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在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的研究现状

2024-04-28

1. 苏联在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的研究现状

  从 1945 年联合国成立到 1991 年苏联解体,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都即是联合国的成员国,又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苏联在联合国就有三个席位,俗称“一国三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苏关系趋于恶化,并发生过诸如珍宝岛事件和铁列克提事件。但在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问题上苏联投了赞成票。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推行对外扩张政策,除了东欧集团和蒙古之外,又把越南、南也门、古巴、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国纳入苏联阵营,或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
  苏联除了对加盟的共和国有操控能力外,还对世界不同国家有实质上的统治。苏联主要影响的地方有东欧及亚洲零星国家。

苏联在冷战时期的对外政策的研究现状

2. 苏联冷战时期的经济发展

第一,冷战的事实出发时间应为朝鲜战争后第二年年底第三年年初,也就是说,苏联已经完成了第四个五年计划。
第二,苏联的工业成长率是以损失农业为前提的情况下完成的,所以并不具备绝对代表性;
第三,美国当时尚在重整太平洋战区军备的泥潭,虽然未伤筋动骨,但是却极大的挫伤了美军士气,国内反战力量和新兴的监控力量在博弈,所以美国的工业成长率也不具备完整的绝对代表性。至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美苏两国当时都持保密或者不透明的政策,所以不具备完整的可对比度。

3. 美国和苏联的冷战政策,最终是谁败了?

  最终是苏联败了。
  1989年,民主德国出现大量公民外逃的浪潮,使长期保持稳定的民主德国政局出现大动荡。这时,德国统一社会党中央领导更换,随后党的方针改变:承认反对派组织“新论坛”为合法组织;政府宣布开放东西柏林边界,拆除”柏林墙”;决定实行多党制。第二年春天,称为“德国联盟”的三个反对党联盟在大选中获胜。10月,以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实现了两德的统一。柏林墙打开后,大批民主德国公民前往西柏林。后来扩展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东欧剧变使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戈尔巴乔夫因结束冷战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1989年12月3日,美苏两国领袖在马耳他的高峰会上宣布结束冷战。

美国和苏联的冷战政策,最终是谁败了?

4. 面对美国的冷战政策,苏联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冷战” 

二战一结束,为争夺世界霸权,特别是各国在东亚的利益,美英和苏联长期潜伏的矛盾与斗争开始日益激化。 

1946年3月5日,正在美国作私人访问的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总统杜鲁门的陪同下,来到杜鲁门家乡密苏里州富尔顿镇名不见经传的威斯敏斯特学院,作了一次题为“和平的中流砥柱”的演讲,这就是战后历史上著名的“富尔顿演说”。富尔顿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标志着战时的盟友已成为彼此激烈竞争和对抗的对手。所谓“冷战”,是指虽然没有实际的战争,却呈现出严重对立的紧张状态。 

演说中,英国首相丘吉尔针对战后美苏之间出现的紧张局势,发表了他的看法。他恭维美国“此刻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拥有最大的力量”,“对未来负有令人敬畏的责任”,建议“英语世界”和“英语民族的联合”,建立“以英联邦与帝国为一方和以美利坚合众国为另一方的特殊关系”。他随即又把话锋一转,声称:“不久刚被盟国的胜利所照亮的大地,已经笼罩上了阴影”,“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亚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后面,坐落着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都城。华沙、柏林、布拉格、维也纳……所有这些名城及其居民无一不处在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丘吉尔的演讲实际上是呼吁美英建立反共军事同盟,以对付以苏联为首的“铁幕”后的国家。丘吉尔的直言不讳说出了杜鲁门一直憋在心里,想说而又不敢说和不便说的话。 

