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几年的发展和变化

2024-05-15

1. 中国近几年的发展和变化

中国的这些历史和70年发展变化,你了解多少?

中国近几年的发展和变化

2. 中国近几年的变化

1国家全面苏联化,从生活中的日常称呼到大学的院系设置全面学习苏联,中国传统逐渐淡化;工农地位上升,知识分子迅速边缘化;西方的外国势力从中国全面撤退。2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提高,农民地位也得到提高,人民生活好了,国家开展步入正常发展的道路32008年:奥运圣火全球传递 残疾火炬手捍卫圣火
  ·2008年:中国人首次实现太空行走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
  ·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行圆满成功
  ·2003年:抗击“非典”
  ·2001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全国人口逼近13亿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中国成功主办APEC峰会
  ·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
  ·1997年: 香港回归
  ·1996年:董建华当选香港首任行政长官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京开幕
  ·1995年: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参加联合国大会并发表讲话
  ·1992年:长征二号火箭发射澳星成功
  ·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
  ·1988年: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在北京诞生
  ·1987年:重启中苏边界谈判
  ·1986年:中国海军舰队第一次出国访问胜利结束
  ·1985: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裁军
  ·1985年:我国奶牛冷冻胚胎移植获得成功
  ·1985年:我国南极长城考察站建成
  ·1984年:我国南极长城站奠基典礼举行
  ·1984年:中英草签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84年:许海峰实现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1983年:我国加入《南极条约》
  ·1982年:中国男子羽毛球队参加汤姆斯杯并夺冠
  ·1982年:中共中央将计划生育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1982年:李宁在世界杯上勇夺6枚金牌
  ·1982年: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
  ·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获世界冠军
  ·1981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1981年:宋庆龄逝世
  ·1981年:中国民航首航美国纽约成功
  ·1980年:经济特区成立
  ·1980年: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1980年:中国开始发行外汇兑换券
  ·1979年:邓小平访美
  ·1979年:中美建交
  ·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字
  ·1978年:改革开放
  ·1977年:恢复高考
  ·1977年: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诞生
  ·197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逝世
  ·1976年:“7·28”唐山大地震
  ·1976年:大型通用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6年:周恩来逝世
  ·1975年:成功预报海城地震
  ·1975年:中国同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正式关系
  ·1975年:科学家测定珠峰高度为8848.13米
  ·1975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
  ·1974年:西沙群岛保卫战
  ·1972年:尼克松访华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中国第一枚实用氢弹试验成功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
  ·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1969年:抗菌素 “庆大霉素”研制成功
  ·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1967年:中国与印尼断交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6年: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6年: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二炮)成立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1966年:邢台发生6.8级地震
  ·1966年:第一枚地对地中程导弹发射成功
  ·1965年: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
  ·1965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我国第一枚生物火箭发射成功
  ·1964年:周恩来提出援外八项原则
  ·1964年:中法建交
  ·1963年:周总理访问亚非14国
  ·1963年:中苏论战进入白热化
  ·1963年:周恩来提出“四个现代化”
  ·1963年:中国开创断肢再植临床手术成功先例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
  ·1961年:第26届世乒赛在北京成功举行
  ·1961年: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诞生
  ·1961年:国产312-1V型明线12路载波机投产使用
  ·1960年:中苏两党关系公开破裂
  ·1960年:三门峡水库基本建成
  ·1960年: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
  ·1960年:中国第一枚试验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
  ·1959年:第一台快速通用电子计算机试制成功
  ·1959年: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
  ·1959年:容国团获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
  ·1958年:中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轮“跃进号”下水
  ·1958年:红旗轿车诞生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播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
  ·1957年:毛泽东率团访苏
  ·1956年: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1956年:“解放”牌第一批国产汽车试制成功
  ·1956年:陈镜开打破世界纪录
  ·1956年:第一架国产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
  ·1956年:普通话开始在全国推广
  ·1955年:周恩来率团参加万隆会议
  ·1955年:中国与南斯拉夫建交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
  ·1954年:周恩来率团出席日内瓦会议
  ·1954年:北京—莫斯科直达客车首次通车
  ·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1952年:周恩来率团访问苏联
  ·1952年:新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
  ·1951年:新中国第一个学制颁布
  ·1951年:治理淮河一期工程完工
  ·1951年:朝鲜停战谈判首次会议在开城举行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抗美援朝
  ·1950年:中苏正式结盟
  ·1949年:毛泽东访问苏联
  ·1949年:新中国与苏联建交

