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合理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2024-05-13

1. 如何建立合理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



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实施与管理者,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多个建设环节的综合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较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威胁。这里主要就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信用风险管理建议。



1、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特点

工程建设活动具有投资金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管理难度较大、风险环节较多等风险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各自承担着一定的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威胁。但由于国内建筑市场长期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业主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承包商在合作中常常陷入盲目与被动状态,信用风险威胁相对更为严重。

尤其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推广应用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角色之一,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等综合管理任务,对项目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进度、投资控制全面负责,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关系复杂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信用关系,除了“业主与总承包单位”还包括“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信用关系较为复杂。同时,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公共项目的业主都为政府部门,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关系主体也不只是市场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既是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又同时下场成为“运动员”,形成更为复杂的信用关系,对市场公平性造成一定影响。

信用风险类型多样

在传统发包模式中,建筑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的施工建设任务,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即为与业主之间的应收工程款与各类保证金等财务风险。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中,除上述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来自设计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主体的信用履约风险。

信用风险影响严重

工程总承包模式赋予了建筑施工企业更多的建设管理使命,同样也令其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信用风险环境,对项目投资、工期、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造成风险威胁。如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强行介入设计施工等环节管理工作;分包商设计深度不足、设计变更频繁、建筑材料或所用机械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等,极易引起工期延误、投资超概、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甚至各类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



2、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管理各阶段信用风险分析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分别在项目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完工阶段,面临多方面的信用风险。

项目投标阶段

在项目投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对业主方与项目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许多施工企业缺乏多业主方资信情况的调查了解,不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甚至受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即便事先获悉业主方资信情况或项目资金情况存在风险,为了承接项目也选择忽视,更不乏以垫资带资、低价中标为竞标策略的情况存在,在前期埋下严重的业主信用风险。

合同签订阶段

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近几年国内开始探索的全新工程实施组织结构方式,在合同管理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存在业主方与总包单位权责模糊等合同管理问题。受业主方长期形成的强势市场地位影响,施工企业往往“责大于权”,在工程款支付、结算、违约和保证金退还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后期回款面临风险。

建设实施阶段

在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施工企业作为总包单位不仅面临来自业主方的工程款支付风险,还面临来自各分包方的合同履约风险。

1
一方面业主拖欠工程款支付、不及时验工计价,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应收账款拖欠,施工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增大;
2
另一方面如设计分包、劳务分包、材料分包等分包商未能按照合同履约,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期进度,甚至可能导致恶劣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

项目完工阶段

在项目完工阶段,业主方拖欠工程验收、不办理竣工结算、不确认工程变更与索赔、拖延归还工程保证金,造成施工企业应收工程款、变更索赔款、工程保证金等款项无法及时回收。

综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信用风险威胁,不仅影响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保证金管理,还可能形成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风险问题。尤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公共项目的质量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设计分包、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个体的守信履约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的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自身信用风险管理。



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

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

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

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

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

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

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

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

如何建立合理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2. 如何加强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



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实施与管理者,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多个建设环节的综合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较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威胁。这里主要就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信用风险管理建议。



1、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特点

工程建设活动具有投资金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管理难度较大、风险环节较多等风险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各自承担着一定的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威胁。但由于国内建筑市场长期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业主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承包商在合作中常常陷入盲目与被动状态,信用风险威胁相对更为严重。

尤其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推广应用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角色之一,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等综合管理任务,对项目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进度、投资控制全面负责,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关系复杂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信用关系,除了“业主与总承包单位”还包括“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信用关系较为复杂。同时,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公共项目的业主都为政府部门,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关系主体也不只是市场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既是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又同时下场成为“运动员”,形成更为复杂的信用关系,对市场公平性造成一定影响。

信用风险类型多样

在传统发包模式中,建筑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的施工建设任务,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即为与业主之间的应收工程款与各类保证金等财务风险。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中,除上述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来自设计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主体的信用履约风险。

信用风险影响严重

工程总承包模式赋予了建筑施工企业更多的建设管理使命,同样也令其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信用风险环境,对项目投资、工期、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造成风险威胁。如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强行介入设计施工等环节管理工作;分包商设计深度不足、设计变更频繁、建筑材料或所用机械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等,极易引起工期延误、投资超概、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甚至各类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



2、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管理各阶段信用风险分析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分别在项目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完工阶段,面临多方面的信用风险。

