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金融学基本原理—货币

2024-05-13

1. [读书笔记] 金融学基本原理—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 一般等价物 。
  
    什么是一般等价物? 就是一个大家都公认的,可以让交易更公平的东西 。这个东西需要有易保存、易分割、易计量等特征。(例如:古埃塞俄比亚、古希腊、古罗马以及商周以前的部落时代都曾经用盐作为货币,进行交易。)当进入到文明社会之后,人类找到了一种更适合成为货币的东西:金银。
  
   马克思曾经说过:“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这句话的前半段很好理解,金银出现在人类面前之初,人类对于金银的兴趣只停留在它们能够作为装饰品或器皿,所以纯天然的金银并不是货币。但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人类逐步淘汰了一些易于冶炼(如:铁币)或分布极为不均(如:贝币)的货币,慢慢地发现金银才是最好的货币。
  
    为什么呢?因为金银满足了以下成为货币的特点:1.不易被生产出来,具有极高的识别性和单位价值;2.很容易携带与储存;3.容易被分割与计量;有了这三个条件,加上人类数千年的习惯,渐渐就奠定了金银在经济体系同不可替代的地位。金银作为货币,不但发挥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更具有财富储藏和财富投资的作用,因此,在金融世界里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金银(或金属)作为货币的历史十分漫长,在人类上千年的发展中,货币一直以金属的形式出现。但金银有个天然的弊端,就是重量较大,不易于携带和搬运,且开采成本过高。于是,人们发明了纸币。纸币为什么被人们接受?举个小栗子:唐朝时期,拿着两千枚铜钱可以顺利买到一丈蜀锦,然而拿着研制两千枚铜币的3公斤铜+7公斤铅却无法买到任何东西。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 所谓“货币”,其实就是一个机构(更多时候是政府)的信誉 ,货币之所以能被市场认可,是因为有政府的背书在其中。纸币的出现,正是政府信誉背书的演化。这也是为什么美元在全世界能够通行,但津巴布韦的钱却被人当作废纸,因为前者有强大的信誉而后者没有。
  
      刚刚我们讨论到纸币能在市场上流通,实质上是因为人们对政府信誉的认可。由此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任何人都可以制造货币,但货币有无价值取决有没有人认可 。2009年,一个名为“中本聪”的人在互联网上提出了比特币的概念,比特币的开发方式不依靠机构发行,而是根据特定算法,通过大量的计算产生,并且使用密码学的设计来确保货币流通各个环节的安全性。比特币人人都可以制造,没有身份、信誉和技术门槛,因此一时间非常流行。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启了一个网络虚拟世界,虚拟世界的出现,也让虚拟货币随之产生。我们平时接触到的q币、微币、百度币等,都是能够在特定场景交易的一种虚拟的货币。我们之所以愿意承认q币的价值,是因为有腾讯公司为其背书,而我们选择相信和认可腾讯公司。比q币更加疯狂的是比特币,比特币在诞生之初只是为了对抗现有的货币体系的一种网络工具,但现在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投资甚至是投机的工具。很多人笃定比特币必将取代传统货币,因此不惜花大量的现实货币去购买比特币。但问题是:比特币有信誉背书么?从目前情况来看,并没有任何的国家或经济体出来为比特币背书,也许将来也不会有。那比特币的价值何在?
  
    书中作者提到:“如果一个产品的购买者是真正喜欢这个产品,觉得这个产品有使用功能,那么这就是一个正常的产品。但如果投资者或者是购买者的目的并不是使用,而是要把这个产品在短期内以更高的价格卖给下一位受害者,这就是典型的 庞氏骗局 。”就连现实中的货币都难以抵抗金融危机的打击,更何况是本来就不存在的虚拟货币呢?因此,虚拟货币的背后是一个巨大的风险泡沫,一旦这个泡沫破裂,它也就不再值钱了。
  
     金融杠杆,是金融学一个著名的课题。什么是金融杠杆?形象地来讲就是 金融体系的各个参与者通过运用杠杆,用较小的成本撬动巨额的交易量,从而放大收益率 。举个“杠杆化”的栗子:某公司要投资一个100w的项目,但账面上没有足够的现金,只能够出资5w。公司用自己的固定资产作为担保,融资借款95w元。这就是用5w撬动了100w的投资,杠杆率为20倍。
  
     “杠杆化”使金融资产数额急剧膨胀,于是可能会出现甲为乙做担保,乙为丙放贷,丙为丁重复贷款,丁再用得到的贷款去投资甲的乱象。在杠杆巨大的“力量”下,各个金融机构之间交错的证券投资和质押信贷在无形中乘数化地放大了收益和风险。
  
     说起杠杆,不得不提的是“货币杠杆”,在不同的背景之下,货币杠杆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很多金融学家都将货币杠杆定义为“ 在制定资本结构决策时对债务筹资的利用 ”。由此可见,货币杠杆的作用之一就是债务筹资,因此货币杠杆常又被称为“融资杠杆”、“资本杠杆”或“负债经营”。还有另外一种认识是:货币杠杆是指在筹资中适当举债,企业可以利用这跟杠杆调整资本结构,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如果一个企业因负债经营(货币杠杆)是的企业每股利润上升,称为“ 正杠杆 ”,反之,如果因负债经营不善导致企业每股利率下跌,则称为“ 负杠杆 ”。
  
     我国经济几十年飞速发展,尤其是私营企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实际上就得益于货币杠杆的作用。政府和银行通过经济补助、商业贷款等方式为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帮助企业平稳渡过财务危险时期,随着企业研发的成功,新的项目给当地数百人带来了就业机会,还使得企业的经营规模在几年里翻了数倍。企业利税也上了几个台阶。由此一来,政府的货币投入便换来了数十甚至数百倍的收益。
  
     像我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国家,因为经济迅速发展,货币需求空间较大,所以必然会大量使用货币杠杆。但长久下去,必然给经济造成隐患。 因此,当前中国金融的的主题不再是杠杆化,而是去杠杆。 从大规模使用货币杠杆到金融去货币杠杆,这是一个金融市场走向成熟的标志 。金融学家将“去杠杆化”分为了五个阶段,并认为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必然要走完这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金融产品的去杠杆化 ”。实质上是证券化资产基础上产生的大量衍生结构性金融产品的减少,也是杠杆根源性的减少。
  
    第二阶段:“ 金融机构的去杠杆化 ”。商业银行购买“杠杆化”金融产品的减少,其实是在减少商业银行的风险。
  
    第三阶段:“ 投资者的去杠杆化 ”。第二阶段的发生,大大减弱了金融机构的中介功能。使得那些长期依赖金融机构,获得部分短期资金来源的各类机构投资者,成了无源之水,从而不得不出售其所持有的资产来保持足够的现金水平,以备不时之需。
  
    第四阶段:“ 消费者的去杠杆化 ”。投资者出售资产,加剧了各类资产价格的缩水并产生负财富效应,消费者只能选择减少举债、增加净储蓄,以缓冲家庭净财富的萎靡。
  
    第五阶段:“ 全球经济的去杠杆化 ”。也称为“全球化”。即各国政府为面对经济恶化,出台经济政策,从政府层面去除货币杠杆,减少经济风险。
  
     国际热钱又称为逃避资本,是无特定用途的流动资金。准确地说,是为追求最高报酬及随地风险,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迅速流动的资金,它的特点就是: 短期、套利和投机 。参照中国明政府自欧洲商人“送”来大批白银后,因货币贬值极快又无法禁止白银在市场流通,从而被迫选择闭关锁国的栗子来看(具体事例不做讲解,有兴趣的小伙伴自行百度嗷),国际热钱的出现,往往会形成一个投机的巨大风潮,而在其撤离之后,它又往往会留下极大的经济危机。
  
