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氢能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2024-05-13

1. 我国氢能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氢能源作为清洁能源,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实现起到重要作用,也是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国内多数企业布局氢能源,其中上市企业中较多为国有企业,包括中国石化在内等央企为我国氢能源领域头部企业。目前,已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央企布局氢能源。
氢能源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氢能源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中国石化(600028)、厚普股份(300471)、中国石油(601857)、美锦能源(000723)、金通灵(300091)、科融环境(300152)、东方电气(600875)、安泰科技(000969)、重庆燃气(600917)、嘉化能源(600273)、东华能源(002221)、华昌化工(002274)、雄韬股份(002733)、中国旭阳集团(01907.HK)、佛燃能源(002911)、开山股份(300257)、冰轮环境(000811)、雪人股份(002639)等。
本文核心数据:氢气产量、氢能源竞争梯队、氢能源央企布局情况
国内氢气产量超2500万吨
氢能源作为清洁能源,对“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实现起到重要作用,也是推动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经过十余年的长足发展,我国氢气年产量已逾千万吨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大产氢国。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统计,2012-2020年,中国氢气产量整体呈稳步增长趋势。2020年,中国氢气产量超过2500万吨,同比增长13.6%。
目前,国内各大企业氢能源业务主要在制氢、储运氢、加氢三个氢能源环节布局,以及下游氢燃料电池及汽车技术上的应用。多数公司其中部分领域进行布局,较少数实力雄厚的企业开展全产业链布局。
氢能源上市企业中多数为国有
氢能源生产领域依据企业的注册资本划分,可分为3个竞争梯队。其中,注册资本大于100亿元的企业有中国石油、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石化、宝武集团、河钢集团;注册资本在10-10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宝丰能源、美锦能源、隆基股份、鸿达兴业、亿利洁能等;华昌化工、凯美特气、东华科技、航天工程、金马能源等企业的注册资本在10亿元以下。
从中可以发现,头部企业多数属于中央及地方国有企业。从国内氢能源上市企业的性质来看,氢能源领域中国有上市企业不在少数,其中有多个属于中央国有企业。
超过三分之一央企布局氢能源
2021年7月16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表示,目前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央企业已经在布局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并取得了一批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的成果。氢能源作为我国未来能源发展的重要领域,央企在不断入局。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氢能源行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我国氢能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2. 氢能产业链

氢能产业链
  
 
  
                                          
 当新能源汽车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当“碳中和”和“碳达峰”一次又一次的提及,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深入人心;现在面对我们这个正在高速发展着的社会我们好像越来越重视着我们的环境,如何健康绿色的发展似乎已经成为了主基调。都说时势造英雄,当然社会的发展需要也会造就着一些需要的、符合的一些产业,就如我接下来要讲的氢能一样,是这个社会索要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助推剂。
  
 可能谈及到氢能,许多的人会和原子弹、氢弹联系到一起去,会有一副谈虎色变的样子,心中可能会产生“那我玩意这么可怕发展它干嘛?”的心思,当然这也很值得我们去思考,但是今天我要讲的是这种被“驯化”过的,可以服务于我们生活的、被当做清洁能源的东西。
  
 
  
  
 氢能被认为是极具发展前景的二次能源,具有清洁低碳、高热值、高转化率等优势。氢能对中国提高能源体系安全、实现碳中和具有极高战略价值。在工业领域,氢能将在原料和热源替代方面扮演主要角色;在能源领域,氢能可在分布式电力系统、储能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 概述 
  
 1、 氢能是什么 
  
 氢能是一种二次能源,而二次能源又被分为了过程性能源和含能体能源,现在常见的电那就是一种过程性能源,像石油、煤炭等那就是一种含能体能源,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保护环境的需要,人们渐渐地开始用一些方法把含能体转化为过程性能源来使用。
  
 氢在地球上主要以化合态的形式出现,是宇宙中分布最广泛的物质,它构成了宇宙质量的75%,是二次能源。氢具有燃烧热值高的特点,是公认热值最高的东西,这也意味着它能产生更多的能量,是汽油的3倍,酒精的3.9倍,焦炭的4.5倍。氢燃烧的产物是水,是世界上最干净的能源。氢能源也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现在氢能的发展可以说是备受关注。
  
 2、 氢能能做什么 
  
 (1)发电:
  
 
  