项目投标阶段

在项目投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对业主方与项目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许多施工企业缺乏多业主方资信情况的调查了解,不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甚至受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即便事先获悉业主方资信情况或项目资金情况存在风险,为了承接项目也选择忽视,更不乏以垫资带资、低价中标为竞标策略的情况存在,在前期埋下严重的业主信用风险。

合同签订阶段

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近几年国内开始探索的全新工程实施组织结构方式,在合同管理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存在业主方与总包单位权责模糊等合同管理问题。受业主方长期形成的强势市场地位影响,施工企业往往“责大于权”,在工程款支付、结算、违约和保证金退还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后期回款面临风险。

建设实施阶段

在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施工企业作为总包单位不仅面临来自业主方的工程款支付风险,还面临来自各分包方的合同履约风险。

1
一方面业主拖欠工程款支付、不及时验工计价,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应收账款拖欠,施工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增大;
2
另一方面如设计分包、劳务分包、材料分包等分包商未能按照合同履约,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期进度,甚至可能导致恶劣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

项目完工阶段

在项目完工阶段,业主方拖欠工程验收、不办理竣工结算、不确认工程变更与索赔、拖延归还工程保证金,造成施工企业应收工程款、变更索赔款、工程保证金等款项无法及时回收。

综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信用风险威胁,不仅影响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保证金管理,还可能形成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风险问题。尤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公共项目的质量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设计分包、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个体的守信履约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的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自身信用风险管理。



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

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

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

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

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

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

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

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

3. 怎样建立全面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1、事前管理--客户资信管理制度
客户既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来源,也是风险的最大来源。
强化信用管理,企业必须首先做好客户的资信管理工作,尤其是在交易之前对客户信用信息的收集调查和风险评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工作都需要在规范的管理制度下进行。目前我国企业需要在五个方面强化客户资信管理:
⑴ 客户信息的搜集和资信调查;
⑵ 客户资信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⑶ 客户信用分析管理;
⑷ 客户资信评级管理;
⑸ 客户群的经常性监督与检查。
2、事中管理--内部授信管理制度
企业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销售部门或相关的业务管理部门在销售业务管理上缺少规范和控制造成的。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对客户的赊销额度和期限的控制。一些企业在给予客户的赊销额度上随意性很大,销售人员或者个别管理人员说了算,结果往往是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实践证明,企业必须建立与客户间直接的信用关系,实施直接管理,改变单纯依赖于销售人?quot;间接管理"的状况。因此,必须实行严格的内部授信制度,这方面的制度化管理应包括4个方面:
⑴ 赊销业务预算与报告制度;
⑵ 客户信用申请制度;
⑶ 信用限额审核制度;
⑷ 交易决策的信用审批制度。
3、事后管理--应收帐款监控制度
关于应收帐款管理,许多企业已制订了一些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我们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这些制度还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环境和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少管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改进这方面的管理主要应在如下几个方面制度化:
⑴ 应收帐款总量控制制度;
⑵ 销售分类帐管理与帐龄监控制度;
⑶ 货款回收管理制度;
⑷ 债权管理制度。

怎样建立全面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4.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方法有哪些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一般方法:

  一、建立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培养信用管理人员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工作,必须由特定的部门和组织才能完成。企业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职能主要包括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客户授信、应收账款管理和坏帐处理等。成立企业内部独立的信用风险管理部门的主要优势表现在:
  对外树立企业信用形象,坚决执行企业的信用政策;
  对内随时监控信用政策,并及时调整;
  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防止一切人为因素造成损失;
  信用部门的“红脸”角色和销售部门的“白脸”角色是收账的最佳方式。

  二、建立客户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
  建立客户资信调查和评估机制,就是要在交易前调查和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做出科学的信用决策。这项业务既可以由企业内部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完成,也可以委托专门的资信调查机构完成。资信调查的渠道包括客户直接提供的资料、实地调研、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政府其它相关部门等。调查内容包括企业概况、历史背景、组织管理、经营状况、财务状况、信用记录、发展前景等。企业应建立起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调查和评估方式,保证客户信用资料的完整性、准确性和适时性。
  客户资信评估的方法由于企业注重方面的不同,所以选择的评价内容也就不同,因而评价的方法也有所不同。目前,对于客户的资信评估,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5C要素分析法(专家意见法),是指通过分析影响信用的5个方面来判断客户信用状况的一种方法。客户的资信程度通常取决于5个方面,即客户的品质(Character)、偿还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品(Collateral)和经济状况(Conditions)。企业通过对客户进行以上5个方面的定性分析,基本上可以判断其信用情况。第二种方法是信用评分法,是指对评价内容的指标进行考核评定信用分数,按每一项目内容给定分数计分,最后得出总分,再按得到的总分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

