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欧败光120亿后,靠共享充电宝重回巅峰,他是如何赌赢王思聪?

2024-05-17

1. 陈欧败光120亿后,靠共享充电宝重回巅峰,他是如何赌赢王思聪?

陈欧的眼光很好,知道市场缺少什么,现在手机已经成为了每一个人都需要用的工具,但是这种电子产品耗电很快,走,在大街上跟朋友逛街,或者在公园玩耍的时候又不能给手机充电,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充电宝了。不得不说陈欧的眼光确实很独到,虽然说现在聚美优品垮了,但是陈欧对于市场的把控力是非常高的,也难怪他能在摆光120个亿之后东山再起。

大家一定听说过陈欧的这句名言,也就是我为自己代言,在两三年前这句话是非常火爆的,很多人都在调侃这句话,那时候聚美优品的粉丝有很多,因为每个女人对于自己的容貌都很关注,聚美优品是买化妆品和护肤品的,然后来却陷入了卖假货风波,人们当时就对这个产品有没有兴趣了,去这里买东西还不如在淘宝上买。



陈欧也从一个年轻有为的企业家变成老人们鄙夷的卖假货老板,虽然说后来他也尝试着做过很多转型的产品,但是一直都没有成功,有一段时间在微博上老发微博,甚至还带过面膜。后来陈欧就不局限于化妆品这一块儿了,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于是他想到了共享充电宝。

当时很多人都不看好这个产品,连王思聪都吐槽这个产品有人掏钱真的是闻所未闻,然而陈欧这一口气投资了五个亿,后来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现在靠着共享充电宝已经翻身了。

陈欧败光120亿后,靠共享充电宝重回巅峰,他是如何赌赢王思聪?

2. 陈欧的共享充电宝出现集体离职潮,王思聪恐成最大赢家?

有网友爆料,聚美优品CEO陈欧投了3个亿的共享充电宝团队街电出现离职潮,创始软件团队和硬件负责人集体离职。而且因聚美入局,现有股权被严重稀释。
但是这件事情,跟王思聪,又有什么关系呢?难道是王思聪自己开了家另外的公司,去挖人家的员工了?还是王思聪自己弄了个共享充电宝公司,看到竞争对手面临员工离职完全不是对手了?
当然不是,这还得从之前的一条朋友圈说起。
王思聪,在自己的朋友圈里曾经发布了这么一条内容:“共享充电宝钥匙能成我吃翔,立贴为证。”

而当时陈欧也在自己的微博上回应了。因为当时他的聚美优品正式加入街电的共享充电宝项目之中。而王思聪这样的言论,明显对于共享充电宝是个巨大的打击,特别是万达旗下那么多的商场,如果禁止街电入场的话,对于街电来说就是个噩耗了。
反过来说,如果陈欧真的成功了的话,那么按照网上风风火火的网友尿性,估计到时候真的可能都到王思聪的微博下面留言要求他直播吃翔……

而现在,陈欧所投资的街电共享充电宝的软件团队跟硬件负责人离职,可以说对项目的推进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当然,如果真的像陈欧在新闻被爆出之后的,只是竞争对手公司的挖人,正常的人员流动的话,项目终究还是会进行下去,最关键的,还是要看这个项目能够推动到什么程度。
要知道,现在有十几家公司也在推进共享充电宝项目,证明在大市场的前提下,看好这个项目的,大有人在。而能否真正成功,笑到最后的,估计也就一两家。就好像此前我们的网约车大战一样,很多家在抢市场,但是笑到最后的却是滴滴打车……

当然,共享充电宝也不是只有陈欧一家在做,其他家成功了,王思聪也得直播吃翔……
我在我们城市的电影院,就见过在取票机的旁边,有一个巨大无比的共享充电宝的设备,而且第一个小时可以免费使用,我当时用的是支付宝扫码,然后扫出来之后关注一下帐号,就可以使用了,不过这个设备只提供充电宝,却不提供数据线……数据线需要另外购买……
我觉得,这样的新兴产物,从前景来说,应该还是有一定市场的,特别是现在日常手机使用的时间已经很长了,手机电量不足已经成为了低头族的焦虑原因之一……而共享充电宝可以让你随时随地找到充电的地方,相信很多人都会需要……当然,在普及推广上,可能需要花更多功夫,毕竟,就我所在城市,也只有在电影院见过而已……

