技术含量的仿制药和贴牌药,把资源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创新药和原研药,实现“腾笼换鸟”;还有就是两票制,减少医药流通的中间环节,让过去医药流通环节的挂靠和层层加价难以再现,积压掉多余的水分。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医药分离”,从根源上打破医药行业固有的利益链条,这里面的一系列政策包括“处方外流”、公立医院绩效改革后的药占比考核以及药品零加成等、以及推进像DRG和DIP这样的按总额以及病症付费。
  
 最后来看支付,当然支付当中的很多政策杠杆在需求和供给里面已经讲了不少,再从支付的整体角度来看,不仅要提高保障性和可持续性,还需要提高效率。比如虽然医保支出增长速度要大于医保收入增长速度,甚至某些省份出现负增长,但是从总数上来看,2021年城镇职工医保结存29409.24亿元,不是没有钱,而是资源分配不均衡。2021年统筹账户结存17833.82亿元,个人账户结存11575.43亿元,这造成了为了使用统筹基金而强行住院,使得住院率连年攀升,导致了很多过度医疗,统筹基金都快不够用了,而个人账户却有大量结余闲置着,健康人群用不了,而患病人群却用不上也不够用。因此这几年不仅在原有的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的基础上增加了像门诊共济、门诊特慢病、双通道等医保支付方式,让统筹账户的钱除了住院有了更多的方式可以花出去,同时也对个人账户进行了调整,职工医保单位缴纳的部分不再进入个人账户而是全部进入统筹账户。
  
 把医药行业的需求-供给-支付三个核心关键要素组合在一起,大概能够形成如下图所展示的完整逻辑与结构,可以明显看到,医药行业的某项政策或者某个现状一定不是个例,其背后一定是符合这个行业的核心关键要素所构成的底层逻辑。
                                          
 洋洋洒洒地写了这么多,其实目的就是让我们在看到“树木”之前,先看到“森林”,先对“森林”有了全局的了解,才能更好的去思考和看待“森林”当中的“树木”,毕竟行业的发展和盈利能力是决定该行业中某个企业盈利能力必不可少的因素。