                                          
 就氢能发电而言,是一种灵活的便捷的发电方式,原理就是氢气和 氧气 燃烧,组成氢氧 发电机组 。这种机组是火箭型内燃发动机配以 发电机 ,它不需要复杂的蒸汽锅炉系统,因此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启动迅速,要开即开,欲停即停
  
 (2)制造电池:利用氢来造电池其实还是比较常见的像盐酸型电池、还有许多的碱性电池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
  
 (3)家庭使用
  
 这个就比较少见,毕竟现在连氢能的基本的一些运用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要想让居民使用还有一段距离要走,可能常见的像航天啊这些早就已经大量的使用了。
  
 
  
  
  3、发展的前景 
  
 1)产业政策逐渐向好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对于一个产业来说相关的法律法规起步还是比较晚的,但是在“十三五”到“十四五”这段期间内得到了很大的支持。相信随着现在“碳中和”“碳达峰”和新能源发展提上日程,相关的政策应该会逐渐完善的。
  
 (2)氢能需求量加快增长,氢能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中国氢能联盟指出,2020年我国氢气的需求量为3342吨,到2030年的时候将逐步提高到3715吨,到2060年的时候将达到翻倍增长
  
 
  
                                          
 再从产量来看中国的氢气产量一直都在文具世界第一,并且在近些年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增长,在看金属的产销材料上来看我国早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一。
  
 
  
                                          
 (3)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总的来说是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的,从2020年以来就保持着一个高速增长的状态,到2021年销量已经超过300万辆。
  
 再从渗透率上来看,在2020年以后整个就出现了快速的上升,已经达到了13%好多,面对中国如此大的一个汽车市场来看,其发展的势头是迅猛的
  
 
  
                                          
 中汽协的预测图:
  
 
  
                                          
 根据中汽协预测2022年这一年新能源汽车将会达到500多万辆,到2025年的时候整个市场将会成为有超千万辆的的新能源汽车。对与氢能来说这完全就是向好的一个消息,对于新能源汽车这种需要充电才能跑的汽车来说,氢能发电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4)充电桩或将成为一个千亿市场
  
 
  
                                          
 截至2021年底,全国合计公共充电桩114.7万台,较2020年新增34万台,同比长42%,2021年月均新增公共充电桩约2.83万台。其中直流充电桩47万台、交流充桩67.7万台、交直流一体充电桩589台。截至2021年底,随车配建充电桩(私人充电桩)147万台,较2020年新增60万台,同比增长68%,2021年月均新增私人充电桩约5万台。2017-2021年,我国公共充电桩保有量从21.39万台增加至114.7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2%;私人充电桩保有量从23.18万台增加至147.01万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9%
  
 
  
  
 4、发展所面临的难题
  
 (1)认知和普及度不高。当起到氢能的时候,就像前面讲的那样,人们首先是一种畏惧的心里来看待氢能,而不是把它当做一种世界上最清洁的一种能源来认识。其实通过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显示,氢能实际上危险系数比我们常见的许多能源都低。
  
 (2)产业链还不是很完善。从氢气产生到使用,中间所需的储存、运输等都还不是很完善,这也就造成了可能我们见到氢气的时候它的价格都是偏高的。
  
 (3)技术还有待突破。目前我国在碳纸、膜电极、空压机、高压储氢瓶等方面技术还需进一步突破,基本上都是在其他国家购买。此外,氢气大部分都是在化石燃料中提取的在清洁能源中提取的还是在少部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摆脱传统行业技术对其的困扰。
  
 
  
  
 二、 产业链分析 
  
  上游  :  为制氢环节 
  
  中游  :  为氢气的储运 
  
  下游  :  为氢能的应用 
  
 
  
                                          
  氢能上游  : 
  
 产业具备一定优势,制氢规模已居世界首位,煤气化和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也具有特色和优势,且加氢站数量排名世界第四。尽管目前国内制氢已具备规模,但不可否认的是氢能的产业化和商业化仍然面临着许多阻碍,而针对这些阻碍,国家开始陆续办法产业扶持政策,以推动氢能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氢能源的相关专利申请数量自2016年开始逐年攀升,且在这期间出现了许多个“全国首个”以及世界性难题的技术。随着产业政策扶持力度的加深,越来越多城市将发展氢能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以加快布局抢占先机,从而使得我国氢能源产业集群效应开始形成。
  
