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的名言有多少句

2024-05-14

1. 阳明心学的名言有多少句

王阳明的心学经典语录汇总如下

1、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2、汝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3、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4、昔镜未开明,可以藏垢。今镜明矣,一尘之落,亦难住脚,此入圣之机也。

5、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6、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

7、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8、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9、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底,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

10、一齐众楚,最易摇夺。

11、凡后生美质,须令晦养厚积。天道不翕聚,则不能发散,况人乎?花之千叶者无实,为其华美太发露耳。

12、譬之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

13、后之君子,亦当素其位而学,不愿乎其外。素富贵,学处乎富贵;素贫贱患难,学处乎贫贱患难。则亦可以无入而不自得。

14、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15、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16、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

17、夫精藏则太和流,神守则天光发,累释则怡愉而静,机忘则心纯而一。四者,道之证也。

18、苟无尊崇笃信之心,则必有轻忽慢易之意。

19、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20、地灵则人杰,人之无良,亦足以为山川之羞!

21、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22、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23、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24、人之善恶,由于一念之间。

25、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26、动亦定,静亦定。

27、古之君子,洞物情之向背而握其机,察阴阳之消长以乘其运,是以动必有成而吉无不利。

28、功盖天下而莫之嫉,善利万物而莫与争。

阳明心学的名言有多少句

2. 王阳明心学经典名句

关于王阳明心学经典名句总结如下: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便以此话回答朋友,仔细品读,这句话非常耐人寻味。

2.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的临终遗言。王阳明卧病在青龙浦的一条轻舟上,当弟子问要说点什么时,他留下这一句话后,溘然长逝。此心光明是他一生的写照,这句话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个人生故事。这短短的八个字,是寓意最深、感情最浓的临终绝笔。至此,王阳明心学照亮后世,同时开启中国文艺复兴的王阳明,走完了他探索、艰难、光辉而伟大的一生。 
3.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是说,心与物同体,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
离却灵明的心,便没有天地鬼神万物;离却天地鬼神万物,也没有灵明的心。从一方面说,灵明的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从另一方面说,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 
4.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取自《传习录》,全文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意思是既然万事万物的道理不存在于我们的心外,而又一定要说穷尽天下的事理,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心中还没有足够的良知,而必须向外寻求天下众多事物的道理,用以弥补增加我们心中的良知。 
5.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这一个工夫须著此两个字,方说得完全无弊病。 
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从道德教育上看,王守仁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离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离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 
6.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身外之物不可迷恋,不属于你的东西,也不能留下。王阳明一直在强调用豁达的心态来为人处事,不要让所遇的东西成为自己内心的一个羁绊,不能让名利和欲望,牵制了自己的内心。现在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越来越注重物质的追求,忽略了自己内心心灵的一个愈合,王阳明的这句话,其实也是一种适当的解决方式。 
7.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语出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意思为有志学好圣人贤者学问的人,却摒弃孔孟之道,妄图在其他地方找到追求,就好比舍弃日月的光辉,而希冀于萤火虫那微不足道的亮光。这是一件极为荒谬的事情。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王阳明对于孔孟之道的极为尊重,以及自身的谦逊,这也是他能够成为一代心学大家的缘由之一。 
8.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 
语出《王阳明全集卷》。纵观历史,那些圣人贤者通通只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只有心中良知才是我真正的老师。意指在不同的领域,都有许多能人。
我们努力去学习,不停的跨界去掌握未知的世界,但是,有些人未必有很好的效果,表面上看,好像没有遇到真正的良师,没有一个提携自己的贵人。其实,真正的老师和寻觅的贵人就是我们自己,有的时候学会了很多知识,可以解释很多的道理,却忽视了对自己认识。 
9.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王阳明平定赣南土匪、宁王朱宸濠叛乱、广西土匪的时候都是用了这句心法,才得以大获全胜。如果自己的心不动,也就不会意动。对手看你的内心是空的,那也就无处着力,无从反击了。而对手只要心一动,你就可以根据他的行动,做出相应的反制措施。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王阳明成为极为优秀的军事家,他一生打仗无数,却从未尝败果。 

10.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语出《传习录》。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意指人生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内心的愿望就会被忽略,心中的梦想就会被埋没,即使走得很顺畅,却不真实,因为少了太多的尝试,哪怕是失败,以及少了太多缘于亲身经历的深切体悟。
所以,人要敢于大胆尝试,在实践中体悟一份真正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人生智慧。 