  三、制定客户信用政策,加强客户授信管理
  客户信用政策是指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在特定的市场环境下,通过权衡应收账款的效益与成本,对处理客户的应收账款所制定一系列政策,主要包括信用标准、信用额度、信用期限、现金折扣等。
  信用标准是指企业用来衡量客户是否有资格享受商业信用的最低条件。这是企业向客户提供商业信用的首要前提。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参考客户资信评价的方法确定信用标准。
  信用额度是在信用条件下,企业授予客户的赊销限额。确定信用额度的途径有:(1)递增法:不论是否评估客户等级,均按规定逐步放宽信用标准;(2)信用评级法:将客户主要信用要素设置权重,综合评分后授信(信用评级法主要适用于新客户的评估);(3)动态评估法:通过对客户财务、付款、基本要素的评估,区分客户等级并授信(动态评估法主要适用于老客户的评价);(4)模型分析法:通过对几项主要财务数据的分析,推断客户破产概率和发展趋,如Z分析模型等。
  信用期限是企业允许符合信用标准的客户赊销账款的最长期限,即延期收款期限。延长信用期限,可以提高企业商品的竞争能力,刺激销售增长,增加营业收入;但同时会使企业平均收款期限延长。企业在确定信用期限时,必须权衡延长信用期限的收益与费用。
  现金折扣是指给予提前付款的客户的优惠安排,包括两个要素:折扣期限和折扣率。折扣期限是提供优惠安排的有效期限,折扣率是提供优惠的程度。现金折扣的优点是可以加快资金周转,有利于账款回收,减少坏帐,而缺点是利息损失巨大。

  四、建立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
  应收账款管理和回收机制,就是在应收账款发生后,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监控账款,保障账款按时回收。应收账款管理的内容主要有:(1)控制应收账款的限额和收回的时间;(2)充分估计应收账款的持有成本和风险;(3)及时组织安排到期和逾期的应收账款的催收。
  企业应当根据行业特点和自身情况,分别建立:(1)应收账款预算与总量控制制度;(2)销售分类账管理制度;(3)应收账款日常管理制度;(4)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制度;(5)债权管理制度;(6)收账政策等。

  五、建立企业信用文化
  信用风险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企业领导、财务人员与销售人员以及客户的通力配合与努力来实现。企业必须逐步建立信用文化,加强全员信用风险意识。同时,要通过各种形式的信用管理专业培训,提升全员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5. 企业信用管理的信用风险


企业信用管理的信用风险

6. 信用风险管理的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策略

信用管理研究|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施工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工保网



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作为建设项目的主要实施与管理者,建筑施工企业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等多个建设环节的综合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较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威胁。这里主要就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信用风险管理建议。



1、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特点

工程建设活动具有投资金额较大、建设周期较长、管理难度较大、风险环节较多等风险特点。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业主与承包商各自承担着一定的建设管理任务,面临着一定的信用风险威胁。但由于国内建筑市场长期处于明显的买方市场,业主占据有利市场地位,承包商在合作中常常陷入盲目与被动状态,信用风险威胁相对更为严重。

尤其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推广应用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角色之一,承担着包括设计、施工、采购、试运行等综合管理任务,对项目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工期进度、投资控制全面负责,面临着更为严峻复杂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关系复杂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的信用关系,除了“业主与总承包单位”还包括“总承包单位与分包单位”,信用关系较为复杂。同时,许多大型基础设施工程、城市公共项目的业主都为政府部门,因此,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关系主体也不只是市场企业,还包括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既是维护建筑市场秩序的“裁判员”,又同时下场成为“运动员”,形成更为复杂的信用关系,对市场公平性造成一定影响。

信用风险类型多样

在传统发包模式中,建筑施工企业承担项目的施工建设任务,主要面临的信用风险即为与业主之间的应收工程款与各类保证金等财务风险。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中,除上述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面临来自设计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主体的信用履约风险。