  氢能中游 
  
 储存:根据氢能储存形态不同可分为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固态储氢
  
 高压气态储氢:储存方式是将工业氢气压缩到耐高压容器中,钢瓶是最常用的高压气态储氢容器。该方法是目前最常用、最成熟的储氢技术,具有成本较低、充放氢速度快等特点。汽车市场主要使用的就是该储氢技术
  
 低温液态储氢:将氢气冷却到-253℃时,氢气就会发生形态上的变化,由气态变成液态,也就是液氢。然后再将液氢储存在高真空的绝热容器中进行储存。这种储存方式成本较高,安全技术也比较复杂,目前主要运用在航天领域。受技术限制,目前还无法大规模使用
  
 固态储氢:该技术是将氢跟与金属或合金相化合形成金属氢化物,以固体的形式储存起来。某些金属具有很强的捕捉氢的能力,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这些金属能够大量“吸收”氢气,反应生成金属氢化物,同时放出热量。其后,将这些金属氢化物加热,它们又会分解,将储存在其中的氢释放出来。这些会“吸收”氢气的金属,称为储氢合金。适合对体积要求较严格的场合,如氢能燃料电池汽车。
  
 运输:主要的方式有长管拖车、液氢罐车、管道运输,不同的方式是根据他需要服务的对象来决定的。
  
  氢能下游: 
  
 氢能的运用现在急需的加大技术研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氢能的新能源汽车,这方面还需要努力。第二是氢能的电池,这个现在许多方面的电池都在运用了,像盐酸类、还有一些碱性的电池都在运用。
  
 
  
  
 三、 重点企业分析 
  
 
  
                                          
 从份额上看,中国氢能主要有两个巨头,一个是国家能源集团,另一个是中国石化,用中国石化的话来说,就是我要当氢能行业的老大。
  
  中国石化600028 
  
 主营业务为石油与天然气勘探开采、管道运输、销售;石油炼制、石油化工、煤化工、化纤及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储运;石油、天然气、石油产品、石油化工及其他化工产品和其他商品、技术的进出口、代理进出口业务;技术、信息的研究、开发、应用。公司主要产品有原油、汽油、柴油、化工基础原料、煤油、合成树脂、天然气、合成纤维单体、合成纤维聚合物。是中国大型油气生产商;炼油能力排名中国第一位;在中国拥有完善的成品油销售网络,是中国最大的成品油供应商;乙烯生产能力排名中国第一位,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化工产品营销网络。
  
 
  
                                          
 作为上证50成分股并且是排在前列的,从财务数据上来看都是比较完美的。
  
  华昌化工002274 
  
 公司是以煤气化为产业链源头的综合性的化工企业,主营业务为化工原料、化工产品、化肥生产;金属材料、建筑材料、日用百货、煤炭销售。主要产品为复合肥、尿素、纯碱、合成氨、氯化铵、甲醇、多元醇;主要布局能源方面的生产和加工。
  
 
  
                                          
 从利润表上看,整个企业已经由发展逐步走向了成熟,利润很高。把2020年年报与2021年三季度报对比来看,2021年本企业发展状况很好。
  
  金宏气体6  8  8106 
  
 主营业务是气体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公司既生产超纯氨、高纯氢、高纯氧化亚氮、其他超高纯气体、混合气等特种气体,又生产应用于半导体行业的电子大宗气体和应用于其他工业领域的大宗气体及天然气
  
 
  
  
 此外还有华昌化工002274、中国旭阳集团01907.HK、东华能源(002221)、卫星石002648、金马能源06885.HK、宝丰能源600989、金宏气体668106、、嘉化能源600273、美锦能源(000723)、中国石油(601857)、隆基股份(601012)、东华科技(002140)、亿利洁能(600277)等都有布局与氢能这个行业

3. 氢能的产业链有哪些?能科普一下吗?