3. 王阳明心学经典名句

王阳明心学经典名句如下:
1、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
2、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3、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王阳明《泛海》
4、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5、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6、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7、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8、杀人须就咽喉上着刀,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
9、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法之必不宏。

10、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王阳明《泛海》
11、谦虚其心,宏大其量。《周易》中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天地运转不息,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

王阳明心学经典名句

4. 阳明心学的名言有多少句

1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谦虚是各种善事的基础,骄傲是各种恶事的根源。因为傲慢自足的心态会让一个人狂妄自得,迷失于当下而不复有进。

2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生活中要学会做减法,在“减”字上下功夫。内心装的东西太多通常会给自己的心戴上枷锁,心中装了太多得失、欲望,便会处处受其牵制,想要摆脱这些,就要学会做减法,回归原本单纯的心。

5. 明 王阳明 心学

“格物致知”出自《大学》,这四个字的理解方式有两种代表:一,朱熹式,竭尽力量研究某项事物,以达到完全知晓明白;二,王阳明式,格除内心的污鄙之物,以呈现人天生本来的良知面目。究竟如何理解,因为写这句话的人不可能来对质了,所以得看你的实际需要。
“格物致知”是王学的立论基础,其道近于禅,就是说人的本质是具有一切向好的力量的,只是被后天社会的种种给污染了,现在要做的就是把那些污染物给清除掉,则人的真实本性立刻显示出来。王阳明的学说都是以这个基点出发来阐述引申。
儒学发展到明中期,已经成了能说却做不到的假道学,王阳明一出,“知行合一”四个字就点破了其中的迷局,只要是读书人没有不钦服的。
张海二位,可以说他们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心学。他们的偏差是因为二人所追求的事功不同,张是实干家,要的是国家事物的具体改变;海是道德家,追求的是人心向圣不至于沉沦。张的成功在于他的务实能够立竿见影,海看起来失败是因为人心直到今天实在也是一个说不清楚的东西。

明 王阳明 心学

6. 阳明心学励志句子

01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

原句: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大意: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练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感悟:王阳明告诉我们,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行的最好法门。因为如果心不静而躁动,这些躁动就会在做事时被充分地激发出来。而要把事情做完、做好,就势必要尽量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而这,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02与朋友相处,懂得谦让很重要

原句: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大意: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能受损。

感悟:是人都有私心,都会注重自己的利益,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需要得到回报的,这是人之常情。所以朋友之间以彼此谦让为基础,不仅每个人的利益不会受损,双方在互帮互助、互利共赢中还能使彼此获得更大的利益。两人之间的交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深。

03悔悟是人生良药

原句: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感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就是人生的常态,稀松平常得很。所以第一要懂得悔悟,第二要懂得改正,第三要不把悔恨留在心里。这就是完整的成长过程。

04工作生活忙乱,皆因得失之心

原句: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大意: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

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05越不想看书,越要硬着头皮看

原句: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大意:如果白天做功夫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就算不想看书,也必须去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方法。

感悟:肤浅浮躁的心,总是会本能地往舒服上跑。越是贪恋舒服,就越不会成长、成熟,甚至还会更加肤浅浮躁。所以要扭转这种状况,就要逆着自己的性子来,越不想做什么,就越要耐着性子去做。这正是对自己心性的磨砺。

06蒙蔽心灵的是物欲

原句:若无有物欲牵弊,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但在常人多为物欲牵蔽,不能循得良知。

大意:如果没有物欲牵累蒙蔽,只靠良知去发挥作用,那么就无时无处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牵累蒙蔽,不能遵从良知。

感悟:王阳明口中的“良知”,等同于“本心”。本心人人都有,王阳明则告诉了我们为什么多数人不能保持和守住本心,那便是因为物欲的蒙蔽。

当今时代,这点尤其值得人们重视。被蒙蔽的心,如蒙蔽二字的含义,是阴暗而糊涂的,就算得到再多,又有什么用?唯有本心呈现,才能清明、放松和自在。

07心正就是少发怒

原句: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大意:一个人在忿怒时,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怒得过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感悟:王阳明这句话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易怒、爱怒、暴怒,那都是修养不足的表现。修养不足则意不定、心不正,既失去了廓然大公的本心,也违背了中正之道。这样的心,有两个词可以形容:偏激,邪气。注意和克制自己的怒气,则正是矫正涵养之路。

08好好吃饭,也是修行

原句: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大意:现在有些人在吃饭时,即使无事,他的心也经常忙乱而不安定,只因他这颗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感悟:这种状况恐怕比较普遍——一个忙惯了的人,一旦闲下来就会百无聊赖、无所适从,无聊得要死。人这样,心也是这样,平常胡思乱想惯了,脑筋就闲不下来,吃饭时、睡觉前也会胡思乱想。