到了1947年,苏美之间的摩擦更为频繁,斗争更为激烈。美苏对立已发展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国家相对立的局面。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对国会提出的咨文中论述了美国的对外方针,认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之一,就是创造各种条件,以使我们和其他国家能够促成一种不受强制行径支配的生活方式……”他攻击苏联和东欧国家是“极权政体”,要求世界人民在所谓“自由”和“极权”两种生活方式中进行选择。这就是战后历史上著名的“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标志着美国政府把“遏制”苏联的“冷战”正式作为国策,吹响了东西方冷战的号角。

5. 美苏两国冷战时期的经济利益冲突是什么

经济因素我们出来具体讲:

一战爆发之后为什么再次出现二战?---因为产能与消费的矛盾无法解决,剩余的产能只能倾斜向军工产业---而军工产业的回报只能通过发动战争来获得(或者是冷战争的威慑方式,这在核武器时代得以实现,例如广场协议)因此,市场最为狭小,资源不足的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不得不发动战争,来解决经济危机。而苏联得力于对自己的农民的压榨,则短时间避免了这个问题。而美国,则通过后期参与战争,刺激战争需求,发行巨额债券,才摆脱了危机。可以说,如果不找到解决方法,三战不出20年还会爆发。

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个危险,美国才重建了世界贸易体系,来确立一定的分配原则来防止贸易壁垒和其所导致的战争。然而,贸易体系讲究自由竞争,对于先崛起的老牌强国非常有利,而后起的苏联的产品质量无法与欧美竞争,参与这个体系极其不利。然而,苏联仍然需要市场,所以在经济上,需要建立自己的殖民地---即中国和东欧,这种和美国分庭抗礼的做法,无疑难以避免与美国的矛盾---而后期更是造成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矛盾---例如罗马尼亚之类的国家通过部分参与国际市场而获利,从而开始偏离苏联的控制。而我国更是直接进入了自由贸易体系---苏联尽管获得了小部分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在30年之后(即70-80年代),非但没有赶上欧美质量标准,反而进一步的落后,故而苏联的崩溃,经济因素很大---殖民地无法维持---最后不得不通过武力维持---而阿富汗战争的失败,则暴露了其虚弱的本质,最终轰然倒塌。

说了这么多,您看着可能觉得有点乱
两极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也是英国势力收缩的结果,本来应该是3极格局)
而两极格局仅仅是冷战爆发的原因之一-----美苏争霸这个词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名词
因为在冷战过程当中,双方没有真正的去夺取所谓的霸权
美国的目的,我在前面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维持自由贸易
苏联需要保持自身的安全---既有军事上的,也有政治上的,更是经济上的
所以苏联领导层并没有毁灭美国,或者是取代美国的势力和野心----正如凯南在"长电"中所说----美国占据着日本,西欧和北美三大工业基地,而苏联只有一个,是无法击败美国的
所以美国仅仅对苏联采取遏制策略,而苏联也采取保守的方式----没有真正大力支持过希腊的反对派以及西欧的反对派

而两极对峙的格局对世界的影响十分巨大,这种情况也是在历史上首次出现
冷战导致了全球性的两种次级文化大规模扩散----也就是两种意识形态的传播,而且也侧面进一步推动了民族主义的泛滥
美苏两国的对峙加强了全球贸易联系(在两大联盟的内部),国家的权力开始下降----例如韩国,北约成员都相对放弃了一定的军事权力
在欧洲的对峙推动了西欧一体化和欧盟日后的建立
日本在冷战中得以经济崛起----冷战的大规模订单和工业扩散效应导致东南亚的一些列国家的经济发发展
而苏联奉行列宁主义,支持非洲民族运动,瓦解了数百年的殖民地制度

