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差理论的税差理论概述

2024-05-16

1. 税差理论的税差理论概述

法拉和塞尔文在1967年提出所得税率差异理论即税差理论,主张如果股利的税率比资本利得税率高,投资者会提高股利收益率股票要求较高的必要报酬率。因此,为了使资金成本降到最低,并使公司的价值最大,应当采取低股利政策。后来的一些研究说明股票的预期必要报酬率会随股票收益率增加而有正的线性关系,表明存在税收效应。该理论认为资本利得所得税与现金所得税之间是存在差异的,理性的投资者更倾向于通过推迟获得资本收益而延迟缴纳所得税。该理论认为,股票的价格与股利支付比例成反比,权益资本费用与股利支付比例成正比。企业支付较低的股利,对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有利的。

税差理论的税差理论概述

2. 税差理论的税差理论分析

以上模型说明,在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时,公司不应支付现金股利。说明在存在税收因素的情况下,公司及投资者看来,支付现金股利就不再是最优的股利分配政策。由此可见,在存在差别税赋的前提下,公司选择不同的股利支付方式,不仅会对公司的市场价值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也会使公司(及个人)的税收负担出现差异。即使在税率相同的情况下,由于资本利得只有在实现之时才缴纳资本增值税,因此,相对于现金股利保税而言,其仍然具有延迟纳税的好处。税差理论是财务学家引进税赋后对股利政策理论的研究。税差理论强调投资者由于避税需要而对股票股利的偏好,强调高股息收益率伴随高投资收益率的收益率效应,对于目前仍较为普遍的现金股利发放形式,这显然缺乏有效的解释力。事实上,这一模型中有关投资者相同边际税率的假说、完全公司假设是很难满足的,当放松这些约束条件后,有可能得到新的结果。在许多西方国家,资本利得税率低于股利收入税率,税差理论有两点结论:(1)股票价格与股利支付率成反比;(2)权益资本成本与股利支付率成正比。按照税差理论,企业在制定股利政策时必须采取低股利支付率政策,才能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3. 供给学派税收思想的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关系的理论

 这种理论通常以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经济学家A.B.拉弗的名字命名的“拉弗曲线”来图解。 拉弗认为,美国在70年代初发生通货膨胀和严重失业的主要原因是供给不足。产生供给不足的原因是政府在税收、开支和规章制度等方面的政策失误:税收负担过重,政府开支过大,规章制度过繁。这些错误政策打击了人们增加供给的积极性,从而形成经济滞胀的局面。1974年,拉弗在华盛顿一家饭店的餐巾上画出一条潦草的曲线(见图),在阐明自己的上述观点。 图 拉弗曲线    这种理论通常以美国财政部前副部长P.C.罗伯茨的“相对价格理论”来阐释。 相对价格理论认为,消费与投资、闲暇与工作都是有代价的,并有一定“价格”的。税收负担也是一种代价,一种价格,在一定的条件下,税收负担价格的高低,决定消费与投资、闲暇与工作价格的高低,从而影响人们对消费与投资、闲暇与工作的决策。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商品价格发生变化不仅会引起买卖双方所得的变化,而且也会产生“替代效应”。税收负担的变化同样会产生替代效应。这种替代效应在消费与投资、闲暇与工作等方面都会发生。   在经济的供给方面有两种重要的相对价格: ①支配着人们决定其收入在消费、储蓄或投资之间如何分配的相对价格。即一个人把一个单位的收入用于眼前的消费所付出的代价,便是由于没有把这一单位的收入用于储蓄或投资而放弃的未来的收入来源。这一收入来源的价值,决定于边际税率。边际税率是指每一单位的收入增量中税收所占的比率。边际税率越高,其价值就越低。因此,高税率使消费相对于被放弃的收入而言显得比较合算,致使储蓄下降,从而使投资减少。 ②支配着人们决定他在工作和闲暇之间,或在闲暇和通过提高技术而增加人力资本之间如何分配时间的相对价格。即一个人每增加一个单位的闲暇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因不工作而放弃了一笔眼前的收入,或者因未参加为提高技术的学习而放弃了一笔未来的收入。这笔被放弃的收入的价值,取决于对新增收入征税的税率。边际税率越高,闲暇代价就越小,因而旷工增加,加班减少,人们用于提高技术水平的时间也相对减少。   相对价格理论是对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的否定。凯恩斯认为财政政策是通过改变政府开支在需求方面起作用的,而供给学派认为,财政政策是通过改变相对价格进而改变对生产的刺激,在供给方面起作用的。凯恩斯强调平均税率,因为税收是通过改变可支配收入进而改变总需求来影响经济的。供给学派强调边际税率,因为税收是通过改变对工作、储蓄、投资和承担风险的刺激来影响经济的。

供给学派税收思想的税率与税收收入之间关系的理论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