怎么办呢?就从安安静静做好和享受当下开始,吃饭的时候就好好吃饭,走路的时候就好好走路,睡觉的时候就好好睡觉。这些,正是收摄心思,正是修行炼心。

7. 王阳明心学的介绍

《王阳明心学: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是201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王觉仁1。《王阳明心学: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一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阳明心学的传世典籍《传习录》,深入浅出地阐释阳明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核心理念,旨在让今天的读者轻松领悟阳明心学的神奇智慧精髓,修炼内心强大的自己,开启与生俱来的正能量,获得幸福完美的人生。

王阳明心学的介绍

8.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

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所以者,在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凡人,而肯,使此心乎天理,亦可人。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应不停顿地时时反观,就是要去掉内心的邪念,保全内心本体的纯正和中正。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此心真切,见善就靠近,有过就改正,这才是真诚确切的功夫。这样,私欲就会一天天消亡,天理就会一天天明了。如果只顾追求做功夫的情景、期盼效果,那就反而会助长向心外求理的毛病,那就不是功夫。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传习录》人需要有为“真我”着想的心,才能克服自己的弱点。能够克服自己的弱点,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成就人生中的事业。【摘要】
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提问】
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所以者,在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凡人,而肯,使此心乎天理,亦可人。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应不停顿地时时反观,就是要去掉内心的邪念,保全内心本体的纯正和中正。日间功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此心真切,见善就靠近,有过就改正,这才是真诚确切的功夫。这样,私欲就会一天天消亡,天理就会一天天明了。如果只顾追求做功夫的情景、期盼效果,那就反而会助长向心外求理的毛病,那就不是功夫。道理人人会讲,诸子百家各有用武之地,但不从心上用力,砥砺出不偏不倚、动转得势的强大心灵,即使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动作也会走形。毕竟相由心生,情随事迁。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传习录》人需要有为“真我”着想的心,才能克服自己的弱点。能够克服自己的弱点,才能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成就人生中的事业。【回答】
去私欲存天理,其精微处必须每时每刻反省、体察、克治私欲,才能逐渐有所认识,终有所得。妄心是动的,照心是不动的。良知永恒照耀万物,万物永远运动但也永远处于宁静的状态,天地万物因此而恒久不止。照心的本体是良知,妄心的本体也是良知。“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心的本体原本是无所谓动的,只因有不符合义的行为,心才会动。孟子不管心动和不动,只是集义,所行符合义,心自然不会乱动。集义只是致良知。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边寻。“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传习录》王阳明认为,“夭寿不贰”的意思,是教导学习的人一心向往好的念头和行为,并努力地去实践,绝不能因为环境好坏或长寿夭折而让完善自我的心改变了。只是一心依照“道”的原则去【回答】
不识私欲,便不识天理。识得私欲,去掉私欲,天理自现。功夫只有一个,念念去私欲存天理,无须外求。须要时时用致良知的功夫,方才活泼泼地,方才与他川水一般;若须臾间断,便与天地不相似。此是学问极处,圣人也只如此。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真正的学问是为己的学问,重功夫不重效验。即只专注耕耘,不想着收获,未必无收获。无前知之心,未必无前知。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最简单、最广大的是复杂的极致,只在吾心,只为吾心。【回答】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无私心杂念阻隔,良知自然流行发用,就是从恻隐之心扩充之,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仁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心的本体原本不动。心的本体就是性,性就是理。性原本不动,理原本不动。集义只是恢复到心的本体而已。人人都有是非之心,不用思考就能知道,不用学习就能具有,这就是良知。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只要在心上体悟。心明,对书上的意思自然融会贯通。如果心不明,只是通晓了书上的文义,反而产生不正确的理解和解释。学者不能没有琴瑟和书籍,有了这些正当的事情,此心就不会放纵和遗失。业以居之”语出《周易》:“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精神、道德、语言、行动,一般以收敛为主,向外发散只是不得已。天、地、人、物,都是这样。收敛是致其本体,发散是失其本体。【回答】
关键是必须在心体上下工夫,凡是不明白、行不通的地方,都要反过来在自己心体上不断反复深入体会,就会明白。天理本体自有它的限度,几时、凡事都不可太过分。人一旦认识、体悟到心体,自然就会知道它丝毫不能增减。要牢牢记住一点: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志不可立无可成之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何所底乎?【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