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一星是什么

2024-05-16

1. 两弹一星是什么


两弹一星是什么

2. 两弹一星是什么?


3. 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表彰“两弹一星”事业工作者的勋章

两弹一星?

4. 两弹一星是什么


5. 两弹一星是什么?

“两弹一星”功勋获得者、中科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于敏的儿子于欣出现在父亲工作过的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我父亲真的给你做了一架木头飞机吗?”面对于欣,记者抛出了一个问题。“这就是电视剧里的艺术处理。”于欣笑着澄清。“电视剧里会有一些吸引人的艺术表现形式,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我父亲有他的长处,也有他的短处。”于欣说,父亲的动手能力比较弱。为什么这么说?于敏刚进北大的时候,去的是理工学院的电气工程系。两年后,他转到了理科。一方面和他的爱好有关。他特别喜欢研究理论,总喜欢问老师“这个东西为什么要这样?这个公式是怎么来的?”探究其背后的原理。还有一个关键因素,要学好工科,必须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他知道自己动手能力不行”。因此,当他获得政府资助的助学金时,他转到了理学院的物理系。于敏的儿子于欣认为,功勋作品体现了老一辈科学家无私奉献、报效国家的精神品格。“这是一部艺术片,不是纪录片,所以我们理解里面有一些艺术处理。”事实上,科学家的生活是相当无聊的。在辛的记忆中,父亲于敏只要坐在办公桌前,就可以一天不活动。“对一般人来说可能很难做到,但他觉得阅读或研究一本书是一种享受。”于欣说。即使到了晚年,家人要带他出去走走的时候,余老依然选择呆在家里。身体像时钟一样坐着,但大脑却在快速运转。于欣说,于敏晚年还有很多新东西要学。他应该对他的主题提出建议,这些建议应该基于世界上先进的东西。于敏对材料没有太多要求。他晚年的生活环境是一张床,一张桌子,很多书,一把椅子,旁边还有一些旧家具。为了给孩子换床,他说:“我喜欢睡这么久。”于欣说给他换台电视,他说看就够了,那我就看(这台旧电视)。在辛眼里,他的父亲善良、睿智、博学。在他的记忆中,两兄妹从没被父亲打过,也没见他发过脾气。于敏是爱国的,但不会生搬硬套到孩子身上。他深受中国古典文化的影响。闲暇之余,他还读古典文学,给儿子从小讲古代英雄的故事。他博览群书,熟悉历史典故。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9d82d158ccbf6c813b9ac47aae3eb13532fa40f7?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两弹一星是什么?

6. 两弹一星是什么

“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两弹”指核弹和导弹,“一星”指人造卫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扩展资料:“两弹一星”精神:
我们要学习“两弹一星”功臣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在“两弹一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高水平的技术跨越。从原子弹到氢弹,我们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法国所用的时间要短得多。
在导弹和卫星的研制中所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案,在许多方面跨越了传统的技术阶段。“两弹一星”是中国人民创造活力的产物。"两弹一星"精神表述: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21世纪的国际科技和经济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高科技、高素质人才的竞争,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竞争。
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得到发展,就要努力学习和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畏艰险,勇往直前!
两弹一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诸多“精神”及政治语汇中的一个,象征了在欠缺良好环境下,从事科学技术开发研究的精神,也是科教兴国政策的开端。
对于中国而言,两弹一星是在非常艰苦、没有外援的环境下所开发出来的成果。
而“两弹一星”精神象征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在社会主义之下集中力量从事科学开发研究,并创造“科技奇迹”的态度与过程,组合的元素则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与“科学精神”,并可以衍生至“科技创新”“知识经济”等领域。
"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活生生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新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继续发扬光大这一伟大精神,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奋勇开拓的巨大推动力量。
"两弹一星”精神,当成政治语汇可以用在科技发展、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等领域上,例如“用两弹一星精神开发信息产业”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两弹一星

7. 两弹一星是什么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详细介绍: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
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核弹、导弹和人造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两弹一星是什么

8. 两弹一星是什么

"两弹一星"最初指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两弹"中的原子弹和氢弹后来合称核弹,另一弹指早期研发的导弹。后来"两弹一星"指导弹、核弹、人造卫星。

基本简介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页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是极不寻常的时期,当时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为抵制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核讹诈,50年代中期,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高瞻远瞩,果断地作出了独立自主研制“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包括许多在国外已经有杰出成就的科学家,以身许国,怀着对新中国的满腔热爱,响应党和国家的召唤,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一神圣而伟大的事业中来。他们和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广大干部、工人、解放军指战员一起,在当时国家经济、技术基础薄弱和工作条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用较少的投入和较短的时间,突破了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等尖端技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民族的骄傲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伟大成就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全国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国50华诞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功臣。我们向功臣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参与“两弹一星”事业的所有科学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了这一事业献身的同志们表示深切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