 氢燃料电池主要包括电池组件和燃料两个部分。因此其上游主要是氢气供应以及电池零组件。氢气供应部分主要是为燃料氢气而准备的,主要流程包括氢气生产、输送和充气机。而电池零组件部分则主要生产燃料电池组、氢气存储设备和配件。中游则是将上述组装,形成一个完整的可投入使用的燃料电池系统,每种系统构成都依据其不同的应用领域而有所不同。下游的应用板块则主要包括了固定、交通运输和便携式三个主要领域。

  产业链的核心在于中游的燃料电池系统,系统的组成必定要对应下游的应用,而在燃料电池系统中,燃料电池模块是最为重要的。一般燃料电池由电解质、催化剂和双极板构成,在这三者中,催化剂的有无对燃料电池成本的影响最为巨大。
  对于PEMFC来说,由于其使用昂贵的铂族金属作为催化剂,其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可以说,催化剂是燃料电池价格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另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这是电解质,不同技术类型的燃料电池堆电解质的要求不同,不同的电解质的价格也会有所不同,并最终对燃料电池价格产生影响。

氢能的产业链有哪些?能科普一下吗?

4. 氢能的行业发展

氢能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人类对氢能应用自200年前就产生了兴趣,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就广泛开展了氢能研究。早在1970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技术研究中心就提出了“氢经济”的概念。1976年美国斯坦福研究院就开展了氢经济的可行性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多种因素的汇合增加了氢能经济的吸引力。这些因素包括:持久的城市空气污染、对较低或零废气排放的交通工具的需求、减少对外国石油进口的需要、CO2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储存可再生电能供应的需求等。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新能源,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是人类的战略能源发展方向。世界各国如冰岛、中国、德国、日本和美国等不同的国家之间在氢能交通工具的商业化的方面已经出现了激烈的竞争。虽然其它利用形式是可能的(例如取暖、烹饪、发电、航行器、机车),但氢能在小汽车、卡车、公共汽车、出租车、摩托车和商业船上的应用已经成为焦点。中国对氢能的研究与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科学家为发展本国的航天事业,对作为火箭燃料的液氢的生产、H2/O2燃料电池的研制与开发进行了大量而有效的工作。将氢作为能源载体和新的能源系统进行开发,则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现在,为进一步开发氢能,推动氢能利用的发展,氢能技术已被列入《科技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规划(能源领域)》。氢燃料电池技术,一直被认为是利用氢能,解决未来人类能源危机的终极方案。上海一直是中国氢燃料电池研发和应用的重要基地,包括上汽、上海神力、同济大学等企业、高校,也一直在从事研发氢燃料电池和氢能车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工业已经成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2007年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二大汽车市场。与此同时,汽车燃油消耗也达到8000万吨,约占中国石油总需求量的1/4。在能源供应日益紧张的今天,发展新能源汽车已迫在眉睫。用氢能作为汽车的燃料无疑是最佳选择。虽然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关键技术基本已经被突破,但是还需要更进一步对燃料电池产业化技术进行改进、提升,使产业化技术成熟。这个阶段需要政府加大研发力度的投入,以保证中国在燃料电池发动机关键技术方面的水平和领先优势。这包括对掌握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的企业在资金、融资能力等方面予以支持。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加快对燃料电池关键原材料、零部件国产化、批量化生产的支持,不断整合燃料电池各方面优势,带动燃料电池产业链的延伸。同时政府还应给予相关的示范应用配套设施,并且支持对燃料电池相关产业链予以培育等,以加快燃料电池车示范运营相关的法规、标准的制定和加氢站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的载客示范运营。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氢能汽车一定能成为朝阳产业。

5.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氢产业发展未来将会是什么趋势?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已初步形成“全产业链”布局。日前,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周天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未来10年,氢能产业将成为我国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支撑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力量。

业内专家指出,氢产业是21世纪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是全球未来能源结构优化调整、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产业政策扶持、氢能技术研发和市场应用等多方面支持下,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已经开始量产并投放市场,相关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为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要围绕燃料电池汽车的核心技术攻关,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培育市场,推动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发展。积极推进示范应用,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营经验和示范运行技术标准研究,提升规模化示范运行能力。加快建设充电设施和加氢网络,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机制,开展氢燃料电池车辆推广运营试点示范。

到2025年,形成覆盖全国大部分区域、具备较强示范带动作用和规模化应用能力的氢燃料电池产业体系。燃料电池汽车以燃料电池为核心组成的系统,在纯电动汽车产业规模达2万亿元以上的同时,燃料电池汽车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我国燃料电池汽车起步较晚、应用不广,目前仅能实现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物流车的应用规模在市场中占比不大。 燃料电池汽车被称为继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之后,第四代汽车技术平台。燃料电池技术主要包括电堆/电堆、电控系统和动力总成三个主要部分。

我国氢能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氢产业发展未来将会是什么趋势?

