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这人对中国的影响?他有几个儿女,他们各有什么成就?他怎样对待子女教育?

2024-05-15

1. 梁启超这人对中国的影响?他有几个儿女,他们各有什么成就?他怎样对待子女教育?

梁启超是一个完全符合我们对天才的定义的人物:六岁学完五经,九岁能够写千字文章,在古老中国,我相信这两件事情的难度同今天的小孩子学习9岁就精通外语的难度相差不大。而梁启超12岁中秀才、17岁中举人的壮举同我们今天惊为天人的中国哈佛少年相比似乎难度更大。中举时的主考官以为梁启超“国士无双”,竟然打破门第观念的束缚,把自己的堂妹许配给梁启超做妻子,这是古老中国表示对一个人的欣赏的最高礼遇。    戊戌变法令梁启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名扬天下。在当时的外国人眼中“梁启超是中国罕见的高洁志士,是热心策划北京政府根本改造的士大夫”。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当时在中国逗留的伊藤博文对日本驻中国公使林权助说:“姓梁的这个青年是个非凡的家伙啊!真是个使人佩服的家伙……救他吧,而且让他逃到日本吧!到了日本我帮助他。梁这个青年对于中国是珍贵的灵魂啊!”此后这个年轻人在日本和欧美流亡期间,往往被当作中国新的政治和知识上的领袖来接待。当时梁启超26岁。   而梁启超在政治上的辉煌并不像教科书上记载的随着戊戌变法的失败而终结,或者和他的老师康有为一样成为明日黄花的人物。梁启超在日本的时候,和同样在日本流亡的孙中山交往频繁,据说,很多东南亚的华侨和日本重臣都是由梁启超介绍给孙中山的,可以想见,以孙中山当时的声望,自然无法同梁启超相比。而此时梁启超和康有为的分歧越来越大。尽管如此,梁启超顾及到康有为,没有给革命党人过多的支持。    梁启超的另外一次辉煌来自于他的一篇文章。袁世凯宣布称帝,此时的梁启超却已不是昔日的改良派,在欧美的游历和对西方各国历史的学习给他一种印象,称帝者必亡。于是长于雄文的梁启超写出一篇《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袁世凯得到消息,派人给梁启超送来一张20万元银票,给梁启超的父亲祝寿,交换条件是这篇文章不得发表。梁启超将银票退回。 袁世凯再派人对梁启超说,梁先生也曾经在海外流亡十几年,其中的苦头不是不知道,何必再自寻苦吃?梁启超回答说,我这个人疲于奔命的逃亡经验已经很充足了,我宁肯选择逃亡也不愿意在污浊空气中生存。    饮冰室梁启超在另外一次反帝运动,即反对张勋复辟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一次也意味着他同改良派的彻底决裂。周善培规劝梁启超说:“事情有该自己做的,有该听别人做的。讨袁,革命党该做,我们也应当做;讨张复辟只该听革命党去做,不必我们去做。”而康有为则正站在复辟的一方。梁启超和康有为从此决裂,康有为当着梁启超学生的面痛骂梁启超“梁贼启超”,并且用古文中食父食母的怪兽来称呼梁启超。    至于梁启超在中国新闻事业上的地位,早有新闻学者将他同沃尔特·李普曼相比较。才气纵横自然不说,梁对中国文体的改革被认为是他的最伟大贡献之一,或许我们也可以把这称为表达方式的革命?周善培认为梁启超文气太盛反而是一件可惜的事情,写习惯了报纸文章,结果文章只追求打动人,“中国长久睡梦的人心被你一支笔惊醒了”,但是却没有其他精力写出真正大师级别的著作。    长久以来一直被我们认为属于保守派的梁启超的死,更是嘲笑我们对历史局限的判断能力。梁启超晚年进入协和医院看病,医生诊断的结果是一个肾溃烂,必须割掉。不幸的是现代医学可能发生的错误发生了,手术医生将梁启超健康的肾割掉反而留下溃烂的一个。于是“群情愤慨、舆论抨击,社会对于协和医院以及主治医生大表不满”,而梁启超因为担心这件事情会影响新的医学在中国的发展,竟然在病床上写文章为协和医院和医师辩护。最后,梁启超允诺在自己死后将脑部捐献给医院。


子:梁思成,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儿媳: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仅51岁。

梁启超这人对中国的影响?他有几个儿女,他们各有什么成就?他怎样对待子女教育?