冷战更深层次的影响

美苏两国冷战时期的经济利益冲突是什么

6. 二战之后美国的苏联的经济政策

亲~您好哦~根据百度百科资料显示,为您查询到,二战后美国针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为您效劳是我的荣幸(✧∇✧)!!!【摘要】
二战之后美国的苏联的经济政策【提问】
亲~您好哦~根据百度百科资料显示,为您查询到,二战后美国针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为您效劳是我的荣幸(✧∇✧)!!!【回答】
1949年8月,美国测得苏联进行了第一次原子弹的试爆,这比美国专家们的预计早了两三年。杜鲁门随即下令加紧研制氢弹,并认真考虑重新武装德国的问题。【回答】
1950年1月31日,他指示国务院、国防部重新审议整个美国的防务及外交战略。两个部门提出了一份的文件,并于1950年4月由白宫安全委员会分发各有关部门讨论,编号为NSC68(即国家安全委员会68号文件)。【回答】
它成为美国“冷战”时期整个全球战略的蓝图。该项文件专门对两国核武器的发展趋势作了详细估算,整体上对苏联的力量和扩张意图估计过高。贯穿文件的主导思想完全是两极思想,认为“共产主义”和“自由世界”誓不两立,美国要准备全球性的长期斗争。【回答】
1950年9月30日,在杜鲁门的主持下,白宫安全委员会召开的各有关部门联席会议正式通过把NSC68号文件的结论作为今后四五年内要执行的政策声明,并由总统正式批准执行。至此,美国对苏联的遏制政策和全面扩军备战的蓝图大体制定完成。【回答】

7. 美苏两国冷战时期的经济利益冲突是什么

鄙人来帮您回答吧,鄙人对冷战史方面非常在行,百度知道上大部分关于冷战的问题皆是鄙人回答的,鄙人一向坚持原创手打,希望阁下尊重


首先,阁下的提问有些混乱---鄙人稍作总结下,阁下一方面希望了解有关于冷战的经济因素,但是也希望了解冷战爆发的其他原因,那么鄙人就索性全面的讲讲冷战爆发的原因吧

其次,鄙人喜欢结合自己的观点和传统历史学派,修正历史学派和后现代学派的各种观点来解释美苏冷战问题,而不会简单的把某个教科书或者学派的偏见灌输给阁下,希望阁下注意

要想解释两极格局以及冷战的成因,先得从二战后一些列的历史事件来入手,而分析完事件后,我在尝试总结其背后的推动因素

二战后美苏的暗地里的分歧很多,而表现出来的其实也不少,我简单的举一些双方的例子(经常写冷战论文,太熟悉了)


1,波斯坦会议上,斯大林承诺在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搞选举,但是斯大林并没有进行公平的选举。这一点引起了美苏在东欧及巴尔干问题上产生一些列冲突。但是斯大林在1944年和丘吉尔曾经搞过一个百分比协定,他认为自己的行动符合该协议。

2,战后苏联违背了1943年的协议,没有从伊朗及时撤军,反而试图强迫伊朗政府接受不平等条约,引发英美的不满。而苏联对希腊游击队的影响使丘吉尔感觉大英帝国无力维持巴尔干利益,希望将美国引入---于是他去杜鲁门的家乡做演讲---铁幕演说----导致杜鲁门在1947年提出杜鲁门主义---要求对希腊和土耳其提供巨额援助(4亿美元)来预防极权主义威胁(没有明确指出是苏联)

3,美国其后于1948年通过马歇尔计划,对西欧提供经济援助,销售美国产品,防止苏联渗透欧洲西部。苏联和东欧国家本也被邀请参加该计划,但是被要求提供经济数据,遭到拒绝。斯大林随即建立东欧的经济互助会(COMECON)和工人情报局来反制美国。

而且对苏联看来,东欧的控制涉及苏联的安全问题,苏联在遭到德国两次入侵后急需缓冲带
而美苏冲突的一大核心问题就是德国问题,尽管波斯坦会议通过分割德国成为四个占领区。但是斯大林本身想让德国中立化(就像奥地利),因为西方国家占领德国的工业区部分。但是与美国产生了冲突,斯大林制造柏林危机,通过空中封锁希望促使美国妥协,以失败告终。随后,美国直接建立西德政府,而斯大林扶持东德来回应---导致1949年北约建立

