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矿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2024-05-15

1. 小矿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2.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小矿在其发展过程中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已是客观事实,但它存在的问题仍然突出,有的还比较严重,主要:
2.3.1.1“多、小、散、低、乱”的现象比较突出
“多”,是指其小矿企业数众多,它占全国矿山企业总数的92.18%。
“小”,是指其生产规模小,在小矿中,小型矿山企业占51.62%,而小矿山企业占48.38%。
“散”,是指小矿的离散度高,矿山分布“散”,由于我国矿产资源及其特点所致,大部分小矿资源散布在广大山区和农村。
“低”,所指内涵较多,主要是指其中大部分小矿经营管理粗放,水平低(家长式管理多,个体及合作制企业多,管理理念落后的多);开采技术水平低(绝大部分企业没有或缺乏先进技术和装备,有许多还是采用最原始的采掘工具、手工方法,作坊式生产);产品附加值低(结构不合理,大部分都是初级产品);企业员工素质低(没有或很少有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大量使用季节工、临时工,流动性大,难以形成高素质的队伍);资源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低。
“乱”,是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混乱,长期以来小矿都是“整顿”的主要对象。国土资源部2007年1月印发的《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第一阶段工作检查验收报告汇编》中的11份报告均指出,虽经近一年多来的“整顿”、“整合”,小矿的数量规模压缩,质量提高,但“矿山数量过多,规模偏小,布局分散,经营粗放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越层越界、无证采矿行为,久禁不止。不依法探矿采矿,采矿纠纷多,矿业经济犯罪行为时有出现。
2.3.1.2 矿产资源浪费比较严重
矿产资源的浪费现象虽然大中型以上矿山也存在,但小矿的问题普遍较突出。由于各种因素综合影响,小矿发展没有规划,布局结构不合理,监管不到位,开发秩序混乱现象较多,不同的市场主体受利益的驱动,许多小矿乱采滥挖、采富弃贫、采主弃副、以采代探、大矿小开、一矿多开以及蚕食大、中型矿等急功近利、掠夺式开采现象仍然时有发生,有的还比较严重,这些是小矿对矿产资源造成极大的破坏和浪费而不可忽视的负面现象。
2.3.1.3 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
由于许多小矿企业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或无知,有法不依,利益驱动,以及政府监督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影响,致使许多小矿企业自觉不自觉地以牺牲矿山生态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利益。小矿开采造成矿区塌陷、耕地森林草地破坏、水土流失、泥石流、水质污染、景观破坏等现象普遍存在。绝大部分小矿谈不上复垦和生态环境的恢复,许多小矿业主采矿获得丰厚的利润,而却把破坏环境的治理责任留给政府。如甘肃文县反映该区一个金矿山,由于众多小矿业主竞相争采,获取暴利,而后把一个满目疮痍的废矿山留给了政府和纳税人。虽然现在有些比较规范的小矿企业已开始重视环保与生产同步建设,但大部分小矿仍无防治措施,更不用说还有许多无证开采者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2.3.1.4 安全事故频发,隐患较多
许多小矿企业素质低,没有安全生产意识,许多业主在眼前利益驱使下,不惜以职工生命抢夺资源,忽视安全造成大量事故和事故隐患,虽然大中型矿也有事故,但小矿事故多已成共识,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严重问题,并已引起各级领导和社会广泛的重视。
2.3.2 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2.3.2.1 认识不全面,观念待转变
长期以来,一些人,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靠山吃山”、“地大物博”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地存在,对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以及矿产资源不可再生等属性知之甚少或毫无所知;只想从大自然获取资源,促进脱贫致富,而对保护和节约利用矿产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淡薄;矿产资源管理者对小矿正、负面作用的认识不全面、不客观,只强调整顿,不强调扶持和服务;一些地方政府领导更换频繁对矿产资源理解及相关法规政策的执行缺乏系统延续性和发展经济心切,急功近利,产生地方保护主义、短期行为、不正确政绩观等。由于这些观念、认识上的问题和错误长期以来难以根本转变,导致小矿发展过程中各种行为的偏差。
2.3.2.2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政策不规范
自1996年我国第一次修改的《矿产资源法》及其配套法规颁布实施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发展完善,矿业发展环境和形势发生很大变化,现行法规中一些条款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要求。对我国在矿业中已占有重要地位的小矿,缺少明确具体的相关法规政策规定、规范,现行法律、法规中的有关规定许多条款已不足以调整小矿开发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当前实际运行中发生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又处于无法可依,无相关政策规范的状态。同时,现行法规、政策中已有且可行的有关规定,却未能切实贯彻实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普遍存在,甚至有的地方以原有法规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为由而突破已有规定“创造”性地发展,并迅速在面上展开而导致一定程度混乱和相关问题的产生。
2.3.2.3 尚无分区分类管理办法