2. 梁启超的九个子女皆成栋梁之材,他有什么教育秘诀?

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代表作是《爱的教育》,这是一部日记体小说,就像它的名字所表达出来的一样,整本书都极力在表达爱的主题。从一个四年级小男孩的视角出发,用日记的方式娓娓道来,讲述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陌生人之间的爱与同情,当然,还有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

似乎西方国家的人与生俱来就比中国人更擅长、更乐意去表达爱。在中国人心目中,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这种观念同样体现在亲情关系中,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父子间的等级关系,在一辈又一辈中国人的薪火相传中,逐渐演变成一种绝对权威,几千年来,它不仅束缚着中国的儿女们,也束缚着中国的家长们,甚至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教育方式。



我们的祖辈们相信,玉不琢不成器,子不教不成材。相信严师出高徒,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相信高压的教育手段和苦难折磨的经历会促进人的进步。或许这些观念在今天看来并不完全说得通,但是在过去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一直普遍采取这种家庭教育模式。这也让无数的传统中国人虽然血脉相连,朝夕相见,却有着不同于陌生人的沉重的疏离感。这就是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

直到19世纪,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旧的制度土崩瓦解,旧的习惯也有所改变,但这种观念,这种模式,却像沙漠中那些渴望水源的根须一样,依旧深深扎在国人的意识里。直到有一天,梁启超先生用他的实践给我们做了个示范,让国人为之惊叹。



熟悉中国近代史的人一般对梁启超先生都不会陌生。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当然,他还曾经是推动中国近代史发展的一名有志青年,和康有为一起领导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戊戌变法,并因此名垂青史。

虽然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梁启超却绝对堪称是一个很成功的人。他是中国现代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他对群体教育的理解十分独到,但他对家庭教育的独特诠释则更加令人惊艳。中国现代的家庭教育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大概就是梁启超先生有了第一个孩子的时候吧。



梁启超一共有两任妻子,为他生下了九个孩子。长子梁思成,中国近现代最著名的建筑师,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曾与妻子林徽因一起参与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次子梁思永,中国现代考古学者,毕业于哈佛大学考古学和人类科学系,是中国中央研究院的第一届院士;三子梁思忠,毕业于西点军校,参与淞沪会战期间不幸病逝,年仅25岁;四子梁思达,经济学家,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曾参加中科院经济研究所《中国近代经济史》的编写工作;五子梁思礼,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长女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中央文史馆馆员;次女梁思庄,著名图书馆学家,精通多国语言,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名誉理事等职;三女梁思懿,著名社会活动家,曾任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顾问;四女梁思宁,早年曾就读于南开大学,1940年加入新四军,在支队司令部从事宣传工作。



梁启超的孩子,虽然人生经历并不一定十分幸运,但他所有成年的子女,包括从父亲去世后一直受他教养的儿媳林徽因,都曾经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完全有机会留在国外,却无一不是选择了回来建设自己的祖国。

历史上大多数取得卓越成就的名人的子女往往十分平庸,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这些大人物总是沉醉于自己的事业,疏于对子女的教育。正因如此,梁启超的众多子女能够在几个完全不同的领域都取得如此成就,并且都具备令人敬佩的品格,这实在不能单纯用基因优势或是巧合来解释。

梁启超先生发表过很多关于教育的论文,但却不会为了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去写论文,因为家庭教育从来就是很私人的问题。但是他的家庭教育理念,在现存的他写给儿女的400多封家书中可以稍稍窥见。