北约建立之后直接在朝鲜半岛投入实战,体现出美国的遏制战略(由坎南于' 长电"中首次提出)。双方直接开始进行代理人战争。1955年苏联建立华约组织,欧洲彻底分裂成两大武装集团----随即矛盾扩展到全世界----两极时代开启

以上是一些事件,原因我在下面具体分析

第一,二战后,欧洲的传统强国德国和亚洲的日本被打垮,大英帝国实力虚弱,使欧洲和亚洲出现了权力真空,而美国在二战中远离主战场,损失很小,俄国击败了德国,占领了东欧,威望很高,这两个国家就成为了超级大国,趁机填充真空地带,爆发了冲突

第二,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不同。斯大林希望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美国则希望建立全球的自由贸易体系,后面我具体讲经济因素

第三,在安全问题上,两国看法差距很大。俄国占领东欧是畏惧日后德国的重新武装,希望获得缓冲,却被认为是扩张行为。苏联认为北朝鲜进攻南韩是内部问题,而美国认为是国际问题等等

第四,美国的军工复合体在战后为了自身的利益,有益挑拨事端,制造危机感,利用斯大林的多疑了维持美国的军事开支,为自身牟利

经济因素我们拿出来具体讲:

一战爆发之后为什么再次出现二战?---因为产能与消费的矛盾无法解决,剩余的产能只能倾斜向军工产业---而军工产业的回报只能通过发动战争来获得(或者是冷战争的威慑方式,这在核武器时代得以实现,例如广场协议)因此,市场最为狭小,资源不足的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不得不发动战争,来解决经济危机。而苏联得力于对自己的农民的压榨,则短时间避免了这个问题。而美国,则通过后期参与战争,刺激战争需求,发行巨额债券,才摆脱了危机。可以说,如果不找到解决方法,三战不出20年还会爆发。

正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个危险,美国才重建了世界贸易体系,来确立一定的分配原则来防止贸易壁垒和其所导致的战争。然而,贸易体系讲究自由竞争,对于先崛起的老牌强国非常有利,而后起的苏联的产品质量无法与欧美竞争,参与这个体系极其不利。然而,苏联仍然需要市场,所以在经济上,需要建立自己的殖民地---即中国和东欧,这种和美国分庭抗礼的做法,无疑难以避免与美国的矛盾---而后期更是造成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矛盾---例如罗马尼亚之类的国家通过部分参与国际市场而获利,从而开始偏离苏联的控制。而我国更是直接进入了自由贸易体系---苏联尽管获得了小部分的市场,但是其产品在30年之后(即70-80年代),非但没有赶上欧美质量标准,反而进一步的落后,故而苏联的崩溃,经济因素很大---殖民地无法维持---最后不得不通过武力维持---而阿富汗战争的失败,则暴露了其虚弱的本质,最终轰然倒塌。

说了这么多,您看着可能觉得有点乱
两极格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也是英国势力收缩的结果,本来应该是3极格局)
而两极格局仅仅是冷战爆发的原因之一-----美苏争霸这个词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名词
因为在冷战过程当中,双方没有真正的去夺取所谓的霸权
美国的目的,我在前面已经解释的很清楚了----维持自由贸易
苏联需要保持自身的安全---既有军事上的,也有政治上的,更是经济上的
所以苏联领导层并没有毁灭美国,或者是取代美国的势力和野心----正如凯南在"长电"中所说----美国占据着日本,西欧和北美三大工业基地,而苏联只有一个,是无法击败美国的
所以美国仅仅对苏联采取遏制策略,而苏联也采取保守的方式----没有真正大力支持过希腊的反对派以及西欧的反对派