3. 陈欧的共享充电宝盈利了,成为共享经济的典范

艾瑞咨询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共享充电宝行业取得了79.1亿元的交易额,同比增长141.3%,更为难得的是前四大共享充电宝企业均取得了盈利,意味着这个行业开始进入良性发展的阶段。
  
 
  
 共享经济在共享单车的带动下兴起,随后各个行业都出现了创业企业,它们均希望能搭上共享经济风口,在资本市场畅游,而其时投资者对共享经济也高度看好,风投机构蜂拥投资。
  
 然而随着投资者推动ofo和摩拜合并被ofo创始人戴威否决,摩拜最终归入美团旗下,而ofo迅速陷入困境,此时摩拜的财务情况为外界所知,风投对共享经济的热潮迅速冷却,这类创业企业遭受冷遇,倒闭的企业无数。
  
 如今共享单车市场已变成哈罗第一,摩拜第二,ofo不见踪影,而且业界认为共享单车依然处于亏损当中。哈罗能迅速崛起与它背靠阿里巴巴这棵大树分不开,依靠阿里巴巴的资金优势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实现了逆袭。
  
 在众多共享创业企业纷纷倒下,剩下的依然处于亏损当中的环境下,共享充电宝行业却给大家带来了惊喜。艾瑞报告指出2019年中国四大共享充电宝企业均取得了盈利,毛利率接近25%,取得盈利让共享充电宝成为共享经济最为耀眼的行业,而且这是共享充电宝行业四大企业都取得了盈利,而不是如其他行业那样只有巨头血赚而排名靠后的出现亏损。
  
 共享充电宝行业的领头羊是街电,据艾瑞公布的2019年上半年数据显示街电已40.5%的市场份额高居第一名,其后的小电 科技 、怪兽充电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3.6%、20.9%,远远落后于领头羊街电。
  
 
  
 聚美优品创始人兼CEO陈欧投资的正是街电,当时聚美优品在电商行业的发展遇到瓶颈,急需寻找新的发展方向,而陈欧选择了共享充电宝,最终完成对街电的收购。
  
 
  
 ​在陈欧投资共享充电宝的时候,北京普思投资董事长、万达集团董事王思聪曾表示“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如今共享充电宝行业真的坐起来了,而且成为共享经济成功的典范,不知他看到这个结果又会如何说呢?
  
 分析人士认为共享充电宝能做成功,与这个行业的投资较小、运维费用低分不开,而中国的手机用户已超过14亿,消费者对手机的依赖性非常大,手机的续航性能又太弱,导致消费者总有对充电宝的紧急需求,因此让这个行业得以迅速发展起来。
  
 相比之下,共享单车行业的投资规模极大,而运维成本太高,同时其还牵涉到城市管理的各个方面,经营难度极大,导致共享单车行业始终难以盈利。
  
 
  
 共享单车最先发展,也最受大型投资机构青睐,没想到的是到如今依然陷于亏损;而市场规模较小的共享充电宝不太受投资机构的重视,如今反而取得了成功,这种强烈的对比恐怕是投资机构当初所没有预料到的吧?

陈欧的共享充电宝盈利了,成为共享经济的典范

4. 惹王思聪陈欧互怼的共享充电宝到底能不能红

思聪撂狠话,陈欧砸三亿,惹两人互怼的共享充电宝到底能不能红?

2017-05-09 13:48

近期的微博热搜里出现了一个特别—王思聪怒批共享充电宝,其后有好事的网友扒出了思聪今天凌晨的朋友圈,这位专注网红100年的富二代写到“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直接把此话题推向了高潮。



然而吃瓜群众这波热闹还没看完,昨天刚刚宣布对街电科技(共享充电宝创业公司)投入3亿元的陈欧,也是搞事不嫌事大,直接在微博怼到:不行我们就算做公益了。



陈欧的回复明面上看似给自己留面,但是这条微博下面却是很不客气的挑衅:求直播平台赞助,另外有人赞助翔吗?

嚣张遇嚣张,那么惹得最是不怕事的有钱大佬互怼的共享充电宝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前景又是如何呢?

根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以共享充电宝创业的公司就有十余家。这次惹得两人互怼的街电科技,陈欧一次性的注资3亿元,并且出任了其CEO。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如今互联网圈的商业混战,不如说是资本混战。



什么是共享充电宝?