与传统的中国父母不同,他从不羞涩于表达自己对子女的爱意。他在信中说:“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你们的爱,十二分热烈。”像现在的很多父亲一样,他对女儿更加宠着,甚至在私下里会称呼女儿为“宝贝”。

梁启超从来会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说“我对你们的功课绝不责备。”面对学有所成的儿女,他也只是说:“一面不可骄盈自满,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让他们“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他希望孩子能有一颗平常心,因为“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是立身第一要诀。”

梁启超还时常告诫孩子们:“人生在世,常要思报社会之恩。”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失掉本心,无论能力大小,都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意识。要有责任心,因为“尽职尽责,就是一等人物。”而他的孩子也确实都做到了。



梁启超很认真地分析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对每一个孩子的职业生涯、情感、健康,甚至是理财观念都有干预。但绝不会横加干涉,就如他想让梁思成改学建筑,就一定会仔细说明自己的顾虑,然后征求梁思成自己的意见。
他会和孩子们以朋友的方式相处,他写信给家里,说“我在院子里徘徊,望着月亮想你们,也唱起来,你们听见了吗?”他还建议梁思成夫妇把蜜月旅行的过程写成游记,说他们新婚情浓,写“蜜月游记”一定是前无古人的。

梁启超经营的亲子关系既有西方的平等、融洽,又不乏中国式的循循善诱。既让孩子们感受到他们是被重视、被尊重、被爱着的人,又始终是以一个长者,一个人生导师的身份在用言传身教指引着他们。就像他在家书中表达的:“我是一个主张兴味主义的人,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至少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中国父母开始尽量满足孩子。但是物极必反,这里面又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因此,梁启超先生对子女的教育其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优秀的范本,我们不仅是自己孩子的家长,也是孩子人生导师和亲密朋友。

3. 梁启超的9个子女个个成就不凡,他是如何做到的?

梁启超我国著名的学者,他一心想推出维新变化,他的一生总共有九个子女,作为不是皇族的现代人,也算是子女众多,而且在信奉多子多福的时代,他是一个非常幸福的人,他五男四女的孩子,都非常优秀的人,而且也是国家做出了很大贡献的人,其中院士就有三个孩子,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他的那九个孩子都是个顶个的优秀的,而且他们都有一颗爱国的人心,心里装着老百姓,一心为百姓谋幸福,为中国的科学研究做出了一些专业的研究,还有他几个女儿们经常从事社会性的活动,特别是热心参加各种公益慈悲活动,把那颗赤子之心的大爱传递给后人,成为了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

 
梁启超在教育子女方面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也许是受到维新思想的影响,这位父亲机智开明,富有学识,幽默有情调,受到孩子的尊敬和敬重,他的妻子李慧善生于书香世家,受到古典文化教育的影响,后来产生了维新思想。在家庭教育中,李惠善自办了家庭幼儿启蒙,包括自己的子女和一些其他的孩子。
 


他非常尊重妻子。就是在维新变法失败后,他一人逃往了日本去了。最后他写出激情昂扬的的声讨书,但把自己卷入了危险的漩涡中。他的妻子非常理解梁启超心里的抱负,也明白他为了推出维新变法而做出努力,所以她说全一始既往的支持他,因为他有一颗爱国的心,为百姓谋幸福的初衷不变。

梁启超的9个子女个个成就不凡,他是如何做到的?

4. 梁启超的子女个个都很牛,这是和家庭教育有关吗?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个个成才,最有名的当然是当选院士的三位,分别是长子梁思成,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考古学家;五子,梁思礼,火箭控制系统专家。其他六位也是各方面的翘楚。



为什么梁启超的子女如此优秀呢?对这个问题,很多专家都已经给出了回答,梁启超特别重视子女教育,写了《梁启超家书》。
梁启超学识渊博、见多识广,对子女在立业和成家等各方面都严格要求。梁启超的妻子也是出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受过良好的教育。