对行业及企业研究的思考-医药行业研究

2. 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

回顾中国医药行业这些年的发展情况,全国医药生产一直处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阶段。2005年,医药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4459.44亿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亿元,同比增长26.19%;实现工业增加值1475.17亿元,同比增长17.5%;新产品产值621.91亿元,同比增长23.58%。累计完成化学原料药生产123.84万吨,同比增长36.9%,实现中成药生产75.89万吨,同比增长11.6%。2006年,医药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5536.9亿元,同比增长18.43%;实现累计工业销售产值5267.82亿元,同比增长19.41%;完成累计出口交货值670.59亿元,同比增长25.51%,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实现利润总额413亿元,同比增长11.1%。2007年上半年,中国医药经济增速加快,行业效益明显回升。医药工业完成累计工业生产总值2913.2亿元,同比增长21.31%;销售收入达2677.82亿元,同比增长21.75%;利润总额达231.14亿元,同比增长34.06%。2007年1-9月份,中国医药商品实现进出口总额119.93亿美元,同比增长14.29%。其中,进口总额为50.33亿美元,同比增长15.90%;出口总额为69.60亿美元,同比增长13.15%,实现贸易顺差19.27亿美元。为了能够从容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医药企业应留意政府在医疗卫生结构调整和农村医疗保障方面的新动向,尤其要把握好医药行业发展的六大趋势——中成药市场竞争将加剧;处方药生命周期将会缩短;第三终端市场将更活跃;医药市场进一步集中,医药两极分化进一步凸现;政策性降价仍将持续;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企业市场品种结构都将发生更大变化。医药行业是一个多学科先进技术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产业群体,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1978年至2008年,历经30年改革大潮洗礼的中国医药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30年来,中国医药工业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到2007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6.8%,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中国已经具备了比较雄厚的医药工业物质基础,医药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为2.7%。维生素C、青霉素工业盐、扑热息痛等大类原料药产量居世界第一,制剂产能居世界第一。中国药品出口额占全球药品出口额的2%,但是中国药品出口的年均增速已经达到20%以上,国际平均水平是16%。与此同时,中国药品市场地位不断提升,占世界药品市场的份额由1978年的0.88%上升到2008年的8.25%。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新一轮医改方案正式出台。新医改方案带来市场扩容机会、新上市产品的增加、药品终端需求活跃以及新一轮投资热潮等众多有利因素保证了中国医药行业的快速增长。2009年,中国医药行业增加值增长14.9%,同时我国医药外贸总体运行良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逆势增长,进出口总额达到531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今后5年世界药品市场增长的重心将从欧美等主流市场向亚洲、澳洲、拉美、东欧等地区逐渐转移。中国医药行业仍然是一个被长期看好的行业。到2013年中国将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医药大国,2020年前中国也将超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医药大国。首先分析了国际国内医药行业的现状,接着具体介绍了生物制药、化学药、中药的发展,并对中国医药行业的工业统计数据进行了详实全面的分析。然后分析了OTC药品市场、国内农村医药市场的运行情况以及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随后,报告对医药行业做了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行业竞争格局分析、企业发展战略分析和投资潜力分析,最后分析了医药行业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3.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一)医药市场有多大总体来看,医药行业可以分为医药制造、医药流通和医疗服务等几大板块,每个板块又可以继续细分,例如,医药制造包含药品(化学药、中药、生物药)和器械等,医药流通板块包含医药分销和零售药店板块等,医疗服务包含连锁医疗机构和CRO(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等。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国内医药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4.51%,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2.81%。虽然2020年医药生物行业的收入增速受疫情影响放缓(减少18%),但利润总额增速较2019年上升2.7%。整体来看,中国医药市场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并且依然维持近2倍GDP增速(2.3%)的收入增速水平。(二)未来发展依然可期随着2014年后医改的深入推进,医药行业的“黄金十年”已经成为过去,但整体来看,该行业仍具备突出的成长优势。在“三医联动”新医改的大背景下,医保控费成为新常态,行业和企业格局逐渐发生新变化。医保改革针对辅助用药和中药注射剂的控费及带量采购(国家针对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品种约定最低采购量,由报价最低的厂家供货)带来的仿制药降价,都为创新药产品蓬勃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受新冠疫情影响,健全体系、补齐公共卫生短板将成为行业发展方向之一,长期来看,医药或将成为“新基建”的重要一环,相关医药产业链也有望迎来更大规模的长期稳定投入和更多的建设机会。

