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司马光传》

2024-05-16

1. 文言文翻译《司马光传》

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在参加闻喜宴时,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戴不恭敬。”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朝廷授予他奉礼郎一职,因司马池在杭州,司马光便请求任苏州判官以便能侍奉父亲,朝廷答应了。
他与别人一同负责谏院工作的时候,宋仁宗用于赠送、赏赐的东西,价值竟达百余万。司马光率领同僚三次上书,劝谏说:“国家还有大的忧患,内外贫乏,不可专门效仿乾兴的旧事。如果必须赠送、赏赐,应准许大臣向上进献所得赏赐金钱来帮助营建山陵。”皇上没有答应。
司马光便把皇上赏赐的珠宝作为谏院的办公费,黄金送给舅家,坚决不肯留在自己家里。御史中丞王陶因为议论宰相不值日而被罢官,让司马光代替他。司马光说:“王陶由于议论宰相被罢免了官职,那么御史中丞我现在不能担任。我希望等到宰相值日后,再来就职。”皇帝答应了。

扩展资料:
赏析:在司马光谏仁宗立嗣一事中,语言表达方面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彰显人物的特点。面对国嗣未立的情况,“天下寒心而莫敢言”,“寒心”是指极其地害怕。《新唐书·席豫传》:“乃上书请立皇太子,语深切,人为寒惧”,此两者的用法一样。在当时那样人皆自保的环境中,司马光却多次冒死上疏,“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当面向皇帝陈述自己的看法。通过比较的方法,很自然的将司马光作为人臣不惧死的品格表现出来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光传

文言文翻译《司马光传》

2. 司马光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人。北宋大臣,史学家,编撰《资治通鉴》等书。庭:庭院。瓮:口小腹大的一种容器。皆:全,都。弃去:逃走。光:指司马光。破:打开,打破。迸:涌出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3. 文言文《司马光》的现代文翻译

司马光, 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对于《左氏春秋》喜欢的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后来长安、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刚满二十岁时,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参加闻喜宴时,只有他不戴花,身旁的人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不戴。”他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 
司马光被任命为奉礼部郎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在杭州,他为事俸父亲求签苏州判官事一职,朝廷允准。不久母亲与父亲相继去世,多年服丧,因悲哀伤毁了身体尽了礼。
辽国、夏国的使者到后,一定会问司马光的身体状况,告诫他们的边境官吏说:“中原大国用司马光做宰相了,不要轻易生事、开启边境冲突。”司马光自以为朝廷对他言听计从,就想用自己的身体来换取国家强大,亲自处理国家事务,不分昼夜。宾客看到他身体羸弱,用诸葛亮吃得少、事情多来鉴戒,司马光说:“死与生是命决定的。”办事更加努力。病重之后,神志不太清楚,说梦话中还在议论事情,但都是国家大事。

文言文《司马光》的现代文翻译

4. 文言文《司马光》的全文翻译!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5. 司马光传文言文翻译

司马光传文言文翻译如下:
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在参加闻喜宴时,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戴不恭敬。”
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朝廷授予他奉礼郎一职,因司马池在杭州,司马光便请求任苏州判官以便能侍奉父亲,朝廷答应了。

他与别人一同负责谏院工作的时候,宋仁宗用于赠送、赏赐的东西,价值竟达百余万。司马光率领同僚三次上书,劝谏说:“国家还有大的忧患,内外贫乏,不可专门效仿乾兴的旧事。如果必须赠送、赏赐,应准许大臣向上进献所得赏赐金钱来帮助营建山陵。”皇上没有答应。
司马光便把皇上赏赐的珠宝作为谏院的办公费,黄金送给舅家,坚决不肯留在自己家里。御史中丞王陶因为议论宰相不值日而被罢官,让司马光代替他。
司马光说:“王陶由于议论宰相被罢免了官职,那么御史中丞我现在不能担任。我希望等到宰相值日后,再来就职。”皇帝答应了。

司马光传文言文翻译

6. 司马光文言文翻译.

 1. 司马光砸缸文言文翻译   翻译: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闻名满九州,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汴京、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留存下来的书法作品不多,他的字瘦劲方正,一笔一画都写得十分规矩,即使是长篇大幅,也毫不马虎。如此端劲的书风,与他忠直严谨的个性也是相似的。
  司马光是以正书和隶书为主要书体的,且正多于隶。其正书的特点是:用笔提按分明,结体规整扁平,在横划的入笔出锋处,时常带有隶意蚕头凤尾的意图和造型,明显融入了隶书传统。
  而隶书的特点则是:淳古不及汉隶,流美不及唐隶,但其用笔方折斩截,笔力力透毫端,笔画沉涩刚劲,结体多取纵势。字体虽小而意气雄厚,转折之处,锋棱宛然,刚柔相济。线条以直弧相参,于朴拙之中带有十分秀美之态。其隶法之外兼带楷意,无一般唐隶多见的肥满之弊,有怒而不威的风致。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
  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司马光砸缸
  2. 《司马光砸缸》文言文翻译   白话译文: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
  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阿鲁图《宋史》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
  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
  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 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司马光介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
  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
  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7. 翻译司马光这段文言文