有些专家还把梁启超教育子女的经验进行总结,让广大网友进行学习。
首先必须说,梁启超是伟人,在教育子女方面也确实有独到之处,但是也不能过度解读,搞成了心灵鸡汤。
在我看来,还有很多重要原因,专家们没有说出来。
第一,拼爹:梁启超的个人能力和履历。众所周知,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人之一。近代史上能和梁启超比肩的估计不超过五人。
梁启超天资聪颖,从小就是文化名人,拜康有为为师,参与了戊戌变法。
梁启超是最早接触西方文化和宣传西方文化,他担任主编的《时务报》是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都深受《时务报》的影响。
民国时代,梁启超曾任民国高官,法部次官。在民国政坛影响很大。



在历史和文学方面,梁启超也是大师级人物。
这样的人,他的儿女一般都会很有出息的。梁启超的子女是真正的赢在起跑线上。
二,经济基础和年代。梁启超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有名的乡绅。原配夫人李蕙仙是顺天府尹李朝仪之女、清末著名维新派大臣、礼部尚书李端棻之堂妹。
从经济基础来说,梁家在清末民国时期,妥妥的大地主阶级。财富状况大概位于当时中国人的前5%。地位当然就更高了,前1%。
清末民国时期,中国的近代教育已经颇具规模,学校虽然少,但教育水平很高。只是只有有权有势的人家才能上的起学。普通家庭的孩子最多只能学学认字和算术。民国时期中国的文盲率高达85%。
梁启超的子女当然能够受到很好的教育,能成材并不令人意外。民国时期的人能识字就很了不起了,何况能接受高等教育,甚至出国留学。
三,梁启超的个人选择和爱国心。论地位、财富、文化水平、见识,梁启超都是民国顶尖的人物。他的子女成为人才的概率大增。但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比如康有为、胡适等。为什么梁启超的子女更厉害呢?
这就要说到梁启超的个人选择和爱国心了。梁启超是一个真心关心国家民族命运的人,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梁启超教育子女不要做官,到了晚年不再关心政治,专心学术。
晚年远离政治,也是梁氏子女个个成材的重要保障。假如梁启超像康有为那样,是个官迷财迷,口是心非,他的子女也难以成材。
总结:梁启超财富、地位、学识都很厉害,他的子女赢在了起跑线。梁启超有大智慧,关心民族命运,教育子女不做官,晚年远离政治,保证了子女的成材。
专家们只谈论梁家的教育子女的家训,显然只说了皮毛,属于毫无用处的心灵鸡汤。梁家子女的成功,几乎无法复制。
大家也可以说下自己的看法。

5. 梁启超有9个孩子并且都很优秀,他到底是怎么教育出来的?

看看这个名字,“启超”,这是要开启超人模式,所以其后代个个厉害。当然,这是玩笑了。一个孩子能否有所成就,一是基因要好,这个不是唯身份论和唯心主义,反正是鸡蛋通过孵化能变成小鸡(当然是那啥以后的鸡蛋了,没那啥的鸡蛋嘿嘿,只能入口了),石头无论如何是孵不出小鸡的,这也是说先天基础要好,梁先生本人的学识不用说,其后代也不会差。当然也不是绝对的,许多不识字的家庭照样培养出了伟大的人物,但这个问题请看第二条。

二是家庭教育要好,父母一定要善良,特别是母亲,看看那些伟大的人物,在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几乎都是受母亲的影响最大,孟母三迁就是典型例子,其中许多人的母亲并没有文化,但都是善良、宽容的人,给予孩子的关怀、关心和鼓励越多,孩子的心情愉悦,既利于健康,也利于学习,那学习的动力和劲头就钢钢滴,知识多,那成功的几率就大,这个梁先生的家教也是成功的,正所谓做事先做人,孩子们个个都是做人的典范和楷模,所以成功是自然的。三是自身努力,这方面不用多说了,你基因再强,家教再好,不努力也是镜中花、水中月了。

梁启超教育孩子,尽职尽责就是第一等人物,这个标准看起来很简单,其实是非常高的要求。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干大事、创大业,其实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他家出了三个院士和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首先他不是严父,他会和孩子交朋友,常给孩子写信,尊重孩子。梁思成早年喜欢建筑并选择做建筑师,就违背了父亲期望他成为银行家的意愿。由此可见,尊重孩子,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有多重要。

梁启超有9个孩子并且都很优秀,他到底是怎么教育出来的?