    因为国际热钱的出现会给本来平稳的市场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回撤离,且撤离之后留下的空缺只能靠本国货币填补,若填补不上就会爆发金融危机),因此,很多国家避之唯恐不及。最经典的事例是1997年,索罗斯控制国际热钱大量抛售泰铢,继而又将灾难引到了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缅甸等国家,使得这些国家的货币纷纷大幅跳水,几十年的经济增长化为灰烬。
  
    同样是资本,国际间投资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但国际热钱却可能带来极大的破坏力,原因呢在哪儿呢?用一个成语来解释,就是“釜底抽薪”。国际热钱就像一堆柴火一样,将一个国家的经济烧得火热,在最热的时候迅速脱身撤离,留下烂摊子由该国自己收拾。书中举了一个栗子:某地房价原本是100w一套,因为大量热钱的涌入,房价不断升高,使得出于投资心理或有刚需的人不得不用更高的价格进行购买。当房价处于一个相对较高的价位上时,热钱突然撤出,迅速抽空该地的资本,而此时民众手里剩下的除了不断贬值的房产之外便什么也没有了,因为财富已经被热钱以各种形式带走了…
  
    
  
 
  
  
 
  
  
  

[读书笔记] 金融学基本原理—货币

2. 《金融的本质》读书笔记

一、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信心危机
  
 金融危机就是市场对金融机构失去信心,引起危机,直白一点就是人人想收回自己的钱,造成“挤兑”的危机,对股票、房产、银行存款等任何一种资产的抛售,挤兑都可能引起金融系统全面的信心危机,造成大规模的挤兑,引发金融危机。
  
 应对金融危机的关键:重建信心。
  
 以银行为例:
  
 在吸储、放贷的过程中有一个特点叫“期限错配、金额错配”:存款的期限和金额,和放贷的期限和金额不能一一对应。
  
 短期来讲,银行可以从其他金融机构应急,但流动资金毕竟有限,如果储户不停取钱,银行就不得不打折变现贷款,变卖资产来应对,如此一来,好好的银行可能就会被“挤兑致死”。而且不信任是有传染性的,大众对其他银行也可能会失去信心,进而造成银行体系、金融体系大范围的恐慌,乱套之后,金融危机就爆发了。
  
 二、美联储(美国联邦储备系统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1913年12月23日成立
  
 第一个职能:应对金融危机,做金融机构的“最终贷款人”。
  
 工具:白芝浩原则①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以“时间换空间”;②提供应急资金要收取较高的,带有惩罚性的利息。(白芝浩:英国权威的经济学家,杂志《经济学人》的总编辑)
  
 第二个职能:监控金融系统,防止金融危机,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工具:货币政策,进行“逆风向”管理。
  
 宽松的货币政策:很容易获得资金,贷款比较容易,因此人们愿意扩大投资和消费,少存钱。
  
 紧缩的货币政策:货币不太容易获得,投资意愿削弱,用钱谨慎,储蓄意愿较高。
  
 控制松和紧:通过干预“联邦基金利率”的水平,利率越高,获得资金越难,货币政策相对紧;利率越低,货币政策相对松。联邦利息率是一个短期的,金融行业内互相拆借的利息率,它的升和降会传导整个金融体系,影响整个经济系统。
  
 逆风向的货币政策:如果经济过热,就调高利率,相当于调低温度,给市场吹冷气,经济萎靡就降低利率,相当于调高温度,给市场升温。
  
 三、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
  
 美联储几乎没怎么发挥作用。
  
 原因:“金本位”制度的限制,即发行的每一块美元都有法定的“含金量”,到银行取钱就约等于取黄金。美联储提供资金的总量就受到美联储持有黄金总量上限的约束,以“时间换空间”的能力就那么多,不能想给多少钱就给多少。
  
 1933年罗斯福新政之一就是明确废除金本位制度。
  
 四、2008年金融危机
  
 早期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爆发后,投资者开始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流动性危机。
  
 美联储应对:增发货币,根据“白芝浩原则”,向市场注入大量资金,扼制恐慌。
  
 舆论界对美联储的不满:出手太过慷慨,让有些金融机构“大而不倒”,舆论认为这是在用纳税人的钱助长金融机构的歪风邪气。(大而不倒就是一家金融机构在错综复杂的金融体系中太重要,太大,大到它一倒下,整个系统就要出问题,例如:美国国际集团AIG,花旗银行等)。
  
 伯南克的澄清:2008年危机是金融机构之间互相拆台,所以系统性的连锁反应特别强,让那些“系统重要性”的企业接连倒闭会更可怕,像雷曼兄弟,资不抵债,美联储就没有救它。
  
 伯南克的量化宽松政策:公开市场操作,买入长期债券,直接干预长期利率,注入流动性,让金融市场从恐慌中稳定,这种做法实际会增加美元货币的发行量,让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迅速膨胀。
  
 次贷危机后遗症:实际利率降到零下限,降无可降,对“联邦基金利率”的干预已无空间;短期利率向长期利率传导失败;量化宽松和对大型金融企业的大规模救助,挑战了现代央行“可为与不可为”的能量与极限,颠覆了很多对货币政策制度的共识等。
  
 次贷危机的教训:货币政策虽然是强有力的工具,但也无法解决所有的问题。监管未来的方向不仅仅是坚持逆风向选择,制定货币政策,还应当进一步提高对市场和金融机构的关注。如:加强市场交易透明,不要让金融机构成为“大而不倒”的庞然大物,对具有“系统重要性”机构必须制定严格的监管措施。

3. 金融的本质(读书笔记)

金融的本质是什么?
  
 是一种技术或是工具,是帮助人类对未来的时间进行深度加工,将时间转化为不同财富的技术和工具。
  
 如何理解工具?
  
 即经过金融这种工具深度加工的时间,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财富。比如:两个人有相同的初始财富,选择不同的金融工具,十年之后他们的财富能达到百倍之差,人生处境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金融第一定律---时间的价值。
  
 正如在2007年,一笔十万元的投资,如果你买了中石化的股票,那么你的十万元如今就只剩下四万多;如果当初你买的是腾讯的股票,那当初的十万元就会变成如今的三百多万元。
  
 这就是时间的价值---在相同时间下,不同的金融工具,可以将相同的原始财富,转化为不同的未来财富。
  
 如何理解技术?
  
 现代金融就是帮助人们在关键时刻聚集资金的技术。即是通过股票、债券等工具实现最大规模的筹资。金融具有在关键时点,突破时间和地域限制,筹集大量资金,进行快速有效资金运用的能力。正如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北方的债券发行,帮助北方战胜了南方。以及美国纽约的兴起正是因为苏利运河的修建。 如果没有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就无法快速实现大规模的筹资,苏利运河也不会建立起来,历史的模样也将会改写。这就是金融第二定理-—-资金的集聚。
  
 而金融的第三定理---风险共担。何解?
  
