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遗产之潞简王墓

2024-05-13

1. 河南文化遗产之潞简王墓

潞王陵,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明代藩王陵墓。它座落于新乡市凤泉区的凤凰山下。近四百年来,它以其独特的旖旎风光,雄伟的古代建筑,精美的石刻艺术,神奇的民间传说,吸引着四方游客。古人曾作诗赞:“古殿空山裹,名王有旧莹”,“秦陵和汉寝,不及此幽情”,将其同驰名中外的秦汉皇陵相媲美。二00二年国家文物局局长张文彬亲笔题字“中原石头城”。 
     
  墓主潞简王朱翊镠,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明穆宗朱载垕第四子、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唯一同一母弟。其陵墓建成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完全仿照万历皇帝在北京明十三陵定陵。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被誉为“中原定陵”。 
  
  2012年11月27日,潞简王墓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是继2006年潞简王墓被列为预备名单之“明清皇家陵寝”扩展项目后的第二次入选。 
     
  潞简王墓,历经沧桑巨变,几度兵火,风雨侵蚀和十年动乱,原地面上木结构建筑群:陵恩殿、棱恩门、配殿明楼和众多的附属房屋都已不复存在,在墓室内大量珍贵的金银铜瓷,珠宝玉翠和织锦刺绣等随葬品被洗劫一空。现存的古代建筑,大量石雕塑和碑碣等,仍蔚为壮观。近年来,国家陆续拨出专款对潞简王墓区进行全面整修,保护和修复古建筑,营建园林,栽培树木花草,逐步使古冢风貌重现。 
           
  潞简王墓和赵妃墓营造时间由于文献资料较匮乏,仅从现存的有关碑文和明代帝王生前营造寝陵的惯例来推断:潞王墓应建于万历四十年(1615),赵妃墓建于万历三十年。如今它们已经历了近四百年的沧桑之变,几处高大巍峨的木结构建筑已毁,墓室内大量珍贵文物也早被洗劫一空,但现存的明代建筑及大量的石雕和碑碣仍蔚为状观,这在我国所发现的明代藩王陵墓中也独占鳌头。 
  
  国家和当地人民政府为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大型文化遗产,陆续拔出专款对潞王陵墓进行了全面的修改,重新营造了园林,再现了大冢风貌,1996年12月又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正以古朴的雄姿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陵墓入口处是一座三开间石牌坊,乍看低矮且比例刻板,但细节上却浑身浮雕龙纹,十分醒目,两侧立柱的龙纹也采取高浮雕形式,跃然“石”上,气势张扬,为本墓一大特色。通常明清帝陵的望柱与牌坊在空间顺序上错开,而此处则并列而立,风格一体。陵内成排的碑刻旁还有一对这样的立柱,但只是三面雕刻、一面粗糙的“半成品”,是工程中断?还是有意为之?史书对这段事没有记载,于是成了千古之谜。 
                 
  更有特色的在牌坊之后的石像生,十数对动物挤在这短短的甬道两侧夹道欢迎,左右品种完全一样,但公母有别。显然这种规模是明目张胆地越制犯上。而这些动物的细节与同时代的其他陵墓也有所不同:风格简单粗朴,细节上不拘一格,但求画龙点睛,而且也寄托了丰富的想象力。这只既似走兽又似鹦鹉的玩意儿,其喙部及翅膀的创意就比较大胆。或许这是天堂神兽,如虎添翼,承载着人的奇妙梦想在天地间任由驰骋。还有这只类似犀牛却没有角的动物,基盘甚稳,头部又斗志昂扬,浑身遍布螺旋形卷毛,细节刻画也一丝不苟,但整体仍显得粗犷大气。而从石羊开始,便能感觉到大宋遗风。明清帝陵很少有石羊,而在北宋帝陵中却很普遍。可以想见,此处石羊是模仿北宋“滹沱陵上好石羊”建造的。温文尔雅,热情友善,象征着宋代的文人气质。或许是潞简王墓离同在河南的北宋帝陵不远,虽时隔数百年却仍受其影响的原因。 
  