6. 梁启超的九个孩子都很厉害,他是如何教育子女的?

子女的成功总是离不开父母的教育。那么梁启超对子女教育有什么独特的秘诀呢?

重视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
“亲爱的,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对着月亮思念你们,还在这里唱歌,你们听见了吗?”这句话不是恋人之间的花言巧语,而是梁启超写给子女的信。
这是梁启超在孩子们面前的真实表现。梁启超是在旧社会长大的人,脑子里没有“三纲五将”的手法。他从来不在孩子面前摆父亲的架子,喜欢和孩子在一起。由于工作原因,梁启超一生都在外面忙碌着,但他总是要写信与子女沟通。
梁启超

写信的时候,梁启超毫不隐瞒自己对子女的爱。
1927年6月,梁启超在一本书中这样写道。“要知道,你们的爸爸是感情最丰富的人,对你们的爱情热情12分钟。你们不管作业有多忙,
至少一个月要发一封信,用几个字来报答平安也很好。梁启超是在旧社会长大的人,脑子里没有“三纲五将”的手法。他从来不在孩子面前摆父亲的架子,喜欢和孩子在一起。由于工作原因,梁启超一生都在外面忙碌着,但他总是要写信与子女沟通。
收到子女的来信时,梁启超欣喜若狂,迫不及待地打开,第一时间回复。(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家人)在信中,梁启超与子女谈论学习、交往、生活、国事,甚至子女的恋爱。如果自己遇到事情,就会坦白,听取他们的建议。

梁启超是在旧社会长大的人,脑子里没有“三纲五将”的手法。他从来不在孩子面前摆父亲的架子,喜欢和孩子在一起。由于工作原因,梁启超一生都在外面忙碌着,但他总是要写信与子女沟通。

7. 梁启超的教育理念到底有多高明,子女有怎样的成就呢?

“育人”是一门极高的学问,平常谈起育人的话题,许多人都认为这应该是老师该管的事,与父母无关。如果老师教的好,那么孩子长大就能成才。反之,如果老师教的太差,那么孩子长大后也没什么出息。
虽然老师教的好坏对孩子影响很大,但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有一句话叫做“养不教父之过”,说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懂得教育孩子的父母,才能培育出国家栋梁。

就如梁启超,他这一生共有九个子女。这些孩子在他的细心呵护下,全都成为了国家有用之才。可见,
梁启超对于教育这一块有着丰富的经验,那么到底是怎样的教育方式,将他的子女们都送上了成功之路呢?
其实,主要是梁启超传给了孩子们这些习惯。众所周知,习惯成自然,而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几乎能战胜一切困难。

梁启超是我国历史进程上的伟大人物,即是思想政治家又是文学家以及教育大家。在每一个领域,梁启超都有卓越的成就,令世人赞叹不已。
特别是在教育方面,梁启超更是有巨大成果,九个子女,各个都是人中龙凤。大女儿梁思顺成为了中国诗词研究方面的专家,长子梁思成则引流建筑领域的潮流,成为了建筑学家。
此外,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在经济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了经济学家。而梁思永、梁思忠因热爱考古,也成了这方面的顶尖人物。梁思庄则成为了图书馆学家,梁思礼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看到这,相信大家都很羡慕,这一家子在各个领域都成为了著名专家,堪称现代版的“世家大族”。