小矿的开发应受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市场规则的制约,即使同一矿种在不同地区的赋存状态、重要程度、经济价值、市场状况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因此,对它的开发管理理应按上述规律和原则,实事求是地区别对待,予以规范,制定合理的分类分级管理办法。但现行的全国统一“一刀切”管理模式,也是许多地方整顿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之一。
2.3.2.4 监管不到位与基层管理力量薄弱
各级人民政府、矿政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对小矿管理没有明确、统一的管理办法,政出多门,且多少偏重矿业权管理,而对小矿发展缺乏正确的政策引导、积极扶持、有效服务、严格监管,往往是在出现问题后事后查处,整顿关闭,政府职能不到位,造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情况,不停地整顿,问题依然存在。同时,缺少与管理任务相适应的、具有较高管理素质的管理人员也是当前小矿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基层矿政管理力量薄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2006年年底经国务院同意组织的“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第一阶段工作检查验收”的11个检查报告中的8个检查报告都提到监督未(难)到位和基层力量薄弱的问题,如在“甘、宁、新”三省(区)检查报告中对此有比较详细的阐述:“甘宁新三省(区)均地处西部地区,地域广阔,经济欠发达。基层管理部门监管经费不足,监管力量薄弱,技术装备落后,日常监管工作难以到位。”
2.3.2.5 利益配置机制有待完善
利益的合理配置涉及相关各方面积极性的发挥。矿产资源开发的利益配置机制不完善是产生小矿开发进程中诸多问题的又一深层原因。这些年来,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政策全面实施,矿业权“招拍挂”出让深入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产生的经济效益已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各级政府特别是地方各级政府都希望从矿产资源税、费、价款中得到更多的利益。虽然这种利益分配已有规定,但由于情况复杂变化,显得原有配置机制不完善,正如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第一阶段工作检查验收报告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矿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矿产资源开采业取得了丰厚的利润,但矿产资源的税费标准、中央地方分成方案与多年前相比没有多大变化,资源产地的利益分配偏少”;价款分配虽已明确中央与省(区、市)的比例,但显然并不完善,因此“影响了地方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积极性”。“由于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市、县政府对监管工作的积极性不高,致使盗采资源,越层越界开采等违法问题不能及时发现和查处。”检查报告强调提出:“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企业等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尽快研究建立矿产资源利益分配的合理机制。”

小矿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2. 矿山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亲亲您好,问题:矿山环境问题复杂矿山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矿山的开发与建设不可避免地诱发了各种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正是以这些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为修复治理对象。对众多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实施科学分类、分析其特征,准确把握和认识修复治理对象,是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研究的首要工作。建议全面认真调查和评价当前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情况想要全面科学有效地做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就应当对当前矿山环境状况进行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展开全面系统性地调查和研究并做相应的评价,确实全面地掌握实际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不仅仅是对矿山自然环境做调研与评价工作,同时还应当对其周边人文、地质、水以及大气等环境状况做全面地调研与评价。【摘要】
矿山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提问】
亲亲您好,问题:矿山环境问题复杂矿山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矿山的开发与建设不可避免地诱发了各种矿山环境地质问题。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正是以这些矿山环境地质问题为修复治理对象。对众多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实施科学分类、分析其特征,准确把握和认识修复治理对象,是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研究的首要工作。建议全面认真调查和评价当前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情况想要全面科学有效地做好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就应当对当前矿山环境状况进行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这就需要展开全面系统性地调查和研究并做相应的评价,确实全面地掌握实际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在调查研究过程中不仅仅是对矿山自然环境做调研与评价工作,同时还应当对其周边人文、地质、水以及大气等环境状况做全面地调研与评价。【回答】