医药行业发展现状

4. 医药行业的基本情况

 2000年医药工业(英文表述:Medical Industry)完成总产值2332亿元,年均增长17.5%,高于九五计划15%的目标。实现工业增加值578亿元,年均增长15.5%。医药商业销售总额完成1509亿元,比1995年增加705亿元,年均增长13.4%。医药商品进出口总额达64亿美元,其中:出口38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8亿美元,年均增长4.8%,医药外向型经济逐步形成。医药工业实现利税总额270亿元,比1995年增加155亿元,年均增长18.6%,实现利润143.8亿元,比1995年增加了94.3亿元,年均增长24.5%,均超额完成九五计划确定的18%的目标。医药商业实现利润7.6亿元,比1995年增长4亿元,年均增长16.1%。医药行业实现了效益增长快于总量增长的局面,经济增长方式开始转变。2009年第三终端的销售额已经达到1014亿元,同比增长26.7%。2010年8月医药行业收入及利润总额的同比增速为25.69%、34.71%。 2.医药经济结构有所改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医药行业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医药企业规模过小、布局过度分散的局面,提高了生产集中度。医药行业已有25家企业进入国家520家大型企业的行列。医药工业销售额前60家企业的生产集中度为35.7%,比八五末的19.7%提高了16个百分点,一批优势名牌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逐渐发展壮大。青霉素、维生素C、合成维生素E、阿斯匹林、扑热息痛等大吨位产品的生产企业数量已大幅度减少。片剂、粉针剂、水针剂、输液、胶囊5大类制剂前50家的生产集中度分别达到44.3%、97.6%、66.5%、58.9%和56.2%。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按产值计算,股份制经济在全行业的比重已从九五初期的12%上升到33.2%,三资经济从15%上升到18.8%,国有经济从55%下降到36.1%。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医药商业打破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商业一统天下的格局,产权结构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组建了一批较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和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经营方式开始转变,总代理、总经销,集中配货,连锁经营等新的经营方式不断涌现,尤其是连锁经营在九五期间有较大的发展,全国已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近200家医药连锁企业,连锁经营的药店超过5000个。一批企业积极进行了医药电子商务的探索与试点。西部地区的医药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四川己成为我国中药生产大省,云南、贵州、青海、甘肃、内蒙、广西等省区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已成为我国民族药生产基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优化了地区经济结构。 3.科教兴药取得一定成绩。医药行业贯彻科教兴药方针,加大了新产品研究开发的力度,1999年新产品产值率达15.8%。九五期间,我国医药企业与科研单位共获得各类新药证书5043个,涉及2112个品种,其中国家一类新药证书108个。临床上疗效确切、毒副作用低的β内酰胺类系列产品在抗生素类化学原料药中的比重由八五末的15.3%提高到1999年末的20.3%;一些紧缺的医药专用关键中间体如6-氨基青霉烷酸(6-APA)、7-氨基头孢烷酸(7-ACA)、7-氨基3-去乙酰氧基头孢烷酸(7-ADCA)、异植物醇、三甲基氢醌等基本实现了替代进口。天然维生素E,罗红霉素、阿齐霉素等重要产品实现了产业化,控释、缓释、透皮等新剂型有较大发展。高效分离与纯化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技术、微囊化及靶向技术等一批高新技术在医药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青霉素产率已由八五末的0.7-0.8吨/年?立方米发酵容积提高到的1.0-1.1吨,维生素C的总收率由八五末的48%提高到60%左右;地塞米松生产采用生物脱氢新工艺,大幅度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国际竞争力,不仅替代了进口,而且有批量出口。中药新产品开发加快,尤其是在治疗与预防心脑血管、消化系统、肝炎等疾病方面的新品种有所突破。中药杏灵颗粒、丹参滴丸已通过美国FDA(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的预审,并进入临床试验,为中药进入国际市场又迈出了一步。藏药等民族药物也从少数民族地区走向了全国。制药装备水平和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提高。九五期间,有一大批先进、适用的设备如双环流气升式发酵反应器、动态提取设备、微孔滤膜过滤器等实现了产业化,并广泛应用到制药工业生产中。一批企业通过了ISO9000认证。到2000年底,有780多个制药企业(车间、剂型)通过了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药品质量有所提高。医疗器械中的一些高、精、尖产品如磁共振、CT(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装置)、彩色B超等实现了产业化,中低能直线加速器等基本实现国产化,旋转式伽玛刀、数字减影成像系统、激光手术器、纤维光纤内窥镜等能批量生产,符合国际技术标准的全中文直接数字化X线医学影像系统在我国研制成功并投入了临床应用,大功率二氧化碳心脏激光治疗仪研制成功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医疗器械产品标准逐渐与国际标准接轨,零部件的配套采购已开始实现国际化,有近100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认证。 4.对外开放取得明显成绩。医药行业是我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行业之一,也是利用外资比较成功的行业。世界排名前20位的制药公司都已在中国投资建厂。医药商业的中外合资试点工作正在顺利进行。这些三资企业的建立,不仅引进了资金,还带来了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的经营方式与管理理念,对国内企业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5. 华东医药行业研究分析