共享充电宝是指企业提供的充电租赁设备,用户支付一定费用获得其使用权。现在市面上存在的共享充电宝主要是以下三种模式。

移动模式下的移动共享

此模式下的移动共享,主攻大场景,代表为来电科技。人和充电设备都是可以移动的,比如从A地借充电宝到B地还,主攻大场景大设备,包括商场、高铁、火车站、机场、景点、医院等人流量大的地方,一台单机设备可放几十个充电宝。

固定模式下的移动共享

此模式的代表为街电科技,主攻小场景:人在A点附近活动时,有借充电宝的需求,可以从一个没那么大的机柜里付押金后借出。主攻小型柜台,场景包括餐厅、咖啡馆、酒吧等,一般单柜有6个或12个充电宝。

固定场景下的固定共享

此模式代表是“小电”,主打的是每一张桌面;线机一体,桌面上有共享充电宝时,不需要交付押金,扫码付费后就可以直接充电。

看好派:共享充电宝必然是市场绝对的刚需

看好共享充电宝当然是此项目投资、发起人们。从小电的创始人唐永波采访,我们可以窥见一斑。

15年6月,我从阿里出来,我的上一个创业项目叫空格,做的是技能共享,我们知道58其实一直在做这种长尾的服务,所以我也会经常的去和姚劲波、杨浩涌他们去交流,去年8月的时候,我约了一个58同城投资部的人来杭州聊项目,可能头天晚上手机没充上电,第二天早上起来发现电量只剩20%,到火车站要碰头的时候手机就没电了,你说多急?当时我就觉得出门在外手机充电是个刚需。

后来我们就在深圳找了几家关系很好的餐厅做测试,做了几个比较粗糙的桌面充电宝出来,看会不会有人去用,我们还在产品上贴了二维码,看人们愿不愿意为它付费,后来我们发现,人们不仅会用,也有付费意愿,这个时候我们又花了20多万请人做了需求调研,加上自己焊了三四十台产品去北京和杭州的各个不同的场景做测试,测完一轮我们才算是心里有底。

从想法创意到实施测试,再有资本注入,根本没费多少时间,除了如今开放创意环境,这门生意背后的成功逻辑也是理所当然,中国目前有8亿只能用户,智能手机耗电耗电又极快,共享充电宝可以说是个“强刚需”。

拆台派:共享充电宝或许只是蒙了一层共享的遮羞布罢了

共享经济的火热很容易让人想起雷军的一句著名的鸡汤:如果在风口上猪也能飞上天。共享经济的火热,都让人产生摇摇欲坠的感觉。而共享充电宝出手更是远超于其他“共享家族”,一融资就是上亿的资本。资本重金加持的背后,外界不看好的声音也是此起彼伏。



首先通过线下缴纳押金,租赁充电宝并不是一笔新的有爆点的生意。

以三种现存模式来说,首先是移动式共享,投放的密集性、跨地域损耗都是问题,况且很多火车站已经开放了完全免费的充电设备。而且如果出远门的话,多数人还是不太介意在包里装一个充电宝的。



如果是第二种场景,从固定场景下共享,这更没什么吸引性,现在多数的场所都有免费的充电服务,而且普通人群也没有到了非得时刻拿着手机的程度。充电需求看起来也没有那么紧迫。

第三种场景,固定场景固定分享,以大型的商超为例,很多大商超为了留存客源,都提供免费的充电服务,如果别人不要钱,你要钱,这门生意不做也罢。



最后最重要的一点,现在智能手机的厂商都牟足了劲,想要在增加续航的时间,那么在技术驱动下,充电宝存不存在还是问题,别说是共享充电宝。即便是单纯对于充电宝来说,未来充电宝是否轻薄方便,根本不用“共享”了呢?

当然在如今的互联网大潮下,万事都有可能,到底是思聪吃翔,还是陈欧吃香,我们只能等待时间给予答案。

5. 共享充电宝逆袭,为什么说王思聪沉默无言,陈欧出了口恶气?

2017年5月4日,在陈欧宣布街电获得聚美优品3亿元融资后,王思聪在朋友圈立贴:“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两年后,共享充电宝却活得很好,2019年3月,街电COO何顺对《晚点LatePost》记者表示,共享充电宝行业头部玩家已基本实现盈利。

9月,在一片涨价声中,共享充电宝行业再次受到关注。多家媒体报道称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的共享充电宝已涨价到3-4元/小时,微博上网友吐槽遇到了8元/小时甚至12元/小时的共享充电宝。