3. 我国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转载!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年均增长率达9.4%。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建立在过度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基础上的。全社会必须加深对资源节约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认识,增强资源节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比较中找差距,有益于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做到居安思危。一是资源消耗大、利用水平低。主要表现在资源利用效率低、效益差,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我国矿产品消耗强度高于发达国家,从矿产资源的消耗强度看,在现行汇率下,我国每万元GDP消耗的钢材、铜、铝、铅、锌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6、4.8、4.9、4.9、4.4倍,即使按购买力评价计算,也高出许多。2003年,我国实现的GDP按现行汇率计算为1.4万亿美元,约占全世界GDP的4%,但为此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经折合后粗略估算为50亿吨。从工业能源效应来看,目前我国8个主要耗能工业行业的单位产品能耗平均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7%以上;我国粮食作物的平均水分生产率约为每立方米水产出1公斤粮食,仅是发达国家的一半;我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要比发达国家低15%~25%;我国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约为3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20%;我国节能型居住建筑仅占全国城市居住建筑面积的3.5%,单位建筑面积采暧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
二是资源浪费惊人。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仅为30%,小型煤矿的煤炭资源回收率只有10%-15%;资源浪费现象比比皆是,如公共场所长流水、常明灯现象,过度包装愈演愈烈,浪费粮食问题屡见不鲜,开发区等非农业用地侵占和浪费耕地、破坏土地资源现象十分严重。三是再生资源的资源化水平低,大量可利用的资源作为废弃物白白浪费掉,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发达国家再生有色金属的产量一般占其有色金属总产量的30—40%,而我国仅为15—20%。我国每年约有500万吨废钢铁、20多万吨废有色金属、1400万吨的废纸及大量的废塑料、废玻璃等没有回收利用。四是近年来我国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增大。我国单位GDP能耗从2002年开始又出现增长趋势,尤其是电力消费增长快于GDP增长,资源的约束矛盾不断加大。    
    五是环境污染严重,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并对公众健康产生明显的损害,目前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量已占当年GDP的3%~7%。环境“透支”普遍存在。以二氧化硫排放为例,如果我国的城市空气质量要达到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那二氧化硫的环境容量应该在1200万吨左右,但如果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发展下去,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将分别达到3100万吨和3900万吨。

我国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4. 矿产勘查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尽管我国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勘查工作从总体上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一些主要矿产资源约束并未因此而缓解,有些还越来越突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在矿产勘查领域形成了一整套通过国家行政体系配置资源、保障资源供给的体制,形成了矿产勘查与公益性地质工作在大的地质工作框架体系内混合封闭运行、与矿业脱节的运行机制。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为了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逐步建立了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的新体制,但其中矿产勘查体制的改革成为建立地质工作新体制的重点和难点。受商业性矿产勘查体制转型难度较大的影响,当前我国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需求旺盛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勘查登记、矿业权交易活跃与资源增储缓慢并存,在旺盛的需求条件下,却没有出现与之相适应的商业性矿产勘查市场的繁荣景象。市场需求与资源供给之间形成背离和反差,反映出矿产勘查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或规范的问题。
2.3.1 矿产勘查的发展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国内矿产勘查的发展赶不上矿业发展的需要,矿业的发展赶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1.1 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下降,大宗紧缺矿产资源储量保障程度下降
近几年我国资源供需缺口持续扩大,矿产品进口量大幅攀升,对国际原材料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主要原材料市场供不应求,几乎所有原材料及其制品的价格急剧上涨,贸易逆差迅猛扩大。例如,2006年,我国矿产品及其相关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3 074.95亿美元,同比增长27.58%。2007年矿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升至4 94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7%,占到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22.7%。
