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之道

2024-05-13

1. 阴阳之道

天有日月,地有山河,在天地之间生存着人类。
  
 日东升西落,其形状亘古不变,视其为阳。
  
 月有阴晴圆缺,故视其为阴。
  
 山高耸挺拔,坚实厚重,视其为阳。
  
 水温柔流转,一冲即破,故视其为阴。
  
 人分男女,男人如烈日高山,视其为阳。
  
 女人如清月柔水,故视其为阴。
  
 天生万象,地生万物,人生万灵,都乃阴阳衍生之道。由此生生不息,传承亿万年而不衰。
  
 阳气胜而阴衰,社会动荡不安,杀伐战争不断,涂炭生灵万千。阴气胜而阳衰,自然灾害不断,病毒随之而来,仁义礼智丧失。
  
 天失阴阳调和,气候恶劣多变。地失阴阳调和,山川河流污染。人失阴阳调和,世间难有温暖。
  
 所以阴阳之道是大道,是起源,是生存的源点。是天、地、人共存的基础,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保障。阴阳之道无处不在,如何调和,如何演变,如何平衡,也就看你如何才能找到那个平衡点了。

阴阳之道

2. 阴阳道是什么意思?


3. 夫妻之道,阴阳之道,分别是什么?


夫妻之道,阴阳之道,分别是什么?

4. 对于阴阳的理解?

阴阳是一个简朴而博大的中国古代哲学。
阴阳哲理自身具有三个特点:统一、对立和互化。在思维上它是算筹(算数)和占卜(逻辑)不可分割的玄节点。自然界中生物的基因,人工智能中的二进制都充分彰显了阴阳的生命力。
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
概括而言,按照易学思维理解,其所描述的是宇宙间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是伏羲易的基础概念之一。
阴阳有四对关系:阴阳互体,阴阳化育,阴阳对立,阴阳同根。
传统观念认为,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关系。它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
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概念。

扩展资料:
阴阳学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认为阴阳两种相反对的气是天地万物泉源。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则为春、夏、秋、冬四季。
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为二,这就是阴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是宇宙的对立统一,也是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
中国贤哲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即《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择吉术中的重要理论。关于阴阳观念的产生,有人认为最早是在夏朝就已形成,因为《易经》八卦中阴爻和阳爻出现再夏朝的占书《连山》中。
阴阳可以互相转化,同时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就是说,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个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没有阴,阳就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能存在。正如没有乾,就没有坤,没有天,也就没有地一样。阴阳互相依存,互相为用。
阴阳依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动态过程伴随事物终身,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阴阳

5. 对于阴阳的理解?

阴阳是一个简朴而博大的中国古代哲学。
阴阳哲理自身具有三个特点:统一、对立和互化。在思维上它是算筹(算数)和占卜(逻辑)不可分割的玄节点。自然界中生物的基因,人工智能中的二进制都充分彰显了阴阳的生命力。
阴阳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蕴藏在自然规律背后的、推动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根本因素的描述,是各种事物孕育、发展、成熟、衰退直至消亡的原动力,是奠定中华文明逻辑思维基础的核心要素。
概括而言,按照易学思维理解,其所描述的是宇宙间的最基本要素及其作用,是伏羲易的基础概念之一。
阴阳有四对关系:阴阳互体,阴阳化育,阴阳对立,阴阳同根。
传统观念认为,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关系。它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本源,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法则。
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民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便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这概念。

扩展资料:
阴阳学说早在夏朝就已形成,它认为阴阳两种相反对的气是天地万物泉源。阴阳相合,万物生长,在天形成风、云、雷、雨各种自然气象,在地形成河海、山川等大地形体,在方位则是东、西、南、北四方,在气候则为春、夏、秋、冬四季。
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为二,这就是阴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阴阳是古人对宇宙万物两种相反相成的性质的一种抽象,是宇宙的对立统一,也是思维法则的哲学范畴。
中国贤哲拈出"阴阳"二字,来表示万物两两对应、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即《老子》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传》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易经》便是讲"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
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择吉术中的重要理论。关于阴阳观念的产生,有人认为最早是在夏朝就已形成,因为《易经》八卦中阴爻和阳爻出现再夏朝的占书《连山》中。
阴阳可以互相转化,同时二者又是相互依存的。就是说,阴与阳的每一个侧面都以另一个侧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没有阴,阳就不能存在;没有阳,阴也不能存在。正如没有乾,就没有坤,没有天,也就没有地一样。阴阳互相依存,互相为用。
阴阳依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动态过程伴随事物终身,决定事物发展的进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阴阳

对于阴阳的理解?

6. 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阴阳?阴阳是道?