现在随之医保的控费跟支付方式的改革重新落实后,以及仿制药集中采购政策进一步的推行开来,部分医药行业的利润被人为地降低,一些小伙伴也转变成"谈医色变",但是现在有个细分行业,不受政策调控影响,行业刚刚发展,长期看又有无限潜力。它就是受益于消费升级的医美,而华东医药身为国内医美龙头企业的一员,下面我们进行一下深入的分析~
在进行对华东医药的分析之前,我帮整理了医美龙头股名单,现在呈现给大家,点击了就能拿到名单:宝藏资料!医美行业龙头股一栏表
一、公司角度
公司介绍:
这家公司有三块业务是比较主要的,这三块业务分别是医药工业、医药商业和医美产业,经历了多年的进步,公司的核心看点是两个,那第一个也就是公司的医药工业来,这是公司的利润主要来源,贡献占的比为 80%以上,这方面是决定了公司的下限;第二个是公司即将迎来的第二增长曲线,医美业务,虽说现在的占比较低,不过未来很可期,这也就决定了公司的上限。
跟大家讲完了公司的一些基本情况,我们根据公司的两大核心业务具体研究一下公司的投资价值。
亮点一: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推进制药业务创新转型
公司的医药工业在国内处于一个领先的地位,但是不免受到医药采集政策影响,对于公司的业绩造成了不少的压力,但公司不能就因此而消极怠慢了,一定要想到办法,积极的去应对,加大研发进行投入的力度,一点一点地推进制药业务的创新以及发展,现在公司研发技术这一方面的支出远比以前要多将近三倍之余,足见公司推进制药转型的决心。
同时也会通过这个自主研发、合作研发、产品授权引进等的方法来相结合,在深耕着自身优势领域糖尿病治疗药品领域的同时间里,进军肿瘤、自身免疫等领域,而且予国际知名药企的合作也达成了,所以这也是能够快速丰富创新药管线了。
亮点二:医美产品布局最齐全,打造公司第二增长曲线
公司旗下医美产品组合覆盖面部填充剂、身体塑形、埋线等非手术类主流医美领域,已形成差异化透明质酸钠全产品组合、A型肉毒素、埋植线、能量源设备等的综合化产品集群,无创+微创的医美产业链全布局实现了。
同时,公司聚焦美学领域的锐意创新,致力于提供全面、科学的美学产品。配置有独立的研发部门,包括全资子公司Sinclair、HighTech以及参股公司美国R2、Kylane四个研发中心,荷兰、法国、美国、瑞士和保加利亚是它在全球拥有的五个生产基地,几款核心产品都已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了。
这家公司的话,它是目前国内医美产品布局最齐全的公司,也是少数具备国际化实力的公司,所以大家都特别地看好它在未来医美行业的腾飞。
当然,公司还有相当多投资的核心亮点,篇幅是有一定限制的,更加全面周详的关于华东医药的深度报告和风险提示,学姐已经整理到这篇研报里了,赶紧研究一下吧:【深度研报】华东医药点评,建议收藏!
二、行业角度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据数据统计,2014年从中国到韩国做整形手术的人数高达5.6万人,相比于过去5年,增加了20倍。从新氧2018年的大数据来看,中国对医美持正面态度的群体达到了66%,其中的37%是可以接受微整的,24%对医美很欣赏,能够接受手术类项目调整的人占到了将近5%,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对医美消费的认知接受度越来越高。随着未来居民可以自己的支配收入增加和"颜值经济"的崛起,医美行业肯定会迎来属于它的巅峰时期。
三、总结
总体而言,华东医药除了自身强大的医药工业外,大力进军医美行业,相信在医美行业如此高速发展下,公司也将跟着医美发展得到快速进步。但是文章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如果想更准确地知道华东医药未来行情,点击下方链接就好了,有专业性极强的投顾来帮助你进行诊股,看下华东医药估值是高估还是低估:【免费】测一测华东医药现在是高估还是低估?
应答时间:2021-09-07,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华东医药行业研究分析