近年我国矿产资源供需关系出现了“两增两减”的新特点:即矿产品消费迅速增长,超过了生产增长速度;矿产品进口量和进口额迅速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主要大宗紧缺矿产新增资源储量赶不上消耗资源储量,导致保有资源储量不断减少,保障程度降低;主要矿山产能减少,供需矛盾加剧。1999年以来,我国石油、钢和铜的产量增长远远低于消费量的增长。其中,消费量年增长与产量年增长之比:石油为5倍以上,铜近3倍。同期,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则有所减少,铁矿石资源储量到2004年一直下降,铜矿的资源储量增加缓慢。可见,矿产需求增长远远超过了生产量的增长,生产量的增长又超过了资源量的增长。以铁矿石为例,到2010年、2020年我国铁矿石的预测需求量分别为11亿吨和13亿吨,铁矿石进口量分别为5亿吨和6亿吨,但到2004年这些数字均被突破,矿产品进口量和进口额迅速增长,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主要矿产资源储量不断减少,保障程度降低。矿产储量增长赶不上矿产储量消耗,甚至出现保有资源储量负增长。
2.3.1.2 矿产勘查特别是对非能源固体矿产的风险勘查投入增长缓慢
虽然这几年矿产勘查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社会投入比重不断上升,但据统计分析,真正对非能源固体矿产的风险勘查资金不多,增长缓慢。在矿产勘查投入方面,矿产勘查的资金投入占矿业总产值的比例偏低。
2.3.1.3 新发现矿产地(矿点)总体呈减少趋势,重大突破不多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矿产勘查中的钻探工作量大幅减少,每年的新发现矿产地也相应呈现减少的趋势,2002年以后略有回升的趋势(图2.34)。

图2.34 20世纪80年代以来矿产勘查新发现矿示意图

2.3.1.4 商业性矿产勘查存在“吃老本”的现象,风险勘查比较薄弱
目前的探矿权设置多是建立在原先国家出资勘查形成的成果基础上的,依托过去已做过勘查工作、有相当基础的项目,大部分都是20世纪80~90年代发现的矿产异常点或矿点,真正从事风险勘查的投入还不多,用于找矿空白地区的风险勘查或是普查的非常少。虽有很大成效,但多数属于“吃老本”的类型,投资者看重的是矿产勘查成果开发的收益,对高风险的商业性矿产勘查过程并不热心。在基础地质工作较低的新区开展工作投资大、风险高,一般企业难以承受,工作十分薄弱。
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看,对资源的强劲需求还将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资源开发的步伐也将越来越快,仅靠过去留下的家底是难以满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的。因此,如何鼓励、促进适当规模的资金投向新矿产地的勘查,是关系到矿产资源可持续供应难以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
2.3.1.5 老矿山资源危机,接替资源紧张
我国大部分主要生产矿山已进入中、晚期阶段。据有关方面预测,其中铁矿20年内实际生产能力将消失54%,九大有色金属基地产能下降:到2010年铅锌、钨、锡矿将下降61%~74%,铜也将明显下降。重要矿产剩余可采储量总体减少。如云南个旧锡矿,累计探明储量200万吨,经长期大量开采,目前矿山基础储量仅剩30.3万吨,仅够开采5年。矿山资源危机、接替资源紧张的状况已引起国家的高度关注。
2.3.1.6 矿产勘查资本不足
矿产勘查资本是勘查生产活动的最重要的要素和推动力。随着地勘体制的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后,国家资本大量退出了矿产勘查领域后,由于体制、机制、政策、管理和历史的惯性等原因,市场勘查资本没有同步跟进,留下的一小部分开展公益性矿产调查(如地质大调查矿产调查评价、矿产资源远景调查)远不足以承担推进和拉动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的使命。国家资本退出矿产勘查后,社会资本投入明显不足,造成了矿产勘查资本的缺位。此外,矿业资本市场尚不成熟,矿产勘查的风险资金只能靠直接投资方式筹集,间接筹集方式根本没有启动。
2.3.2 公益性地质调查工作难以满足商业性矿产勘查的需要
包括矿产调查评价在内的公益性地质调查是矿产勘查前期阶段的地质工作,是必须由政府承担的旨在降低后续商业矿产勘查风险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地质工作。但目前公益性地质工作无论规模还是提供的信息资料内容都难以满足商业性矿产勘查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3.2.1 我国地质调查工作程度低,西部地区工作程度很低
美国政府通过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在过去的100多年里进行了大量的地质调查工作,全国地质填图工作的基本比例尺已经达到1∶2.4万(个别州为1∶10万),工作程度远远高于我国。目前,美国地质调查局正在将地质、矿产、水、生物、测绘、地震等各个专业的数据集成在一起,形成国家层面的电子“地图集”,向社会提供更高水平的信息服务。与国际上相比,我国地质调查工作程度较低,特别是西部地区仍然很低,质量缺乏保障。西部地区的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到“十五”末才基本完成,中比例尺物化遥工作程度还很低,极不能适应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全国1∶5万地质调查只完成国土面积的18.8%,西部地区主要成矿区带大部分地区没有开展目前经济建设和资源评价急需的1∶5万地质矿产调查工作,西部一大批矿化异常和远景区尚待进行查证和初步评价。
2.3.2.2 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程度低,难以满足国家需求
由于经费不足,“十五”时期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未能在重点成矿区带系统全面地展开。全国系统的矿产资源潜力预测尚没有全面地部署工作,目前以地质大调查为主的公益性地质工作力度,难于满足摸清我国能源和非能源重要矿产资源家底、促进商业性矿产勘查的需要。例如,油气和煤层气资源调查工作,“十五”期间仅安排了综合研究和战略性研究工作,全国尚没有开展油砂、油页岩、地热等非常规能源的调查评价。海洋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的部署零星,进展缓慢。重点成矿区带1∶5万化探工作是提供找矿基础信息的重要基础工作,但从1995年以来,全国1∶5万化探部署很少,进展十分缓慢。重点地区的矿产远景调查工作2004年才开始部署。
2.3.2.3 公益性地质调查资金不足