这还不算夸张。前段时间我去广州一家医院发现,一个不知名共享充电宝单价已高达4元/15分钟,算下来,一小时单价已在16元。而且该共享充电宝采取固定式设计,你只能站在立桩旁边充电,还得看着屏幕上的轮播广告。我当时心里就吐槽,这TM简直就是抢钱。现在看来,原来不只是这家医2017年,王思聪不看好共享充电宝时,正是共享单车补贴大战最疯狂的时候,当时,不论是ofo还是摩拜单车都处于高光时刻。2017博鳌亚洲论坛上,ofo创始人戴威成最年轻企业家,意气风发的他,在当时立下了一个FLAG:2020年将不会有人再买自行车。6月,马化腾和朱啸虎在朋友圈争论的话题是摩拜和ofo谁是第一以及谁的商业模式更好,当时,共享单车是互联网行业最热赛道。到了年底,情况急转直下,ofo与摩拜单车资金告急,押金难退等问题纷至沓来。2018年4月摩拜被美团收购算是找到下家,不那么幸运的ofo走上艰难的自救道路。院,移动充电都跟猪肉一样,曾经是看似日常的消费,却在一夜之间变得奢侈。

尽管今天共享单车市场还有青桔、哈啰等玩家在混战,但行业整体在煎熬,残局难下。共享单车当年可是资本心头好,现象级赛道,阿里腾讯两大巨头重注,多个玩家喊出了成长为百亿美元公司目标,今天市场却略显尴尬,行业都在迷茫,整体趋于理性

共享充电宝逆袭,为什么说王思聪沉默无言,陈欧出了口恶气?

6. 陈欧“奋”不顾身扑上去的共享充电宝,很可能是坨翔

翔有两个明显特点,刚出来时很热,狗狗们甚至能为了它连主人都咬;但热只是暂时的,冷掉是翔们必然的宿命,而一旦冷掉,则又硬又臭,连狗都不理。
很不巧,这两大特点共享充电宝似乎都有点符合。笔者初步判断,共享充电宝很可能就是一坨翔。我估计思聪也是这么看的,不然为嘛要打赌说“直播吃翔”(难道我理解错了)?

关于共享充电宝的分析已经很多,笔者挑几个有争议或没人争议的点,简单再来分析下——为什么共享充电宝很可能是坨翔。
一、别闹,这是刚需?
不吹不黑,我们从用户需求说起。笔者是个手机重度用户,用的是屌丝红米手机,如果在不给手机充电的情况下,手机电量大概能坚持半天左右。但实际情况是——我大多时候都是边充电边用,除非长时间外出,电量严重不够用的情况相对较少。我相信,很多人应该都是这种状态。而一旦准备外出,通常会做两手准备,一是尽量充满电,二是带个轻便的充电宝。我也相信,大部分人应该至少会做其中一手准备,直接带个充电宝的人应该更多。
那么,问题来了——譬如陈欧等入局者都说充电是刚需,该怎么看这个问题?
坦白讲,充电确实有可能是刚需,这个先不否认,毕竟目前的智能手机续航能力普遍不行(除了牛逼山寨机和类似金立这种主打超级续航的)。但问题是,是刚需,但是痛点吗?我看真不是什么痛点,尤其是大部分人都已经有非常小巧便携充电宝的情况下。再做个不恰当的比喻,拉翔是刚需,但吃翔恐怕才是痛点吧!
所以,充电这个事情,目前痛点似乎并不特别明显,而随着手机电池电量逐渐扩容,以及快充技术、甚至光伏充电技术(不要忽视了光伏充电的未来想象,前两年汉能好像就在搞这个事情了)的普及,未来只怕连刚需都谈不上了,更不要说痛点了。
尤其对于共享充电宝来说,刚需和你真有两毛钱关系?笔者甚至可以这么说,在目前用户已经形成外出带充电宝的习惯下,共享充电宝要做的事情,其实不是培养用户习惯,而是打破用户习惯!
并且不止是打破用户习惯,还要让用户放弃已买的充电宝,转而交给共享充电宝们一笔押金或者每小时1快钱左右的使用费,相比充电宝1、2百元的低廉价格且无限使用,共享充电宝们是不是贵的离谱了?大家都是学过数学的经济人,脑袋难道瓦塔了?
但痛点和共享充电宝却又有至少5毛钱以上的关系,不过,这个“痛点”可不是共享充电宝解决的痛点,而是一旦使用它所带来的新“痛点”。
二、还真有痛点,都是新生的
我们来看看这些新痛点新问题是怎么产生的。
从使用场景来看,目前共享充电宝有三类:一是移动模式下的移动共享,主攻大场景,以来电科技为代表;二是固定场景下的移动共享,主攻小场景,以街电科技为代表;三是固定场景下的固定共享,主打的是每一张桌面,代表是小电科技。
来看第一类场景下产生的新问题。以来电科技为代表的模式,随借随走,但有两个问题。
一是充电线需要自备或花10元购买,这是何等的卧槽,如果自备充电线,出门拿个数据线不嫌麻烦?如果花钱购买,为了充次电还得再花钱买线?买完之后下次再充,是不是还要再买一次?不然,就和第一种情况一样,下次再拎个充电线出门……
二是借完后需要找地方归还,这个就更扯了。人是移动的,机柜是死的,最好的情况,充完后旁边恰好有个归还机柜;最坏的情况,离最近的机柜数公里远……这其实对机柜的密度提出了高要求,从目前来电等公司的投放密度来看,差远了。
再来看第二类场景下产生的新问题。以街电科技为代表的模式,整体其实和来电区别不大,同样需要缴押金,也是随借随走,改进的地方是不需要自备或购买数据线。但是,借完后需要找地方归还这个新问题同样存在。
另外,这两类场景还有个共同的问题——对空间的重新占用,来电科技的大机柜问题尤其突出。城市空间本身就很逼仄,目前各大商场、机场等地方已经出现了大量拍照机、饮料机等人高马大的障碍物,再塞满各类充电柜,憋得慌不?街电科技虽然主打各类食品饮料店、咖啡馆等小场景,也够占地方的,放一张笔者随手拍的图大家感受一下吧,小小的吧台,大大的机柜,看的强迫症都要犯了。