 我们都知道,风险是客观存在,人类面临的永恒话题,我们不能消灭风险,但是可以把它转移。对于个体无法承受的过大系统风险,金融技术可以帮助人类进行跨地区、跨时间的风险分担活动。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正如:股票帮助17世纪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分担了海上贸易的风险,使荷兰成为那个时代最强大的海上帝国。以及风投资金帮助创业者进行风险分担,特斯拉创始人马斯特的火箭发射就是在风投支持下成功的。而谷歌、阿里巴巴、腾讯这些企业背后都有风投的影子。

金融的本质(读书笔记)

4.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让我们好好写份读书笔记,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我整理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1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是西方经济学史上三部划时代的著作。《国富论》为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奠定了基础,《经济学原理》则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为经济自由主义作了总结,而《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作为凯恩斯主义的经典之作,标志着凯恩斯主义这一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形成。
    进入20世纪,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先后发生了多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特别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企业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市场供求力量失衡,这一严重的现实使得新、旧古典经济学理论陷入“经济学危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是由于力。图挽救这次“经济学危机”而被称为对传统经济学的“革命”的。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解决就业,以缓解市场供求力量失衡的问题。本书共分6篇24章。第一篇引论中,批评了李嘉图及其以后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如约翰、穆勒、马歇尔、庇古等人的两个“前提”:
     一、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物;当就业量不变时, 
     二、工资的效用正好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这仅适用于一种特例,而不能适用于普遍情况。 
    进而他分析了“有效需求原则”:总供给函数和总需求函数相交时的数值,就业量就是这个交点值。
    第二篇中,他则主要阐明了预期、所得、储蓄、投资的定义,以及使用者成本等问题。第三篇研究了消费者倾向,分析消费倾向的主客观因素、边际消费倾向与乘数的关系。第四篇关于投资引诱,分析了资本边际效率、长期预期状态、偏好与利率、资本性质以及利息与货币的特征。第五篇货币工资与物价,阐述了货币工资的改变、就业函数与物价的问题。第六篇引用了几篇短论,分析了商业循环,论述了重商主义、禁止贷法、加印货币以及消费不足论。
    最后是结束语,《通论》所引起的社会哲学。而起中则是“有效需求理论”是本书最核心精彩的部分,凯恩斯运用总量分析的方法,对总收入、总需求、总供给、投资、消费、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等一系列总量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的同时,独辟蹊径地创造了三个基本心理因素定理,精辟的分析出导致现实失业与萧条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通论》中我们比较认知的理论是它的有效需求理论,以及产出变动而非价格的变动的调节作用。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在一个封闭的的有闲置资源的经济中,产出水平(即就业)取决于总的计划支出,计划支出包括两个部分:居民的消费支出(C)和厂商的投资支出(I)《通论》中没有明确分析直接由政府支出刺激。的支出变动的结果或间接由税收变动而带来的支出变动的结果。
    因此,《通论》中有两个部门(居民户和厂商),计划支出由下列方程给出:收入(Y)=产品价值=消费(C)+投资(I)。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就业量决定有效需求,也即消费,而就业量取决于消费倾向和投资量。在假定社会的消费倾向为既定的'情况下,则就业量的均衡水平决定于当前的投资量。投资量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利率所确立的投资引诱。凯恩斯极其强调资本市场的力量,这是他高于后世货币主义者之处。货币主义者一厢情愿地认为,只要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控制货币数量,就可以控制利息率,从而促使经济稳定发展。凯恩斯却雄辩地指出,带有投机需求的货币是促使利息率剧烈波动的主要因素,投机需求主要是出于人们对未来的主观预测,这种预测的变化是不可能通过央行的公开市场操作来抵消的。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在决定利息率的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凯恩斯甚至早已预测到,未来央行可能不得不通过直接买入长期债券或者股票来调节利息率——这正是今天美国、日本和欧洲发生的事情。但是凯恩斯的观点带有很强的独断性,往往没有过硬的实证支持,至少在他的时代是如此。开篇的那个强硬的论断——工人与雇主争议的工资是名义工资而不是实际工资,可以说是经济学史上革命性的一页,凯恩斯却从来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论证。他提出这一点,纯粹是一种天才的直觉和感悟,并非有统计资料或清醒逻辑的支持。他在后面的章节提出,由于中介成本的存在,长期利息的最低限度是2—2。5%,这个说法也值得商榷(凯恩斯再次以“大概仿佛也许是”的方式完成了论证)。这些观点对凯恩斯主义来说是基础性的,但凯恩斯仅仅以顽强的信心和天才的直觉来支持它们,所以说凯恩斯主义是建立在沙子之上的经济学。本书从伦理学、法律学与经济学方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出了论述。为政府宏观调控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指出了政府调控的核心目标,既充分就业。因为只有充分就业才能保证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各国政府多数依据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来进行各种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这对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和经济理论研究,还是很有启发的。具体说来,至少有两点:
    第一,《通论》有力地证实:市场不是万能的。由于市场中各个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不可能完全协调一致,所以经济萧条(乃至经济危机)和大量失业的“市场失灵”的现象会时常存在。因此,国家有必要使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将市场调节与国家宏观调空有机结合起来。
    第二,《通论》也说明了作为宏观调控手段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应该通过何种途径来消除这些“市场失灵”的现象。
    凯恩斯认为,“市场失灵”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投资不足,而投资不足所引发的收入下降又导致了消费的萎缩。货币政策的推行便是通过利息率的降低来刺激投资的增长,进而拉动消费的增长。当货币政策刺激投资增长的力度不足以完全消除“失灵”现象时,国家就必须同时使用财政政策的手段,把资金直接投资于“公共工程”等,以便扩大内需,从而达到消除“失灵”现象的目的。毫无疑问,凯恩斯是一个伟大的经济学家,他敢于打破旧的思想的束缚,承认有非自愿失业的存在,首次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对整个宏观经济学的贡献是极大的。