  再看角端,这种倾向更加明显。作为大宋国的瑞兽,寓意国力昌盛,怀柔远人。不同的是宋陵角端多为走兽,此处则蹲坐而长啸,更加富有动感。这尊雕塑,与奴性、程式化都很远。 
  
  骆驼通常是瘦骨嶙峋的,而这匹却线条圆润、光滑,连背上一对驼峰也退化到了马鞍大小的水平,实在令人称奇。难道离开了沙漠,连承担主要功能的器官都退化了?明孝陵的骆驼也很有名,但这匹体量较小,且写意性更强。大象在明清帝陵也是很受欢迎的动物,但这里的大象却比一般要写实得多,无论脸型,还是象牙、象鼻、象耳,都棱角分明。也许因为驾驭石材的水平较高,不怕相对单薄的四肢支撑不住,才不用刻得上下浑圆粗壮。还有大象披着的那件毛毯,细处花纹的雕刻也见功夫。 
     
  潞王陵地宫 
  
 最后一组驭马官则纯粹是明代宦官风格了,尽管马也和象一样有些瘦弱。后面的石牌坊也是明代程式化风格,上书“维岳降灵”四字。
  
  墓前一组巨大的石棺也很注目,大得连石台上都放不下,只能摆在石台前面。不知是这位藩王生前有野心,还是特别受宠于皇帝的缘故。特别是两对花瓶上浮雕有荷叶水鸟,一派田园池塘风光。在进入陵区的小径两侧有抄录的历代游人诗碑,其中一首有云:“楼台巍峨夕影流,屏山带水问来幽。松杉曾是当年树,风雨凄凄几度秋。”读罢令人神往,但已绝非林泉深壑的山区胜景,而被四周水泥采石化肥发电等工厂搞得乌烟瘴气,暗无天日。据说近年来已在整治,希望若干年后能看到明显效果,让这位藩王好好安息。 
  
  卫辉城内另一处胜迹望京楼,也是潞简王来后,每日思念京城家乡,于是命人建造而作登高远眺之用。 
     
  望京楼 
  
 民间传说“潞王”是由京城被贬至此,思母心切,遂命人从山中取石,在其任职之地筑高台望京,以解“思母”之愁。当年为了修建“望京楼”,不知道有多少生灵为之涂炭。卫辉曾流传了这样一个顺口溜:
  
  “望京楼,实难修,活着来,死了走。一人喜,万人忧,天碰地,一同休! ”这个顺口溜,反映了当时望京楼修建的艰难和卫辉百姓对统治者不顾民生强修望京楼的愤恨。据说,修筑望京楼因太困难,死亡很多工人,但是潞王还是看不见北京的母亲,还要继续往上修,最后,神仙都看不下去了,一天,潞王登高北望时,经神仙点化,在卫辉西北的吕祖阁,出现了一个老太太在梳头,潞王一看,以为是看到了自己的母亲,于是就停止了望京楼的修筑,挽救了很多建楼工人的生命。 
  
  望京楼采用的是长城敌楼形制,全部砖砌,拱券叠涩。平地起高楼,因此工程更大,气势不凡。只是年久失修,日渐破旧。登数层楼而至顶,卫辉旧城一目了然,而京城乡关却无处可寻,只待悲风拂面,把藩王的眼泪吹去故国。据说当年顶上还有座无梁殿的读书台,如今只剩下几座雕花石柱础尚在。硕果仅存的一座石牌坊,也是典型的明代形制,略显高峻,细处雕刻游龙,和潞王坟遥相呼应。横批出还雕刻出一群人物,开始有民间化的苗头。从读书台的遗址上望去,枯草随风轻轻摇曳,这座牌坊依然挺立,那孤独的背影映衬在苍天大地之间,是多么地渺小。

河南文化遗产之潞简王墓

2. 潞简王墓的历史

潞简王墓,历经沧桑巨变,几度兵火,风雨侵蚀和十年动乱,原地面上木结构建筑群:陵恩殿、棱恩门、配殿明楼和众多的附属房屋都已不复存在,在墓室内大量珍贵的金银铜瓷,珠宝玉翠和织锦刺绣等随葬品被洗劫一空。现存的古代建筑,大量石雕塑和碑碣等,仍蔚为壮观。近年来,国家陆续拨出专款对潞简王墓区进行全面整修,保护和修复古建筑,营建园林,栽培树木花草,逐步使古冢风貌重现。潞简王墓和赵妃墓营造时间由于文献资料较匮乏,仅从现存的有关碑文和明代帝王生前营造寝陵的惯例来推断:潞王墓应建于万历四十年(1615),赵妃墓建于万历三十年。如今它们已经历了近四百年的沧桑之变,几处高大巍峨的木结构建筑已毁,墓室内大量珍贵文物也早被洗劫一空,但现存的明代建筑及大量的石雕和碑碣仍蔚为状观,这在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明代藩王陵墓中也独占鳌头。近年来,国家和当地人民政府为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大型文化遗产,陆续拔出专款对潞王陵墓进行了全面的修改,重新营造了园林,再现了大冢风貌,96年12月又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天,它正以古朴的雄姿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