而两极对峙的格局对世界的影响十分巨大,这种情况也是在历史上首次出现
冷战导致了全球性的两种次级文化大规模扩散----也就是两种意识形态的传播,而且也侧面进一步推动了民族主义的泛滥
美苏两国的对峙加强了全球贸易联系(在两大联盟的内部),国家的权力开始下降----例如韩国,北约成员都相对放弃了一定的军事权力
在欧洲的对峙推动了西欧一体化和欧盟日后的建立
日本在冷战中得以经济崛起----冷战的大规模订单和工业扩散效应导致东南亚的一些列国家的经济发发展
而苏联奉行列宁主义,支持非洲民族运动,瓦解了数百年的殖民地制度

冷战更深层次的影响,我有两篇原创文章, 您可以参考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维京继承人胡侃帝国之命运
http://hi.baidu.com/heirofviking/item/6f4d7210ae61c78c89a9560d

(原创超长篇 文明的危机----简述世界新秩序(上)和(下)
http://hi.baidu.com/heirofviking/item/1bc0ffdc40a1a7de251f4091

http://hi.baidu.com/heirofviking/item/3e0decc95a166d1150505832

另外,鄙人另著有一篇详细讲述一战成因以及德意志的外交困境的长文

崛起之后的彷徨---德意志帝国的外交政策1871--1914
http://hi.baidu.com/heirofviking/item/ea1d0b093821d4dddce5b033

希望阁下满意

美苏两国冷战时期的经济利益冲突是什么

8. 冷战期间美国是如何遏制苏联的

为了遏制苏联,实现称霸世界的目标,美国推行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三根支柱,它们是在1947、1948、1949三年内相继出台的。这意味着美国从政治、经济、军事上三管齐下,对苏联实行政治上的孤立打击、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包围。其中“杜鲁门主义”是“冷战”政策的核心部分,出笼的由头是代替英国挽救希、土危机,镇压两国的共产党。由此推而广之,只要哪个地方有进步运动,美国就宣布这个地方有“共产主义威胁”,就立即提供经济、军事援助,乃至出兵干涉。
“杜鲁门主义”由此便成了对世界的干涉主义。“马歇尔计划”表面上是一项纯经济援助计划,但实际上同样是为了压制共产主义的发展,进而从政治和经济上取得控制西欧的主导权。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一个完全由美国领导和控制的纯军事组织,美国将西欧防务掌握在自己手里,牢牢地确立了美国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反共产主义的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张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较公正的观点则认为:对于冷战的产生,美、苏都应承担责任。其实美国和苏联都想“领导世界”。美国要独霸世界,而苏联决不准许美国任意主宰世界。美国要使东欧变成所谓的自由世界,而苏联决不容许美国插足苏联的势力范围。美国要关心和扩展自己的经济利益,而苏联要保障自己的安全利益。美国要在全世界推行资本主义,包括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而苏联要在全世界推行社会主义,包括推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美、苏都认为在刚刚经历二战后必须避免双方直接交战,但是,它们之间的战略目标,战略构想,战略利益的冲突和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对立,必然导致昔日盟友反目成仇。于是,冷战是不可避免的。这是冷战的根本起因。而杜鲁门政府在战略态势上采取攻势,制定和推行了遏制苏联的冷战政策,则是冷战的直接起因。
1946年温斯顿·丘吉尔访问美国,在这次访问中他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铁幕演说”被认为是冷战的开始的标准。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的乔治·凯南的“八千字电报”,其中明确提出了遏制苏联的战略理论。随后的9月里,美国总统特别顾问克拉克又向杜鲁门提交了一份题为《美国与苏联的关系》的报告,报告主张美国应准备与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联合起来,努力缔造其想象中的世界,并联合一切反苏力量。这些国家均可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这些关于遏制苏联的战略理论被美国决策层采纳,成为美国冷战政策的理论依据。之后,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咨文,宣称:今日世界的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对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是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自由制度,另一种是以强加于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极权政体,而美国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的少数人。他强调:“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杜鲁门这篇咨文的发表标志着杜鲁门主义的提出。这是美国第一个具有全球战略性质的对外战略和安全战略,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