信用风险影响严重

工程总承包模式赋予了建筑施工企业更多的建设管理使命,同样也令其面临更为复杂多样的信用风险环境,对项目投资、工期、质量与安全控制工作造成风险威胁。如业主拖延支付工程款、强行介入设计施工等环节管理工作;分包商设计深度不足、设计变更频繁、建筑材料或所用机械设备不符合质量标准等,极易引起工期延误、投资超概、拖欠农民工工资支付,甚至各类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事故等问题。



2、建筑施工企业建设管理各阶段信用风险分析

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分别在项目投标、合同签订、项目建设实施、项目完工阶段,面临多方面的信用风险。

项目投标阶段

在项目投标阶段,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来自对业主方与项目的信息不对称。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机制尚不成熟,许多施工企业缺乏多业主方资信情况的调查了解,不清楚项目的资金来源和到位情况。甚至受国内建筑市场竞争压力影响,即便事先获悉业主方资信情况或项目资金情况存在风险,为了承接项目也选择忽视,更不乏以垫资带资、低价中标为竞标策略的情况存在,在前期埋下严重的业主信用风险。

合同签订阶段

工程总承包模式是近几年国内开始探索的全新工程实施组织结构方式,在合同管理方面缺乏成熟、完善的管理经验,存在业主方与总包单位权责模糊等合同管理问题。受业主方长期形成的强势市场地位影响,施工企业往往“责大于权”,在工程款支付、结算、违约和保证金退还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导致后期回款面临风险。

建设实施阶段

在项目建设实施阶段,施工企业作为总包单位不仅面临来自业主方的工程款支付风险,还面临来自各分包方的合同履约风险。

1
一方面业主拖欠工程款支付、不及时验工计价,将导致施工过程中应收账款拖欠,施工企业资金成本压力增大;
2
另一方面如设计分包、劳务分包、材料分包等分包商未能按照合同履约,出现设计深度不够、建材质量不达标等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工期进度,甚至可能导致恶劣的工程质量安全事故。

项目完工阶段

在项目完工阶段,业主方拖欠工程验收、不办理竣工结算、不确认工程变更与索赔、拖延归还工程保证金,造成施工企业应收工程款、变更索赔款、工程保证金等款项无法及时回收。

综上,建筑施工企业作为工程总承包单位,在项目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都面临着较为复杂严峻的信用风险威胁,不仅影响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保证金管理,还可能形成工程质量、施工安全生产、农民工工资发放等风险问题。尤其,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与城市公共项目的质量安全保障直接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业主、设计分包、材料供应商等信用个体的守信履约直接影响着整体建筑市场信用环境的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自身信用风险管理。



3、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

在工程总承包模式快速应用推广的当下,建筑施工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着手:

建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信用风险管理制度,是成熟建筑市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中较为重要的一项。依据企业制定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管理人员能够通过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动态的信用风险识别、跟踪、评估、应对,有效地降低业主、分包商信用风险。如项目投标前对业主资信情况和项目情况进行调查、评估;对分包商资信、业绩、管理实力进行调查评估等。

目前国内建筑施工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建设普遍处于空白状态,缺乏相应的人才、团队、技术与管理实力,上述信用风险管理内容可以通过委托专业的信用管理服务机构完成。

拓展融资渠道,提高抗风险能力

业主方“拖欠工程款发放”与“保证金退还”是造成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在“垫资带资”等不规范市场现象屡见不鲜的情况下,这种财务风险更被放大化。融资,是企业提高自身财务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增加融资渠道,提高融资额度,保证财务资金来源的多样与稳定,帮助企业具备更强的财务抗风险能力。

重视合同管理,善用工程担保

在合同签订阶段,建筑施工企业应重视合同条款、内容的制定,明确与业主方的权利责任划分,如工程款的支付节点、方式、违约责任等,降低后期业主拖欠工程款发放风险。善用工程担保制度,向业主争取工程款支付担保,而后通过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提供的工程款支付担保保函,为自身应收工程款形成保障。

利用工程保险,建立保险保障

工程保险是应对各类建设工程质量、安全、财产、职业责任风险的有效保障方式。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施工企业作为总承包单位对项目工程的投资、进度、质量与安全控制全面负责,应重视工程保险投保,利用建安一切险、IDI保险、安责险、各类职业责任险为项目提供财产、质量、安全等全方位的保险保障。