6. 氢能源产业链或将爆发,细分行业龙头迎来发展良机

新能源 汽车 被“续航技术和充电技术”两座大山压着,行业发展受到限制,而氢燃料 汽车 有效解决这两个问题,成为各国最有可能普遍推行的能源出行方案。
  
 实际上,能源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环境问题,以低碳化、无碳化及低污染作为能源政策的目标。而氢能源是一种能量密度高并且无污染的理想清洁能源,能够减少温室气体和细颗粒物的排放,各国纷纷将氢能源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战略方向,2020年已有20个国家或联盟制定了《国家氢能战略》。
  
 氢燃料 汽车 是氢能源应用的一个行业案例,氢能产业链还包括上游制氢、中游储运以及下游加氢站等多个环节。目前在国内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能占到80%以上,但国内制氢端氢能供给约占全球份额的三分之一,下游可开发潜力非常大。作为清洁能源最理想的能源方案,氢能源产业链大概率将站上投资风口。
  
 上游“制氢”资源丰富
  
 制氢是氢能产业链上游,制氢手段多样,但主要通过化石能源获取,目前全球平均氢气有48%来源于天然气、30%来自于副产氢,18%来源于煤炭,而中国的氢能源结构恰恰相反,由于资源禀赋以煤炭为主,煤制氢占比62%,天然气制氢占19%。制氢的方法不同,获取成本也不同。
  
 我国的煤炭资源丰富,煤制氢技术是目前主流的制氢技术之一,其技术路径是煤炭通过气化转化成合成气,再经水煤气变化分离处理,提取高纯度的氢气,其获取成本比其他化石能源要低,成本在0.9-1.2元/每立方。煤制氢相关的企业比如国家能源集团以及中国石化(600028)等。
  
 目前市场较低成本的为焦炉煤气制氢,焦炉煤气制氢是炼焦的副产品,其装置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操作简单及节能降耗等优点,获取成本仅在0.7-1元/每立方,远低于其他制氢方式。而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焦炭生产国,国内焦炭产量占据了全球六成份额,制氢资源丰富,这方面的龙头企业包括美锦能源(000723)及中国旭阳(01907)。
     
 而国内因缺乏天然气资源,大部分都依赖进口,天然气制氢份额并不高。天然气制氢主要分为蒸汽重整制氢、绝热制氢、部分氧化制氢、高温裂解制氢和自热重整制氢。目前国内外主流制氢方式是蒸汽重整制氢,制氢成本相对较高,在1.3-1.5元/每立方,高于煤制氢的成本水平。
  
 电解水制氢是在由电极、电解质与隔膜组成的电解槽中,在电解质水溶液中通入电流,水电解后,在阴极产生氢气,在阳极产生氧气,主要成本为电费,但由于耗电量大,成本高昂,在所有制氢工艺中较高,达到3元/每立方。近几年来,风电及光伏等新能源崛起,为该工艺带来了成本下降,主要上市标的为上海电力(02727)及节能风电(601016)。
  
 从目前主流的制氢工艺看,煤制氢和焦炉煤气制氢是成本相对较低,且资源储量较大,最有效的制氢方式。而各国都在加大对氢能源的政策支持及资本投入力度,2021年国内多个省份出台氢能产业规划,为上游制氢企业带来快速发展良机,利好煤炭龙头及焦炭龙头的氢能布局。
  
 中国旭阳是全球最大的独立焦炭生产商及供货商,规模优势明显,该公司充分利用焦化产业副产品氢气资源,开拓制氢业务。该公司近期动作频繁,如携手河北定州市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打造氢能产业基地,目前定州园区氢能项目一期氢气纯化及充装系统产能为1.2万立方米/天,2020年7月已投产。
  
 中下游的“发展瓶颈”
  
 储运氢技术是制约氢能源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氢的储存方式主要有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储氢、有机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而我国目前储存氢能的方式有高压气态储氢和低温液态储氢两种,有机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尚处于示范阶段,目前主流的为高压气态储运氢技术,技术相对成熟。
  
 智通 财经 APP了解到,高压气态储氢具有成本低、能耗低及充放速度快的特点,但储氢量较小,储氢重量仅为瓶重的1%,主要分为三种,车用储氢罐、运输储氢罐、固定式储氢设备。由于氢能源车发展,车用储氢罐为主要的方式,70MPa碳纤维缠绕Ⅳ型瓶是国际主流技术。
  