    他承认资本主义社会除了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外,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原因就是有效需求不足,所以资本主义经济经常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这样,凯恩斯在背叛传统经济理论的同时,开创了总量分析的宏观经济学。因此,在凯恩斯经济理论中,金融理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以上就是我对凯恩斯本人以及凯恩斯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感想。虽然对该书中部分理论和表述不是十分理解,但通过阅读该书使我从中获益良多。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2    凯恩斯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凯恩斯一生最为著名的就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该书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他提出的“有效需求”和“乘数理论”代替了传统的经济理论,获得了经济学界的公认,并被人们称之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凭借《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不但成为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甚至是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开山鼻祖,而且他还能被置身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西方经济学家的行列,能与亚当斯密相提并论。
    《通论》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思想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萨伊定律”与充分就业均衡 
    《通论》的核心是就业不均衡理论。凯恩斯认为,经典经济学只承认两个失业范畴:一个是摩擦失业,一个是自愿失业。充分就业理论基于两大前提:
    第一,工资等于劳动力之边际生产力;
    第二,当就业量不变时,工资效用就等于该就业量的边际负效用。
    在古典经济学家眼中,资本主义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所有愿意从事劳动的人都会就业,只有自愿失业者或者正在转换就业位置的人才会处于失业的状态。
    凯恩斯反对萨伊有关供给会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他认为萨伊忽略了货币这个因素。事实上,供给与需求不一定会平衡。他提出的法则是:储蓄动机与投资动机不同,人们有可能储蓄过多而消费过少,而使得储蓄和投资不一致,从而产生市场需求不足——对消费品、生产资料需求不足,供过于求,最终导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与失业。
    萨伊定律在西方具有很多不同的表达方式,其最简单的一种是“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意思是说,生产者进行生产,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消费,主要是为了拿自己的产品与其它生产者进行交换,以便得到他所需要的其它东西。只要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供给,就会自动地存在着一种相应的需求。所以,按照萨伊的说法,社会上一切产品都能被卖掉,因此不会出现生产过剩的现象。不仅如此,由于每个生产者都尽量制造出最大数量的产品和别人交换。也就是说,社会不仅没有生产过剩的现象,而且还能使生产达到最高的水平,即达到充分就业状态。
     二、有效需求原则 
    所谓有效需求,是指商品的总供给价格和总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社会总需求。有效需求不足,是因为货币的购买力不足,并由此导致萧条。凯恩斯给出了关系等式:
    收入=产品价值=消费+投资
    储蓄=收入—消费
    因此,储蓄=投资
     三、消费倾向 
    凯恩斯认为,当就业量增加时,总所得也随之增加。然而社会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总的真实所得增加时,总消费量也在增加,但没有所得增加德那么快。这是一个心里法则,无论从人性来看,还是从具体事实来看,这都是毫无疑问的。他详细列举了影响消费倾向的`客观、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包括:工资单位的改变,所得与净所得差别的改变,在计算所得时没有考虑到资本价值的意外改变,时间贴现率的改变,财政政策的改变等;主观因素则包括:人性的心理特征,社会习俗和社会制度等。
     四、资本边际效率 
    凯恩斯把一种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与它的供给价格之间的关系称之为这种资本资产的资本边际效率。资本资产的未来收益,是从资本资产在所生产的生产物的价值中,减去为取得该生产物而支付的开支之后的剩余额。凯恩斯认为,因为经济体系的现状是完全被动的、确定的,所以,对于未来的种种不同看法足以影响目前的情况。也可以这么说,经济体系的现状是利益主体关于未来看法的函数,人们对于未来种种情况的预期是自变量,而经济体系目前的状况是因变量。因此人们在研究实际时间中运行的经济过程时,与被动的、确定的现状相比,肯定对主动的、不感兴趣的未来更感兴趣。因此,凯恩斯特别强调预期的重要意义,这一点给后来的理性预期学派开辟了道路,对于现实生活的种种行为提供了很强大的解释力!
     五、利率与灵活偏好 
    凯恩斯认为,利率取决于所谓的“灵活偏好”和货币量。他说,一个人在处置他的所得时会碰到“个人心理的时间优先”问题。第一是消费倾向,在所得中有多少用作消费,有多少以某种方式保留为对未来消费的支配权。第二,他持有的所得或储蓄保留为对未来消费的支配权的方式,可以是即期的、流动的,也可以是把即期的支配权放弃一些时候,而由未来的市场状况决定。这便是“灵活偏好”,利息就是放弃周转灵活性的报酬。
    归根结底,该书中凯恩斯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解决危机和失业问题的对策和政策,不外乎使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和利息率的数值处于能维持充分就业的状态。消费倾向、预期收益、供给价格与流动性偏好这四个变量系由人们的自发市场行为所决定,因此,国家的政策很难加以控制。只有控制货币数量,能由国家的货币政策所掌握。所以,国家必须直接进行投资来使社会的投资量等于充分就业状态条件下的储蓄量,以便解决资本主义的危机和失业问题。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书笔记3    通论的所有思想源于对古典经济学中社会总是处于充分就业状态这一脱离实际的理论的思考,进而发展出了关于就业、利息与货币的革命性理论。
    古典理论认为不可能存在“非自愿”性失业,即不存在在边际工资大于劳动的边际负效用的情况下仍然无法就业的人群,然而,这一理论是在一系列不符合现实假设的前提下推理出来的,明显的偏离现实的社会。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从需求与供给的角度出发,得出古典理论所说的完全就业的理论只是一种特殊情况(就业的总需求=就业的总供给)而已。
    总需求:指有效需求,包含消费与投资。消费受到收入和边际消费倾向(包含众多客观与主观因素)的影响,投资受边际投资效率和流动性偏好的影响。而边际投资效率是由预期的收益和成本来决定,而成本包含所要支出的金额以及融资的成本,融资成本又直接和利息率相关;流动性偏好和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当前以及预期的利息率相关。
    总供给:由实际工资(而非货币工资)与劳动的边际负效用决定。
    在这个大的分析框架下,凯恩斯基于对于就业的分析发展出了一整套分析宏观经济变化的理论,并基于此阐述了经济周期的原因(衰退期的开始主要是由于低的边际资本效率导致),基于此才有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来刺激有效需求的理论基础。
    另外,从中学到的严谨的经济学治学方法包括:
    1)以真实世界为基础;
    2)不脱离真实世界的合理性假设用于简化分析;
    3)定义清楚概念(凯恩斯首先说明的一件事就是定义清楚收入、消费、储蓄、投资这些概念);
    4)选择合适的单位(有些单位并不能简单的相加,比如说到产量,并不能把所有不同产品的产量简单相加)。
    用一周的时间看(“浏览”)完了这样一本巨著,也只能大概地了解其中的思想,关于各环节的细节还得日后慢慢钻研,与大家多多交流。如有理解的不对的地方,还请批评指正。
  ;