3. 中国近几年的发展

中国近几年来的经济方面的成就 

我国增长模式转型与发展战略选择 
2007年9月2日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成就,可以用三个基本数字概括:13亿人口的一个国家,在27年的时间内,保持了9%以上的平均增长速度。而且这样的增长势头看起来还要保持下去。在人类历史上,如此的发展成就是前所未有的。总结中国经济的发展经验,探讨今后的发展道路,首先对已有的增长模式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估。 

正确认识和评估已有的增长模式 

在微观层面上,改革主要做了两件事情:“放开”和“改造”。“放开”就是允许和鼓励发展多种非国有经济,包括集体、私人企业,股份制企业,也包括外资企业。“改造”是指对国有经济部分的改革和重组。 

观察中国经济的两条基本线索 

一条线索是独特的要素组合优势。中国的经济增长,依托于一系列基本要素的组合: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或现实的市场;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劳动力的存在和流动,使劳动力成本被压到较低水平,土地和其他自然资源价格也被控制在相当低水平;较为完整的工业基础体系和逐步完善的产业配套条件;勤劳、节俭、进取的民族传统和文化;尤其是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在国际范围内,这些要素条件在一个国家同时出现是少见的,就规模而言,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另一条线索是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主导产业,主导产业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从产业角度看经济的快速增长,主要是主导产业的出现和带动,而这些主导产业是由市场需求,最终是由消费结构升级带动的。上世纪80年代,主导产业是轻工、纺织等。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直接原因是出现了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新一代家电产品、房地产、股票等一批新的主导产业,90年代末经济乏力,2002年下半年经济形势又出现变化。起先导作用的是住宅、汽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电子通讯等行业,从而拉动了一批中间投资品性质的产业和基础行业的增长。 

把这两条线索结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到经济模式的基本架构。第一条线索是从空间上观察的,可以看到多种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基本要素;第二条线索是从时间上观察的,可以看到主导产业的依次出现。把这两条线索结合起来看,消费结构升级产生巨大需求,多种基本要素的组合形成供给,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主导产业的依次出现和更替,拉动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理解改革开放 

在这一增长模式中,改革开放起了何种作用?概括地说,改革创造了使各种生产要素有效组合的体制和机制,开放则使我们可以在更大范围内调整和优化生产要素的组合。 

在微观层面上,改革主要做了两件事情:“放开”和“改造”。“放开”就是允许和鼓励发展多种非国有经济,包括集体、私人企业,股份制企业,也包括外资企业。“改造”是指对国有经济部分的改革和重组。将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大多数被改造为多元化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制企业。不论是放开还是改造,其结果是形成了大批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这些企业能够将前面讲到的诸多生产要素有效地加以组合和利用,构成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动力基础。 

开放是在更大范围内为优化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提供可能。本地缺少的要素可以“引进来”,比如引进外资;富余的要素则“送出去”,比如输出富余劳动力,从而使本地的增长空间扩大,竞争力增强。发展中国家经济起步阶段通常缺少资金,所以很重视引进外资。但是,近几年来我国总体上说资金已不缺乏,而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资金过剩,为什么还要引进外资?因为在这些资金的背后,有技术、管理,有品牌、供应链、分销渠道,或者还有企业文化等。这些资金背后的要素是我们需要但缺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资金是多种要素的载体。 

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与面临的重要问题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多数农民进入非农产业和城市。工业化进程,实质上是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人口进入非农产业和城市,其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 

