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名词解释 荒漠化的简介

2024-05-14

1. 荒漠化名词解释 荒漠化的简介

1、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包括沙质荒漠化(沙漠化)、石质荒漠化等。
 
 2、荒漠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荒漠化最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荒漠化的治理需广泛的国际合作,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

荒漠化名词解释 荒漠化的简介

2. 土地荒漠化名词解释 土地荒漠化解释

1、狭义的荒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也就是人为滥砍树木,使破坏土地平衡,变成沙子!
 
 2、土地沙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狭义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3、土地荒漠化: 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土地沙漠化和土地荒漠化差别不大,但荒漠化严重程度要高。

3. 荒漠化的定义 荒漠化的解释

1、荒漠化(desertification)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过度放牧、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
 
 2、荒漠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荒漠化最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荒漠化的治理需广泛的国际合作,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

荒漠化的定义 荒漠化的解释

4. 荒漠的名词解释 荒漠的相关知识

1、荒漠是干旱区大型地貌组合,有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后者即干涸湖沼或龟裂地,规模一般较小。
 
 2、根据地理学上的定义,荒漠是“降水稀少,植物很稀疏,因此限制了人类活动的干旱区”。生态学上将荒漠定义为“由旱生、强旱生低矮木本植物,包括半乔木、灌木、半灌木和小半灌木为主组成的稀疏不郁闭的群落”。
 
 3、以上两种定义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荒漠的特定。从植被的角度来说,荒漠是分布于干旱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
 
 4、在荒漠地区经常出现一种特殊的景观类型——绿洲。所谓绿洲是“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以荒漠为背景的,以天然径流为依托的,具有较高第一性生产力的,以中生和旱中生植物为主体的景观类型”。它对径流有依赖性,其植被具有隐域性,与荒漠可以互相转换,是荒漠地区人为活动密集的地区。

5. 草原荒漠化名词解释 草原荒漠化解释

1、过渡放牧、开荒种田、气候变化等原因,使得草原植被遭受破坏,不能正常生长、更新、繁殖,引起土地沙化,形成戈壁,最后形成沙漠,叫草原荒漠化。
 
 2、历史时期中国北方草原沙漠化,主要是移民屯垦造成的。
 
 3、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植被贫乏的地区,或是一种几乎完全没有植被和良好土壤发育的土地。其气候变化剧烈,风力作用强烈。按地貌形态和地表组成物质可分为石漠和岩漠、砾漠或戈壁、沙漠、泥漠或粘漠、盐漠。 
 
 4、沙漠是沙质荒漠的简称,是地球上以风成沙物质和沙丘覆盖地表的特定区域,即只分布于干旱和极干旱地区的荒漠领域。 
 
 5、土地荒漠化指土地退化,其最终结果大多变成沙漠,因此,也叫“沙漠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名词解释:“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退化”。

草原荒漠化名词解释 草原荒漠化解释

6. 荒漠化的成因与表现 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1、荒漠化的成因
 
 干旱,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四周高山环绕,有青藏高原阻挡。
 
 多大风、接近冬季风源地(西伯利亚),地形起伏小,无高山阻挡,使大风长驱直入。植被稀少,植被覆盖率低。土质疏松,多沙漠。寒流流经减温减湿。
 
 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2、荒漠化的表现
 
 (1)中国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60.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于旱、半干旱地区,在各类型荒漠化土地中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其中,干旱地区约有87.6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西,腾格里沙漠和龙首山以北包括河西走廊以北、柴达木盆地及其以北、以西到西藏北部。半干旱地区约有49.2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东向南,穿杭锦后旗、橙口县、乌海市,然后向西纵贯河西走廊的中一东部直到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呈连续大片分布。亚湿润干旱地区约23.9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毛乌素沙漠东部至内蒙右东部和东经106度。
 
 (2)中国水蚀荒漠化总面积为20.5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8%。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北部的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等流域,在东北地区主要分布在西辽河的中上游及大凌河的上游。 
 
 (3)中国冻融荒漠化地的面积共36.6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3.8%。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
 
 (4)中国盐渍化土地总面积为23.3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总面积的8.9%。土壤盐渍化比较集中连片分布的地区有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以及天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
 
 3、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1)保护现有植被,加强林草建设。在强化治理的同时,切实解决好人口、牲口、灶口问题,严格保护沙区林草植被。通过植树造林、乔灌草的合理配置,建设多林种、多树种、多层次的立体防护体系,扩大林草比重。在搞好人工治理的同时,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加大封禁保护力度,促进生态自然修复。由于飞播具有速度快、用工少、成本低、效果好的特点,因而对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偏远荒沙、荒山地区恢复植被意义更大。
 
 (2)在荒漠化地区开展持久的生态革命,以加速荒漠化过程逆转。关键是合理调配水资源,保障生态用水。如不合理的水资源调配制度,是造成我国西北河流缩短、湖泊萎缩甚至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
 
 (3)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过速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通过开展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思想认识水平。关心、爱护环境,自觉地参与改造和建设环境,形成全社会的风尚。同时,国家要有计划地对局部荒漠化非常严重,草地和耕地几乎完全废弃,恶劣的自然环境已经不适于人类生存的地区,实行生态移民。
 
 (4)扭转靠天养畜的落后局面,减轻对草场的破坏。要落实草原承包责任制,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大力推行围栏封育、轮封轮牧,大力发展人工草地或人工改良草地,发舍饲养畜。加快优良畜种培育,优化畜种结构。
 
 (5)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按照市场要求合理配置农、林、牧、副各业比例,积极发展养殖业、加工业,分流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还可利用荒漠化地区蕴藏着多种独特的资源,如光热、自然景观、文化民俗、富余劳动力等资源优势开发旅游、探险、科考产业等。
 
 (6)优化农牧区能源结构,大力倡导和鼓励人民群众利用非常规能源,如风能、光能、沼气等能源,以减轻对林、草地等资源的破坏。
 
 (7)做好国际履约工作的同时,加强防治荒漠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资金与外援。

7. 荒漠化防治中拦沙坝的名词解释

拦沙坝是指在沟道中以拦蓄山洪及泥石流中固体物质为主要目的的拦挡建筑物。
荒溪治理的主要工程措施,坝高一般为3~15m。拦沙坝的作用: 
(1)拦蓄山洪或泥石流中的泥沙(包括块石),减轻对下游的危害。
(2)抬高坝址处的侵蚀基准,减缓坝上游沟床坡降,加宽沟底,减小水深、流速及其冲刷力。
(3)坝上游拦蓄的泥沙掩埋滑坡的剪出口,使滑坡体趋于稳定。

荒漠化防治中拦沙坝的名词解释

8. 土地沙漠化名词解释 土地沙漠化解释

1、狭义的荒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也就是人为滥砍树木,使破坏土地平衡,变成沙子!
 
 2、土地沙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狭义的荒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态系统下,由于人为过度的经济活动,破坏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
 
 3、土地荒漠化: 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在干旱和亚干旱地区,在干旱多风和具有疏松沙质地表的情况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使原非沙质荒漠的地区,出现了以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土地沙漠化和土地荒漠化差别不大,但荒漠化严重程度要高。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