5. 货币金融学学习总结

1.货币各职能:⑴价值尺度 ⑵流通手段 ⑶贮藏手段 ⑷支付手段 ⑸世界货币
2.货币层次的划分,依据和和层次:货币层次的划分是依据它们的主要职能和流动性差异从而给出不同层次的经验统计上的货币定义。 通常划分为 M0=流通中现金 M1=M0+商业银行活期存款 M2=M1+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商业银行储蓄存款 M3=M2+其他金融机构存款 M4=M3+L L为流动性资产
3.货币制度的演变,各个货币制度的内容:在货币制度发展史上曾存在四种不同货币制度,依次为银本单位制,金本单位制,金银复本单位制,金单本位制,纸币制度。 ⑴银本单位制是最早的时间最长的货币制度,这种货币制度满足了当时商品经济并不发达的社会需要,随着经济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增加,暴露出其价值不稳定的缺点。⑵由于商品交易种对金银需求都增加,白银用于小额交易,黄金用于大宗买卖从而形成了金银复本位制,其先后经历了平行本位制,双本位制,跛行本位制三种形态。 ⑶金本单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单位制度,它在实行国家内货币数量适当。在实行国家内货币的对外汇率相对稳定。后由于世界经济规模扩大,黄金存量有限而难以维持。
金本单位制特点:⑴金铸币可以自由铸造,而其他金属货币则限制铸造 ⑵金币可以自由流通,价值符号可以自由兑换金币⑶黄金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输入
纸币制度主要内容:⑴纸币发行权由国家垄断,在中央银行制度建立后,一般由国家授权中央银行发行,以保证发行纸币的收入归国家所有⑵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是法定货币,在一国范围内具有无限法偿能力⑶纸币不能兑现⑷在纸币制度下,广泛实行非现金结算方法,以提高结算和支付的准确性,并节约现金流通费用。
纸币流通与货币流通的区别与联系:联系主要表现在它们都要受到商品流通的制约。区别:⑴这两个规律适应商品流通的方式不同⑵这两个规律和商品价格总额关系不同⑶这两个规律发挥作用的条件不同
信用基本特征:具有到期归还和支付利息2个特征。
现代信用形式的种类及特点:主要形式有高利贷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和国际信用。
高利贷信用特点:1.高利贷资本来源于商人.官吏.宗教机构,主要用于生活性消费,因而与社会生产没有直接的密切联系。2.高利贷具有资本的剥削方式,却不具有资本的生产方式。
商业信用特点:1.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厂商 2.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 3.商业信用和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
银行信用的特点:1.银行信用的主体与商业信用的主体不同 2.银行信用的客体是单一形态的货币资本 3.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不完全一致 4.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需求变化不同
国家信用的特点:1.国家信用包括国内信用和国外信用 2.国家信用的产生与国家财政直接相关 3.国家信用所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政府的各项支出
消费信用的特点:1.扩大需求,提高消费,刺激经济发展,缓解消费者有限的购买力与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矛盾 2.是有利的促销手段,可开拓销售市场,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 3.给经济增加了不稳定的因素,容易造成需求膨胀
国际信用特点:国际信用是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上发生的借贷行为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1.商业信用的规模受到厂商资本数量的限制 2.商业信用受到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银行信用的克服: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大大扩充了信用的范围,数量和期限,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越来越多的借贷资本集中在少数大银行手中,银行规模越来越大,贷款数额不断增大,贷款期限不断延长,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日益紧密,银行信用提供的范围也不断扩大
票据:具有一定格式并可用以证明债权债务关系的书面凭证。
承兑:指在票据到期前,由付款人在票据上作出表示承认付款的文字记载及签名的一种手续
本票:是由出票人对收款人发出的发出的在一定期间内支付一定金额的债务凭证
汇票:是出票人要求受票人在一定期间内向收款人支付的一定金额的债务凭证
商业承兑汇票:信用买卖中,由购货人承兑的汇票
银行承兑汇票:由银行受购货人委托承兑的汇票
金融机构体系构成:现代金融机构体系通常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由以经营信贷业务为主的银行和以提供各类融资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相关金融监管机构共同构成的系统。
商业银行的职能:1.信用中介 2.支付中介 3.信用创造 4金融服务 5调节经济
商业银行的业务: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其他业务
商业银行的功能:资金融通功能 调控功能
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商业银行运行中既有银行机构自身以及从业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形成的内部道德风险,又有银行机构客户不讲诚信、不按信贷合同规定运用资金等所引致的外部道德风险
商业银行的逆向选择:是指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和市场价格下降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及期间关系:1.安全性原则 2.流动性原则 3.盈利性原则 应该首先坚持安全性原则,在保证安全性原则的前提下,争取最大的盈利性。在安全性与盈利性相冲突的情况下,则应该设法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
金融市场的类型:1.按融资期限划分,可分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2种 2.按融资工具划分,可分为证券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3种 3.按交易对象划分,可分为资金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 4.按地域范围划分,可分为国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主体:机构投资者,长期投资者,投机者
金融市场的功能:1.聚集和分配资金功能 2.资金期限转换功能 3.分散与转移风险功能 4.信息集散功能
直接融资:直接融资是通过最终贷款人和最终借款人直接结合来融通资金,其间不存在任何金融中介机构的融资方式
间接融资:间接融资是指最终贷款人通过金融中介机构来完成向最终借款人融出自己的过程
直接融资优点:1.资金供求双方联系紧密,有利于资金快速合理配置和使用效益的提高 2.筹资的成本较低而投资收益较大
缺点:1.直接融资双方在资金数量、期限、利率等方面受到的限制多 2.直接融资使用的金融工具其流通性较间接融资的要弱,兑现能力较低 3.直接融资的风险较大
间接融资优点:1.灵活方便 2.安全性高 3.提高了金融的规模经济
缺点:1.资金供求双方的直接联系被割断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投资者对企业生产的关注与筹资者对使用资金的压力和约束力 2.中介机构提供服务收取一定费用增加了筹资的成本
名义利率:没有剔除通货膨胀因素的利率
实际利率:指在物价不变,货币购买力不变条件下的利率,在通货膨胀情况下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利率
市场利率:指由货币资金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利率
官方利率:指由一国政府金融管理部门或中央银行确定的利率
固定利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率不随借贷供求状况而变动的利率
浮动利率:指利率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定期调整的利率
决定和影响利率的因素:1.平均利润率 2.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 3.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 4.国际利率水平 5.预期通货膨胀率和通货紧缩 6.汇率
古典利率理论内容和意义:利率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其达到均衡的作用:储蓄大于投资时,利率下降,人们自动减少储蓄,增加投资;储蓄少于投资时,利率上升,人们自动减少投资,增加储蓄.利率与货币因素无关,利率不受任何货币政策的影响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利息产生于资金的贷放过程,则考察利率的决定就应该着眼于可用于贷放资金的供给与需求,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并非一定完全来自投资,还可能来自窖藏
IS-LM分析的利率理论:认为流动性偏好利率和古典利率理论都忽略了收入因素,都不能确定利率水平,认为应该把货币因素和实物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并把收入作为一个与利率相关变量加以考虑,认为利率受制于投资函数,储蓄函数,流动性偏好函数,货币供给量四大要素。
利率期限结构理论:是指某个时点不同期限的即期利率与到期期限的关系及变化规律。包括预期假说,市场分割理论,期限选择和流动性升水理论
资本市场概念:指以中期或长期投资为基本特征的金融市场,也称为长期金融市场或者证券市场
股票的定义: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作为入股凭证并借以活期股息收入的一种有价证券
股票特征:1.无期性 2.参与性 3.流动性 4.风险性 5.收益性
股票分类:1.普通股和优先股 2.国家股,法人股和个人股
债券定义:是债务人依照法定程序发行,承诺按约定的利率和日期支付利息,并在特定日期偿还本金的书面债务凭证
债券特点:1.期限性 2.安全性 3.流动性 4.收益性
债券分类:1.政府债券与企业债券 2.定息债券,贴现债券,浮动利率债券与累计利率债券 3.公募债券和私募债券 4.短期债券,中期债券和长期债券 5.注册债券,记名债券和不记名债券 6.国内债券和国际债券
股票与债券异同点:同包括都具有流动性,收益性,都有一般有价证券的共性。异包括持有者权利不同,期限不同,收益稳定性不同,分配和清偿顺序不同
货币市场:指以短期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期限在一年以内融资活动的交易市场,又称短期资金市场或短期金融市场
同业拆借:指银行与银行之间,银行与其他机构之间进行短期临时性资金拆出拆入的市场
票据贴现:指持票人需要资金时,将其持有的未到期的商业票据,经过背书转让给商业银行并贴付利息,商业银行从票面金额中扣除利息后,将余款支付给持票人的票据行为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以贴现过的票据作抵押的一种放款行为
转贴现:贴现银行需要资金时,持未到期的票据向其他银行办理贴现的一种行为
回购协议:指按照交易双方的协议,由卖方将一定数额证券临时性地售予买房,并承诺在日后将该证券如数买回,同时买方也承诺在日后将买入的证券售回卖方
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央银行有发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职能 
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主要内容:组织票据交换清算,办理异地跨行清算,为私营清算机构提供差额清算服务,提供证券和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清算服务,跨国支付服务
货币政策最终目标:1.币值稳定 2.充分就业 3.经济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标准:1.相关性 2.可测性 3.可控性
具体指标内容:1.货币供给量 2.利率 3.其他可供选择中介指标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优点是其对所有存款货币机构的影响是平等的,对货币供给的影响是强而有力的,效果明显,收效迅速。缺点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经济的震动太大,其轻微的变动就会带来超额准备金的大量减少,紧缩效果过于剧烈。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很容易引起整个金融体系流动性不足,使整个金融体系面临危机。
再贴现政策:优点1.再贴现率的升降会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持有准备金或借入资金的成本,从而影响它们的贷款量和货币供给量 2.再贴现政策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一定的效果 3.再贴现政策具有告示效应 4.再贴现政策可以防范金融恐慌 缺点1.从控制货币供给量来看,再贴现政策不是一个理想的控制工具 2.调整再贴现率的告示效应是相对的,存在出现负面效应的可能 3.再贴现政策主要是利用再贴现率与市场利率之间的利差方向或者利差大小来影响商业银行的借款决策
公开市场操作:优点1.公开市场操作的主动权完全在中央银行,其操作规模大小完全受中央银行自己控制 2.公开市场操作可以灵活精巧地进行,用较小的规模和步骤进行操作,可以较为准确地达到政策目标,其操作不会因变动剧烈而带来不良影响 3.公开市场操作可以经常性,连续性地微幅调整货币供给,具有较强的伸缩性,是中央银行进行日常性调节的理想工具 4.公开市场操作具有较强的可逆转性,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发现错误时,可立即逆向使用该工具,即可纠正其错误,而不致造成过大损失 5.公开市场操作可迅速进行 缺点1.公开市场操作较为细微,技术性强,政策意图告示作用较弱 2.需要以较为发达的有价证券市场为前提
现金交易数量说:货币的唯一功能是充当交换媒介,货币并不能满足人们的欲望,人们需要货币仅仅是因为货币具有购买力,可以用来交换商品和劳务
现金余额数量说:当人们基于便利和安全动机而保留在手边的现金余额就是货币需求
交易说与余额说比较:它们都发展了货币需求的古典理论,认为货币需求与收入成比例。主要差别在于,现金交易数量说强调了技术上的因素,并排除了在短期内利率对货币需求的任何可能的影响,而余额说却强调了个人选择,没有排除利率的影响
流动性偏好说内容:就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现金和活期存款而不愿意持有股票和债券等虽能生利但较难变现的资产。凯恩斯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由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共同决定,个人和企业收入的取得与支出之间往往存在着时间差以及现实经济生活中常有各种意外情况出现或者人们出于投机目的,因而需要经常在手边保留一定货币余额。
流动性偏好说意义:它是古典剑桥学派理论的扩展,在分析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上精细的多
流动性偏好说不足:理论与现实世界种的不确定状态不符,同时也不能解释投资者在实际行为种所遵守的资产分散原理
原始存款:指客户以现金形式存入银行的直接存款
派生存款:指银行由发放贷款而创造出的存款
基础货币:也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是由流通中的通货和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组成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
存款货币创造过程:是通过不断的存款贷款过程,通过乘数效应放大货币供应量的
存款货币创造条件:1.部分准备金制度 2.部分现金提取
影响货币供给的因素:1.存款准备金 2.超额存款准备金 3.现金持有量 4.存款数量