1999年,通过扎实的需求分析和精心论证,国土资源部组织全国专家提出了12年的《国土资源大调查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对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体运行的新形势下我国公益性地质调查的国家目标和主要任务提出了规划和部署。《纲要》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测算大调查需要总经费280亿元,但实际批复的经费只有120亿元(每年10亿元)。由于大调查实际投入资金的总量与《纲要》目标的概算资金有很大的差距,《纲要》中提出的许多公益性地质调查任务难以全面部署开展。在“十五”期间,作为全国公益性地质工作的主要计划——地质大调查专项计划只能根据每年8.5亿的资金进行部署安排,难以满足尽快提高我国公益性地质调查和研究工作程度的总体目标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国家公益性基础性地质工作的需求逐渐增大,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维护海洋权益与海洋开发,特别是对当前中央要求尽快提高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保障程度的战略任务,对公益性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质调查工作渗透领域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从而使一些公益性地质工作任务无法部署安排,一些工作进展缓慢。例如,受经费投入不足的影响,中比例尺区域物化探进展速度严重滞后于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和地质找矿工作。到目前为止,中比例尺区域物化探工作严重滞后于地质找矿的需求。我国1∶20万区域重力调查还有约430万平方千米空白,1∶20万航空物探还有约400万平方千米空白,1∶20万区域化探还有约200余万平方千米空白;区域物化探工作中异常查证程度较低。我国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调查工作程度极低,进展极其缓慢。开展我国独特的大陆地壳深部的探测工作,不仅在深层次上对解决深部资源、地质环境的重大理论问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发展地球新理论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
物价上涨和工作成本不断提高造成一些工作投入经费严重不足。目前地质调查面积性工作经费投入仍然沿用20世纪末的经济状况和物价水平,面积性调查和样品测试费执行标准较低,制约了项目测试的投入,影响了项目工作的质量。
2.3.2.4 公益性地质工作队伍的能力亟待加强
中央公益性地质工作队伍尤其缺乏从事野外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人员,难以满足当前的需要。省级公益性地质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进度参差不齐。这支队伍大多是为了承担大调查工作,从各属地化地勘单位分离出来的,队伍建设受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有些省级地质调查机构建设已有实质性的进展,但大部分没有做实,全国2/3的地质调查院处于非实体或半实体状态。
地质工作条件十分艰苦,装备落后。西方大国和俄罗斯在20世纪60年代就普遍采用直升机进入人烟稀少和难进入地区进行地质调查,而我国进入这些地区开展地质调查,至今仍然靠的是简陋的装备,甚至是肩扛马驮。
无论中央还是省级公益性地质队伍,专业人才结构都不尽合理,公益性地质队伍“老化”问题比较严重。目前从事野外工作的35岁以下的人员严重短缺,出现断层。公益性地质工作特别是野外地质调查工作待遇不高,野外一线人员严重不足。公益性地质队伍中人才缺乏、流失严重。专业技术人员相对较少,管理、经营、后勤服务人员相对较多。在专业技术人员中,既能从事研究又能胜任野外调查工作的人员较少。
2.3.3 矿业权市场存在诸多问题
矿业秩序混乱。矿业权人的合法权益缺乏保障。由于管理权限的规定、利益上分配不均和管理不严格,各级政府部门对矿业权的管理目标不尽一致,事实上存在地方各级政府利益上的互相博弈现象,占而不探、以采代探现象比较普遍。
探矿权门槛较低。目前,多数业内人士认为,对探矿权人的资质没有基本的技术要求,有偿使用制度不尽完善。如中央一级的规定对矿业权使用费、勘查最低投入标准等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成不变,至今还沿用十年前的标准,与勘查阶段也没有直接联系,对最低勘查登记区块规定得不科学,不符合地质勘查工作投入的一般规律。加上探矿权市场退出机制尚不完善和规范,容易导致圈占地盘、占而不探的局面,极不适应矿业权市场的发展。
对矿业权在理论上有不同认识,集中表现在对矿产资源所有权、使用权及其关系有不同认识;对探矿权的招拍挂(招标、拍卖、挂牌)问题主管部门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认识不一致。各地在运作探矿权的出让和招拍挂方面程序复杂、环节多,也不一致,执法监督有待加强。在矿业权运作上,以矿业权市场为核心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形成,重一级市场,轻二级市场。
2.3.4 科技研发不能满足公益性地质工作的需要
我国应用的矿产勘查的技术装备总体上比较落后。比较先进的技术装备大多从国外引进,多数研究处于模仿或引进研究阶段,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调查技术较少。除了地球化学填图工作以外,我国大多数勘查技术领域在国际上处于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地球物理、遥感的关键技术需要从国外进口,难以达到一流水平。固体矿产勘查中使用的钻探设备大多是20世纪70~80年代的小口径取心钻探设备型号,对新的成熟的钻探技术使用不多。国外在20世纪50~60年代就开始用汽车钻、直升机用于难进入地区勘查,而我国这方面还十分薄弱。缺少相应的鼓励机制和政策措施,影响了新方法新技术在地质找矿中的应用。例如“十五”期间,运用在国家大调查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项目中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比较落后,亟待更新;评价技术方法手段较单一,缺乏多种手段的相互配合与验证,影响了资源调查评价的效果。
服务于矿产调查评价与勘查的原始科技创新能力较低,对解决重大实际问题的支撑能力不够,科研与勘查的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成矿有关的关键理论问题和矿产资源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研究等方面不够深入。我国一直没有产生在世界上被普遍接受的重要成矿理论。
2.3.5 地质勘查人才流失、队伍老化十分严重