 1. 文言文翻译《司马光传》   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他不喜欢华丽,在参加闻喜宴时,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戴不恭敬。”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朝廷授予他奉礼郎一职,因司马池在杭州,司马光便请求任苏州判官以便能侍奉父亲,朝廷答应了。
  他与别人一同负责谏院工作的时候,宋仁宗用于赠送、赏赐的东西,价值竟达百余万。司马光率领同僚三次上书,劝谏说:“国家还有大的忧患,内外贫乏,不可专门效仿乾兴的旧事。如果必须赠送、赏赐,应准许大臣向上进献所得赏赐金钱来帮助营建山陵。”皇上没有答应。
  司马光便把皇上赏赐的珠宝作为谏院的办公费,黄金送给舅家,坚决不肯留在自己家里。御史中丞王陶因为议论宰相不值日而被罢官,让司马光代替他。司马光说:“王陶由于议论宰相被罢免了官职,那么御史中丞我现在不能担任。我希望等到宰相值日后,再来就职。”皇帝答应了。
  扩展资料:
  赏析:在司马光谏仁宗立嗣一事中,语言表达方面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采用比较的方法来彰显人物的特点。面对国嗣未立的情况,“天下寒心而莫敢言”,“寒心”是指极其地害怕。《新唐书·席豫传》:“乃上书请立皇太子,语深切,人为寒惧”,此两者的用法一样。在当时那样人皆自保的环境中,司马光却多次冒死上疏,“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当面向皇帝陈述自己的看法。通过比较的方法,很自然的将司马光作为人臣不惧死的品格表现出来了。
   

翻译司马光这段文言文

8. 司马光文言文的译

 1. 文言文《司马光》的现代文翻译   司马光, 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对于《左氏春秋》喜欢的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后来长安、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刚满二十岁时,生性不喜欢豪华奢侈,参加闻喜宴时,只有他不戴花,身旁的人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不戴。”他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 
  司马光被任命为奉礼部郎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在杭州,他为事俸父亲求签苏州判官事一职,朝廷允准。不久母亲与父亲相继去世,多年服丧,因悲哀伤毁了身体尽了礼。
  辽国、夏国的使者到后,一定会问司马光的身体状况,告诫他们的边境官吏说:“中原大国用司马光做宰相了,不要轻易生事、开启边境冲突。”司马光自以为朝廷对他言听计从,就想用自己的身体来换取国家强大,亲自处理国家事务,不分昼夜。宾客看到他身体羸弱,用诸葛亮吃得少、事情多来鉴戒,司马光说:“死与生是命决定的。”办事更加努力。病重之后,神志不太清楚,说梦话中还在议论事情,但都是国家大事。
  2. 写出文言文《司马光》的现代文翻译   原文: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除奉礼郎,时池在杭,求签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丁内外艰,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服除,签书武成军判官事,改大理评事,补国子直讲。枢密副使庞籍荐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
  中官麦允言死,给卤簿。光言:“繁缨以朝,孔子且犹不可。
  允言近习之臣,非有元勋大劳而赠以三公官,给一品卤簿,其视繁缨,不亦大乎。”夏竦赐谥文正,光言:“此谥之至美者,竦何人,可以当之?”改文庄。
  加集贤校理。从庞籍辟,通判并州。
  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
  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修起居注,判礼部。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
  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同知谏院。苏辙答制策切直,考官胡宿将黜之,光言:“辙有爱君忧国之心,不宜黜。”
  诏置末级。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
  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
  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 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
   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在洛时,每往夏县展墓,必过其兄旦,旦年将八十,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
  自少至老,语未尝妄,自言:“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 译文: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
  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
  他不喜欢华丽,在参加闻喜宴时,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戴不恭敬。”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朝廷授予他奉礼郎一职,因司马池在杭州,司马光便请求任苏州判官以便能侍奉父亲,朝廷答应了。他与别人一同负责谏院工作的时候,宋仁宗用于赠送、赏赐的东西,价值竟达百余万。
  司马光率领同僚三次上书,劝谏说:“国家还有大的忧患,内外贫乏,不可专门效仿乾兴的旧事。如果必须赠送、赏赐,应准许大臣向上进献所得赏赐金钱来帮助营建山陵。”
  皇上没有答应。司马光便把皇上赏赐的珠宝作为谏院的办公费,黄金送给舅家,坚决不肯留在自己家里。
  御史中丞王陶因为议论宰相不值日而被罢官,让司马光代替他。司马光说:“王陶由于议论宰相被罢免了官职,那么御史中丞我现在不能担任。
  我希望等到宰相值日后,再来就职。”皇帝答应了。
  掌管政务的官吏,认为河朔一带天旱歉收,国家用度不充足,请求在南郊祭祀时不要赏赐黄金绢帛之类。皇上下诏让学士们议论这件事。
  司马光和王珪、王安石同时被召见,司马光说:“救灾和节约用度,应该从贵戚和近臣开始,这件事可以这么办。” 王安石说:“国用之所以不足,是因为没有得到善于理财的人。
  善于理财的人,不增加赋税而国家的财用就能够充足。”司马光说:“天下哪里会有这样的道理?天地所生财货和各种物资,不在老百姓那里,就在公家,他们设法掠夺百姓,其危害比增加赋税更厉害。”
   对这个问题,群臣们争论不休。皇帝说:“我的意思与司马光一样,然而暂时不能允许。”
  王安石开始主持政务,施行新法,司马光坚决反对,上书陈述利害。王安石因为韩琦上疏,就呆在家里请求辞职。
  皇帝于是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推辞说:“陛下所以任用我,大概是因为我狂妄直率,也许对国家有点好处。如果仅仅是用俸禄和职位使我荣耀,而不听我的意见,是将官位当作私恩,而不是真正任用人。
  我只是凭俸禄和职位使自己荣耀,却不能拯救百姓于灾难之中,这等于是盗窃国家的名位和车服仪制来为自己谋利。”王安石出来主持政事,司马光于是获得请求辞职的机会,于是离开了京城。
  他居住在洛阳的十五年,天下人将他当作真正的宰相。皇帝逝去后,司马光赶到宫殿。
  他所到之处,老百姓拦在路上聚集围观,以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