 而国内而言,技术相对落后,35MPa碳纤维缠绕Ⅲ型瓶是主要的储氢方式,但35MPa储氢气瓶技术已基本成熟,70MPa逐步应用及推广,有望实现和国际接轨。该领域的参与标的包括中材 科技 (002080),拥有几十种规格35MPa氢气瓶,沈阳斯林达储氢瓶年产能为70万只,生产的70MPa氢瓶已通过型式试验。
  
 值得一提的是,固态储氢是有望成为未来主流储氢的方式,该方式利用过渡金属或合金与氢反应,以金属氢化物形式吸附氢,然后加热氢化物释放氢,这种储氢方式适应氢燃料电池 汽车 发展,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一种储氢方式。2020年12月份,潍柴 汽车 (02338)公告将定增130亿元,募资投向中有20亿元用于燃料电池(包括固态电池)项目。
  
 加氢站缺乏也是制约氢能源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截止2019年底,全球加氢站数量仅为450座,国内的不足100座。加氢站是燃料电池 汽车 充装燃料的场所,根据其站内氢气储存相态不同,分为气氢加氢站和液氢加氢站,全球约有3成是液氢加氢站,国内的主要为高压储氢加氢站。
  
 从政策上看,国家鼓励加氢站假设,2014年就出台了加氢站建设补贴方案,2019年,推动加氢设施建设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此外,在大力发展新能源 汽车 的同时,也在加大对氢基础设施建设,如四部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 汽车 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就有提到提出地方补贴需支持加氢基础设施。
  
 从标的上看,布局加氢站的企业包括嘉化能源(600273)、美锦能源(000723)以及雄韬股份(002733)等。其中美锦能源控股云浮锦鸿60%的股权和国鸿氢能9.09%的股权,布局氢能和燃料电池全产业链,雄韬股份持有雄众氢能30%的股权,目前雄众氢能已建成武汉汉南加氢站。
    
 氢燃料电池是氢能源最有效的利用方式,主要为目前交通工具动力系统为燃油燃烧驱动,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电动系统因续航及充电时间得不到有效解决,发展受到限制,氢燃料系统则有效解决燃油机及纯电动 汽车 的痛点。实际上,氢燃料电池是一种非燃烧过程的能量转换装置,而非储能装置。
  
 氢燃料电池通过电化学反应将空气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结构单元主要由膜电极组件和双极板构成,其中膜电极组件反应发生的场所。氢燃料电池属于氢能源应用一环,也产生了相应的产业链链条,上游包括氢气和膜电极及双极板等零部件,中游主要为发动机系统及电堆,下游主要为整车企业。
     
 科创板上市公司亿华通(688339)是在资本市场上唯一一家纯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的上市企业,该公司主要产品为燃料电池发动机,2019年全国燃料电池 汽车 销量2737辆,而亿华通燃料电池发动机销量498套,市占率达到18.2%,远高于排第二的国鸿氢能。亿华通开启了行业资本化先例,氢能源产业链资本化已然成为趋势。
  
 此外,制氢龙头企业也在积极布局产业链,如2020年12月,中国旭阳成立定州旭阳氢能有限公司,积极 探索 园区在氢能源存储、运输和燃料相关电池领域的布局发展。定州旭阳氢能公司或将成为中国旭阳在氢能产业链上最重要的运营载体,而规模及成本优势下,通过与政府合作模式,中下游的布局有望加速,并率先占领市场份额。

7. 氢能产业链投入巨大 民企争相布局重点环节

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必须要有民企支撑。北京氢璞创能 科技 董事长欧阳洵的话流露出满满的自信。
  
 欧阳洵掌舵的北京氢璞创能 科技 成立于2010年,核心团队来自全球顶尖的燃料电池企业美国Idatech、Plug Power(纳斯达克.PLUG)以及德国大众等企业。北京氢璞创能 科技 创造了国内首个自主研发的燃料电池电堆自动化生产线,也是国内在商业运营及技术创新上最成功的燃料电池公司之一,其还参与制定了多项国内燃料电池行业标准。
  