3. 纪念建筑·新乡潞简王墓

 纪念建筑·新乡潞简王墓
   潞简王墓位于新乡市北郊13km处的凤凰山(系太行山余脉)南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潞简王墓系明代神宗皇帝朱翊钧之弟潞简王朱翊之墓,陵墓由潞简王墓和次妃赵氏墓组成,东为潞简王墓,西为次妃赵氏墓。据明代《御赐潞简王圹志》记载,潞简王墓建成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次妃赵氏墓开始营建时应为明万历二十九年至万历三十年。墓群竣工至明朝灭亡,均有守坟户看守。
  潞简王墓占地面积巨大,规模宏伟。陵墓北依凤凰山,南望黑龙潭,左揣金灯寺,右托峙儿山,是中国传统堪舆理论选址的实物例证。
  潞简王墓的使用功能几经变迁,但是平面布局基本保持了明代修建时期的格局。潞简王墓占地6h㎡,分神道和城区两部分。神道自南向北依次为“潞藩佳城”石坊和华表一对,狮、麒麟等瑞兽十四对和翁仲两对,石象生内容、规格均超过了明十三陵,是明代石刻的珍贵实物。后有石筑水塘和御河桥、城门楼。城内依次为“维岳降灵”石坊、棱恩门、享殿、石坊、明楼、宝城,分三进院落:前院以石牌坊为门户,碑廊有二世潞王草书唐诗石刻336方;中院以面阔三间歇山式过厅为门户,院内有享殿遗址和配殿两座,有皇帝御赐和东宫遣使祭碑两通和朝廷各衙门及河南布政司等地方官员祭碑八通;后院以石坊为门户,有墓碑和石刻“五供”,最后为石筑宝城和拱券式墓室,墓室距地表7.5m,总面积175㎡,分主墓室、左右侧室、中间庭堂、甬道五部分。
   
  次妃赵氏墓占地约3h㎡,位于潞简王墓西140m处,建筑布局与潞简王墓大体相同,没有神道。院内亦分前、中、后三院。城门前有一高大照壁,城门外两侧置石狮一对。城门为三个券门,城内自南向北依次为石坊、棱恩门、享殿、石坊、明楼、墓冢。两座石牌坊雕刻精美绝伦,后院明楼保存较完好,主墓地下宫殿距地表15m,面积达240㎡,大于东区墓冢,形制则与其相同。
  周边另有郡主、王子墓等多处陪葬墓。
  潞简王墓是我国目前保存现状最好、占地面积最大的明代藩王陵墓。
  “潞藩”石坊(杜启明提供)
  神道石刻(杜启明提供)
  御河桥(杜启明提供)
  维岳降灵石坊(杜启明提供)
   

纪念建筑·新乡潞简王墓

4. 新乡潞简王之墓,保存现状最好的一座明代藩王陵墓|郑周游

|
  
 
  
 
  
 新乡位于河南中北部,与郑州隔黄河相望。1949年5月新乡和平解放,设新乡市。1949年8月,设平原省,新乡成为平原省省会。但好像景不长,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撤销平原省。六十余年的时光过去了,“平原省”早已成为了 历史 ,但“平原”至今仍然“活”在新乡市人心中,平原路、平原商场、平原博物院无一不透露着新乡人对“平原”的怀念。
  
 
  
 平原省成立之初,本就是“弱弱联合”,加之撤销建制已逾六十年,新乡不仅早已没有了省会本该有的繁荣,甚至和河南省很多城市相比,都显得落后了许多。从新乡火车站下车,就地坐上公交,直奔“万里之遥”的潞简王陵。潞简王陵是潞简王朱翊镠与次妃赵氏的墓园,是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座明代藩王陵墓,也是目前保存现状最好的一座明代藩王陵墓。潞简王墓,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潞简王陵由东西两个墓区组成,东墓区安葬潞简王朱翊镠,西墓区安葬次妃赵氏。
  
 
  
 潞简王墓墓主朱翊镠,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明穆宗朱载垕第四子,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唯一同母弟弟。万历皇帝对潞王恩宠有加,万历十七年(1589年)潞王二十二岁时就藩卫辉府。但不幸的是,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孝定太后驾崩,讣告到卫辉,朱翊镠悲痛不已,不久病逝,年仅四十七岁。
  