货币金融学学习总结

6. 《金融学》读书笔记600字 - 读书笔记

  我读的这本金融学是一本用于mBA初级教程的入门读本。相比而言,本书的涉猎范围更加广泛并且特别强调一般原理。本书将经融学的所有分支领域——公司财务、投资学、金融机构学囊括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金融学更像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如何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对稀缺资源进行跨时期的分配。金融学的分析方法有三个“支柱”;跨时期的最优化、资产估值、风险管理。这些内容的核心是一些运用于所有分支领域的基本法则和原理。
 
   本书分为六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解释金融学是什么,对金融体系进行了概要介绍,并描述了公司财务报表结构与运用。第二、三、四部分分别阐述了金融学的三个理论支柱,并重点说明金融学如何运用于家庭与企业的决策。第五部分是资产定价的理论与实践,解释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并对期货、期权以及高风险公司债卷、货款担保、杠杆融资等或有要求权的定价进行了分析。第六部分讲述了公司财务问题:资本结构、兼并与收购、投资机会的选择权分析。
 
   这本书总的来书还是比较基础的,运用许多实例说明在金融决策中理论如何起作用。对于一个分本专业的学生来说,我并不能把着本书读得很透,但是了解这方面的基础知识是必要的。广义的金融市场包括证券市场、货币市场、各种形式的银行、储蓄机构、投资基金、保险市场等等。中国的市场经济发展也有这么久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不了和经济打交道,了解一些金融常识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个社会。

7. 《货币战争1》——读书笔记

看完此书有些许日子了,觉得挺震撼的,这本书被称为金融类的武侠小说,所以我不想去追究里面内容的真实性,只对里面的逻辑进行一个整理:
  
 1.当一个政府依赖银行家的金钱时,掌握着局势的便是银行家,而不是政府的领导人,因为给钱的手始终高于拿钱的手。
  
 2.这些银行券其实就是储户存放在金匠那里保管的金币的收据。后来这些收据逐渐成了货币。金匠转行成银行家!
  
 3.银行家不属于国家,只是利用国家银行以国家的形式存在!
  
 4.梅耶意识到把钱贷给政府和国王要比贷给个人的利润和保险系数高得多,不仅贷款数额大得多,更有政府税收做抵押。
  
 5.这种纸币和欧洲流行的银行券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没有任何金银实物做抵押,是一种完全的政府信用货币。
  
 6.基于信用的买和卖,使得商家可以每月或每年定期结算相互之间的信用余额,这将减少(交易的)不便。
  
 7.一种没有抵押的货币是银行家的天敌,因为没有政府债务做抵押,政府就不需要向银行借当时最为稀缺的金属货币,银行家手上最大的砝码一下子就失去了威力。
  
 8.强迫当地政府必须使用黄金和白银来支付全部向英国政府缴纳的税收。
  
 9.殖民地不能发行自己的货币,从而将无法永久地摆脱国王乔治三世和国际银行家的控制,这是美国独立战争爆发最主要的原因。
  
  10.如果说战争是政治斗争的延续,那么政治利益冲突的背后正是经济利益的较量。
  
 11.政府发行林肯绿币的独到之处在于它完全没有金银等货币金属做抵押,并在20年里提供5%的利息。
  
 12.1913年,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系统的成立,最终标志着国际银行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13.林肯绿币在美国货币系统中一直流通到1994年。
  
 14.实际上将美国的货币发行和政府债务死锁在一起,政府将永远不可能还清债务。
  
 15.“在内战结束以后的许多年里,联邦政府财政每年都获得了大量盈余。但是,它却无法还清它的债务,清偿发售出的政府债券,因为这样做意味着没有债券去做国家货币的抵押。还清债务就等于摧毁了货币流通。”
  
 16.美国联邦政府对国债利息的支出仅次于健康医疗和国防。
  
 17.第一阶段:把绿币踢出货币流通领域,恢复国际银行家占绝对优势的金本位体系。
  
 18.大多数人民总是觉得繁荣和衰退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但事实上操纵在国际银行家手中的货币供应时紧时松才是问题的根源。
  
 19.美联储其实是私有的中央银行。实际情况是,美国政府根本没有货币发行权!
  