6. 医药行业的发展现状

发展现状
根据统计,2010 年至 2014 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由 7,936亿美元增长到 9,761 亿美元,到 2019 年全球医药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 12,249亿美元,相比于 2014 年增长约 25.50%。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全国卫生总费用已由 2007 年的 11,573.97 亿元、2010 年的19,980.39 亿元增长到 2014 年的 35,312.40 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 18%。随着经济持续发展、人口老龄化加速、人均寿命增加与医疗改革相关措施的出台,未来我国医药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提高。
近年来,全国医药生产一直处于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阶段。过去十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保持快速增长。根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统计,我国七大类医药工业总产值在“十一五”期间复合增长率达到 23.31%,进入“十二五”后仍然保持快速增长势头,2014 年达 25,798 亿元,同比增长 15.70%。
目前,我国大概有3000多家制药企业,但是TOP100就贡献了60%以上的市场份额,剩下的2900多家企业瓜分其余的不足40%份额,由此可见我国医药市场集中度越来越明显,按照现在的趋势以后集中度会愈发明显。http://www.avicui.com/news-85183.html
从企业集团来看,我国医院市场销售额排名前20位的依次为辉瑞、扬子江、阿斯利康、山东齐鲁、四环医药、上海复星、赛诺菲、江苏恒瑞、科伦、正大天晴、拜耳、上药、诺华、罗氏、远大、默沙东、中国医药总公司、石药、步长制药以及诺和诺德。TOP20里本土企业已然占据半壁江山。
从药物品种来看,在我国医院市场排名前20位的畅销产品中,外资的产品可以说屈指可数,只有4种,其他的16种均是国内的品种。但是4种外资企业药品在2016年同比年增长率均有所提升,而本土企业产品增长率则多数呈现下滑趋势,本土企业在药品市场销售方面仍需继续努力。
IMS在今年3月份公布了一个预测,预测从2016到2020年五年之间中国医药市场的整体增速在7%左右,预测根据是2018、2019年将有很多新产品上市,但是2019年之后因为很多产品的一致性评价面临过期,可能会对于无论是外资企业还是本土企业都有新的挑战和格局的变化。
2017年下半年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十大趋势
1.新版医保目录在下半年将正式实施,部分处方药主流企业销售将严重下滑。
新版医保目录在年初的万众瞩目中落地,按照国家相关部门要求将在下半年正式实施。新版医保目录的实施将决定一部分处方药企业的生死:产品在新医保目录里,尚有生存的余地,医药企业可借此提高自身的软实力,在提供良好的学术支持和服务支持上狠下功夫;但是如果产品不在新医保目录里的药企,销售下滑将更严重,这些企业要么把销售阵地转移到竞争激烈的院外渠道销售和OTC渠道销售、第三终端渠道销售,要么企业面临被淘汰或被收购的境况。
今年的国家医保目录与前几版的国家医保目录有很大的差异:其中部分医药企业的“大品种”使用范围的限制扩大了,在医疗机构身份、病种和使用人群上有很多的限制;另外就是产品即使进入了医保目录,在有些省份也没有对应的医保支付政策的落实。这些限制部分主流处方药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部分企业的销售将因此下滑较为严重。
2.各省医保目录大增补开始,有优质品种资源的中小型药企将有望弯道超车。
众所周知,产品优势是药企竞争之根本。一个好的主力产品往往决定一个医药企业的命运。很多药企都是靠一两个拳头产品一鸣惊人的。随着各省医保目录的大增补,具有明星产品或黄金单品的特别是有优质中成药的中小型药企可能迎来春天。
部分中小药企由于其产品的优势和独特性,在激烈的竞争中会脱颖而出,成为医保目录增补后的黄金产品。这些入选了医保目录的中小药企会迎来很大的发展机会,在众多的市场竞品中一骑绝尘,这就是优势品种的魅力所在。这些中小药企在“春天里”会一路高歌,有望在“赛车场”上弯道超车。
3.中药饮片企业遭遇血雨腥风,规模1亿以下的企业面临被出局。