根据可借鉴的国际经验和我国经济增长显示出的潜力,我国经济继续保持20年左右的快速和较快增长,是有很大可能性的。对我国下一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特点,对这个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下面就几个大家较为关注的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增长模式转型首先要有正确目标。中央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为增长模式转型的目标确定提供了最重要的基础。增长应当是“以人为本”,全面均衡和可持续的。 

第一,扩大内需战略。扩大内需要做多方面的工作:要继续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以带动需求扩大。重点是保持居民住房、汽车等消费的持续增长,保持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在鼓励中高收入阶层消费结构升级的同时,要通过多种途径扩大低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在产业选择上,让各种有条件发展起来的产业都发展起来,不要轻言某个产业不能发展。这既有利于扩大内需,也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第二,自主创新战略。这里我们重点强调技术的自主创新。其中最重要的是企业成为负责任的、有长远眼光的创新主体。企业有没有自主创新的意愿和能力,是自主创新成败的关键。 

第三,资源节约战略。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最为可行、最容易见到成效的是加强资源节约。要进一步推动资源价格的市场化,资源价格能够由市场决定的,要尽可能地交给市场。推动政府管制重点由经济型管制转向社会性管制。管制的重点要放在资源节约标准的实施、新节能产品或措施的推广、环境保护等方面。 

第四,稳定增长战略。我国经济波动较大,有技术方面的原因,更多的则是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对那些处在先导位置的竞争性的行业来说,低地价(甚至零地价)、低电价、低人价(不提供劳动保护条件、社会保障等),将刺激投资者的过度进入。在另一方面,经济提速,煤电油运等基础行业就紧张起来,其中最紧张的是铁路运输,原因是垄断经营。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要重点推进两个方面的改革:一是纠正人为压低要素、环境成本的行为,改革政府投资体制;二是加快推进基础行业特别是铁路运输行业的改革和开放,重点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引入新的投资者。 

第五,金融改革战略。金融改革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有:加快银行体系改革,重点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通过重组、上市等途径,改造其产权结构和治理结构,降低不良资产率,按照国际规范调整资产结构,改进资产质量;在按照加入WTO承诺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加大金融体系对内开放,特别是对非国有经济开放的力度,促进新型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的发展,重点解决中小企业、高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改变过度倚重银行融资的状况,加快金融结构调整。抓紧解决困扰证券市场发展的深层体制问题,恢复证券市场的正常功能。扩大债券在融资结构中的比重。促进金融创新,鼓励多种类型适应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的金融机构、产品的创新和供给。 

第六,开放升级战略。今后对外开放的重点,要由范围和数量转向结构和质量,即“开放升级”。实行适度的“角色转换”。由过去较为被动的适应国际环境,转向一定程度上影响国际环境;由过去主要是适应规则,转向在更大程度上参与制定规则。在国际货币(汇率)、贸易、投资、金融、区域经济合作等领域,发挥更为主动积极的作用。相应地,在对外贸易活动中,要强调自由贸易、公平竞争原则。由于我们在许多领域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强调这一原则,对我们的国家利益是有利的。

中国近几年的发展

4. 中国近几年的变化是什么?