我们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是道文化,那么道是什么?老祖先早就总结好了。“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不就是阴阳吗?阴阳不就是道吗?多简单!这个观点出处不详,却风靡全网,很多所谓的国学大师都这么讲,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有待商榷的。
  
 首先《易传》里面的这句话,不是说“阴阳就是道”。王弼说:“一阴一阳者,或谓之阴,或谓之阳,不可定名也”,什么意思呢?可以说是阴,也可以说是阳,还没定下来呢。怎么到“国学大师”手里就成定论了?阴阳就是道?蔡康伯说:“道”是“无之称”,“阴阳虽殊无一以待之。在阴为无阴,阴以之生;在阳为无阳,阳以之成,故曰一阴一阳也。”说的还是阴阳的不确定性啊。程颐说:“以阴阳为‘气’”。朱熹说:“阴阳迭运者,气也。其理则所谓道。”还是没有说“阴阳就是道”,而是说阴阳是“气”,道是气的道理。张载进一步指出“气”的道理,说:“气在变化过程中总有清浊、动静、屈伸两个方面而不偏废,天地万物都如此。”王夫之继承了张载的学说,加入了统一对立的观点,并说:“只见统一为‘庸人’,只见对立为‘妄人’”,这时候出现了一个错误认知“和而解”,没有认识到“阴阳对立的永恒性”认为这种对立会和解。综上古人所论,从来没有一个人说“阴阳就是道”。那么这些“国学大师”的知识从哪里来的呢?
                                          
 笔者认为不全是。阴阳是用双方对立关系抽象出来的概念,甚至后来加入了“气”的概念,加入了“对立统一”的概念,仍然说的是“规律”这个层面。如何解释道的其他特性呢?“有状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难道阴阳可以先天地生?还是可以独立而不改?阴阳本身就不是独立的,本身就是阴阳互转的,哪里来的“不改”之说?再者阴阳只是属于规律的一部分,从唯物辩证法来说”对立统一“只是三大规律之一。从实际物体来论,凡是一分为二,二合为一的均可以阴阳思维分析,那么一分为三,三合为一的事物怎么断阴阳呢?确定阴阳还得把阴阳相关的理论套入,根本无法进行逻辑分析。任何一种学说都有自己的局限性,都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是迷信阴阳者“打死不认可”的客观事实,不承认缺陷,也就没有发展的可能性。阴阳只能说是“道”万千规律中的一种而已,不具备给“道”代言的条件,事实上任何具体的学说都不能说是道。
  
 探寻道和阴阳的关系,首先需要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具体所指确定之后,才好明确的表达关系。所以这实际上是三个问题,需要分别回答:道是什么?阴阳是什么?道和阴阳的关系是什么?
  
 我们可以单独把“道”作为一门哲学,把“阴阳”作为一门哲学,这种做法分化出来两个学派,一个是以“遵道贵德”为基本主张的道家学派,一个是以“尊天命合阴阳”为主张的儒家学派。作为一门哲学,道家和儒家对宇宙生成的表述是不同的,道家认为“道”在天地万物之前,道生一切。儒家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时候就产生一个本质上的分歧,“三生万物”和“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是截然不同的宇宙生成论,也就是说这两个学派的根本世界观是不同的。关于天地万物,宇宙的由来前秦有很多种说法,不过流传至今最流行的就是这两种再加一个神创论。我们另篇讨论。
  
 这里讲的“两仪”就是阴阳,太极是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一种存在,我们可以将其类比为“一”,也就是道家说的“道生一”的“一”,大概也是这种存在。“一生二”开始分裂,“太极生两仪”开始分裂。在宇宙生成问题上,大致可以这样对应比较的,但是笔者在此强调,儒道两家的世界观是不同的,所以表现出来的方法论差异就比较好理解了。
  
 我们明确了“易”大概可以同“道”放在一个维度讨论,“太极”大概可以跟“一”放在一个维度讨论,“两仪”大概可以跟“二”放在一个维度讨论。二就是天地、是乾坤、是阴阳。不同的是二并不能等同于万物,万事万物中都包含阴阳,都能体现道,这中间隔着一个“三”。早期道学中的阴阳多指阴阳二炁或是阴阳二元。在名词定义上,跟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还是不同的。
  
 阴阳是道在万物上面的一种表现,可以体现道的一部分特征,而不能等同于道。道恒无名,确定了道的高维度;强为之名,确定了道作为概念来指代“本体”是的捉襟见肘,可以这样理解这个问题,一个人是三维立体存在的,他的照片可以一部分反应这个人的特征,单凭这照片是无法认识这个人的全貌的。道便是这样一种存在,语言的维度要比道低,所以“道可道,非恒道”,能用语言说出来的道,就不是那个永恒高维存在的道了。
  
 注:插图源于网络,侵删!

7. 何为阴阳之道


何为阴阳之道

8. 阴阳之谓道是什么意思

一阴一阳之谓道
定义:中国易学表述矛盾法则的命题

 语见《周易·系辞上》。认为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两种力量,相反相成,相互推移,不可偏废,构成事物的本性及其运动的法则。无论自然、人事,都表现此道。 

也就是说事物都有两面性(把这个事物的两面叫做阴和阳),它们相反相成,不可以偏废,共同构成事物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