父母养育子女,无法保证子女将来不负期盼一定能成为栋梁之才。而梁启超就做到了世人所期望的事情,将九个子女都送上了各领域的尖端。
那么梁启超的教育经验是什么呢?他究竟培养了子女哪些习惯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梁启超非常赞同这一点,也积极培养子女的各种兴趣爱好,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喜好。找到了喜好,就要往这方面专研,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往深处专研。
那些不利于家国之事,一定不能触碰,这是底线。正因梁启超的鼓励,孩子们才得以探索到自己的兴趣,并深入专研。

反观现在,“兴趣”反倒成为了孩子们的压力。本来,培养孩子其他的兴趣会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但是现在,无疑成为了孩子们的负担。
举个例子,比如唱歌跳舞,有些父母希望孩子们多学一些,便自作主张的帮孩子报了辅导班,让孩子去上课。这是父母的想法,其实有些孩子对这根本不感兴趣,但迫于父母的逼迫,也只得不情愿的去。
但是这样培养出来的“兴趣”,真的是兴趣吗?只能说,这是在给孩子们强加压力。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多学学梁启超的做法,让孩子们自己去发掘喜好,而不是我们去帮他们找寻,更不能用逼迫的方式。

另外,“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梁启超也非常重视这一点,一言一行是否合乎礼仪?或者所做之事是否会给孩子们带来不良的影响?这些都是梁启超会顾虑的事情。
例如,梁启超的妻子曾有一段时间沉迷期货,赚了些钱。但是梁启超认为这种行为是“投机倒把,不劳而获”,马上就让妻子停了此事,不然会给孩子们带来不好的影响。
可见,梁启超作为一代大家,仍如此注重“言传身教”,而我们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有时候,一些父母甚至为了一些蝇头小利,竟让孩子去做一些不好的事情。
这是贪了小便宜,失去了一个纯真善良的孩子啊!这样的买卖,实在是划不来。

下面我们要谈到的就是阅读问题:“学海无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来学习的,任何事情都是经过学习了才懂的。而“阅读”,是帮助我们拓宽视野获取知识的一个途径,只有多阅读才能学富五车。
不过,仅仅知道阅读还不够,还要“懂得阅读”。在这一方面梁启超先生也是煞费苦心,不管平日里工作多么繁忙,都会抽出时间来陪子女一起阅读,带他们感受书中的世界、阅读的魅力。
家中有些不喜爱读书而贪玩的孩子,不用梁启超去说,其他子女都会主动规劝。长久下来,这家人的良好阅读习惯就养成了。
而现在的很多父母,下班回家做好饭菜,稍有空闲便打开手机,对孩子的学习不管不顾。有些父母也知道阅读的重要,也能陪同孩子一起阅读。但往往看了几分钟,就耐不住了,手上的书本也变成了手机。
如此一来,孩子们的阅读习惯只会越来越差,到最后阅读成为了一种敷衍,用来对付父母“我在学习”。

最后,梁启超还有一个教育的方法,就是“给子女明确的目标”。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如果这件事应该做,那就必须把它做好,既不能三心二意也不能半途而废。
在梁启超的长期坚持下,孩子们都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做一件事就必须做到自己满意为止。只要养成了这种毅力,世界又还有什么难事呢?
所以说,梁启超的子女能成为各个领域的专家,也就不足为奇了。说来说去,就是“教育”的问题。父母怎样教育孩子,孩子就会变成什么样子。孩子的成才与否与父母是息息相关的。

现在这个社会,能够诱惑孩子们的东西越来越多,而父母们也更应该重视,而不是把教育的责任全都推给老师。

梁启超的教育理念到底有多高明,子女有怎样的成就呢?

8. 梁启超5子4女都学成归国,他有什么教育理念?