地质人才短缺正在成为地质工作实现大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一方面,受前几年地质工作不景气等原因的影响,人才流失严重,老一代地质人才逐步离退,另一方面,后继人才队伍的培养又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地质工作发展的需要,能从事野外一线工作的技术骨干少,人才断层已经出现。特别是技术骨干缺乏,已经严重影响到地勘工作的发展。当前国有地勘单位“新招收毕业生难、留住人才难”成为普遍现象。随着地质工作任务的增加,地质人才普遍缺乏,特别是缺乏直接从事野外地质工作的骨干人才,许多地勘单位为解燃眉之急,只能返聘离退休地质人才从事野外地质勘查工作。地质人才队伍不仅数量不足、骨干缺乏,而且结构严重失衡,中青年地质骨干人才数量少,物化探、测量和钻探等专业的技术力量极缺,技能型人才也比较缺乏,从事野外一线的高级地质人才十分短缺。
2.3.6 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信息化建设和服务能力不强
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2006年提供资料服务12375份次,按年工作日250天计算,每天平均服务量50份次,提供各类基础地学数据与数字图件服务15200幅次(折合成1∶20万图幅)。2007年提供资料服务20190份次,每天平均服务量81份次。从以往地质调查成果服务对象的统计结果来看,目前地质资料馆的主要用户仍是专业地质调查工作人员,与社会需求和发达国家的情况相比,面向其他产业部门和公众的服务远远不够。
我国地质资料数字化程度低,到2007年底只完成20%的馆藏图文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和服务进展缓慢。地质调查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及地质资料信息、图书档案、博物展览等社会公益服务工作亟待提升和加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公众对了解地球资源与环境知识的需求日益增大,迫切需要利用高新技术,加强对地质资料的提炼与加工,向社会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益性地学产品与科普产品。

5. 我国矿业权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矿业权市场已经运行多年,在矿产资源和矿产勘查要素市场化配置中起了重要作用。但也必须承认,它还不够完善,在许多方面和环节还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以矿业权市场为核心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形成,如:矿产勘查资本市场、矿业权市场的若干中介至今还处于缺位状态;矿业权市场覆盖的范围还很有限,大多数是以省为单元形成的市场。建立全国统一的、有序的矿业权市场,尚需进一步努力。
(2)矿业权一级市场垄断性强,严重影响矿业权二级市场作用的发挥。其强烈的垄断性主要表现在各级地方政府掌控矿业权,形成垄断价格,造成进入二级市场主体的矿业权经营成本加大,使许多拥有地质找矿人才和资料优势的地勘单位望而却步。虽然具有资本优势的矿山企业可以进入,但它们主要是为了采矿,所以一经进入很难流转。这就使得通过矿业权流转优选找矿主体、优化勘查要素利用的作用难以发挥。
(3)政府财政专项资金和基金进入地质找矿领域,固然可以弥补勘查资本市场的缺位,但是他们实施的运行机制严重排挤了企业资金的进入。比如,他们执行的是收支两条线,资金投入之后,年末全部核销,产出的矿业权收入另行列账,造成矿业权没有真实成本,找矿风险可以忽略不计。这使以资本保值增值为核算目标的企业投资无法与之竞争。通过这样的市场竞争,只能是政府进、企业退。这对提高地质找矿经济效益十分不利。
(4)在矿业权二级市场不发育的情况下,勘查资本的出资者同勘查技术劳务的承包者直接签订协议,以地质项目为单元,而不是以工程、手段为单元,进行承包,削弱了矿业权被作为主体在经营谋划中发挥的作用。它造成不从事具体的选项、设计、实施管理的矿业权出资者直接追求找矿效果,缺少管理手段;而组织具体的选项、设计、施工的技术劳务承包者追求的是技术劳务收入,从而使矿业权真正的经营者缺位,其结果是形成一个不伦不类的地质找矿机制。

我国矿业权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6. 我国矿产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我国矿产资源配置方式及手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单一的行政计划配置方式已被突破,市场机制逐渐在配置矿产资源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比,相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需要而言,尤其是面对“可持续发展”这一时代呼唤的要求,我国矿产资源配置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缺陷。矿产资源配置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与其特点有关,即国家所有,因此,其进入市场,通过市场配置,必须实行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因为市场配置是以产权分散为前提的,即每个市场主体,都要有充分的自主权,可以支配自己所掌管的资源,只有这样,市场信号才能起作用;如果所有权是一家,使用权也是一家,高度垄断,市场就根本无法调节。因此,矿产资源要进入市场,发挥市场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就必须实行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这种分离是通过设置探矿权和采矿权实现的。但矿产资源所有者从探矿权和采矿权那里获得的不是资源所有权的补偿,这一点与土地使用费根本不同。因为受让主体获得探矿权和采矿权之后,在开发出售矿产品时,还要缴纳矿产资源补偿费,而正是这个资源补偿费体现了资源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实际上,探矿权和采矿权主体从矿产资源所有者那里获得的仅仅是探矿和采矿使用权。
这种区别主要是由于矿产资源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即大多数埋藏在地下,不经过勘查就无法确定其是否存在,无法确定其数量、质量、产状、位置。对这样的资源的所有者,不可能像土地资源所有者那样,一开始就出让使用权,而是首先要千方百计吸引勘查者,借助勘查者的技术和资金实现所有者的权益,即找到了才存在归谁所有的问题。所以,市场经济国家通常把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受益权放在矿产资源开发之后才去实现,而不是一开始就收取使用费。同时承诺勘查主体投入形成的探矿权和采矿权是法人财产权,谁投资,谁受益;如果没有这个承诺,有谁还会冒巨大风险去找矿呢?