中药饮片企业,尤其是部分规模较小的中药饮片企业,由于中药饮片质量问题频频出现,成了飞检的重灾区,导致在上半年的经营已经陷入困境,还有部分企业已经被淘汰出局。从上半年飞检的情况来看,被收回GMP证书的40多家企业中,中药饮片企业就占了近一半。具备强大的资金实力和抗风险能力是中药饮片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随着国家和相关部门对中药饮片监管力度的加大,相关的政策和制度的出台,中药饮片生产经营企业的难度会不断加大。对于规模在1亿以上、具备相当实力的企业来说,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设备来提高质量和竞争力是能够渡过难关的;但对于规模在1亿以下的中小型中药饮片企业来说,缺乏资金实力和竞争力较弱是心头抹不去的痛。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药饮片行业销售收入1922亿元,在医药工业中的占比最低,只有6.5%,但保持较高的13.5%的增速,高于医药经济整体增速,呈现良好发展势头;2017年,因为国家政策的利好,中药饮片市场容量将高达近4000亿。
中药饮片作为 中医药产业的重要支柱之一,亟待进一步规范生产工艺和质量管理规范,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药饮片市场会一枝独秀,迎来更加快速的发展。
4.药店+诊所模式日益成熟,并广受消费者青睐。
随着国家医改的深入,处方药企大量转入药店连锁销售渠道,药店里销售的处方药会越来越多。在整个医药大环境的深刻影响下,具备药店+诊所经营资质的零售门店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
分级诊疗快速落地,等级医院医疗技术费用不断提高,使得一部分原有医院患者有病到医院的习惯正在改变,就近到社区门诊或具备诊所资质的药店看病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在诊所、药诊店看病后凭借诊所、药诊店专业医生的处方到药店取药,既能得到快速、有效的治疗,又节省了到医院看病挂号费用和排队的时间。
随着我国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大病到医院,小病到社区或药店”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随着药店+诊所模式的日益成熟,诊所医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和设备的改进,药店+诊所模式正在大面积推广,相信这种模式在我国会有较大的作为,中国版的“梅奥诊所”将有望出现。
5.有资源力的医药企业快速拓展新的销售模型,处方药、OTC、第三终端、KA、院外、大健康事业部“六驾马车”并驾齐驱的局面将开始出现。
之前药企的销售模型相对比较单一,要么是处方销售、要么是OTC销售、要么是第三终端销售。但随着医药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只凭借几种销售模型已经很难再“玩转”中国的医药市场。
部分有资源力的医药企业和有眼光的医药企业家凭借自身的优势在大力拓展之前未曾尝试的销售模型,在这里我们称之为“新的销售模型”。“新的销售模型”包括第三终端、KA、院外销售、大健康等,在每个销售模型中都有成功的典范。有资源力的医药企业需要认真研究成功案例,充分结合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定会在目前严峻的 医药市场独辟蹊径,有一番新的作为。比如国内某知名医药 企业,在原先的控销领域做到了全国的前3甲,其公司老板高瞻远瞩,在国家大力倡导大健康产业的背景下,率先成立了大健康事业部。短短的几年内,其大健康事业部的销量和规模已经远超原有第三终端控销模式的规模,成为企业的又一核心利润增长点。
6.连锁药店上市热潮涌现,大中型连锁药店竞相上市带来连锁药店新一轮的跑马圈地。
已经上市的连锁药店如老百姓、益丰和一心堂等在省外的开店和并购依然在加速。从最新的变化来看,它们在并购方面都有所减缓,逐步转为以自建门店为主。究其原因,收购固然相对于自建门店较快,但收购质量的稳定性和收购之后的不确定性也很多。相对而言,自建门店质量的稳定性和收购之后的不确定性问题会少些。
广东的区域龙头大森林连锁、山东的区域龙头漱玉平民已经进入上市倒计时;其他一些知名医药连锁如众友康连锁、燕喜堂连锁也正在厉兵秣马谋划上市并加快开店和并购的速度,以期在不远的将来能在主板上市。中原某知名医药连锁今年的新开店目标是1000家,平均每天3家的速度在高速扩张。其目标是用3-5年走向资本市场,实行新的跨越式增长。
7.大中型医药企业兼并的对象不再是高大上的医药企业,而是有品牌医保和品牌OTC品种的中小型医药企业。
优势大中型医药企业兼并的速度依然在加快,但眼光变得越来越挑剔。外表高大上的、待被收购医药企业往往表面光鲜,不良资产率较高,被兼并后也会问题重重。而有品牌医保和品牌OTC品种的中小型企业因为其品牌知名度和产品知名度,在有意被收购时会被优势大中型企业所青睐。产品的品牌度和知名度不是一时形成的,而是要经历过漫长的历程。产品经过了长期的使用已经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品牌力,品牌力就是竞争力,具有了完备的竞争力就具备了很强的盈利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大中企业把目光瞄向这些企业是非常有眼光和具有前瞻性的。