在中国近代历史中,梁启超的大名一定是如雷贯耳,作为举人和师傅康有为参加过“公车上书”,发动了只有百日的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辛亥革命之后,还在袁世凯的政府做过官;之后又反对袁世凯称帝;支持过五四运动。
同时梁启超还是富有才华的大文豪,自己出版过文集《饮冰室合集》,是20世纪最为著名的清华四大国学大家,他的弟子中更是有军事方面的“护国将军”蔡锷,大名鼎鼎的徐志摩。这样的人生简直就是开挂了,梁启超也算得上人中龙凤了。


从上面的传奇人生来看,梁启超参与了近代史中的重大事件,自己的一生也是非常的传奇了,可以这样说,他的一生没有白活啊。直到今天,梁启超先生的《少年中国说》还在流传,“少年强则中国强”激励了多少的青年啊。
所以,当我们谈起梁启超时,不能忽略他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的事实,因为他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人们常常羡慕到“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栋梁”,就是在赞扬梁启超的教育水平。梁启超自己是非常出色的人物,可是自己的孩子也是非常的优秀。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梁启超杰出的子女吧。


梁启超一生中结过三次婚,共生育过九个子女,从数量上来说,父亲的教育责任非常的重大。然而梁启超把他们都培养成了人才,这让现代社会很多的父母羡慕不已。
梁启超的长女名为梁思顺,毕业于日本女子师范学校,是外交官周希哲的夫人,担任过北京的政协委员。在父亲的影响下,她很快喜欢上了诗词,自己也很精通诗词歌赋的研究,自己编写过一本诗词的研究书籍《艺蘅馆词选》。


长子是人们很熟悉的梁思成,世人眼中,他和林徽因的爱情故事令人动容。梁思成在日本东京长大,回国后就读于清华学校,也就是清华大学的前身。毕业之后和林徽因一起到美国学习建筑,研究建筑史。
新中国成立之后,提倡保护中国古建筑,在北京旧城墙的拆除时,和妻子一起大力反对,提倡保护旧城墙。可惜地是,城墙还是被拆除。梁思成还牵头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任职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两院院士),被称作是“中国近代建筑学之父”。


梁思永是梁启超的次子,成就也是非常的大。梁思永清华毕业后选择留美哈佛,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毕业之后选择回国,参加考古工作。
在这里我不得不敬佩梁启超的教育理念,在那个年代,祖国苦难之际,他的孩子在留学之后都选择回到祖国,为祖国做贡献,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梁思永主持的后冈遗址发掘中,实现了中国考古地层学的成熟,被人们称作“中国考古地层学之父”。可惜的就是他50岁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第三个儿子是梁思忠,与其他的兄弟姐妹不同的是,梁思忠人如其名,选择当兵报效祖国这条道路。在清华大学毕业之后,进入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进行深造。回国之后进入军队,要不说,是金子在哪都是会发光的,很快梁思忠担任军炮兵少校。
同样令人可惜的是,作为一名军人,梁思忠还没有建功立业,就患病去世,年仅25岁,正是青春年华,大展拳脚的时候,离开人世令人惋惜。


梁启超的第二个女儿是梁思庄,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回国之后从事图书工作,担任了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第四个儿子名叫梁思达,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专业,最高学历是硕士,一生从事经济研究。
梁思懿是梁启超的三女儿,就读于燕京大学医学专业。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等多个职位。第四个女儿名为梁思宁,就读于南开大学,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新四军。
梁思礼,是梁启超接近50岁生下的儿子,最为老幺,要说他实现的成就,一点也不比大哥少。曾就读于美国的普渡大学电机工程系,一直读到了博士学位,和哥哥姐姐一样,选择回国建设。梁思礼是中国航天的元老级人物,于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梁思礼也是兄弟几个中唯一一个学习理科的孩子,其他的可能还是受到梁启超的影响,都选择了文科专业。


看完梁启超所有的子女,全部培养成人才,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想想现在,家中一两个孩子都难以成才,让人感叹。梁启超对于教育的观点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尊重每一个孩子内心的想法和选择。
我们从他九个子女的经历来看,每个人选择的行业都不同,最终也都实现了很大的成就。基本上都就读于中国的顶尖大学,留学过美国,这些不可不算是梁启超的教育方法的独特。如今社会的父母也应该从中吸取一点经验,在培养自己的孩子时尽量发掘孩子的兴趣,督促学习,才有可能实现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