1国家全面苏联化,从生活中的日常称呼到大学的院系设置全面学习苏联,中国传统逐渐淡化;工农地位上升,知识分子迅速边缘化;西方的外国势力从中国全面撤退。2国家在国际中的地位提高,农民地位也得到提高,人民生活好了,国家开展步入正常发展的道路32008年:奥运圣火全球传递 残疾火炬手捍卫圣火
  ·2008年:中国人首次实现太空行走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
  ·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飞行圆满成功
  ·2003年:抗击“非典”
  ·2001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全国人口逼近13亿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中国成功主办APEC峰会
  ·1999年:澳门回归祖国
  ·1997年: 香港回归
  ·1996年:董建华当选香港首任行政长官
  ·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京开幕
  ·1995年:中国国家元首首次参加联合国大会并发表讲话
  ·1992年:长征二号火箭发射澳星成功
  ·1990年: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
  ·1988年: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在北京诞生
  ·1987年:重启中苏边界谈判
  ·1986年:中国海军舰队第一次出国访问胜利结束
  ·1985: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裁军
  ·1985年:我国奶牛冷冻胚胎移植获得成功
  ·1985年:我国南极长城考察站建成
  ·1984年:我国南极长城站奠基典礼举行
  ·1984年:中英草签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984年:许海峰实现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1983年:我国加入《南极条约》
  ·1982年:中国男子羽毛球队参加汤姆斯杯并夺冠
  ·1982年:中共中央将计划生育定为一项基本国策
  ·1982年:李宁在世界杯上勇夺6枚金牌
  ·1982年: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
  ·1981年:中国女排首次获世界冠军
  ·1981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1981年:宋庆龄逝世
  ·1981年:中国民航首航美国纽约成功
  ·1980年:经济特区成立
  ·1980年:我国第一枚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1980年:中国开始发行外汇兑换券
  ·1979年:邓小平访美
  ·1979年:中美建交
  ·1978年: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字
  ·1978年:改革开放
  ·1977年:恢复高考
  ·1977年: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诞生
  ·197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逝世
  ·1976年:“7·28”唐山大地震
  ·1976年:大型通用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6年:周恩来逝世
  ·1975年:成功预报海城地震
  ·1975年:中国同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正式关系
  ·1975年:科学家测定珠峰高度为8848.13米
  ·1975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
  ·1974年:西沙群岛保卫战
  ·1972年:尼克松访华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年:中国第一枚实用氢弹试验成功
  ·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1年:中美“乒乓外交”
  ·1970年: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
  ·1969年:抗菌素 “庆大霉素”研制成功
  ·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
  ·1967年:中国与印尼断交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6年: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6年: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二炮)成立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1966年:邢台发生6.8级地震
  ·1966年:第一枚地对地中程导弹发射成功
  ·1965年:中国开始正式立项研制航天运载火箭
  ·1965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晶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4年:我国第一枚生物火箭发射成功
  ·1964年:周恩来提出援外八项原则
  ·1964年:中法建交
  ·1963年:周总理访问亚非14国
  ·1963年:中苏论战进入白热化
  ·1963年:周恩来提出“四个现代化”
  ·1963年:中国开创断肢再植临床手术成功先例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
  ·1961年:第26届世乒赛在北京成功举行
  ·1961年: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诞生
  ·1961年:国产312-1V型明线12路载波机投产使用
  ·1960年:中苏两党关系公开破裂
  ·1960年:三门峡水库基本建成
  ·1960年:中国人首次登顶珠峰
  ·1960年:中国第一枚试验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
  ·1959年:第一台快速通用电子计算机试制成功
  ·1959年:苏联单方面撕毁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
  ·1959年:容国团获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
  ·1958年:中国第一艘万吨远洋轮“跃进号”下水
  ·1958年:红旗轿车诞生
  ·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播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
  ·1957年:毛泽东率团访苏
  ·1956年: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1956年:“解放”牌第一批国产汽车试制成功
  ·1956年:陈镜开打破世界纪录
  ·1956年:第一架国产喷气式歼击机试制成功
  ·1956年:普通话开始在全国推广
  ·1955年:周恩来率团参加万隆会议
  ·1955年:中国与南斯拉夫建交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
  ·1954年:周恩来率团出席日内瓦会议
  ·1954年:北京—莫斯科直达客车首次通车
  ·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1952年:周恩来率团访问苏联
  ·1952年:新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
  ·1951年:新中国第一个学制颁布
  ·1951年:治理淮河一期工程完工
  ·1951年:朝鲜停战谈判首次会议在开城举行
  ·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抗美援朝
  ·1950年:中苏正式结盟
  ·1949年:毛泽东访问苏联
  ·1949年:新中国与苏联建交

5. 中国的发展有哪些变化?