 在欧阳洵看来,发展氢能并非头脑过热,只是技术刚好就走到了这里。欧阳洵认为,今天的氢燃料电池行业相当于2013年的锂电池行业,已经迎来了风口。目前整个产业发展条件已经具备,就看这个雪球怎么滚起来。对于整个氢燃料电池产业来说,这是书写 历史 的时代。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统计发现,涉及燃料电池产业链环节的A股公司目前已有接近30家,其中不乏错过锂电风口的企业。不过,目前多数仍处于技术 探索 阶段,距产品大规模商业化尚早。
  
 最典型的莫过于雄韬股份。创立于1994年,至今已有25年 历史 的雄韬股份,曾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工业用铅酸蓄电池企业,接近70%的收入来自海外市场,施耐德、艾默生、沃达丰、易达等国外巨头都是公司客户。
  
 然而,最近几年,铅酸蓄电池发展瓶颈显现,本就产能过剩,加上市场又被动力锂电池挤压,而且包括铅价在内的综合成本不断上涨。尤其在去年,中国铁塔停止采购铅酸电池,统一采购梯次利用电池,使得铅酸蓄电池行业饱受煎熬,市场日渐萎缩。包括雄韬股份在内的众多铅酸蓄电池厂家纷纷寻求业务转型。
  
 雄韬股份一度试图进入动力电池领域,但至今在锂电池市场动作和声音都不大,甚至在各大第三方机构统计的锂电池装机量排名中,也不曾见过雄韬股份的名字。
  
 “雄韬其实也有做锂电池,但是因为后来上市加上整个并购融资环境的限制,一些收购无疾而终,开展动力电池业务不是很理想,后来重新梳理了战略后,燃料电池这块当时国内是空白,虽然没能赶上电动 汽车 这一波潮流,但不妨可以提前布局氢能源,做领先者。”有接近雄韬股份的人士对记者说。
  
 从2016年开始,雄韬股份开始大规模进军燃料电池,先是斥资2500万元获得北京氢璞创能 科技 21.74%的股份,后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签署协议在燃料电池领域展开合作,再设立全资子公司深圳市氢雄燃料电池有限公司,直至2017年9月,正式宣布将燃料电池作为发展战略。
  
 雄韬股份董事长张华农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说到,氢燃料电池是电池类的终极产品,锂电池将逐渐被氢电池取代,就像铅酸电池被锂电池取代一样。此前,雄韬股份还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订协议,将在该开发区建设氢燃料电池产业园,目标是3-5年之内,建成年产能10万套的氢燃料发动机系统生产基地。
  
 事实上,除了雄韬股份,多家上市公司也在积极参与氢能产业链,围绕产业链某个环节重点布局。比如,富瑞特装控股子公司张家港富瑞氢能装备有限公司,主营高压储氢瓶、车载供氢系统和加氢站等氢能装备的设计、生产和批量化制造;贵研铂业的贵金属催化材料应用于氢燃料电池。
  
 “行业起步期要打造一条完整的氢能产业链需要巨额投入,对中小民营企业来说并不现实,反而从产业链一两个环节突破才有可能成功。”一位不愿具名的新能源 汽车 研究人士告诉记者,发展氢能前途漫漫,研发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难以短期内看到成果,更不用说短期内获益,什么时候能实现产业化,什么时候能实现收入,开始赚钱,谁都不敢打包票,但总归要改变和尝试。
  
 
  
 
  
 对更多的企业来说,更大的规划已经在路上了。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权威人士透露,氢燃料电池 汽车 有望在2019年正式实施“十城千辆”推广计划。目前,国内氢燃料电池产业基础较好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张家口、成都、郑州、如皋、佛山、潍坊、苏州、大连等城市都有可能入选。
    
 值得一提的是,电动 汽车 也曾有这样一个类似工程,它的全称为“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 汽车 示范推广应用工程”,由 科技 部、财政部、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在2009年启动。当时规划,通过提供财政补贴,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 汽车 开展示范运行,力争使全国新能源 汽车 的运营规模到2012年占到 汽车 市场份额的10%。
  
 这个工程被业内喻为中国新能源 汽车 的起点工程。然而,有些尴尬的是,工程并未完成三年目标,到2012年年底,全国有27800多辆新能源 汽车 ,而根据当时的中汽协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 汽车 销量已突破1900万辆,新能源车的运营规模甚至不足 汽车 市场份额的1%。
  