 
  
 万历皇帝对弟弟的早逝伤心万分,以高规格为潞王举行葬礼,陵墓规制仿照万历皇帝定陵,被誉为“中原定陵”。潞简王墓区由“潞藩佳城”牌坊、神道、城门楼、“维岳降灵”牌坊、祾恩门、拜台、棂星门、宝顶、地宫等主题建筑 祖成 。
  
 
  
 
  
 
  
 
  
 
  
 
  
 
  
 
  
 
  
 
  
 
  
 次妃墓区与潞简王墓区遥遥相望,是潞简王朱翊镠赵妃的墓园。赵妃生于隆庆四年(1570年),卒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年仅三十一岁。次妃赵氏原是潞王母亲孝定李太后的贴身 丫环 ,因其美丽聪慧在潞王封藩后赐做潞王侍媵,深得潞王喜爱,死后潞王奏请万历皇帝追封其为次妃,并为其单独营建亲王规格陵墓。次妃墓是明代帝王墓葬中唯一一处为次妃营建的规模宏大的陵园,清代《康熙新乡县志》明言其“营造逾制”。
  
 次妃墓区由白石牌坊、祾恩门、祾恩殿、棂星门、宝顶、地宫等主题建筑 祖成 。此外,在次妃墓东西两侧个修建有一座丫鬟坟。根据当地传说,两个丫鬟为姐妹关系,因家境贫穷,卖身葬父,幸得赵氏收留教养,后赵氏不幸早逝,姐妹二人茶饭不思、服毒自尽,并留下遗愿,希望能在阴间继续服侍赵氏。潞王深受感动,在次妃墓两侧修建丫鬟坟,以安葬姐妹二人。
  
 
  
 
  
 
  
 
  
 
  
 
  
 但令人遗憾的是,20世纪30年代,潞简王墓及次妃墓被土匪盗掘,几近一空,祾恩殿也在20世纪40年代新乡解放战争中被毁。由于地处偏远,游客罕至,偌大的墓区倍显荒凉。

5. 潞简王墓的谜团

 方城前石供案及石雕五供为陵园石雕最为精华的部分,按照明朝王陵的建筑规制五供应置放在石供案之上,而这里五供由于体形巨大和石供案不成比例,摆在了供案前边,是当初设计出了差错,还是另有其他原因?此乃谜五。

潞简王墓的谜团

6. 潞简王墓的简介

潞简王墓由东墓区(潞王墓)、西墓区(次妃赵氏墓)和神道三大部分组成,共占地四百余亩,其整体建筑用材除极少数砖木外,几乎全部采用青石和白石,被当地百姓称为“中原石头城”。

7. 潞简王墓的结构

城垣内占地80余亩,分为三进院落,所有建筑均以青石垒砌雕凿而成。第三进院落中有圆立式的“宝城”,通高9.35米,周长约70米,“宝城”下即为地宫。地宫总面积约185平方米,由前、中、后、左、右五个殿堂构成,全部为石结构的拱券式建筑,棺椁即安放于后殿。潞简王墓西百余米处,还有其次妃赵氏的墓地,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建筑布局与潞简王墓大体相同。两墓东西并列,坐北朝南,共占地157205平方米,其建筑形势之恢宏同北京十三陵中的定陵相仿(神宗万历皇帝之墓),营造布局大大突破了制度等级森严的明王朝陵寝规定。