一、创新发展  新时代这10年是我国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高最快的10年,我国科技事业发生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的变化,成功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展现了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整体布局和发展态势。  在研发经费上,我国202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是2012年的2.7倍,2021年基础研究费用是2012年的3.4倍,研发强度达到了2.44。在科学研究水平上,我国科学研究水平和学科整体实力大幅提升,若干学科方向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科学研究机构、大学、领军科技企业的研发能力在全球的地位明显上升。在高新技术企业方面,企业数量从10年前的不到5万家发展到现在的33万家。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这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全球科技创新集群排名中均进入前十。在基础研究和战略高科技领域,我们产出了一批世界级科技成果,如“天问”探火星、“嫦娥”登月球、“神十三”和天河核心舱成功对接等。在深海方面,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海斗一号研制成功。在量子科技领域,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在两种物理体系达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的国家。
二、协调发展新时代1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明显增强。在经济结构上,我国持续优化经济结构,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工业化和信息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进程加快,制造业增加值稳居世界首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0年前的45.5%提高到2021年的53.3%。在区域结构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区域战略稳步实施。在乡村发展上,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乡村富民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在新型城镇化方面,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2年的53.1%提高到2021年的64.7%。
 三、绿色发展新时代10年来,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达到84.9%,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进,我国单位GDP消耗能源量累计下降26.2%,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约34%,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电力装机容量和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居世界第一,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显著增强。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推进。长江十年禁渔,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全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3%,生物多样性有序恢复。

七、改革这一“关键一招”新时代10年来,我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全面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成熟定型,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正在加快形成,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和社会信用等市场体系的基础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第一,市场主体改革取得新成就。国资国企改革完成顶层设计,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实质性突破,混合所有制经济稳健发展,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不断健全。重点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过去10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翻了两番,从1085万户增长到4457万户。第二,市场体系改革取得新成就。立法、执法、司法全方位产权保护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快完善价格市场决定、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的要素市场制度,形成了100多万亿元经济总量、14亿人口、4亿左右中等收入群体的强大内需

中国的发展有哪些变化?

6. 近年来中国有哪些变化?


7. 中国近几年的变化

1、政治更加清明。
2、经济持续发展。
3、文化得到弘扬。
4、环境有所改善。
5、群众满意度提升。
6、外交取得新成果。
7、国防技术有突破。

中国近几年的变化

8. 中国这几年的变化有那些

工资与GDP
  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1月对GDP历史数据修订结果,我国GDP1993年为35334亿元到2004年增长为159878亿元,增加了3.52倍,而同期职工工资总额从4916.2亿元到2004年增长为16900.2亿元,增加了2.44倍,11年来慢了一倍多。 
经济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年均9.6%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增长了11倍。

人均可支配收入
 统计显示,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4元提高到2003年的8472.2元,提高了23.7倍;同期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33.6元增加到2622元,增加了18.6倍。

基尼系数  
  中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的基尼系数是0.16,非常平均;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已经达到0.40以上。这表明中国的贫富差距已达到国际公认的中等水平和警戒线。

水价之变      
  近年来,我国水价一直在快速上涨,从1991年8月至2004年8月,北京市的水价经历了9次调整,从原来的每吨0.12元上升到了2.8元,再加上污水处理费用,每吨水实际为3.7元,上涨了22.33倍。根据发改委制定的资源价格“闯关”大计,在南水北调工程基本完成后的2007年,水价每吨将达7元。  

医药费之变     
  郑州市统计局的一组数据显示,用2004年的统计数据与1984年的统计数据比较,在这20年间,郑州市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4倍,人均年消费支出增长了11倍,但人均年医疗费用却增长了244倍。
 
中国创富三十年(1976-2006) 
  30年后的今天,中国已站立在山坡上,但又处在岔路口。     
  来自民间的改革动力似乎已触及天花板,现有体制的改良亦到达了最核心的路段。在各种力量的纠缠作用下,贫富分化带来的冲击迅速消弭了人们对普遍富裕的喜悦,在对暴富者诅咒的同时,全民几乎又陷于暴富梦而不能自拔。     
  体制和文化的双重冲撞使得这片土地充满了张力,而市场全球化又不可避免地加剧着这一过程。     
  人们不禁发问:当我们不再像30年前那般贫穷时,前进的力量来自何方?