 在欧阳洵看来,现阶段整车厂对燃料电池理解不足,很多刚刚进入行业的供应商也还在学习阶段。在这个时期,需要行业上下游展开长期合作,共同克服困难,以做出好的产品为目标协同发展,避免带着问题就大干快干。只有通过合作并通过较长时间的小规模示范运营,让上下游磨合平稳过渡完,行业才可能迎来爆发。
  
 “‘十城千辆’是一个很好的示范工程,可以把基础设施、燃料电池 汽车 连在一起,在这几个城市进行示范,然后验证整个体系的安全性、可靠性、成本等,为后续大规模的推广奠定基础。”欧阳洵表示,但氢燃料电池 汽车 的“十城千辆”计划目标或不能定太高,不然可能会出现纯电动 汽车 “十城千辆”那样的情况。
  
 与电动 汽车 、动力电池发展战略不同的是,氢能的发展涉及国家与地方政策法规、能源体系变革和基础设施铺设,欧阳洵说,“单单只有央企肯定是不行的”。
  
 有研究氢能的分析人士建议,央企和民企各自发挥所长,中国氢能可以探寻走一条央企、民企各自分工同时又有合作的道路。
  
 每日经济新闻

氢能产业链投入巨大 民企争相布局重点环节

8. 氢启未来:这6家氢能源,将会站上发展窗口期

    在“双碳”目标下,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正步入快车道,因此受到很多地区的大力支持。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我国开始注重节能,因此推出了一系列有关于发展氢能源的政策,从而使得我国的氢能源产业链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而且,在当前这个快速的发展时代,氢能源不仅已经成为我们承认的清洁能源,而且还是低碳能源的主要代表,并且正在处在发展期阶段。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氢能源作为公司的发展规划,而我国作为资源大国,目前在氢能源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未来我国的氢能源技术将会成为最领先的企业。 
    其次,随着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日益增加,其储量日益减少,从而导致当今世界开发新能源迫在眉睫。    时至今日,氢能的利用已有长足进步,应用的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增,目前,航空航天、铁路机车等领域都得到了应用。相信在双碳的背景以及政策的支持下,未来的氢产业将会成为朝阳产业。   
       下面给大家盘点6家氢能源企业,究竟哪家更胜一筹? 
     目前,公司的氢燃料 汽车 具有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并且氢燃料电池也是公司的主要业务。其次,公司是我国能源的领导者,在氢能源领域不断地进行 探索 ,目前,公司已经具有了非常完整的产业链。   其次,公司在氢能领域进行全产业链布局 ,对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为进一步深化公司转型发展氢能战略,优化公司投资结构,拟收购鸿基创能的股权,从而成为了国内氢燃料电池膜电极行业中具有独特地位的企业,这对于公司氢能业务的持续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氢能、储能等新业态是公司当前的主要业务,其次,公司在全国范围内以新能源为主积极拓展发电业务。   其次,由于公司新能源业务的不断扩增,目前,公司的新能源在公司产业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这对于公司转型成为能源公司起到了利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公司在风电领域的发展,对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具有很大的作用,不仅使公司业务结构得到优化,而且对于公司的整体利益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公司凭借雄厚的清洁电力转换技术积累和研发优势,使得公司的逆变器产品在原有的基础上开始向电动 汽车 产业延伸,这对于电动 汽车 而言是非常具有优势的。   其次,公司作为老牌企业,一直致力于新能源发电领域,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而且,公司是光伏逆变器龙头企业,因此,公司的光伏制氢使得公司正式步入氢能产业,未来发展前景无限好。  
        公司是清洁能源设备的龙头企业,目前,公司的氢能和燃料电池领域在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而且,公司在氢产业主要涉及制氢、氢燃料电池以及氢加注等细分领域。   公司通过多年的发展和技术积累,目前公司已经具备了燃料电池产品的体系,对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公司在氢能源产业中有所布局,其次,近几年公司与一些优质的机构和高校进行战略性合作,从而使得公司在氢能源产业中具有完整的产业链,并在氢能产业布局及商业化推广方面迅速推进。   公司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技术积累,已经具备了非常完善的产业链,相信公司的业绩将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公司加码氢燃料电池 ,不仅有利于提高公司在燃料电池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领域的竞争力,而且还有利于推动公司战略发展目标的实施。   而且,公司的氢能源产业不仅对于公司的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且还能使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一定的提高,对于公司未来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