8.行业政策的多变导致大型医药企业的战略目标变得迷茫,大型医药企业高管纷纷离队。
行业的不确定性导致了人员的不确定性,也导致部分大型医药企业高管纷纷离队。这是一个以考核结果论英雄的时代。药企高管是药企的灵魂人物,他们的到来或离去,对药企短期战略或长期战略的形成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很多时候会是致命性的。新的高管入职又会带来新的战略和新的文化进来,增加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在目前行业大环境不好的今天,对企业来说无疑雪上加霜。
保持相对稳定的高管团队是很多迷茫中的医药企业需要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因为高管对一个公司的发展非常重要,他刚熟悉情况又离开企业的危害尤其巨大。只有高层稳定了,战略才能稳定,企业发展才能够具有可持续性,企业才能致力于长期发展。纵观历史,世界500强中凡是做到基业长青的企业,其核心高管都是具备非常人格魅力并长期服务于该公司并与公司一起发展的人。
9.医药企业基层医疗事业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销售管理与服务上来。
国家在大力倡导基层医疗,大病、疑难杂症到 医院,小病到基层医疗机构、 药店。并在基层医疗建设和新农合等方面进行了大力的投入。作为专为基层医疗服务的广大医药企业,他们的工作重心不再是仅仅卖产品,而是将工作重心转移到销售管理和服务上来。
以前这些医药企业通过认真研究消费者和产品,在基层医疗市场确实分得了一杯羹。但随着国家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他们需要学习新的知识以满足消费者日益提高的需求;其次,国家大面积叫停输液,基层医疗机构需要新的可替代输液的技能和方法去实现医德、盈利双丰收。最后,他们对医药企业人员素质和销售管理服务等综合能力有了新的要求。
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出现的这些新的需求,作为药企基层医疗事业部,必须顺势而为,要充分了解并满足基层医疗机构的需求,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和水平,更好地为基层医疗机构进行专业的服务。
10.第三终端绿色疗法越来越火热,品牌企业开始脱颖而出。
第三终端诊所和药店在国家基层医疗改革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家大规模禁止输液的同时,第三终端诊所和药店已经找到了可以完全取代输液的绿色疗法。

7. 医药的行业规模

数据显示,进入2013年制药行业迎来强劲复苏。2013年1-2月,医药制造业累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724亿元,同比增长22.7%;累计实现利润总额257.4亿元,同比增长24.30%,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速与利润总额同比增速皆再创新高。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2012年前11个月的利润总额同比增速皆低于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速的情况下,12月数据和1-2月数据均出现了反转,医药行业回升势头明显。而医药对外贸易则延续了以往的增长态势,前2个月进出口额126.35亿美元,同比增长11.54%。2013年如果我国原料药能保持现有国际市场份额并有所扩大,同时考虑价格因素,全年原料药出口有望实现8%-10%的增长。而要保持高速增长,中国药企还需要在特色原料药、生物制药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医药的行业规模

8. 医药行业的介绍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产业。其主要门类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医疗器械、卫生材料、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及医药商业。医药行业对于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为计划生育、救灾防疫、军需战备以及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