7. 企业管理的信用风险

   导语:赊销是企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经常采用的营销方式,企业在通过赊销不断扩大市场的同时,应收账款会大量增加,坏帐损失等各种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企业应该增强信用风险意识,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尽可能的减少因信用造成的损失。目前,如何对信用过程中出现的信用风险加强防范,是当今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企业建立客户信用管理,提高应收账款质量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赊销商品、产品、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具体说是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或代垫的运杂费等。应收账款是企业市场竞争的产物,是企业拥有的、经过一定期间才能兑现的债权,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发生,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一、积极而有效的信用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应收账款的质量,使销售资金的使用更符合公司的整体利益和全局管理,以求得“最低赊销成本”和“最大销售成长”之间的平衡。
    二、积极而有效的信用管理,可以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缩短公司现金周期,改善公司现金流状况,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有竞争力。
     可以科学地测量客户的信用风险 
    预测信用风险的'一个难点是,客户信用风险的大小难以度量。一般来说,客户反映给业务人员或企业的信息都是零散的、表面的,甚至是虚假的。这些信息与客户真实的偿付能力或信用风险有怎样的关系?一些销售人员仅凭有限的信息就匆忙做出一个近于模糊的判断,最终导致销售失败。企业实行客户资信管理就是要全面、准确、定量地预测每个客户的信用风险程度。具体来说,通过客户资信管理,将使企业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实现对客户信用风险科学的测量。
     一、保证客户信息的真实、准确 
    获得真实准确的客户信息是准确预测客户信用风险大小的基本条件。有时,根据客户真实的信息,销售人员直接就能够做出决策判断。比如,当获得反映客户资不抵债的真实财务信息后,销售人员很容易就可以做出拒绝赊销的决定。企业有相当一部份货款被客户拖欠,最初的原因仅仅是由于掌握的客户信息不真实,不准确。
     二、客户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 
    要准确地预测客户的信用风险,企业应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客户信息。在缺少客户资信管理的情况下,客户的资信信息大都分散在各业务部门,甚至垄断在销售人员手中,管理决策人员难以获得全面的客户资信信息。
     企业建立什么样的客户资信管理体系 
    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应该包括授信系统和收款系统两个部分。授信系统是一种风险管理措施,而收款系统是在商业信用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保证企业及时收回应收账款而建立起来的正式流程。
     一、授信系统。 
    第一,建立成文的信用政策。正式的信用政策能够给雇员和其他参与授信的工作人员重要的指导。虽然其详细程度因不同的公司而异,但有一个书面的政策确实可以帮助员工理解为什么、怎样和何时做出授信决策,并为员工提供详细的程序、规则等指导。首先,要确定信用工作的原则。为了增加销售,信用部门当然愿意授信于每位顾客,但要取决于公司为了增加销售而给予顾客的信用原则,即公司愿意承担多大风险。有些企业在授予顾客信用方面政策比较宽松,而通过强有力的收款系统来保证现金流,有些企业只给予最好的企业以信用。其次,规定信用部门的组织结构和权利。在这里,要规定报告的渠道和审批权的分配。第二,进行信用调查以及分析财务报表包括:调查被授信企业的历史和业务背景;分析该公司的财务能力和财务状况;预测该公司的财务前景;调查该公司过去的信用记录、名声。
     二、收款系统。 
    良好的收款系统有助于公司改善流动资金的状况、减少坏账损失的同时维持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并增加公司的销售。收款系统作为企业总体信用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与企业的信用系统相配合。企业可以根据企业所在的行业特点、竞争状况和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选择信用系统和收款系统的组合。
     实现对客户信用管理的职能化、专业化 
    在处理与客户的各类业务关系中,企业内部各部门往往是从自身的目标和利益出发的。因此,企业开展客户资信管理工作,如果简单地依赖于某一两个部门的兼职性和非专业性工作,往往达不到设计要求,甚至事与愿违。例如,以销售部门担负客户的资信评估工作,通常会过分强调客户的交易价值而忽视其风险性。另外,如果不是很专业性地对客户的各类信用信息进行深入、综合性分析,决策人员则往往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做出经验性的或片面的判断,造成交易决策错误。
    由于我国企业尚未建立科学信用管理制度,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为扩大其销售额、增强市场竞争力而采取的赊销手段,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如能建立积极有效的应收账款收账制度,则可降低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坏账损失率,增加收益,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