 20.美国政府要想得到美元,就必须将美国人民的未来税收(国债)抵押给私有的美联储,由美联储来发行“美联储券”,这就是“美元”。
  
 21.保罗巧妙地提出:“国会控制美联储,政府在董事会中拥有代表,但是董事会的多数成员由银行协会直接或间接控制。” 董事会成员由美国总统任命。董事会的真正功能由联邦咨询委员会(Federal Advisory Council)所控制——这才是美联储的核心!将美联储总部设在政治首都华盛顿。
  
 22.所有地区银行的董事应该由总统任命,而不要由国会插手。
  
 23.在经过这一番颇具匠心的安排以后,该法案俨然以模拟美国宪法分权与制衡的面目出现。总统任命,国会审核,独立人士任董事,银行家做顾问,真是滴水不漏的设计!
  
 24.控制一个欧洲的国王比控制一个民选政府要简单得多。
  
 25.纽约国家城市银行(后来的花旗银行)
  
 26.当今的美元是没有金币支撑的,金本位的观念已经转变了,但是发动战争还是会恢复金本位,因为金本位更加容易有效快速的控制!
  
 27.银行家们赖以发财致富的手段中除了原有的部分储备金制度、货币与国债死锁之外,又增加了一个更为强大的工具:通货膨胀。
  
 28.纸币其实是黄金的死敌!
  
 29.银行家实现了从黄金的卫道士到黄金的死敌这一戏剧性的转变。进入第二阶段。
  
 30.美联储的运作其实就是“以纸张做抵押发行纸张”。
  
 31.优质资产价格暴跌到正常价格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时,他们再出手以超级低廉的价格收购,这在国际银行家们的术语中叫做“剪羊毛”。
  
 32.2006年7月28日在美国各地公映的电影《美国,从自由到法西斯》
  
 33.一战后的凡尔赛合约!当你们把这样的条件强加在德国人民的身上,这只能导致德国人要么不遵守条约,要么发动战争。
  
 34.在人类长达5 000年的社会实践中,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国家,无论什么宗教,也无论什么种族,黄金被世人公认是财富的最终形式。
  
 35.在美国近代史上,没有一位总统比罗斯福拥有更为强大的政治资源和银行资源。当罗斯福义正词严地痛批胡佛的华尔街背景时,把自己标榜成廉洁清正的普通人民的拯救者,只怕他的经历和背景离事实差之远矣。
  
 36.1929年的大衰退的最终目的直指废除金本位,实施廉价货币政策,从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铺平了金融通道。
  
 37.第二步则是在世界范围内废除黄金的货币功能。1944年布雷顿体系所建立的美元兑换体系(Dollar Exchange Standard)取代黄金兑换体系。
  
 38.位于瑞士巴塞尔的国际清算银行总部,人们一直不理解为什么瑞士能在四面战火的环境下保持“中立”,而同样弱小的比利时、卢森堡、挪威、丹麦即使想保持中立,也难逃纳粹的铁蹄。其实问题就在于国际清算银行位于瑞士,它的实际功能就包括美英的银行家向德国提供战争融资,以便使战争拖得更长一些。
  
 39.美国财政部拥有世界银行17%的股份,拥有世界银行行长的任免权和一票否决权,在事实上控制着世界银行的运作。
  
 40.即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欧洲人坐头把交椅;世界银行,由于是美国财政部挑选行长。
  
 41.“纸黄金”,以弥补美国由于长期的入不敷出所造成的黄金实物短缺。这可是人类历史上一项空前的“发明”,人为地规定某种“纸币”永不“贬值”,它等同于黄金,但永远不能兑换成黄金。
  
 42.纸黄金就是特别提款权
  
 43.全球油价突然上涨意味着世界对美元(用以购买必需的石油)的需求相应激增,从而稳定美元货币的价值。
  
 44.白银在美国成为合法货币始于《1792年铸币法案》
  
 45.到了1873年2月,《1873年铸币法案》{L-End} [5]在欧洲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压力下,废除了白银的货币地位,实行了单一的金本位。
  
 46.1964年3月,约翰逊上台后不久,就下令财政部停止“白银券”与实物白银的兑换,从而事实上废除了“白银券”的发行。
  
 47.美联储自己也承认,每年有计划地、“科学地”让美元的购买力下降3%到4%,是为了让劳工阶层能“看到”工资在上涨。
  
 48.任何纸币或信用单位只有可以在固定比例下毫无限制地兑换黄金,才能被视做“等同于”黄金。
  
 49.脱离了金本位庇护的风雨飘摇中的美元,终于找到了石油这个避难所。
  
 50.1975年1月1日,美国政府决定解除对美国人民实行了长达40年的黄金持有禁令。
  
 51.欧佩克国家:石油输出国组织
  
 52.世界货币于是进入了“石油本位”的时代。
  
 53.还好中国当时有大庆石油开采!有汽车的人也不多!
  
 54.70年代初期强劲的工业生产和贸易,被1974年到1975年世界范围内的工业与贸易萎缩所取代,其严重程度是二战结束以来之最。
  
 55.石油价格猛涨使得这些国家的大量资金被高油价所吞噬。
  
 56.发展中国家挣扎着到处借美元进口昂贵的石油。
  
 57.美、欧、日三边委员会
  
 58.接受银行家“债务解决方案”的国家被迫以跳楼价出卖大量核心资产,如自来水、电力、天然气、铁路、电话、石油、银行等。
  
 59.战争是使社会稳定的一种特殊方式。除非其他替代方式能够被发展出来,否则战争系统应该被保持和强化。
  
 60.相反,在和平情况下,人民会本能地反对高税收政策,讨厌政府过多干预私人生活。
  
 61.没有战争,政府统治人民的“合法性”就会出现问题。
  
 62.历史上不胜枚举的例子表明,失去战争威胁的政权,最终导致了权力瓦解,这种破坏作用来源于个人利益膨胀、对社会不公的怨恨,以及其他解体因素。
  
 63.(1)在经济上必须是“浪费”的,最少需要消耗每年GDP的10%;(2)必须是一种和战争危险类似的、大规模的、可信的重大威胁;(3)必须提供人民强迫性服务于政府的合乎逻辑的理由。最后大家想到了“环境污染”,人民忍受高税收和降低生活质量,接受政府干预私人生活,为的是“拯救地球母亲”,非常符合逻辑。作为贷款抵押品的风水宝地—亚马逊地区将不再为巴西所拥有。
  
 64.世界环保银行以全球环境基金的名义于1991年成立,由世界银行负责管理,而美国财政部是世界银行最大的股东。
  
 65.日本银行在美国财政部长贝克的高压之下,被迫同意日元升值。在“广场协议”签订后的几个月之内,日元对美元就由250日元兑换1美元,升值到149日元兑换1美元。 日元利率跌到仅有2.5%,日本银行系统开始出现流动性泛滥,大量廉价资本涌向股市和房地产,东京的股票年增长率高达40%,房地产甚至超过90%,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开始成型。
  
 66.由于本国货币升值,会打击到出口型企业!所以日元升值所导致的出口下降的亏空。
  
 67.在这里有一种日本股市不可能下跌的信念,在1987、1988,甚至1989年时仍然是这样。
  
 68.从1990年算起,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十几年的衰退,日本股市暴跌了70%,房地产连续14年下跌。
  
 69.2006年夏,美国新任财政部长保尔森访华,当听到他热情洋溢地“祝中国成功”时,人们心中不禁冒出丝丝寒气。不知他的前任贝克当年拉着日本首相中曾根的手时,是不是也说过同样的话。
  
 70.债转股可以轻松收购这些国家的核心资产。
  
 71.“危机弧形带”
  
 72.泰国的外债由外汇来还,如果国内通货膨胀必然导致泰铢贬值,泰国为了保护泰铢,通过增加存款利率来升值泰铢,这么一来外汇储备就相对贬值了,由于外汇不够多,耗光后仍然无法清偿债务!
  