矿产资源在两权分离的资源配置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资源利用的指导思想过于单一。在强调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忽视了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社会、环境和资源的负面效应,致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过分地依赖于大量的资源消▓和投入,经济发展的粗放性十分明显;同时开发利用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
(2)宏观配置上的失调与不足。一方面,长期单一行政计划手段和其他不适当的行政配置方式,严重地阻碍了矿产资源产权制度的建立和资源市场的发育;另一方面,资源“条块分割”的配置体制,导致了矿产资源宏观规划之间的冲突与不协调。此外,矿产资源宏观配置缺乏足够的信息作为决策支撑,尤其是缺乏一些公共综合信息作支撑。国家对矿产资源统一规划协调力度显得不够。
(3)矿产资源市场配置机制薄弱。相对于其他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而言,我国的矿产资源市场化程度较低,资源市场配置机制相对滞后,资源价格严重扭曲和不合理。所有这些都造成了矿产资源无价或低价,以及矿产资源需求的失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难以发挥。
(4)矿产资源代际间配置失调。我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正处于高峰时期。但是,由于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薄弱和法制建设的滞后,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关系处理不当,一方面,竭泽而渔式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状况仍未有根本性的好转;另一方面,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与资源存量之间严重失衡,资源勘查薄弱、保证程度较低问题也严重存在。
(5)矿产资源区域配置的特色不明显。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进行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等一系列国土资源的区域配置。但绝大多数地区是在追求“大而全,小而全”的目标下开展此项工作的,资源的区域间优势互补、合理流动的配置方案少,产业结构趋同,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特色不明显。
除了上述问题外,还有些需要商榷,比如,能不能把土地资源的两级市场套用在矿产资源上?如果套用,在实践中会出现什么问题?是否值得关注?
(1)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大多数是在经过勘查之后才能确定下来,没有经过勘查是无法形成所有权的。所以探矿权是形成矿产资源所有权的第一个门槛。不通过这道门槛,所谓国家所有权是空的,因此,多数国家把这个门槛设置得比较低,以便投资者容易进入,即通常用勘查登记的办法准入,只收取少量的按面积计算的区块使用费。《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也是这样规定的,近年的实践也是这样做的。现在的问题是能不能把这个勘查登记的准入当成一级市场?或者按照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改成一级市场?由向政府登记改成由政府拍卖?这是需要认真探讨的。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很可能影响投资者进入,进而也将影响矿业权的增加和国内资源量的增加,进一步加剧矿产资源供需矛盾。
(2)作为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主体的我国矿山企业和地勘单位,存在着许多先天不足,给矿业权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带来许多困难。一般说,矿业权市场是由矿产品市场拉动的,而我国的矿产品市场近年发展迅速,但对矿业权市场拉动无力,探采失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笔者认为:①现在国有矿山生产的矿产品,其矿业权是无偿取得的,加之企业领导的任期制,所以他们可以大量地产出矿产品,而不管以后如何;②国有矿山在无偿取得矿业权情况下,也无须提取矿业权的折耗,因而企业没有形成积累,无钱搞勘查投入。③直接进口矿产品,无须国内的矿业权。再从地勘单位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它们只是从事矿产勘查技术劳务的打工者,如今让它们成为矿产勘查的投资主体,根本就缺乏投入资本。