企业管理的信用风险

8. 企业管理信用风险

      导语:赊销是企业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经常采用的营销方式,企业在通过赊销不断扩大市场的同时,应收账款会大量增加,坏帐损失等各种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因此,企业应该增强信用风险意识,加强信用风险管理,尽可能的减少因信用造成的损失。目前,如何对信用过程中出现的信用风险加强防范,是当今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企业管理信用风险            企业建立客户信用管理,提高应收账款质量 
         应收账款是企业因赊销商品、产品、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具体说是应向购货单位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或代垫的运杂费等。应收账款是企业市场竞争的产物,是企业拥有的、经过一定期间才能兑现的债权,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避免或减少损失的发生,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提高企业的经济利益。
         一、积极而有效的信用管理,可以极大地提高应收账款的质量,使销售资金的使用更符合公司的整体利益和全局管理,以求得“最低赊销成本”和“最大销售成长”之间的平衡。
         二、积极而有效的信用管理,可以加速应收账款的回收,缩短公司现金周期,改善公司现金流状况,使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有竞争力。
          可以科学地测量客户的信用风险 
         预测信用风险的一个难点是,客户信用风险的大小难以度量。一般来说,客户反映给业务人员或企业的信息都是零散的、表面的,甚至是虚假的。这些信息与客户真实的偿付能力或信用风险有怎样的关系?一些销售人员仅凭有限的信息就匆忙做出一个近于模糊的判断,最终导致销售失败。企业实行客户资信管理就是要全面、准确、定量地预测每个客户的信用风险程度。具体来说,通过客户资信管理,将使企业通过如下几个方面实现对客户信用风险科学的测量。
          一、保证客户信息的真实、准确 
         获得真实准确的客户信息是准确预测客户信用风险大小的基本条件。有时,根据客户真实的信息,销售人员直接就能够做出决策判断。比如,当获得反映客户资不抵债的真实财务信息后,销售人员很容易就可以做出拒绝赊销的决定。企业有相当一部份货款被客户拖欠,最初的原因仅仅是由于掌握的客户信息不真实,不准确。
          二、客户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 
         要准确地预测客户的信用风险,企业应尽可能全面地掌握客户信息。在缺少客户资信管理的.情况下,客户的资信信息大都分散在各业务部门,甚至垄断在销售人员手中,管理决策人员难以获得全面的客户资信信息。
          企业建立什么样的客户资信管理体系 
         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应该包括授信系统和收款系统两个部分。授信系统是一种风险管理措施,而收款系统是在商业信用已经发生的情况下保证企业及时收回应收账款而建立起来的正式流程。
          一、授信系统。 
         第一,建立成文的信用政策。正式的信用政策能够给雇员和其他参与授信的工作人员重要的指导。虽然其详细程度因不同的公司而异,但有一个书面的政策确实可以帮助员工理解为什么、怎样和何时做出授信决策,并为员工提供详细的程序、规则等指导。首先,要确定信用工作的原则。为了增加销售,信用部门当然愿意授信于每位顾客,但要取决于公司为了增加销售而给予顾客的信用原则,即公司愿意承担多大风险。有些企业在授予顾客信用方面政策比较宽松,而通过强有力的收款系统来保证现金流,有些企业只给予最好的企业以信用。其次,规定信用部门的组织结构和权利。在这里,要规定报告的渠道和审批权的分配。第二,进行信用调查以及分析财务报表包括:调查被授信企业的历史和业务背景;分析该公司的财务能力和财务状况;预测该公司的财务前景;调查该公司过去的信用记录、名声。
          二、收款系统。 
         良好的收款系统有助于公司改善流动资金的状况、减少坏账损失的同时维持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并增加公司的销售。收款系统作为企业总体信用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与企业的信用系统相配合。企业可以根据企业所在的行业特点、竞争状况和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选择信用系统和收款系统的组合。
          实现对客户信用管理的职能化、专业化 
         在处理与客户的各类业务关系中,企业内部各部门往往是从自身的目标和利益出发的。因此,企业开展客户资信管理工作,如果简单地依赖于某一两个部门的兼职性和非专业性工作,往往达不到设计要求,甚至事与愿违。例如,以销售部门担负客户的资信评估工作,通常会过分强调客户的交易价值而忽视其风险性。另外,如果不是很专业性地对客户的各类信用信息进行深入、综合性分析,决策人员则往往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做出经验性的或片面的判断,造成交易决策错误。
         由于我国企业尚未建立科学信用管理制度,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企业为扩大其销售额、增强市场竞争力而采取的赊销手段,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但如能建立积极有效的应收账款收账制度,则可降低应收账款平均收账天数、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坏账损失率,增加收益,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