潞简王墓的结构

8. 潞简王墓的特色

陵墓入口处是一座三开间石牌坊,乍看低矮且比例刻板,但细节上却浑身浮雕龙纹,十分醒目,两侧立柱的龙纹也采取高浮雕形式,跃然“石”上,气势张扬,为本墓一大特色。通常明清帝陵的望柱与牌坊在空间顺序上错开,而此处则并列而立,风格一体。陵内成排的碑刻旁还有一对这样的立柱,但只是三面雕刻、一面粗糙的“半成品”,是工程中断?还是有意为之?史书对这段没有记载,于是成了千古之谜。更有特色的在牌坊之后的石像生,十数对动物挤在这短短的甬道两侧夹道欢迎,左右品种完全一样,但公母有别。显然这种规模是明目张胆的越制犯上。而这些动物的细节与同时代的其他陵墓也有所不同:风格简单粗朴,细节上不拘一格,但求画龙点睛,而且也寄托了丰富的想象力。这只既似走兽又似鹦鹉的玩意儿,其喙部及翅膀的创意就比较大胆。或许这是天堂神兽,如虎添翼,承载着人的奇妙梦想在天地间任由驰骋。还有这只类似犀牛却没有角的动物,基盘甚稳,头部又斗志昂扬,浑身遍布螺旋形卷毛,细节刻画也一丝不苟,但整体仍显得粗犷大气。而从石羊开始,便能感觉到大宋遗风。明清帝陵很少有石羊,而在北宋帝陵中却很普遍。可以想见,此处石羊是模仿北宋“滹沱陵上好石羊”建造的。温文尔雅,热情友善,象征着宋代的文人气质。或许是潞简王墓离同在河南的北宋帝陵不远,虽时隔数百年却仍受其影响的原因。再看角端,这种倾向更加明显。作为大宋国的瑞兽,寓意国力昌盛,怀柔远人。不同的是宋陵角端多为走兽,此处则蹲坐而长啸,更加富有动感。这尊雕塑,与奴性、程式化都很远。骆驼通常是瘦骨嶙峋的,而这匹却线条圆润、光滑,连背上一对驼峰也退化到了马鞍大小的水平,是在令人称奇。难道离开了沙漠,连承担主要功能的器官都退化了?明孝陵的骆驼也很有名,但这匹体量较小,且写意性更强。大象在明清帝陵也是很受欢迎的动物,但这里的大象却比一般要写实得多,无论脸型,还是象牙、象鼻、象耳,都棱角分明。也许因为驾驭石材的水平较高,不怕相对单薄的四肢支撑不住,才不用刻得上下浑圆粗壮。还有大象披着的那件毛毯,细处花纹的雕刻也见功夫。最后一组驭马官则纯粹是明代宦官风格了,尽管马也和象一样有些瘦弱。后面的石牌坊也是明代程式化风格,上书“维岳降灵”四字。墓前一组巨大的石五供也很注目,大得连石台上都放不下,只能摆在石台前面。不知是这位藩王生前有野心,还是特别受宠于皇帝的缘故。特别是两对花瓶上浮雕有荷叶水鸟,一派田园池塘风光。在进入陵区的小径两侧有抄录的历代游人诗碑,其中一首有云:“楼台巍峨夕影流,屏山带水问来幽。松杉曾是当年树,风雨凄凄几度秋。”读罢令人神往,但今日已绝非林泉深壑的山区胜景,而被四周水泥采石化肥发电等工厂搞得乌烟瘴气,暗无天日。据说近年来已在整治,希望若干年后能看到明显效果,让这位藩王好好安息。卫辉城内另一处胜迹望京楼,也是潞简王来后,每日思念京城家乡,于是命人建造而作登高远眺之用。民间传说“潞王”是由京城被贬至此,思母心切,遂命人从山中取石,在其任职之地筑高台望京,以解“思母”之愁。当年为了修建“望京楼”,不知道有多少生灵为之涂炭。卫辉曾流传了这样一个顺口溜:“望京楼,实难修,活着来,死了走。一人喜,万人忧,天碰地,一同休! ”这个顺口溜,反映了当时望京楼修建的艰难和卫辉百姓对统治者不顾民生强修望京楼的愤恨。据说,修筑望京楼因太困难,死亡很多工人,但是潞王还是看不见北京的母亲,还要继续往上修,最后,神仙都看不下去了,一天,潞王登高北望时,经神仙点化,在卫辉西北的吕祖阁,出现了一个老太太在梳头,潞王一看,以为是看到了自己的母亲,于是就停止了望京楼的修筑,挽救了很多建楼工人的生命。望京楼采用的是长城敌楼形制,全部砖砌,拱券叠涩。平地起高楼,因此工程更大,气势不凡。只是年久失修,日渐破旧。登数层楼而至顶,卫辉旧城一目了然,而京城乡关却无处可寻,只待悲风拂面,把藩王的眼泪吹去故国。据说当年顶上还有座无梁殿的读书台,如今只剩下几座雕花石柱础尚在。硕果仅存的一座石牌坊,也是典型的明代形制,略显高峻,细处雕刻游龙,和潞王坟遥相呼应。横批出还雕刻一群人物,开始有民间化的苗头。从读书台的遗址上望去,枯草随风轻轻摇曳,这座牌坊依然挺立,那孤独的背影映衬在苍天大地之间,是多么地渺小。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