(3)我国矿产勘查当前存在的问题,还表现在矿产资源通过市场调节之后,开始暴露出许多矿产自然丰度差,没有竞争力,有的品位低、成分复杂,有的地理位置不好,有的地质工作研究程度很高,找矿难度大等问题。加之,原有的地勘单位实行事业管理,队伍臃肿,负担过重,所以勘查成本很高。这种情况,过去在政府财政投入时,因有无限承担风险的能力,所以被掩盖起来了;如今一踏入市场,面对国际竞争便暴露无遗。
(4)矿业权市场不发育,至今尚未形成统一、有序的矿业权交易场所,出让矿业权主体和购买矿业权主体之间缺少信息沟通,行业垄断、地区封销还时有发生。

7. 矿产开采存在问题

我国部分矿产开采存在以下问题:①计划性差,存在采易丢难,采富丢贫现象;②环保投入少;③民矿滥采乱占,严重破坏矿产资源;④矿区引发灾害多。
由于设计开采等措施不当,特别是民矿对矿区环境破坏导致多种灾害发生。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淹井、冒顶、瓦斯爆炸、尾砂与尾水污染等。如1986年6月3日5:33,湖北宜昌地区盐池磷矿区发生一次大崩塌滑坡,崩滑体100万m3,死亡284人,直接经济损失510万元。主要原因是在山坡陡崖下建井采磷矿,造成地面不均匀沉降和矿层变形导致崩塌滑坡发生。又如广西大厂矿务局1998年12月矿区地面发生大塌陷。广西泗顶铅锌矿因地表河水灌入矿井,被迫花费上千万元改道泗顶河。广西合山矿务局溯河矿井因民矿乱挖窿道,贯通矿井与红水河,造成淹井事故,花费数以百万元计的资金无法治理,致使投资数上千万元的矿井报废。
采矿排土及尾砂掩埋农田房屋,尾水污染水源的事故时有发生。广西阳朔铅锌矿因废水含有害元素而被关闭停产;钦州某锰矿旁一农村40多年来人口不但没有增加,反而略有减少,生育能力下降与矿区污染有密切关联;天等东平锰矿一条冲沟泥沙就掩埋农田十数亩;大新下雷锰矿废水污染整条下雷河,致使群众饮水用水困难,等等。

矿产开采存在问题

8. 矿山企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矿产资源、销售)

浮选机浮选液面翻花在操作中经常发生,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1)矿浆浓度过小,给矿量不稳。在反浮选工艺中,粗选、精选的浓度较容易控制,造成翻花现象较少。而扫选作业处理的是浮选泡沫,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泡沫的黏性大、流动性差,经常在泡沫槽内加水过多,此时泡沫槽应减少补加水,以增加扫选作业浓度,矿量不稳在操作上要调整浮选机各槽内的矿量,如果是矿浆泵上量不稳要检査处理。(2)叶轮和盖板磨损严重间隙过大,要及时更换叶轮、盖板,调整间隙。(3)浮选机转速过快或反向,要更换电机或皮带轮,降低转速,或重新接线调整反向。
浮选跑槽:浮选机浮选跑槽也是浮选操作过程中的常见现象,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浮选给矿置大或中矿返回量大,此时应较少浮选单机给IT量,增开浮选系统,减少中矿返回贵,使浮选机各槽内矿量平衡。(2)捕收剂添加量过多,捕收剂兼有起泡剂的作用造成跑槽现象,此时应减少捕收剂的用量。
浮选压槽:浮选压槽现象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原因:浮选给矿浓度过大或过低,粒度过粗。此时应调整好浮选给矿浓度,加强磨矿分级和粗细分级操作,提高粗细分级溢流粒度。捕收剂用量少,不起泡,给矿品位高。此时应增加捕收剂的用量,提髙矿浆温度,尽可能将脉石矿物浮出,有利于降低浮选槽内的矿量和浓度,在上道工序上可提高磁选机电流,降低浮选给矿品位。(3)浮选机搅拌能力下降或未充气。此时更换磨损严重的浮选机三角带,调整松紧度,提髙搅拌能力,处理浮选机充气管,增大充气量。(4)浮选机不转。此时要査找浮选机不转的原因,电机是否烧坏,轴是否断裂,叶轮有无脱落。此外要定期的对浮选机槽体进行定期的冲洗,以减少浮选机槽体内的死料角,提高浮选机的处理能力和选别效果。
浮选泡沬发粘:造成浮选泡沫发粘现象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给矿性质,包括给矿粒度过细、含泥量偏高、矿浆浓度过大,此时应在上道工序上给予适当调整。(2)PH值低,应多加NaOH。(3)捕收剂或氧化钙用釐过多,应减少用量。
精矿尾矿铁品位均较高:造成精矿品位髙,同时尾矿品位也髙的原因有:给矿品位高,此时上段工序强磁选作业要提高场强多回收精矿,降低给矿品位。浮选机浮选岗位操作不当,此时粗选和精选作业少刮多走,增加一扫精矿返回量。药剂添加不当,应少加捕收剂,多加淀粉。
精矿尾矿铁品位均较低:造成精矿品位低,同时尾矿品位也较低的原因有:(1)给矿粒度粗,铁矿物单体解离度低,此时应强化磨矿分级作业,保证磨矿粒度。(2)给矿铁品位低,此时上段磁选作业要降低磁场强度,以增加给矿铁品位。(3)药剂添加不当,应多加捕收剂,少加淀粉。(4)浮选岗位操作不当,此时一扫选应多刮少走,精选应多刮少走。3.7精尾不分造成精尾不分的原因有:⑴淀粉效果差,应对淀粉进行检査化验。给矿粒度粗,铁矿物单体解离度低,此时应强化磨矿分级作业,保证磨矿粒度。矿浆温度过高,药剂作用效果减弱,此时应关小蒸汽阀门,减少氧化钙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