目前因为投放密度较小,问题还不是很大,一旦投放密度爆发性增长(这又几乎是必然的),对空间的占用甚至某种程度上的破坏感,就会越来越严重。
最后来看第三类场景下的新问题。以小电科技为代表的模式,固定场景固定充电,而且都是单个充电。小电科技对空间的占用问题比前两类弱,而且不需要归还、不需要充电线、也不用押金,但致命的问题在于——可能对用户的时间造成严重占用。
试想,你会在超市、走廊、餐厅等一个地方呆多久?为了充电,你很可能会被长时间限制在一个非必要长时间逗留的地方。而且,在目前投放密度不够的情况下,找到合适地点的充电设备也需要耗费精力。更要命的是,由于小电都是单个充电,你确定没人和你抢?
还有个小问题,其实全家、喜士多等超市早就有类似这种固定的充电设备了,而且是免费的……上一张笔者在喜士多超市拍的图看看。

三、百亿和公益
从上面分析来看,不客气的说,共享充电宝并不是从用户角度出发的,反而需要用户配合着共享充电宝转。而且一定程度上还不是要培养用户习惯,更要打破用户习惯。
既然不是对用户的,为啥最近创业者和投资人都挤破头往里面进?
最近来电科技创始人袁炳松在采访中是这么说的——琢磨做充电宝租赁是急中生智的无奈之举。袁之前是卖充电宝的,卖不出去,急得嘴角起泡,为了去库存,突然意识到可以出租……你看,这创始人真是够坦诚够可爱的。
关于共享充电宝有可能能够快速收回成本的分析已经不少,不多说了,对于投资人来说,有了共享单车的成功经验和“甜头”,共享充电宝的快钱也不能不挣。至于这个领域能不能活过2年甚至1年,重要吗?抢的就是时间差,挣完钱拍拍屁股走人就行。
再多说几句共享充电宝市场规模的问题。目前几乎所有入局者的一致看法是,这是个百亿规模的市场,问题又来了——陈欧“花光”了聚美优品去年一年的净利润再多搭进1亿多,投了街电科技,然后放话说接下来可能还会再投数十亿进去,这个不是很搞笑?花数十亿天价要去撬动的市场仅仅只是百亿规模?相较于现在各大入口级市场动辄千亿、万亿的规模,百亿规模的市场有点“大炮打蚊子”了吧?
不过,袁炳松、陈欧等人也说了,失败了就当做公益。对这句越来越用烂的话,笔者忍了很久了,对于一个不怎么从用户出发、效率低而又可能大量占用甚至浪费社会资源的行业,和公益有半毛钱关系?真心劝劝那些创业者们,别动不动就当做公益了,你们问过“公益”同意不同意了吗?
———分割线————
晓枫说,游走在科技与人文之间,新浪创事记、虎嗅、百度百家、砍柴网、搜狐、艾瑞、品途等专栏作者,个人微信angao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