 73.在所有货币中,金银货币意味着“实际拥有”,而法币则代表“欠条+许诺”。二者的价值“含金量”有着本质区别。
  
 74.国债的“资产”与货币的“负债”正好相等。整个银行系统被巧妙地包裹在这一层外壳之下。
  
 75.纽约人能发行美元纸币,但只有上帝才能发行石油和黄金。
  
 76.中国停止平均每星期几十亿美元国债的购买量,美国经济就会有大麻烦,但是中国经济由于向美国出口萎缩也会有大麻烦,事实上,双方已经陷入“金融恐怖平衡”的状态。
  
 77.美国的通胀似乎并不明显。国际银行家的魔术是怎样玩儿的呢?窍门在于必须有吸纳大量货币增发的去处,这就是近十几年来畸形膨胀起来的金融衍生品市场。
  
 78.正是由于这个投机市场的空前繁荣,大量吸呐了美国债务利息支付所“创造”的天文数字的流动性。只要巨额新增发的美元和海外回流的美元被这个高速旋转的市场所裹挟进去,而不至于大量泄露到其他市场上,核心通货膨胀指数就会奇迹般地被控制住。类似一个大黑洞!
  
 79.人们称和钱有关的活动为“金”融,储放财富的所在叫“银”行,货真价实的东西为“真金白银”。
  
 80.银行房地产贷款相当于一下子透支了人民未来30年的收入,将“未来”30年的钱拿到今天一起发放成货币,如此海量的货币暴增,房价、股市、债市岂有不暴涨的道理?
  
 81.当人们刷信用卡消费时,每一个签字后的纸片都成为一张欠条,每一个欠条都成为银行的“资产”,每一笔银行的“资产”都成为增发的货币,换句话说,每一次刷卡都“创造”了新货币。
  
 82.中国没有美国如此“发达”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来吸纳这些增发的货币,这些流动性的泛滥将集中在房地产和股市债市,几乎没有任何有效的手段能够遏制这些领域的“超级资产通货膨胀”。日本当年的股市神话、房地产狂热将在中国重现。
  
 83.当债务货币化之后,货币将变得不再稀缺,货币增发所导致的流动性泛滥将堆积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们会发现“钱”越来越多,但可以投资的机会却越来越少。
  
 84.严防外资银行大量将国内债务进行货币化。
  
 85.普通人可能会认为中国的货币就是人民币纸币,只有国家才能印刷和发行货币,外资银行怎么可能自己印人民币呢?其实外资银行们根本不必印发人民币就能“创造”货币供应。它们会引进大量令人眼花缭乱的“创新”金融产品,以各种方式创造债务工具并使之货币化,这就是货币的类似物“流动性”。
  
 86.维护人民币的主权就会面临升值的后果,而追求人民币与美元汇率的基本稳定,就会丧失货币主权。中国现在的政策是为了经济发展而不得不追求货币稳定而放弃货币主权。问题的要害是,美联储实际在很大的程度上左右着中国的货币供应量。迫使中国央行增发基础货币会产生若干倍的货币增发效应,造成流动性泛滥,推高股市和房地产泡沫,极大地恶化中国金融生态环境。
  
 87.通货膨胀将产生两大重要后果,一是货币购买力下降,二是财富重新分配。
  
 88.美元从“黄金的收据”蜕化成了“债务的白条”。
  
 89.在这个过程中,银行在部分储备金体系中,可以“合法地偷印假钱”。房地产公司就是第一个拿到“假钱”的人,这就是为什么房地产公司财富积累速度惊人的原因。
  
 90.这种银行货币的本质是银行出具的“收据”。在金本位时,这个“收据”对应着银行的黄金资产,而在纯粹的债务货币体系中,它只是对应着另外某人欠银行的等值债务。
  
 91.想起了中国老婆婆和美国老婆婆理财观念的那个故事,现在看起来是有阴谋论的!
  
 92.MBS从根本上说大大提高了银行系统发行支票货币的效率,同时也就必然造就严重的货币供应过剩问题,这些过剩的货币如果不是涌进拥挤不堪的股市,就会继续吹大房地产的价格泡沫,更糟的是“泄漏”到物质生产和商品消费的领域中,造成怨声载道的物价上涨。
  
 93.华尔街有句名言,如果有未来的现金流,就把它做成证券。其实,金融创新的本质就是,只要能够透支的,都可以今天就变现。
  
 94.美国的按揭贷款市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优质贷款市场(Prime Market),“ALT-A”贷款市场和次级贷款市场(Subprime Market)。
  
 95.次级市场是指信用分数低于620分、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
  
 96.对冲基金的基本特点就是高风险和高杠杆运作。
  
 97.华尔街的一贯思路就是只要有未来的现金流,就要想办法做成证券。
  
 98.人们常常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忘记风险!
  
 99.如果政府托管的各类基金在资产抵押市场中损失惨重,后果就是老百姓每天都可能面对3 000美元的交通罚单。如果养老基金损失了,最终大家只有延长退休年龄。要是保险公司赔了呢,各种保险费用就会上涨。
  
 100.这就是债务货币驱动下的经济发展的规律:债务创造货币,货币刺激贪婪,贪婪加重债务,债务发生内爆,内爆触发紧缩,紧缩导致衰退!
  
 101.债务的基本特点就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102.投行们会找到有人寿保险的人,他们会建议说,人寿保险是死后给别人花的,为什么不现在就拿出来在自己有生之年用呢?这个建议几乎是人人都会受到诱惑的,投行们将200张左右的人寿保险单集成打包成资产抵押债券(ABS),在华尔街卖给投资人。
  
 103.还有一个思路就是大大延长按揭债务的期限,从普通30年期延长到40~50年,这样也能大幅度提高债务规模,为金融市场供应足够的流动性。
  
 104.如果没有一种规模足够大、增加足够快、运作机制足够合理的债务系统来取代暂时瘫痪的按揭债务的话,将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一场严重的经济衰退的来临。

《货币战争1》——读书笔记

8. 读书笔记:金融学和经济学的区别

从比较广泛的意义上来说,金融学属于经济学研究领域,金融学是专对金融货币流通市场上的经济活动的研究(如期货 股票 债券 保险 银行 风险投资等等)。大学里所见的一般性经济学专业主要偏向学术研究,其研究的面很广,课题很大,所以一般不针对具体实用的经济学科领域。 但是从经济学基本理论研究衍生出了很多新的经济学分支,比如信息经济学,环境经济学(non-market methods分析方法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扩展)等等.

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 金融学发端于经济学,但如今已经从经济学中相对独立出来,有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方法.同时,现代金融学依然停留在现代经济学的新古典分析框架内. 其特点是从微观主体的理性行为入手(行为金融学考也虑了非理性行为,比如锚定效应), 构建考虑时间和不确定因素的市场均衡体系, 考察金融系统在资源跨期配置中的机制和作用. 金融学开创了经济学中比较独特的研究方法,比如说金融资产定价中常用的无套利分析, 实际上比经济学中的供求分析更specific,在市场中更容易实现.此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新古典经济学发展的预期的概念在金融学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金融学考虑了市场中的随机因素, 因此市场主体的预期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并且依赖数理和计量工具进行相对精确的分析.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